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一例报告

赵环宇;王科明;孙坚;徐慧

关键词:中子, 内照射治疗, 宫颈癌, 腔内照射, 现报道如下, 术前放疗, 疗效
摘要:宫颈癌术前放疗目前多采用铱-192腔内照射.2002年11月,我们使用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晚期胃癌化疗前后测定血清可溶性Apo-1/Fas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中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可溶性Apo-1/Fas(sApo-1/Fas)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65例中晚期胃癌患者及31例正常人血清sApo-1/Fas水平进行测定,并比较52例胃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sApo-1/Fas水平.结果中晚期胃癌患者血清sApo-1/Fa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化疗后有效(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sApo-1/Fas水平明显低于化疗前者(P<0.05).结论 sApo-1/Fas测定对中晚期胃癌的辅助诊断及化疗疗效判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胡奇志;方伟达;黄旭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管癌的立体适形放疗和同步化疗

    目的应用立体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并同步化学治疗食管癌,评价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52例食管癌给予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和同步化疗.放疗:2~2.2GY/次/天,5次/周,共计35次;5~8个共面适形固定野,总剂量70~76GY.化疗:顺氨氯铂20mg,5-氟脲嘧啶500 mg,每周一次,放疗开始即同步使用化疗,化疗在放疗前进行.结果治疗后1月~6月复查食管X片和CT,肿瘤缩小50%以上者92.31%(48/52);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85%(41/52);41.46%(17/41);26.92%(7/26).结论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和同步化学治疗食管癌,疗效较好,并发症少,是不能手术患者的较好的一种治疗方式.

    作者:王洪林;陶莉;王利;魏子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p73基因在妇科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肿瘤基因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被发现.研究表明,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常以家族形式出现,其变化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抑癌基因失活是常见的导致实体肿瘤发生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其中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相关性高的基因.p53发现于七十年代,它能避免脆弱的细胞发生恶性转化,近半数的原发肿瘤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p73基因作为p53家族的新成员,于1997年由Kaghad等[1]发现,随后研究均证实该基因在肿瘤的发生、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p73基因的研究现状以及在妇科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作一综述.

    作者:张馥彬;隋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44例早期前列腺癌根治术病理分期的分析

    目的探索对早期前列腺癌的病理分期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组144例临床CT1-CT2期病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的标本进行病症分期的分析.结果本组的分析结果显示本组144例CT1-CT2期的前列腺癌标本的病理分期结果中约45%的病例属于PT3期,表明病理分期与临床期Whitmore-Jewett和TNM这两个分期系统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结论由于病理分期与临床分期的差距,常规的根治术已经不能完全符合对CT1-CT2期前列腺癌的手术治疗,术前应用新辅助治疗方案可以降低外科切缘的阳性率,对前列腺癌的复发及生存率有无改变,尚需继续观察研究.

    作者:张冠;刘永国;张钊;Mark Frydenberg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鸡矢藤注射液治疗癌症疼痛及术后镇痛108例临床观察

    目的通过对鸡矢藤注射剂与其他镇痛药物的比较,探讨其镇痛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择癌性疼痛和手术后需要镇痛的患者108例,其中30例与曲马多注射液同时应用对照观察.结果 108例受试者中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为85.19%,总有效率为97.23%.用药30分钟后出现嗜唾12例,恶性2例,心慌,乏力,头痛各1例.这些副作用持续时间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在临床观察中,鸡矢藤注射液为起效时间较慢,但镇痛作用时间较长,无成瘾性,可重复和连续作用给药,无耐药性,是一种优良的镇痛剂.

    作者:刘建阳;刘敬伟;李玉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癌中c-fms癌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c-fms癌基因与肝癌的关系及意义,为进一步阐明肝癌的发生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PCR-SSCP方法检测肝癌c-fms第301密码子的突变,并对肝癌组织行Ed-mondson分级来探讨与肝癌的临床关系.结果 PCR扩增产物长度与预期一致,特异性高.SSCP检测发现18例肝癌组织第301位密码子DNA单链出现泳动变位,第969位密码子片段未出现异常泳动单链.测序示CSF-IR第301位密码子发生亮氨酸Leu(TTG)→丝氨酸Ser(TCG)置换,发生该位点突变的肝癌组织学分类为EdmondsonⅢ级11例、Ⅳ级7例,具有恶性程度高、发病年龄轻的特点.结论 c-fms癌基因第301位密码子突变是肝癌发生发展的一种分子机制.

    作者:朱红洲;陆力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及其周期特异性分析

    目的分析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时间效应及其细胞周期的特异性.方法 (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时凋亡小体的形成;(2)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的凋亡率并分析其凋亡的时-效关系以及凋亡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 (1)细胞色素C作用HL-60细胞24小时发生凋亡,形成凋亡小体;(2)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体现一定的时间效应,作用时间不同,诱导凋亡率亦不相同,其中作用24小时凋亡率高;(3)细胞色素C诱导HL-60凋亡的作用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随凋亡率升高,S期和G2期细胞比例随之下降,且S期细胞比例与凋亡率二者呈显著负性关系(r=0.718,P<0.01).结论细胞色素C诱导HL-60细胞凋亡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其周期特异性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作者:陈日玲;陈铭珍;蔡康荣;叶中绿;温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放射介入联合射频治疗肝癌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患者就诊时大多已到中晚期,加之常常合并肝硬化,切除率不到5%~20%,且手术切除病例的一年生存率仅为28%,对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其疗效均难以令人满意,目前肯定疗效的非手术疗法中首选经肝动脉化疗及栓塞治疗[1],以肝癌血供为理论基础,以经肿瘤供血动脉直接给药和栓塞和栓塞为主要手段的介入治疗是肝动脉的伸入治疗建立在可靠和合理的科学基础上,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使一些不能手术的大肝癌变小,而得以切除,成为二期手术前的有效措施,目前80%以上的肝癌患者受益于介入治疗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展,经皮穿刺导入激光、微波、高强度超声聚焦、射频消融等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射频消融操作简单,痛苦小,效果直观可靠,近年备受关注[2、3],参考国内外文献,本人对放射介入及射频治疗法进展加以总结,并比较各自特点,现综述如下.

    作者:张中华;杨仁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荧光定量RT-PCR检测肺癌外周血CK19mRNA表达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RT-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肺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情况.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57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表达.结果 57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33.3%,统计结果显示外周血CK19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别无关,在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以CK19mRNA为分子标记,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有助于亚临床转移的早期发现.

    作者:陈奇勋;马胜林;冯建国;朱赤红;顾琳惠;姜志明;牟瀚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分析2000年~2003年期间我科收治的32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化疗病例.其中小细胞肺癌14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小细胞肺癌采用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或TP方案(拓普替康,顺铂)化疗,化疗开始先用氮芥(HN2)静脉冲击一次.非小细胞肺癌采用CA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LAP方案(异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或NP方案(盖诺,顺铂)化疗.同时配合脱水、利尿及激素治疗.结果小细胞肺癌CR4例,PR8例,有效率(CR+PR)85.7%.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CR 1例,PR 12例,有效率(CR+PR)72.2%.结论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疗效显著确切,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邢晓静;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巴西菇多糖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研究巴西菇多糖诱导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分化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ABC免疫染色法、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流式细胞仪、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巴西菇多糖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对细胞周期和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巴西菇多糖0.6125g/L作用HL-60细胞4天后,CD33下降至1/3、CD11b升高至38.29%、CD15升高至56.02%,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药物作用后HL-60细胞NBT还原能力逐步增强,G2/M+S期细胞比例减少.结论巴西菇多糖可诱导HL-60细胞向成熟粒系分化:巴西菇多糖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与其下调c-myc基同表达、阻滞细胞在G1期有关.

    作者:杨大雷;李海英;张星星;曾淑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GP方案治疗转移性膀胱癌患者缓解一例

    患者男,66岁.2003年8月因右腰部不适到哈医大一院做相关检查诊断为膀胱癌,并于2003年9月行右侧肾脏右侧输尿管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右肾因脂肪囊水肿,炎性浸润明显,右肾增大,右输尿管增厚,开口部位可见3cm×3cm菜花样肿瘤.术后病理回报:膀胱右侧肾脏及输尿管移行细胞癌2~3级.手术后在哈医大用氮西米胺10mg每周一次膀胱灌注化疗,共进行8次.

    作者:白玉贤;隋红;韩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原发性肺癌综合治疗评价(附5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3年~1998年经细胞学及/或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其中男性371例,女性185例,性比值2:1,年龄为19~76岁,其中40~59岁组297例(53.41%),咳嗽、血痰、呼吸困难、胸痛为首发症状448例(80.05%),SCLC 112例(20.14%)、NSCLC 444例(79.86%).结果SCLC的CMC-DDP方案CR+PR66.66%与CMC方案CR+PR40%(P<0.05),NSCLC COM系方案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2.8%、3.37%和2.24%.手术切除率14.15%,五年生存率16.78%.中医共分四型,辩证用药有效率45%.放射治疗SCLC CR+PR80%,NSCLC CR+PR64.86%.结论在肺癌的治疗上强调应根据病期的早晚及病理分型的不同,分别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及免疫治疗的综合疗法,可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戴百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老年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术后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同期老年组和青年组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的术后并发症率高于青年组.主要表现为皮瓣坏死和上肢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控制合并症、保持皮肤合适的张力及加强有序的自我功能锻炼能减少老年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邱霞;吴旭辉;郭新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联合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我院自2002年3月~2003年10月联合应用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80例(简称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得辉;郭丽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一例报告

    宫颈癌术前放疗目前多采用铱-192腔内照射.2002年11月,我们使用锎-252中子术前腔内照射治疗宫颈癌1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环宇;王科明;孙坚;徐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该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CAM-1高组与ICAM-1低组比较,前者疗效较差.结论 ICAM-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疗效.

    作者:张宇明;江黎明;陈永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胃癌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mRNA的表达情况.CEA mRNA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的关系采用x2检验.结果 10例胃癌组织和2例胃癌肝转移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均阳性;10例胃良性病变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均阴性.36例胃癌患者CEA mRNA表达阳性者21例(58.3%);结论 CEA mR-NA用于检测血循环中微量癌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胃癌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的表达可作为分子生物学因素之一用于估计预后.

    作者:姚凡;齐刚;金锋;陈波;路平;王舒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女性生殖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1例发生于外阴,2例发生于会阴及/或盆腔.组织学上见梭形或星形细胞增殖,间隔以广泛疏松的黏液样基质、明显的管径大小不一的血管及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vimentin(+++)(3/3),SMA(+/-~+)(3/3),PCNA(+/-~+)(2/3),S-100(-),CD68(-).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性(局部侵袭性)间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常局部浸润,易复发,彻底的局部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其肌纤维母或纤维母细胞来源可能性大.需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纤维上皮性息肉、浅表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其他许多肿瘤鉴别.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托瑞米芬协同EP方案对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的影响

    目的研究托瑞米芬(TOR)联合鬼臼乙叉甙-顺铂(EP)方案,对耐药的且P-gp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NSCLC)的逆转作用,为提高化疗效果提供新方法.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耐药的NSCLC患者外周血,P-gp阳性的38例随机分两组,逆转组应用TOR60mg,2次/日,1~7天后采用EP方案化疗;对照组仅用EP方案治疗.结果 (1)逆转组PR 7例,NC 9例,PD 3例,有效率为36.8%(7/19),中位生存期为9.2个月,1年生存率为42.1%;(2)对照组NC 8例,PD 11例,有效率为0,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1年生存率为26.3%;(3)两组在有效率(x2=8.58,P<0.005)、中位生存期(t=2.56,P<0.01)方面差异显著;(4)逆转组P-gp转阴率为47.4%(9/19),对照组无转阴者;(5)毒副作用方面,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一般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TOR与EP方案联合对耐药的NSCLC患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TOR是良好的肿瘤耐药逆转药物.

    作者:蔡莉;王滨;苍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