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霞;吴旭辉;郭新海
随着对肿瘤基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常以家族形式出现,其变化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抑癌基因失活是常见的导致实体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其中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p53发现于七十年代,它能避免脆弱的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近半数的原发肿瘤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p73基因作为p53家族的新成员,于1997年由Kaghad等[1]发现,随后研究均证实该基因在肿瘤的发生、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p73基因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馥彬;隋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从人们认识到实体瘤的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后,各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应运而生,为肿瘤治疗开创了新视角.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优势在于:(1)作用的靶是具有遗传稳定性的血管内皮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2)药物易于到达靶细胞,与化疗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其在肿瘤组织内的聚集浓度;(3)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复发等.目前已有二十余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本文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根据其作用原理,将其分为细胞内作用和细胞外作用两类.分述如下:
作者:张妮娜;卜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构建TRAIL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PCR法扩增TRAIL片段,并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PRME-Tb中,通过酶切、测序鉴定载体构建的正确性.结果经酶切、测序鉴定证实pPRMETb-TRAIL构建完全正确.结论 TPAIL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正确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董亮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分析2000年~2003年期间我科收治的32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化疗病例.其中小细胞肺癌14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小细胞肺癌采用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或TP方案(拓普替康,顺铂)化疗,化疗开始先用氮芥(HN2)静脉冲击一次.非小细胞肺癌采用CA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LAP方案(异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或NP方案(盖诺,顺铂)化疗.同时配合脱水、利尿及激素治疗.结果小细胞肺癌CR4例,PR8例,有效率(CR+PR)85.7%.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CR 1例,PR 12例,有效率(CR+PR)72.2%.结论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疗效显著确切,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邢晓静;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共收治乳腺癌患者435例.观察肿瘤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3年复发率6.4%,总复发率7.0%.肿瘤自身因素中,患者年龄和是否绝经、病理类型和激素受体情况、原发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术后局部复发有显著影响,而患者性别和是否有肿瘤家族史对术后局部复发无显著影响.治疗因素中,术后辅助放疗对减少局部复发有一定作用,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于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加强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和延缓术后局部复发.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吴超权;闫茂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检验Fas配体在食管癌细胞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浸润淋巴细胞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食管癌原发灶和淋巴结中Fas配体在食管癌细胞及浸润淋巴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83.3%的标本有Fas配体的表达,且不同TNM分期的病人表达水平的差异显著,Fas配体的表达与食管癌中浸润淋巴细胞呈负相关.结论 Fas配体的表达有利于食管癌逃避免疫攻击,有利于其浸润与转移.
作者:高锐;郝彦勇;王志生;耿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是诸多造血因子中重要一员,自9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特别是肿瘤放疗、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骨髓移植、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近年来的临床应用中又发现对放、化疗所致粘膜炎、真菌感染、病毒性肝炎、糖尿病合并脂肪渐进性坏死的不愈性小腿溃疡和肺泡蛋白沉积症等亦有较好的疗效,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大为;单学健;谢晓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自2002年3月~2003年10月联合应用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80例(简称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得辉;郭丽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3岁,以腹部肿块闷痛不适1年余于2003年6月18日入院.查体:腹部较膨胀.可触及巨大肿块.上界于剑突及肋弓下.下界达耻骨上方,两侧达腋前线.以左侧腹为主,肿块质地比较柔软,部分隆起呈大结节状且质地比较硬,无明显边界,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
作者:潘开云;郭银枞;杨乐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66岁.2003年8月因右腰部不适到哈医大一院做相关检查诊断为膀胱癌,并于2003年9月行右侧肾脏右侧输尿管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右肾因脂肪囊水肿,炎性浸润明显,右肾增大,右输尿管增厚,开口部位可见3cm×3cm菜花样肿瘤.术后病理回报:膀胱右侧肾脏及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3级.手术后在哈医大用氮西米胺10mg每周一次膀胱灌注化疗,共进行8次.
作者:白玉贤;隋红;韩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DCAI临床病理特点、IHC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DCAI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儿女性,17个月,主诉双下肢乏力半个月.颅脑MRI示肿瘤位于后颅窝,边界清,与硬脑膜粘连,囊实性,大径为5.6cm,压迫同侧小脑半球并长入椎管,囊性与实性区示明显对比增强,组织学上呈双相改变,由肿瘤性星形细胞和促硬纤维增生性间质共同参与,似富于细胞性间叶性肿瘤,需与脑膜瘤鉴别.免疫表型示弥漫性GFAP、S-100蛋白、vimentin强阳性,明确支持瘤细胞为胶质细胞.结论 DCAI是发生于婴幼儿罕见肿瘤,表现为大脑半球巨大性肿块,组织学上瘤细胞呈束状漩涡状排列,形成席纹状结构,象脑膜瘤或纤维组织细胞瘤,需与脑膜瘤、DIG、PXA、胶质纤维瘤鉴别.确诊有赖于独特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下见到大量广泛一致的基底层物质分布于S-100蛋白(+)GFAP(+)的瘤细胞之间.
作者:朱寿田;施红旗;楼善贤;王利霞;刘庆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女性生殖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1例发生于外阴,2例发生于会阴及/或盆腔.组织学上见梭形或星形细胞增殖,间隔以广泛疏松的黏液样基质、明显的管径大小不一的血管及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vimentin(+++)(3/3),SMA(+/-~+)(3/3),PCNA(+/-~+)(2/3),S-100(-),CD68(-).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性(局部侵袭性)间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常局部浸润,易复发,彻底的局部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其肌纤维母或纤维母细胞来源可能性大.需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纤维上皮性息肉、浅表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其他许多肿瘤鉴别.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国产长春瑞滨(盖诺)联合顺铂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盖诺25mg/m2 ivgtt、d1、d8、顺铂PDD15~20mg/m2 ivgtt d1-5,每三周重复,治疗晚期乳腺癌112例.结果本组总有效率(CR+PR)63.4%,初治组有效率为85.7%,复治组有效率为53.2%.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和静脉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89.3%,以Ⅰ、Ⅱ度为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9.6%,静脉炎的发生率10.7%.结论用盖诺与顺铂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较高的有效率和可以耐受的毒性反应,可以作为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方案.
作者:朱丽波;伞宝君;刘庆媛;吴忆;王红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索对早期前列腺癌的病理分期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组144例临床CT1-CT2期病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标本进行病症分期的分析.结果本组的分析结果显示本组144例CT1-CT2期的前列腺癌标本的病理分期结果中约45%的病例属于PT3期,表明病理分期与临床期Whitmore-Jewett和TNM这两个分期系统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由于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的差距,常规的根治术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对CT1-CT2期前列腺癌的手术治疗,术前应用新辅助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外科切缘的阳性率,对前列腺癌的复发及生存率有无改变,尚需继续观察研究.
作者:张冠;刘永国;张钊;Mark Frydenberg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211例胃癌临床病例的剖析,进一步验证了胃癌与胃炎、胃溃疡、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统计本院十年的胃部手术病例756例,其中胃癌211例,对其按性别、年龄、部位、血型、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类.结果提示胃癌的发生与胃炎、胃溃疡有一定的因果关系,50岁以上发病率逐增,女性病人中胃癌高达50%.入院接受治疗者多数出现并发症.结论要注意癌前病变,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对50岁以上及女性胃病患者尤为重要.
作者:王文科;裴云龙;于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和氨溴索对其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动物模型分两组,单纯放射(SI)组和照射加氨溴索(SI+A)组,每组10只,共20只.照射采用γ-60Co射线右半胸,面积为2cm×2cm.常规照射5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为25Gy/5次/周.氨溴索口服吸收50mg.kg-1·d-1,照射前一月开始服.照射后1、3和6个月取右肺中叶组织进行染色做光镜和电镜观察.同时对每组肺组织进行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含量进行测量.结果光镜所见SI组1、3和6个月分别以渗出、增生和纤维化为主.电镜所见1和3个月可见亚细胞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6个月时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SI+A组上述所见明显减轻;生化检查:SI+A组和SI组LPO、SOD和NO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别(P<0.01).结论照射可导致肺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氨溴素通过LPO、SOD和NO的含量的变化而减轻放射性肺损伤.
作者:乔文波;赵彦辉;肖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宫颈癌术前放疗目前多采用铱-192腔内照射.2002年11月,我们使用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环宇;王科明;孙坚;徐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3年~1998年经细胞学及/或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其中男性371例,女性185例,性比值2:1,年龄为19~76岁,其中40~59岁组297例(53.41%),咳嗽、血痰、呼吸困难、胸痛为首发症状448例(80.05%),SCLC 112例(20.14%)、NSCLC 444例(79.86%).结果SCLC的CMC-DDP方案CR+PR66.66%与CMC方案CR+PR40%(P<0.05),NSCLC COM系方案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2.8%、3.37%和2.24%.手术切除率14.15%,五年生存率16.78%.中医共分四型,辩证用药有效率45%.放射治疗SCLC CR+PR80%,NSCLC CR+PR64.86%.结论在肺癌的治疗上强调应根据病期的早晚及病理分型的不同,分别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及免疫治疗的综合疗法,可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戴百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多电极射频对离体动物肾脏的作用、初始功率对消融灶的影响和超声在评估消融灶大小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新鲜离体动物肾脏4枚,在其上、下极和中部进针1cm,12个靶点随机分两组,每组6个,分别应用5W和10W的初始功率进行消融,用实时超声、4小时后超声和肉眼病理对比观察.结果消融灶稍大于电极伞径,初始功率不同所产生的消融灶大小差异无显著性.超声显示消融灶为边缘极不规则的强回声,肉眼观察呈棕褐色类圆形的凝固性坏死.实时超声测值和肉眼解剖测值差别有显著意义.4小时后超声值和肉眼测值在冠状面和横断面大径差异无显著性,但在消融深度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结论消融灶的大小不随功率增加而增大,实时超声不能反映消融灶的大小,延时超声所测消融深度较实际值小.根据伞径预测消融灶的大小是可靠的.
作者:张建国;周四维;孙聚葆;史秋生;李杏梅;邢鲁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巴西菇多糖诱导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分化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ABC免疫染色法、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流式细胞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巴西菇多糖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和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巴西菇多糖0.6125g/L作用HL-60细胞4天后,CD33下降至1/3、CD11b升高至38.29%、CD15升高至56.0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药物作用后HL-60细胞NBT还原能力逐步增强,G2/M+S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巴西菇多糖可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粒系分化:巴西菇多糖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与其下调c-myc基同表达、阻滞细胞在G1期有关.
作者:杨大雷;李海英;张星星;曾淑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