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目的评价E-cadherin抗体辨认体腔积液内癌细胞的价值.方法采用石蜡细胞块技术对62例恶性体腔积液标本和22例间皮增生的体腔积液标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cadherin、BerEP4、CEA、Calretinin和Desmin,并计算各抗体辨认癌细胞或间皮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2例恶性体腔积液标本中癌性积液53例(包括肺非小细胞癌29例,肺小细胞癌2例,乳腺癌5例,胃癌4例,大肠癌3例,肝癌1例,食道癌3例,胰腺癌1例,卵巢癌4例,子宫颈癌1例),非癌性积液4例(包括淋巴瘤2例,骨髓瘤1例和恶黑1例),不明组织来源5例.结果62例恶性体腔积液标本E-cadherin的阳性率为85.5%(53/62).去除不明组织来源和非癌性积液病例后,53例癌性积液的E-cadherin阳性率为88.7%(47/53),其中乳腺、食道、大肠和卵巢等部位来源的癌性积液的阳性率均为100%.而间皮细胞E-cadherin反应均为阴性.E-cadherin、BerEP4和CEA检测癌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88.7%、79.2%和67.9%,E-cadherin、BerEP4和CEA检测癌细胞的特异性分别为96.2%、100%和92.3%.Calretinin和Desmin检测间皮细胞的敏感性100%和91%,特异性分别为94.7%和100%.结论本组研究结果表明E-cadherin是一个体腔积液内癌细胞的敏感和特异的标记,可以作为免疫细胞化学鉴别良恶性体腔积液的抗体组合成员之一.
作者:邬万新;温晓伟;陆宁;张燕萍;钱建育;唐正英;王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低分子多糖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低分子多糖点样于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分别50 ug、100 ug、200 ug及对照组,置37℃CO2培养箱,48 h后观察结果.结果低剂量组50 ug组肿瘤血管生长略受抑制,中剂量100 ug组肿瘤血管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高剂量200 ug组肿瘤血管出现坏死.结论低分子多糖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的肿瘤血管生长,并随剂量增加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而增强,且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作者:何中秋;李义华;李英辉;张晶;何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化疗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缺乏选择性,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如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胃肠功能紊乱等.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采取并制订有效护理措施,配合药物减少和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较顺利地度过化疗周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隋丽娜;史晓云;牟蔚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有了根本的转变.目前保肢已成为恶性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截肢相对减少.这是由于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临床实践的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及生物工程学的密切合作,出现了能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并保留肢体功能的多种新的生物学及非生物学保肢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为提高恶性骨肿瘤保肢术的成功率及术后肢体功能的优良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毕英杰;郝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nm23和E-cadherin在大肠癌转移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186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粘膜nm2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m23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7%、56.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分别为90.99%、95.2%)和正常大肠粘膜(分别为95%、100%);nm23和E-cadherin在高分化腺癌的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腺癌;随着Dukes分期从A期到D期,淋巴结的转移,nm23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或缺失;nm23和E-cadherin在大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nm23和E-cadherin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与大肠癌的恶性进展,转移具有密切关系,检测大肠癌组织中的nm23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盛彩霞;王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放疗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103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人,T1-3N0M0,其中:T1:19例,T2:70例,T3:16例.平均年龄69.6岁.Gleason病理分级≥7:39例;PSA≥10:69例.所有病人接受直线加速器10 MV X线全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总剂量70 Gy~73.8 Gy.结果2年总生存率98.5%,无病生存率83.5%.13例(12.6%)局部复发;2例(1.9%)病人远处转移;2例(1.9%)病人死亡.膀胱和直肠≤Ⅱ级(RTOG)毒副反应分别为30例(29.1%)和28例(27.2%).结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前列腺局部剂量,相邻组织器官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良好的耐受性.可望成为局限性前列腺标准治疗.
作者:黄赖机;张秀萍;李健;邓瑾;P.LABAT;I.NATALIE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肺内孤立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以来,肺内病变患者103例进行了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灶直径小1.1 cm,直径大5.7 cm.其中男性80例,女性23例,取出病变组织或细胞,做出明确的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结果对103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总的诊断成功率为100%,5例少量出血(发生率为5%),10例出现气胸(发生率为10%),其中1例气胸严重需放置引管处理,自行吸收.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诊断肺内孤立病变的好方法,它以高准确性和低并发症逐渐得到同行们认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李丹光;隋长平;李洁;朱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绝大部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陷入紧张、恐惧、焦虑及绝望之中,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临终护理是对那些已失去治愈希望的患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实施的一种积极的综合护理.其目的是尽大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缓解症状,缓和面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帮助其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维护其人格尊严,提高尚存的生命质量,使临终患者安宁平静的度过人生后的旅程.为了探讨临终护理对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作用,我科对26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了系统的临终关怀护理,结果大大提高了患者尚存的生存质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鲁林艳;张欢;张凤玲;曲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CD20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年龄60岁~69岁,使用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4周为1疗程,同时使用CEOP方案化疗.结果8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部份缓解2例,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王春森;张晋林;王小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tumor,DSRCT)是一种新的少见恶性软组织肿瘤.由Gerald和Rosai于1989年首先报道,并于1991年正式命名.现报道一例近在外检中遇到的DSRCT,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王诚;吕杰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HCV检测率高,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可能由抗-HCV诱发.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共8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的HCV,同时检测HBsAg(乙肝表面抗原).结果抗-HCV阳性26例,阳性率为32.5%,HBsAg阳性为8例,阳性率为10%,明显低于抗-HCV阳性率.结论抗-HCV阳性与诱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关系.
作者:于红;张晓伟;张东霞;刘素舫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化疗作为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胃癌,肠癌)的重要手段可有效杀伤肿瘤细胞,缩小瘤体,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肿瘤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热疗技术的不断改善,热疗已经成为继手术、化放疗、生物治疗后的又一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通过高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伤肿瘤细胞.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不仅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对判断肿瘤患者治疗的效果和评估疾病的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局部热疗联合化疗有协同抗肿瘤作用,但晚期消化系统肿瘤的化疗与局部热疗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是相反的.局部热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对细胞免疫的影响引起我们的兴趣.本文对晚期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化疗对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局部热疗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化疗与局部热疗的协同作用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董云峰;隋红;白玉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蒙药升阳十一味丸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MGC-803细胞系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通过M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倒置光显微镜、透射电镜、Hochest33342/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凋亡细胞.结果MTT显示,蒙药升阳十一味丸能抑制MGC-803细胞的增殖,其IC50值在2.0 mg/ml左右;光镜、电镜下可见凋亡细胞,凋亡细胞的比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蒙药升阳十一味丸对胃癌MGC-803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实现的.
作者:邓秀玲;刘淑萍;陈莉;乌力吉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569例晚期肺癌死亡病例分析,讨论生存期与不同年龄组以及疾病是否转移之间的关系,对宁养院收治病人的范围、病程和年龄提供依据.预测疾病生存率,对癌症病人临终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接受过宁养服务自然死亡的全部晚期癌症病例,计算各癌症、各年龄段的中位生存期、平均生存期和预期生存率.结果(1)经宁养院服务的肺癌病人平均中位生存期54.92天,预期生存率(1周预期生存率为47.10%,5周预期生存率为10.19%,10周预期生存率为1.58%);(2)不同年龄段的中位生存期(天):<30:77.00,30-:42.50,40-:62.00,50-:58.25,60-:54.75,70-:50.00,80-:88.00,提示小于30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中位生存期较长;(3)癌症无转移与有转移的病例之间中位生存期经时序检验有显著差异.结论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比较客观反映生存期情况,对各种疾病的临终期提供参考.
作者:孙理;田振囡;何秋月;李玉;孙喜文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构建含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BP-hmcm6的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进行可溶性表达与初步纯化.方法以常规克隆方法将目的片段连接至pMAL-p2x载体,获得的阳性克隆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进行表达.结果经Western blot鉴定,获得了分子量大小为139 KD的MBP-hMCM6p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pMAL-p2x-hmcm6重组质粒和工程菌,实现了重组蛋白可溶性表达,有助于进一步研究MCM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王蕾;余波光;吴文言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992~2004年间哈尔滨市南岗区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规律,为哈尔滨市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92~2004年间哈尔滨市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统计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截缩病死率、肿瘤死亡发病比等指标.结果哈尔滨市南岗区1992~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主要在35岁以后发生,而死亡主要集中在55~70岁年龄段.从截缩死亡率的趋势看男性远高于女性,2002年以后出现大幅上扬,达到46.49%,应引起高度警惕.从死亡发病比看总的趋势是下降.结论应加强中老年人群的恶性肿瘤防治工作,特别是女性.
作者:何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人体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Survivin基因在人体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基因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78.0%),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6.0%).Survivin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无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人体肺癌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但是检测它的表达对预后的分析没有意义.
作者:王伟;玉寒冰;刘德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揭示进展期胃癌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规律,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探讨HIF-1α蛋白在胃癌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胃癌组织HIF-1α、VEGF蛋白及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HIF-1α蛋白与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4/50)和62%(31/50),MVD平均计数为23.14±11.58;HIF-1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VEGF、MVD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和PTNM临床分期(P<0.05)密切相关;HIF-1α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x2=4.96,P<0.05);HI-1α或VEGF表达阳性的MVD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HIF-1α、VEGF是反映胃癌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HIF-1α诱导VEGF表达从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可能参与胃癌的进展.
作者:王莉;俞春江;耿敬姝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Well differentiated fet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WDFA)是罕见的肺肿瘤,由Kradin等于1982年首次报道,当时称为肺内胚瘤(pulmonary endodermal tumo resembling fetal lung),又称为伴有嗜银细胞并缺乏肉瘤样形态的肺母细胞瘤,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国内报道极少.文献中对该病的命名杂乱而不统一,2004年WHO肺肿瘤分类正式采用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的命名.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福达华、米拓蒽醌、地塞米松(FMD)对比CVP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惰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27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选用FMD方案:Fludara:25mg/m2/d,静脉滴注30分钟,d1-3;MXT:10 mg/m2,静脉滴注30分钟,d1;DXM:20 mg/d,口服,d1-5.B组应用CVP方案:CTX:750 mg/m2,静脉注射,d1;VCR:1.2 mg/m2,静脉注射,d1;PDN:100 mg/d,口服,d1-5.结果A组14例,CR 35.71%,PR 50%,有效率为85.71%;B组13例,CR 30.76%,PR38.46%,有效率69.23%.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FMD方案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结论FMD方案与CVP方案比较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惰性淋巴瘤临床效果好,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作者:王彦荣;任既晨;王立波;李蕊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