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雅媛
笔者自2005年12月~2008年4月在临床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石淋证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例中男9例,女1例;年龄18~58岁,平均32岁.1.2 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石淋证的诊断标准.10例均经B超检查见到泌尿系统阳性结石征,辨属肝郁气滞而具四肢不温、少腹窜痛、小腹急胀、小便不利、脉弦等症者.
作者:曾建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笔者自2005年6月~2008年5月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19~76岁;其中横形骨折14例,粉碎性骨折18例;闭合性骨折在损伤后3~5天内手术,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后,患肢石膏托外固定7~10天内手术.
作者:章翔;黄士民;谢建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颈性眩晕以发作性体位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症状.笔者采用葛根素治疗颈性眩晕,结合中医辨证分型,将葛根素用于不同人群,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价其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78例入选患者为2005年3月~2008年9月住院患者,均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1]中提出的颈性眩晕诊断标准,经耳鼻喉科和头颅CT检查排除引起眩晕的耳源性及脑源性疾病.
作者:吴永丽;卢益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笔者从2000年以来采用针刺、拔火罐加推拿治疗腰椎盘突出症30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300例中男186例,女114例,病程0.5~2年.相应椎旁均有压痛、叩击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趾背伸肌肌力下降180例,膝反射减弱90例,跟腱反射减弱51例.治疗前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及CT平扫.L3~4椎间盘突出62例,L4~5椎间盘突出154例,L5~S1椎间盘突出84例,其中L3~4、L4~5同时突出47例,L4~5、L5~S1同时突出73例.左侧痛130例,右侧痛137例,双侧痛33例.
作者:郭秋霞;李俊;刘水生;高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确立咳喘固本颗粒剂的质量检验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黄芪、白术、防风;采用药典微生物检验标准对咳喘固本颗粒剂进行检测.结果:咳喘固本颗粒剂生产质量状况良好.结论:本研究为咳喘固本颗粒剂的质量检验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杨卫星;陈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疸病,即黄疸,有急性与慢性之分.疸病治脾,一般适宜于慢性疸病伴现脾病症状的患者,即各类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毒性肝炎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在利湿退黄同时,合用调理脾脏功能药物的治疗方法.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此深有体会,特论述如下.
作者:蒋雪定;王建康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女性不孕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无排卵是导致不孕症的重要因素,占女性不孕症的20%~38%.无排卵是排卵功能障碍,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之间功能失调所致.如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黄体功能不全(LPD)、高泌乳血症(HP)等因素均可以引起卵泡发育不良,或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导致排卵障碍而出现不排卵.本病属中医学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等范畴.
作者:刁军成;方家;李林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芪归补血汤治疗化疗引起白细胞减少症-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给予芪归补血汤,每日2次;对照组给予参芪十一味颗粒,每日3次,每次1袋(2 g),冲服;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指标为两组病例的中医证候疗效及周围血象.结果:(1)综合疗效: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白细胞计数: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白细胞计数均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芪归补血汤可以显著提高白细胞减少症-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
作者:严小军;黄新平;刘庆庆;肖书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肝脏是调节体内糖代谢主要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主要靶器官,对调节糖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肝脏功能异常可引起糖代谢的障碍,严重者可引起糖尿病.各种肝病导致肝实质损害,诱发糖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l].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epatogenous diabetes,HD),属2型糖尿病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要兼顾肝损害和糖尿病两个方面,其原则在治疗原发肝病的同时,通过现代综合治疗,使血糖得到控制.因此,医生要根据肝源性糖尿病的特点,明确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和降低血糖的达标标准,以便合理地进行综合治疗[2].
作者:樊启辉;蔡灿林;胡齐鸣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和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5年元月~2008年4月诊治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采用西医加扶正化痰平喘汤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医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率93.3%,对照组70 .0%.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明显疗效,显示出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上的独特优势.
作者:孙安礼;杨冬梅;赵善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地虎前列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地虎前列颗粒中的地龙、淫羊藿、黄芪、甘草进行定性别,结果:地龙、淫羊藿、黄芪、甘草的薄层色谱清晰,且阴性无干扰.结论:建立的鉴别方法可行,专属性强,重现性好,可用作地虎前列颗粒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江丰;袁飞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为了阐明在广西民间常用的瓜馥木属植物,现通过野外资源调查和原植物标本鉴定,核对药材原植物标本整理了7种在广西民间常用的瓜馥木属植物,并分别记录了他们在广西的分布和功效,为充分利用本属药用植物资源开展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廖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中医药干预综合疗法治疗蝮蛇咬伤临床疗效.方法:300例蝮蛇咬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0例.治疗组运用中医药干预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运用西医治疗方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72%,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局部症状与体征积分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中医药干预综合疗法治疗蝮蛇咬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喻文球;王万春;刁军成;龚丽萍;李金娥;谌莉媚;邱桂荣;钟吉富;陈庚生;任豪;许来斌;李燕芳;章建平;王丹;严张仁;吴允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梯度洗脱法测定调经养颜颗粒中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lltima C18 (5μm,4.6 mm×200 m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乙腈 0~25分钟,15%→30%;25~31分钟,15%;水0~25分钟,85%→70%;25~31分钟,85%;流速为1.0 ml/ min,检测波长为203 nm,柱温为35 ℃.结果:人参皂苷Rg1进样量在1.6080~9.6482μg(r=0.9998)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1.88%,RSD=1.9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调经养颜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梅荣;王晖;袁海铭;刘良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60例骨转移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局部放疗DT=30~50 Gy,观察组同时采用10%鸦胆子油乳3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1天为一疗程,分别以症状、X线片评价治疗的主观疗效和客观疗效,观察KPS评分变化,1年生存率及白细胞计数变化等指标.结果: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完全缓解率63.3%(19/30),部分缓解率33.3%(10/33),总有效率96.7%(29/30),KPS评分较疗前增加者占93.3%(28/30),随访1年生存率明显升高(P<0.01),白细胞计数减少亦轻(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注射液结合放疗治疗骨转移癌有增效减毒作用.
作者:吴鹤;叶永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制备鬼臼毒素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胶束,对其物理化学性质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开环聚合法合成了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聚合物胶束;用透射电镜观察了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用激光散射法测定了聚合物胶束的粒径及其分布;用HPLC法测定药物胶束的包封率.结果:聚合物胶束大小均匀,具有球形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56.5±25.8nm,药物胶束的包封率为85.6%.结论: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嵌段共聚物胶束可作为疏水性药物鬼臼毒素的载体.
作者:高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近年来,有关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资料丰富,现分别从辨证论治及单味中药、中西药合用、其他疗法等方面对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作了综述.
作者:马峥;江一平;李娅娅;韩裕斌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介绍脐疗法的研究进展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对2006以来国内相关杂志上的论文进行综述.结果:近3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临床应用研究、实验研究两个方面.结论:脐疗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脐疗法的标准化和优化方案、脐疗防治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剂型改革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永臣;贾红玲;田思胜;王秀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分期、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324例肺癌患者按TNM分期标准分为Ⅰ+Ⅱ23例,ⅢA期32例,ⅢB期92例,Ⅳ期177例;按辨证分型分为5型阴虚内热78例,气阴两虚63例,瘀热互结33例,肺脾气虚78例,瘀浊壅肺72例.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浆D-二聚体,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Ⅰ+Ⅱ)期明显低于ⅢB期和Ⅳ期(P<0.05或P<0.01),Ⅳ期患者D-二聚体明显高于ⅢA期(P<0.05);肺脾气虚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阴虚内热组(P<0.05)和痰浊壅肺组(P<0.01),其他各组之间无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肺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中医分型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异,D-二聚体有助于中医辨证论治及分期的判断,是肺癌的预后指标之一.
作者:杨彬;舒琦瑾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寒热作为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与阴阳、表里、虚实辨证纲领相辅相成.寒热既为症状,又为证名.张仲景继承和创新了<内经>的寒热证治理论,<伤寒论>六经辨寒热,能够判断疾病的病性、正气的强弱并指导临床用药.在六经病中,三阳病多热证,三阴病多寒证,但也有变例.<伤寒论>依据寒热属性各自不同的证候特点,又分为不同形式的寒证、热证及寒热错杂证.
作者:吕黎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