张良;何广平;张丹梅;傅丽群;彭汉梅
“鬼胎”一词由来已久,早见于《诸病源候论》,书中曰:“若荣卫虚损,则精神衰弱,妖魅鬼精得入于脏,状如怀妊,故曰鬼胎也”[1],后在《竹林寺女科》、《景岳全书》、《女科指要》、《妇科心法要诀》、《傅青主女科》、《张氏医通》等中都有提及,后文将逐一分类分析。
作者:许凤秋;胥靖域;刘涛;李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制、诊断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功能性胃排空障碍34例病人,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各17例,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的效果(P<0.05)。结论: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疗效显著,应尽量避免再手术。
作者:顾农;谢志杰;陈纪海;张国静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对胃得康胶囊质量标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胃得康胶囊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延胡索乙素的进样量在0.0096-0.096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22%,RSD=0.39%(n=6)。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胃得康胶囊的质量。
作者:赖佐发;廖宝源;钟国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技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PPH)对52例直肠前突性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创面愈合时间5-7天;术后1周,痊愈37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3%。本组病例术后均未发生黏膜感染、坏死、出血和直肠阴道瘘。随访10-20个月,无复发。结论:PPH治疗直肠前突操作简单、患者痛苦轻、创面愈合快、疗效确切。
作者:刘任林;黄艳梅;何艳玲;刘敏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结合关节穿刺术及康复锻炼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10月-2012年2月,将30例半月板损伤患者运用中医辨证结合关节穿刺术及康复锻炼。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随访半年调查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100%,半年随访无复发者。结论:中医辨证治疗结合关节穿刺术及康复锻炼治疗半月板损伤近、远期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可重复性高。
作者:李敏;许鸿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中药安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的疗效。方法:124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治疗组78例,采用中药内服和坐浴、外用芦甘石洗剂。对照组46例,采用口服氯雷他啶片,外用芦甘石洗剂,均6天一疗程,3个疗程后判定结果。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9.2%,总有效率89.7%;对照组痊愈率39.1%,总有效率69.6%。结论:采用中药安湿方治疗肛周湿疹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良;何广平;张丹梅;傅丽群;彭汉梅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甘淳教授是江西省著名中医内科专家,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脾胃肝胆系统疾病及各种疑难病症。笔者有幸跟随甘淳教授学习,深感其用药精简,获效显著。现举其治疗疑难杂症医案3则与同道共享。
作者:赵化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恶性肿瘤榜首,患者发病后生存期仅3-5年,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中医药在治疗中晚期肺癌上取得一定的疗效,其中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肺癌更为广泛。本文就近年来益气养阴法治疗肺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旨在探求益气养阴法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机理,以便进一步发挥益气养阴法在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作用。
作者:张炜;王中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冠心丹参方、精制冠心方和舒胸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连续给药7天,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观察造模后3小时内各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冠心丹参方、精制冠心方和舒胸方均能升高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颈总动脉血流量和平均动脉压( MAP)。结论:冠心丹参方、精制冠心方和舒胸方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有关。
作者:朱伟;朱杰;李俊;陈筱;陈兰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黄芩中不同部位的黄芩苷和野黄芩苷含量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Texra C18柱(4.6 mm ×200 mm,5μm);黄芩苷检测:流动相为甲醇-水(54∶46),水用磷酸调pH值约为3(磷酸∶水=2∶500,V/V),流速为0.9 mL/分,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野黄芩苷检测:以甲醇-0.2%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0-30分钟甲醇由40%增加到70%;洗脱流速为0.9 mL/分,检测波长334 nm,柱温为30℃。结果:黄芩根、茎、叶中不同黄芩苷含量分别为10.872%、0.133%和0.075%,野黄芩苷为0.144%、2.257%和3.316%。结论:该法简单方便、稳定可靠,确定黄芩苷为黄芩根部位的主要成分,野黄芩苷为其茎、叶的主要成分。
作者:李晓芳;吴荣;叶喜德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腹泻和痢疾。现代医家将其运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并取得较好临床疗效。本文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2方面,对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李颖萌;范雪梅;王义明;梁琼麟;罗国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术后减轻患者膝关节疼痛及肿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178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9例,观察组采用在术后常规处理的基础上改良普通小枕为活血祛湿中药护膝带进行护理应用,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处理,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3、5天患膝疼痛情况和肿胀值。结果:采用活血祛湿中药护膝带组术后第3、5天患者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第3、5天患膝肿胀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后给予改良普通小枕为中药护膝带进行护理应用,对减轻术后疼痛和关节肿胀是有效的,为术后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作者:郑晓红;巫小琴 刊期: 2013年第11期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对炎性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临床得以广泛应用,而长期使用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随着新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发展,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小的非甾体抗炎药成为开发方向。本文综述了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作者:刘艳红;周小平;刘荣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更有效的减轻创伤肿痛的局部用药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病例标准的外伤肿痛患者190例,按照来院就诊前后排列尾数单、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5例。观察组采用山茶油外搽;对照组48小时内用冷敷,48小时后用活血化瘀中药外搽或外喷,观察2组疼痛肿胀程度和肿胀值。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搽山茶油1、24、48小时疼痛程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24、48、72小时肿胀程度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2)48小时后2组肿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山茶油外搽止痛消肿效果优于外科常规处理方法,可广泛用于创伤肿痛的患者。
作者:吴小员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茵陈五苓散加味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辨证为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湿重于热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各63例,其中A组以清热化湿、降酶退黄为主,基本方茵陈五苓散,随症加味,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中药疗程2月,并根据肝功能化验及乙肝病毒( HBV-DNA)载量,给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 B组根据肝功能化验及HBV-DNA载量,选择抗病毒治疗,疗程同A组。观察2组病人治疗前、2个月、6个月及1年后血总胆红素( TBIL)、直接胆红素( DBIL)、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乙肝病毒载量( HBV-DNA)以及临床症状变化及1年内治愈好转率。结果:经治疗后随访1年,A组治愈好转率明显高于B组(P<0.05),降低TBIL、DBIL、ALT、AST两组比较A组高于B组( P<0.05),临床疗效明显。 HBV-DNA阴转率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茵陈五苓散具有明显的保肝退黄降酶、改善患者身困纳呆、腹胀便溏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黄疸,改善临床症状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段元志;余桂枝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消炎止痛类药物添加加巴喷丁及中成药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期的疗效。方法:将门诊及住院偏头痛发作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单数、偶数组,单数入组治疗组(78例),给予消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西乐葆),并合用加巴喷丁、养血清脑颗粒。偶数入组对照组(77例),给予消炎止痛药塞来昔布(西乐葆)。2组有胃肠道反应者给予奥美拉唑护胃。结果:(1)在治疗3天后评估,疼痛严重程度评分方面,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2)在头痛症状消失所用治疗时间上,治疗组明显较对照组时间缩短。结果:加巴喷丁、养血清脑颗粒添加治疗慢性偏头痛发作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消炎止痛药物。
作者:张红波;陈静;冯耀耀;杨君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本文通过比较中医学“气”的概念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分析了中医学现行“气”的概念包含物质和功能两方面的含义,并指出由此导致的现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矛盾,提出了直接引入“物质”概念指代中医学“气”概念中的物质含义,把中医学“气”概念缩小为仅仅指功能的含义,以期解决现行中医学“气”概念混淆不清的问题。
作者:蒋维晟;倪祥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来自本院儿童支气管哮喘50例患者,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和缓解期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收到较好疗效。
作者:吕志坚;程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舌象的数字图像分析为临床舌诊研究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图像采集环境是舌象分析的重要前提;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舌象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数据融合,有助于探索与加速数字化舌诊的进程。
作者:丁成华;杜建强;朱明峰;张康;郑绍勇;宁伦;高巍巍;陈铃;邓露露;张珂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肠愈疡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8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患者均应用口服柳氮磺胺毗啶加地塞米松灌肠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安肠愈疡汤灌肠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肠愈疡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可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斌;刘艳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