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和氨溴索对其影响

乔文波;赵彦辉;肖宏

关键词:放射性肺损伤, 形态学变化, 氨溴索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和氨溴索对其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动物模型分两组,单纯放射(SI)组和照射加氨溴索(SI+A)组,每组10只,共20只.照射采用γ-60Co射线右半胸,面积为2cm×2cm.常规照射5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为25Gy/5次/周.氨溴索口服吸收50mg.kg-1·d-1,照射前一月开始服.照射后1、3和6个月取右肺中叶组织进行染色做光镜和电镜观察.同时对每组肺组织进行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含量进行测量.结果光镜所见SI组1、3和6个月分别以渗出、增生和纤维化为主.电镜所见1和3个月可见亚细胞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6个月时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SI+A组上述所见明显减轻;生化检查:SI+A组和SI组LPO、SOD和NO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别(P<0.01).结论照射可导致肺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氨溴素通过LPO、SOD和NO的含量的变化而减轻放射性肺损伤.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胃癌根治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的生存率回顾分析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对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6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其中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者27例,未留置者36例,对比其1年及2年生存率.结果Ⅱ期患者留置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未留置者分别为87.5%、75%;Ⅲ期患者留置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0%、70%,未留置者分别为78.6%、57.1%;Ⅳ期患者留置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1.8%、54.5%,未留置者分别为78.6%、50%.虽然各期留置药物者与未留置药物者间1年及2年生存率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各期留置药物者1年及2年生存率均较未留置者有提高趋势,尤其Ⅲ期2年生存率更为明显.结论胃癌根治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是值得继续临床观察和完善的改善手术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一种有益探索.

    作者:杨明德;薛英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Fas配体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检验Fas配体在食管癌细胞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浸润淋巴细胞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食管癌原发灶和淋巴结中Fas配体在食管癌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83.3%的标本有Fas配体的表达,且不同TNM分期的病人表达水平的差异显著,Fas配体的表达与食管癌中浸润淋巴细胞呈负相关.结论 Fas配体的表达有利于食管癌逃避免疫攻击,有利于其浸润与转移.

    作者:高锐;郝彦勇;王志生;耿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胸腔灌洗并腔内给药治疗41例恶性胸腔积液

    目的研究胸腔灌洗并腔内给药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作用.方法 2000年6月~2004年3月对41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了微创胸腔穿刺置管,在尽量引流出胸腔积液后进行庆大霉素灌洗液胸腔灌洗,灌洗后交替给予顺铂60mg~80mg或力尔凡40mg~60mg胸腔注射,治疗5次或胸腔内无积液流出时,再胸腔给药1次,并拔除导管.结果显效22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68%.首次引流时间3.5h(1h~12h),引流量平均为1 860ml(520ml~3 460m1).所有病例均于第1次治疗后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失,并于第5次治疗或之前拔除导管,疗程≤15天.结论胸腔置管引流并腔内灌洗可以大限度的减少胸腔内癌细胞残留,从而增加腔内药物的相对浓度,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肖军;梁欣;姜立喜;马廷行;李庆云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肺癌综合治疗评价(附5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3年~1998年经细胞学及/或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其中男性371例,女性185例,性比值2:1,年龄为19~76岁,其中40~59岁组297例(53.41%),咳嗽、血痰、呼吸困难、胸痛为首发症状448例(80.05%),SCLC 112例(20.14%)、NSCLC 444例(79.86%).结果SCLC的CMC-DDP方案CR+PR66.66%与CMC方案CR+PR40%(P<0.05),NSCLC COM系方案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2.8%、3.37%和2.24%.手术切除率14.15%,五年生存率16.78%.中医共分四型,辩证用药有效率45%.放射治疗SCLC CR+PR80%,NSCLC CR+PR64.86%.结论在肺癌的治疗上强调应根据病期的早晚及病理分型的不同,分别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及免疫治疗的综合疗法,可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戴百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硫普罗宁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后肝损害修复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肝损害的修复功效.方法对22例原发性肝癌介入后应用硫普罗宁改善肝功能.结果 22例肝癌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用药前后肝功能改善明显,ALT、AST、γ-GT明显下降(P<0.05).结论统普罗宁对介入治疗所致的肝损害具有修复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保肝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徽;王纯;王阳;金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多电极射频对离体动物肾脏作用的研究

    目的了解多电极射频对离体动物肾脏的作用、初始功率对消融灶的影响和超声在评估消融灶大小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新鲜离体动物肾脏4枚,在其上、下极和中部进针1cm,12个靶点随机分两组,每组6个,分别应用5W和10W的初始功率进行消融,用实时超声、4小时后超声和肉眼病理对比观察.结果消融灶稍大于电极伞径,初始功率不同所产生的消融灶大小差异无显著性.超声显示消融灶为边缘极不规则的强回声,肉眼观察呈棕褐色类圆形的凝固性坏死.实时超声测值和肉眼解剖测值差别有显著意义.4小时后超声值和肉眼测值在冠状面和横断面大径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消融深度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消融灶的大小不随功率增加而增大,实时超声不能反映消融灶的大小,延时超声所测消融深度较实际值小.根据伞径预测消融灶的大小是可靠的.

    作者:张建国;周四维;孙聚葆;史秋生;李杏梅;邢鲁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一例报告

    宫颈癌术前放疗目前多采用铱-192腔内照射.2002年11月,我们使用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环宇;王科明;孙坚;徐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P方案治疗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缓解一例

    患者男,66岁.2003年8月因右腰部不适到哈医大一院做相关检查诊断为膀胱癌,并于2003年9月行右侧肾脏右侧输尿管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右肾因脂肪囊水肿,炎性浸润明显,右肾增大,右输尿管增厚,开口部位可见3cm×3cm菜花样肿瘤.术后病理回报:膀胱右侧肾脏及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3级.手术后在哈医大用氮西米胺10mg每周一次膀胱灌注化疗,共进行8次.

    作者:白玉贤;隋红;韩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73基因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肿瘤基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常以家族形式出现,其变化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抑癌基因失活是常见的导致实体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其中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p53发现于七十年代,它能避免脆弱的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近半数的原发肿瘤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p73基因作为p53家族的新成员,于1997年由Kaghad等[1]发现,随后研究均证实该基因在肿瘤的发生、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p73基因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馥彬;隋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鸡矢藤注射液治疗癌症疼痛及术后镇痛108例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鸡矢藤注射剂与其他镇痛药物的比较,探讨其镇痛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择癌性疼痛和手术后需要镇痛的患者108例,其中30例与曲马多注射液同时应用对照观察.结果 108例受试者中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为85.19%,总有效率为97.23%.用药30分钟后出现嗜唾12例,恶性2例,心慌,乏力,头痛各1例.这些副作用持续时间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在临床观察中,鸡矢藤注射液为起效时间较慢,但镇痛作用时间较长,无成瘾性,可重复和连续作用给药,无耐药性,是一种优良的镇痛剂.

    作者:刘建阳;刘敬伟;李玉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癌中c-fms癌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fms癌基因与肝癌的关系及意义,为进一步阐明肝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PCR-SSCP方法检测肝癌c-fms第301密码子的突变,并对肝癌组织行Ed-mondson分级来探讨与肝癌的临床关系.结果 PCR扩增产物长度与预期一致,特异性高.SSCP检测发现18例肝癌组织第301位密码子DNA单链出现泳动变位,第969位密码子片段未出现异常泳动单链.测序示CSF-IR第301位密码子发生亮氨酸Leu(TTG)→丝氨酸Ser(TCG)置换,发生该位点突变的肝癌组织学分类为EdmondsonⅢ级11例、Ⅳ级7例,具有恶性程度高、发病年龄轻的特点.结论 c-fms癌基因第301位密码子突变是肝癌发生发展的一种分子机制.

    作者:朱红洲;陆力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肺癌外周血CK19mRNA表达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RT-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肺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情况.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57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表达.结果 57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33.3%,统计结果显示外周血CK19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别无关,在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以CK19mRNA为分子标记,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有助于亚临床转移的早期发现.

    作者:陈奇勋;马胜林;冯建国;朱赤红;顾琳惠;姜志明;牟瀚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我院自2002年3月~2003年10月联合应用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80例(简称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得辉;郭丽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共收治乳腺癌患者435例.观察肿瘤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3年复发率6.4%,总复发率7.0%.肿瘤自身因素中,患者年龄和是否绝经、病理类型和激素受体情况、原发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术后局部复发有显著影响,而患者性别和是否有肿瘤家族史对术后局部复发无显著影响.治疗因素中,术后辅助放疗对减少局部复发有一定作用,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于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加强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和延缓术后局部复发.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吴超权;闫茂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术后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同期老年组和青年组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的术后并发症率高于青年组.主要表现为皮瓣坏死和上肢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控制合并症、保持皮肤合适的张力及加强有序的自我功能锻炼能减少老年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邱霞;吴旭辉;郭新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不同基因亚型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敏感性的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亚型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甲硝唑的敏感性.方法 PCR法检测H.pylori菌株的cagA及vacA(sl,mlb,m2)的基因亚型.琼脂稀释法测定H.pylori分离株对甲硝唑的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C50和MIC90值.结果 51株H.pylori菌株中cagA+和cagA-菌株分别为46例(90.20%)和5例(9.80%);vacAsl+和vacAsl-菌株分别为32例(62.75%)和19例(37.25%)vacAmlb+和vacAmlb-菌株分别为33例(64.71%)和18例(35.29%);vacAm2+和va-cAm2-菌株分别为38例(74.51%)和13例(25.49%).分析不同cagA/vacA基因亚型的H.pylori菌株对甲硝唑敏感性的关系发现:cagA+/CagA-、vacAsl+/vacAsl-及vacAm2+/vacAm2-H.py-1ori菌株对甲硝唑的敏感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cAmlb+/vacAmlb-H.pylori菌株对甲硝唑的敏感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acAmlb+基因亚型的H.pylori菌株较vacAmlb-基因亚型的H.pylori菌株对甲硝唑敏感.结论 vacAmlb+H.pylori菌株较vacAmlb-菌株对甲硝唑敏感.

    作者:王莹;宫月华;孙丽萍;袁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肠道肿瘤病人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术后PCEA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比较直肠癌病人术后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PCEA对胃肠蠕动恢复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手术病人80例,ASA Ⅰ~Ⅱ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PCEA):吗啡10mg+1.0%罗哌卡因10m1+咪唑安定5mg+麻黄素30mg+格拉司琼3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Ⅱ组:术后按需(病人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每次肌注哌替啶1mg/kg.Ⅰ组手术结束后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手术结束至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目标为VAS 0~3分、嗜睡<2级.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Ⅰ组(72.1±11.4)分钟与Ⅱ组(80.5±19.2)分钟、VAS评分Ⅰ组<Ⅱ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Ⅰ组为98%、Ⅱ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PCEA方式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明显优于单次肌注哌替啶.两种镇痛方式比较,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术后PCEA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比肌注哌替啶组快.

    作者:张久利;丑伟平;师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管癌的立体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

    目的应用立体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并同步化学治疗食管癌,评价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52例食管癌给予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和同步化疗.放疗:2~2.2GY/次/天,5次/周,共计35次;5~8个共面适形固定野,总剂量70~76GY.化疗:顺氨氯铂20mg,5-氟脲嘧啶500 mg,每周一次,放疗开始即同步使用化疗,化疗在放疗前进行.结果治疗后1月~6月复查食管X片和CT,肿瘤缩小50%以上者92.31%(48/52);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85%(41/52);41.46%(17/41);26.92%(7/26).结论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和同步化学治疗食管癌,疗效较好,并发症少,是不能手术患者的较好的一种治疗方式.

    作者:王洪林;陶莉;王利;魏子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放射介入联合射频治疗肝癌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到中晚期,加之常常合并肝硬化,切除率不到5%~20%,且手术切除病例的一年生存率仅为28%,对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其疗效均难以令人满意,目前肯定疗效的非手术疗法中首选经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1],以肝癌血供为理论基础,以经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给药和栓塞和栓塞为主要手段的介入治疗是肝动脉的伸入治疗建立在可靠和合理的科学基础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使一些不能手术的大肝癌变小,而得以切除,成为二期手术前的有效措施,目前80%以上的肝癌患者受益于介入治疗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经皮穿刺导入激光、微波、高强度超声聚焦、射频消融等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射频消融操作简单,痛苦小,效果直观可靠,近年备受关注[2、3],参考国内外文献,本人对放射介入及射频治疗法进展加以总结,并比较各自特点,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中华;杨仁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该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CAM-1高组与ICAM-1低组比较,前者疗效较差.结论 ICAM-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疗效.

    作者:张宇明;江黎明;陈永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