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在宁养服务中晚期肺癌死亡病人生存期的回顾性研究

孙理;田振囡;何秋月;李玉;孙喜文

关键词:晚期肺癌, 年龄, 生存期, 转移
摘要:目的通过对569例晚期肺癌死亡病例分析,讨论生存期与不同年龄组以及疾病是否转移之间的关系,对宁养院收治病人的范围、病程和年龄提供依据.预测疾病生存率,对癌症病人临终期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对接受过宁养服务自然死亡的全部晚期癌症病例,计算各癌症、各年龄段的中位生存期、平均生存期和预期生存率.结果(1)经宁养院服务的肺癌病人平均中位生存期54.92天,预期生存率(1周预期生存率为47.10%,5周预期生存率为10.19%,10周预期生存率为1.58%);(2)不同年龄段的中位生存期(天):<30:77.00,30-:42.50,40-:62.00,50-:58.25,60-:54.75,70-:50.00,80-:88.00,提示小于30岁和80岁以上年龄组中位生存期较长;(3)癌症无转移与有转移的病例之间中位生存期经时序检验有显著差异.结论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比较客观反映生存期情况,对各种疾病的临终期提供参考.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保肢术及受侵主要神经的无瘤化处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有了根本的转变.目前保肢已成为恶性骨肿瘤外科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截肢相对减少.这是由于肿瘤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临床实践的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及生物工程学的密切合作,出现了能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并保留肢体功能的多种新的生物学及非生物学保肢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改进,为提高恶性骨肿瘤保肢术的成功率及术后肢体功能的优良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毕英杰;郝克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误诊原因,提高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误诊为GIST的病例的胃肠道钡餐造影和CT表现.结果5例中2例行胃肠道X线钡餐检查,病理证实胃肠道腺癌3例,胃类癌1例,肠系膜恶性间皮瘤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多种消化道病变相鉴别,胃或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形成倾向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出现不规则坏死区、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影像学表现.

    作者:刘伟锋;王海林;丁汉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为可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后预防胃粘膜损伤的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为可安预防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胃粘膜损伤的效果.方法142例肝癌患者分两组,80例治疗组患者用为可安,剂量为40 mg/d,化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62例患者生理盐水常规补液作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中有5个患者出现明显的左上腹或剑突下疼痛,4例经证实为消化道溃疡,存在胃粘膜损伤.而治疗组未出现明显胃区疼痛患者.结论为可安对在肝动脉化疗栓塞后预防胃粘膜损伤有效.

    作者:李博;袁建华;俞文强;胡庭杨;周俊;罗祖炎;丁小南;李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1例报道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tumor,DSRCT)是一种新的少见恶性软组织肿瘤.由Gerald和Rosai于1989年首先报道,并于1991年正式命名.现报道一例近在外检中遇到的DSRCT,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

    作者:王诚;吕杰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16与nm23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16和nm2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69例膀胱癌石蜡标本中p16和nm23的表达情况.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16和nm2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7%和43.48%,阳性表达率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升高而下降,复发肿瘤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未复发病例.结论p16和nm23表达可能成为判断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杨宏梅;郑美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哈尔滨市南岗区1992~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目的探讨1992~2004年间哈尔滨市南岗区恶性肿瘤死亡状况及规律,为哈尔滨市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1992~2004年间哈尔滨市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统计死亡率,死亡构成比、截缩病死率、肿瘤死亡发病比等指标.结果哈尔滨市南岗区1992~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恶性肿瘤的死亡率主要在35岁以后发生,而死亡主要集中在55~70岁年龄段.从截缩死亡率的趋势看男性远高于女性,2002年以后出现大幅上扬,达到46.49%,应引起高度警惕.从死亡发病比看总的趋势是下降.结论应加强中老年人群的恶性肿瘤防治工作,特别是女性.

    作者:何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应用差别PCR技术研究胃癌中c-erbB-2原癌基因的扩增与胃癌的关系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c-erbB-2原癌基因扩增情况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应用差别PCR技术检测47例进展期胃癌组织中c-erbB-2原癌基因的扩增.结果(1)胃癌中c-erbB-2原癌基因扩增率为34.0%(16/47);(2)胃癌侵及肌层c-erbB-2原癌基因扩增率为13.3%,侵及浆膜层组织c-erbB-2原癌基因扩增率为43.8%,两者有显著差异;(3)胃癌组织中c-erbB-2原癌基因扩增与患者年龄、性别、肿块位置、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erbB-2原癌基因扩增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与进展期胃癌的浸润能力密切相关,在胃癌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建勋;岳秀兰;曹虹然;白雪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onA诱导的人脐血基质细胞上清对脐血细胞DNA合成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脐血综合利用途径.方法收集脐血基质细胞培养1~5周的上清,观测其对脐血细胞DNA合成代谢的影响.结果ConA诱导的人脐血基质细胞上清对脐血细胞DNA合成随培养时间变化而表现出抑制和刺激作用.结论该上清中至少含有两种以上生长因子.

    作者:徐广伟;张耿月;任林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美罗华治疗老年人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8例经病理证实CD20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年龄60岁~69岁,使用美罗华375 mg/m2,静脉滴注,每周1次,共4周为1疗程,同时使用CEOP方案化疗.结果8例患者经治疗后,完全缓解6例,部份缓解2例,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人CD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无明显毒副作用.

    作者:王春森;张晋林;王小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营养素与胃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通过胃癌术后存活患者的营养素调查,提供胃癌患者康复时期科学信息.方法选择84例胃癌患者术后仍存活1年以上患者为调查对象,自行编制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及膳食摄入量情况;生存质量设20个问题.统计采用描述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本组84例胃癌患者生存质量总分平均值为68.85分,营养素均未达标,硒达标率低(5.09%),影响生存质量的有统计学意义营养素为热能、蛋白质、钙、铁等8种.结论胃癌患者的原来体质差,免疫力低,提供合理营养素利于提高患者的体质和免疫水平,可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陈琳;江惠娟;陈增春;周洪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hGM-CSF基因的克隆及重组腺病毒的构建

    目的采用RT-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及脂质体转染技术等克隆得到hGM-CSF基因并获得高滴度重组腺病毒.终目的是为GM-CSF造血干细胞肿瘤基因治疗提供基础研究准备.方法应用RT-PCR技术从人脐带血淋巴细胞中克隆出hGM-CSF基因,再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hGM-CS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进而通过反复转染293包装细胞得到高滴度重组腺病毒.结果克隆出hGM-CSF基因,经测序证实结果正确;得到高滴度的重组腺病毒,提取病毒DNA证实含目的基因.结论用LoxP/Cre体外重组法成功构建了hGM-CSF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

    作者:郭玉嵩;任丽君;孙运祥;田长富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Survivin基因在人体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Survivin基因在人体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ur-vivin基因在肺癌组织中高表达(78.0%),而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6.0%).Survivin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分期和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无关.结论Survivin基因在人体肺癌的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但是检测它的表达对预后的分析没有意义.

    作者:王伟;玉寒冰;刘德贵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

    化疗是目前比较成熟的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化疗对人体正常细胞缺乏选择性,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有严重的毒副作用.如抑制骨髓造血机能,胃肠功能紊乱等.我们在护理实践中采取并制订有效护理措施,配合药物减少和降低了副作用的发生,从而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较顺利地度过化疗周期.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隋丽娜;史晓云;牟蔚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低分子多糖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低分子多糖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低分子多糖点样于接种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分别50 ug、100 ug、200 ug及对照组,置37℃CO2培养箱,48 h后观察结果.结果低剂量组50 ug组肿瘤血管生长略受抑制,中剂量100 ug组肿瘤血管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高剂量200 ug组肿瘤血管出现坏死.结论低分子多糖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中的肿瘤血管生长,并随剂量增加对肿瘤血管生长因子的抑制作用而增强,且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作者:何中秋;李义华;李英辉;张晶;何淼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E-cadherin标记体腔积液中癌细胞的价值

    目的评价E-cadherin抗体辨认体腔积液内癌细胞的价值.方法采用石蜡细胞块技术对62例恶性体腔积液标本和22例间皮增生的体腔积液标本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cadherin、BerEP4、CEA、Calretinin和Desmin,并计算各抗体辨认癌细胞或间皮细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62例恶性体腔积液标本中癌性积液53例(包括肺非小细胞癌29例,肺小细胞癌2例,乳腺癌5例,胃癌4例,大肠癌3例,肝癌1例,食道癌3例,胰腺癌1例,卵巢癌4例,子宫颈癌1例),非癌性积液4例(包括淋巴瘤2例,骨髓瘤1例和恶黑1例),不明组织来源5例.结果62例恶性体腔积液标本E-cadherin的阳性率为85.5%(53/62).去除不明组织来源和非癌性积液病例后,53例癌性积液的E-cadherin阳性率为88.7%(47/53),其中乳腺、食道、大肠和卵巢等部位来源的癌性积液的阳性率均为100%.而间皮细胞E-cadherin反应均为阴性.E-cadherin、BerEP4和CEA检测癌细胞的敏感性分别为88.7%、79.2%和67.9%,E-cadherin、BerEP4和CEA检测癌细胞的特异性分别为96.2%、100%和92.3%.Calretinin和Desmin检测间皮细胞的敏感性100%和91%,特异性分别为94.7%和100%.结论本组研究结果表明E-cadherin是一个体腔积液内癌细胞的敏感和特异的标记,可以作为免疫细胞化学鉴别良恶性体腔积液的抗体组合成员之一.

    作者:邬万新;温晓伟;陆宁;张燕萍;钱建育;唐正英;王振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CT引导下经皮肺内病变穿刺活检的方法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对肺内孤立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1年以来,肺内病变患者103例进行了CT导引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灶直径小1.1 cm,直径大5.7 cm.其中男性80例,女性23例,取出病变组织或细胞,做出明确的病理或细胞学诊断.结果对103例肺内病变穿刺活检总的诊断成功率为100%,5例少量出血(发生率为5%),10例出现气胸(发生率为10%),其中1例气胸严重需放置引管处理,自行吸收.结论CT导引下经皮穿刺活检是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诊断肺内孤立病变的好方法,它以高准确性和低并发症逐渐得到同行们认可,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李丹光;隋长平;李洁;朱长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空肠应激性溃疡穿孔的诊治

    1临床资料病例:男,60岁.进行性黄疸、消瘦、高热10余天入院.既往素健,无肝病、胆结石病史.入院体检:T:39℃、P:96次/分.神萎、疲软,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锁骨上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腹胀,肝肋下1.5 cm,边钝质韧.肋下可触及胆囊肿大,无压痛,腹水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96g/L,WBC:26.2×109/L,N:94%;肝功能:T-BIL:166.8 nmol/L,TP:57 g/L,ALB:30 g/L;B超:胆囊肿大,CBD直径15 mm,疑胆总管结石;CT:十二指肠肿瘤.急诊ERCP诊断为: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行乳头切开置鼻胆管并同时取活检.

    作者:张勇;秦贤举;陈问潭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临床病理分析

    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Well differentiated fetal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WDFA)是罕见的肺肿瘤,由Kradin等于1982年首次报道,当时称为肺内胚瘤(pulmonary endodermal tumo resembling fetal lung),又称为伴有嗜银细胞并缺乏肉瘤样形态的肺母细胞瘤,迄今为止文献报道不足100例,国内报道极少.文献中对该病的命名杂乱而不统一,2004年WHO肺肿瘤分类正式采用肺高分化胎儿型腺癌的命名.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局限性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CRT)在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根治性放疗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103例经病理证实的前列腺癌病人,T1-3N0M0,其中:T1:19例,T2:70例,T3:16例.平均年龄69.6岁.Gleason病理分级≥7:39例;PSA≥10:69例.所有病人接受直线加速器10 MV X线全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总剂量70 Gy~73.8 Gy.结果2年总生存率98.5%,无病生存率83.5%.13例(12.6%)局部复发;2例(1.9%)病人远处转移;2例(1.9%)病人死亡.膀胱和直肠≤Ⅱ级(RTOG)毒副反应分别为30例(29.1%)和28例(27.2%).结论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前列腺局部剂量,相邻组织器官的毒副反应发生率低.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和良好的耐受性.可望成为局限性前列腺标准治疗.

    作者:黄赖机;张秀萍;李健;邓瑾;P.LABAT;I.NATALIE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nm23和E-cadherin在大肠癌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nm23和E-cadherin在大肠癌转移进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分别检测186例大肠癌、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大肠粘膜nm2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nm23和E-cadherin蛋白在大肠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7%、56.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分别为90.99%、95.2%)和正常大肠粘膜(分别为95%、100%);nm23和E-cadherin在高分化腺癌的阳性率高于中-低分化腺癌;随着Dukes分期从A期到D期,淋巴结的转移,nm23和E-cadherin的表达显著降低或缺失;nm23和E-cadherin在大肠癌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nm23和E-cadherin表达的降低或缺失与大肠癌的恶性进展,转移具有密切关系,检测大肠癌组织中的nm23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对预测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盛彩霞;王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