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黄斌;翟梅娟;蔡路兵;孙丽君

关键词: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 临床, 病理学
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7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经显微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观察其镜下形态改变.结果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形态多样,免疫组化S-100,Leu7,MBP是敏感、可靠的标记物,其联合使用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组织镜下形态多变,差异很大,常易误诊其它肿瘤,免疫标记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进展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一个蛋白水解酶家族,可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对MMPs的结构、功能,调控及生理病理作用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MMPs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是日前大肠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对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起重要作用.现综述MMPs与大肠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作者:董颖;赵长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癌症病人化学治疗的护理

    癌症是当今常见病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增加及人们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癌症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由于早期不易被发现,故治疗时从纯局部观点转向重视周身性措施已成为当前趋势,化学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周身性治疗手段.由于抗肿瘤药物常伴有不良反应,因此护理工作对化疗病人的治疗与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吴宇殊;王颖;张景兰;吴宇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在大肠癌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和其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差异聚合酶链反应(DPCR)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分析70例大肠癌、距癌灶3cm以外的癌旁组织及距癌灶10cm以外的正常组织中CyclinD1基因扩增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70例大肠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占31.4%(22/70),CyclinD1蛋白过度表达占51.4%(36/70),二者成正相关(P<0.01,r=0.473),而癌旁及正常组织中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分别为2.9%(2/70)、4.3%(3/70)和0.0%(0/70)、0.0%(0/70).与大肠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在大肠癌中不同组织学类型、淋巴结有无转移及Dukes不同分期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大肠癌中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表达虽有一定相关性,但并不完全一致,说明还存在着其它导致CyclinD1蛋白过度表达的机理,CyclinD1基因扩增及其蛋白过度表达在大肠癌的恶性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定大肠癌恶性度的重要参数之一.

    作者:陈小贺;孟文格;范小燕;孟繁杰;李保东;谢绍建;蔡建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心理干预治疗对胃癌患者化疗后心理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心理干预治疗对胃癌患者化疗后心理状态影响的临床观察.方法 将120例胃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接受一般入院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治疗组采用积极主动的心理干预治疗.采用SCL-90自测量表及Zung编制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定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结果 心理干预治疗后,治疗组SCL-90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胃癌患者在人际关系、对他人的态度,抑郁、焦虑,偏执等不良情绪方面,饮食方面,生活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能够改善胃癌化疗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金玉彬;刘虹泽;刘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ath-D mRNA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ath-D)mRNA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iocytoma,MFH)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65例MFH组织中Cath-D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10例正常纤维组织做对照.结果 在10例正常纤维组织中Cath-D mRNA均不表达;Cath-D mRNA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9.2%;Ⅰ-Ⅱ期阳性率为50.0%,Ⅲ-Ⅳ期阳性率为85.7%,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Cath-D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化程度和生存期显著相关(P<0.05).结论 Cath-D mRNA的过表达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浸润、转移相关,而且可能是预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刘贵秋;王玉学;郝克强;郝玢;李正民;高峥嵘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乳腺癌术后引流方式的佳选择及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几种常见的乳腺癌术后引流方式的疗效进而选择出一种佳的引流方式.方法 对我院2004年6月-2007年2月的183例乳腺癌仿根治术患者引流方式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 双胃管腋窝胸骨旁环形引流+负压吸引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9.1%,皮瓣血运不良的发生率为8.2%;单胶管腋窝引流+负压吸引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为31.1%,皮瓣血运不良的发生率为22.2%;双胶管腋窝胸骨旁引流+负压吸引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21.4%,皮瓣血运不良的发生率为25%.结论 腋下胸骨旁双胶管引流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单纯腋下单管引流,有明显差异;单纯负压吸引组术后皮瓣血运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负压吸引+加压包扎组,有明显差异;双胃管引流皮下积液的发生率低于双胶管引流,但差异不显著.

    作者:于雪峰;崔滨滨;曲宏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卵巢癌组织中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TFPI-2 mRNA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以β-actin基因为参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0例卵巢癌患者的肿瘤中心处癌组织、肿瘤边缘癌组织及癌旁正常卵巢组织中TFPI-2的表达.应用条带密度分析软件TotalLahv2.01,定量分析RT-PCR产物电泳带密度.结果 正常腺体组织中TFPI-2 mRNA的表达水平为0.44±0.10,明显高于肿瘤中心处癌组织(P<0.05);中心处癌组织中TFPI-2 mRNA的表达水平为0.60±0.11,明显高于肿瘤边缘处癌组织(P<0.05).TFPI-2 mRNA表达与淋巴转移有关(t=2.71,P<0.05),而与患者年龄、癌肿的大小、临床病理分期和病理类型无关(P>0.05).结论 正常卵巢组织中TFPI-2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卵巢癌组织,且肿瘤边缘处癌组织表达低,其表达下降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有关.

    作者:张玉阳;帅茨霞;郑飞云;韩义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

    目的 探讨人大肠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细胞黏附因子CD14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vision法检测42例大肠癌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MMP-2和CD147的表达情况.结果 42例大肠癌组织中MMP-2和CD17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9%(39/42)和88.1(37/42),明显高于在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15.0%和5.0%).MMP-2和CD147在中、低分化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高于高分化癌(P<0.01),Dukes分期C、D期的强阳性率明显高于Dukes分期A、B期的强阳性率(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强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本组研究中MMP-2和CD147的表达一致率为89.7%(35/39),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检验分析,大肠癌组织中MMP-2的表达和CD147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r=0.783,P<0.01).结论 MMP-2和CD147的表达与大肠癌的组织学分级、侵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大肠癌侵袭性的一个指标.

    作者:朱寿田;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收集98例行新辅助化疗的Ⅰ b2-Ⅱ b期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病例.分别采用CBP,IBP及TBP方案予以全身及介入化疗,并根据近期疗效予以进一步手术治疗或根治性放疗.结果 本组总有效率为69.38%.TBP方案具有理想的疗效(82.2%).98例中有80例获得手术治疗.其毒副反应:CBP以胃肠道反应明显,IBP以骨髓抑制明显,TBP以神经性反应明显,经对症处理均可恢复.结论 新辅助化疗关键对药物选择,同时以手术治疗为发展趋势.新辅助化疗对缩小肿瘤体积,增加手术切除率,消灭微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王敏;陈桂林;黄燕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32例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32例晚期乳腺癌采用多西他赛35 mg/m2,静脉滴注1小时,d1,d8,d15,化疗前一天给予地塞米松7.5 mg/次,2次/日,连用3天.顺铂20 mg/m2,静脉滴注d1-5.21天为1周期,至少应用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按照WHO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晚期乳腺癌32例中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20例,稳定(SD)6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PR+CR)为75%.初治疗效结果显示高于复治.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可以耐受,可广泛应用.

    作者:潘晓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以腹部肿块及腹水为首先表现的急性白血病1例附文献复习

    急性白血病以贫血、发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白血病髓外组织浸润常引起肝、脾、淋巴结及睾丸肿大,眼眶及皮肤黏膜绿色瘤(粒细胞肉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由于对白血病髓外浸润细胞形态特征认识不足,极易出现误诊,特别是以局部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未经确诊的白血病.现报告1例以腹部肿块为首发表现的急性髓性白血病并附文献复习,以提高对髓外白血病的认识.

    作者:马俊霞;裴仁治;张丕胜;沙科娅;曹俊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缺氧诱导因子-1与肿瘤的关系

    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是1992年由Semenza等在低氧的肝细胞癌细胞株Hep3B的核提取物中发现的一种蛋白.它能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因3'增强子序列结合,促进Epo转录等.HIF-1是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的一种转录因子,能激活许多缺氧反应性基因的表达,是哺乳动物和人在缺氧条件下维持氧稳态的关键性物质[1].目前,临床上已有证据表明,恶性肿瘤内存在乏氧细胞,使肿瘤更具有侵袭性,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原因主要是乏氧存在能使肿瘤细胞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合成或表达增加,包括氧调节蛋白(oxygen regulated proteins,ORP),如血红素加氧酶和糖酵解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Epo等,而在这个过程中HIF-1起中枢纽带作用[2-3].研究HIF-1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近年来肿瘤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作者:程林峰;杨向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411例恶性肿瘤患者T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为肿瘤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比较分析411例恶性肿瘤患者及98例健康正常人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存在免疫受抑.CD3+、CD4+细胞百分率降低,CD8+细胞百分率升高,CD4+/CD8+比值降低,以上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及比例失衡.检测T细胞亚群,对指导肿瘤的临床治疗,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亢澜涛;张桂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B7分子家族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肿瘤是当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危害大的疾病.肿瘤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引起的,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人们已认识到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缺陷具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王仪麟;林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适合剂量持续化疗治疗白血病的护理

    目的 探讨适合剂量化疗白血病护理观察.方法 对本院血液科36例白血病患者全部在3-6人房间进行适合剂量阿唐胞苷100-200 mg,环磷酰胺1 000-2 000 mg/日24小时持续化疗.结果 36例患者中3例出现Ⅱ度口腔溃疡,6例不同程度的肛周疼痛.结论 严格各项护理措施,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使感染得到明显控制.

    作者:唐引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MME)是一种罕见的食管恶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并结合文献资料探讨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作者:吕定量;骆利康;徐铁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伽玛刀联合鸦胆子油乳口服在高龄食管癌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伽玛刀联合鸦胆子油乳口服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22例高龄食管癌患者均采用鸦胆子油乳口服,20 ml/次,3次/天,30天为1疗程,连用3个疗程.第一疗程的第3天行伽玛刀治疗,等剂量曲线为60%-70%,单次周边剂量3.5Gy-5.0 Gy,治疗总剂量为35 Gy-40 Gy,治疗次数8-12次,6次/周.结果 全组22例均能按计划完成治疗,3个月CT检查,CR 4例(18%),PR 9例(41%),NC 8例(36%),PD 1例(5%),中位生存期15个月,临床受益反应12/22(55%).主要毒性反应是恶心、呕吐及白细胞下降.结论 伽玛刀联合鸦胆子油乳口服治疗不能耐受手术的高龄食管癌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疗效.

    作者:潘德键;王标;周锡建;王东林;李相勇;范晓强;周仁贵;唐新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吡柔比星、丝裂霉素和羟基喜树碱抑制膀胱癌佳组合的研究

    目的 从毗柔比星(THP)、羟基喜树碱(HCPT)和丝裂霉素C(MMC)三种药物中选出抑制膀胱癌有效的两药组合,并对此组合进行耐药性的研究.方法 采用如下组合:(1)单药;(2)三药两两组合应用,应用MTT法和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TUNEL),筛选出抑制率和凋亡指数高的组合.应用此组合,对T-24细胞作用一段时间后,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中P-gp蛋白的表达.结果 MTT及TUNEL显示,两药联合抑制率和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单药,其THP+HCPT为高.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经THP+HCPT作用后剩余的细胞有大量P-gp蛋白的表达.结论 在THP、HCPT、MMC三药中,以THP+HCPT组合对肿瘤的抑制效果佳.经THP+HCPT作用存活的部分肿瘤细胞可能是因MDR-1基因的表达产生的多药耐药导致的.

    作者:李彦生;李长福;陈永胜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7例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经显微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观察其镜下形态改变.结果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形态多样,免疫组化S-100,Leu7,MBP是敏感、可靠的标记物,其联合使用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 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组织镜下形态多变,差异很大,常易误诊其它肿瘤,免疫标记有助于该肿瘤的诊断.

    作者:黄斌;翟梅娟;蔡路兵;孙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AMACR在前列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的表达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7例前列腺癌和2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中AMACR的表达.结果 AMACR阳性表达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分级与AMACR免疫表达无关.结论 检测AMACR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对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晓燕;骆利康;郑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