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勋;马胜林;冯建国;朱赤红;顾琳惠;姜志明;牟瀚舟
目的探讨应用RT-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的意义及其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检测胃癌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mRNA的表达情况.CEA mRNA表达与胃癌病理生物学特点的关系采用x2检验.结果 10例胃癌组织和2例胃癌肝转移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均阳性;10例胃良性病变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表达均阴性.36例胃癌患者CEA mRNA表达阳性者21例(58.3%);结论 CEA mR-NA用于检测血循环中微量癌细胞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胃癌患者胃周静脉血中CEA mRNA的表达可作为分子生物学因素之一用于估计预后.
作者:姚凡;齐刚;金锋;陈波;路平;王舒宝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该患者骨髓基质细胞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ICAM-1高组与ICAM-1低组比较,前者疗效较差.结论 ICAM-1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疗效.
作者:张宇明;江黎明;陈永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的形态学改变和氨溴索对其影响.方法采用BALB/C小鼠动物模型分两组,单纯放射(SI)组和照射加氨溴索(SI+A)组,每组10只,共20只.照射采用γ-60Co射线右半胸,面积为2cm×2cm.常规照射5Gy/次,1次/天,5次/周,总剂量为25Gy/5次/周.氨溴索口服吸收50mg.kg-1·d-1,照射前一月开始服.照射后1、3和6个月取右肺中叶组织进行染色做光镜和电镜观察.同时对每组肺组织进行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含量进行测量.结果光镜所见SI组1、3和6个月分别以渗出、增生和纤维化为主.电镜所见1和3个月可见亚细胞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6个月时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SI+A组上述所见明显减轻;生化检查:SI+A组和SI组LPO、SOD和NO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别(P<0.01).结论照射可导致肺组织形态学的改变,氨溴素通过LPO、SOD和NO的含量的变化而减轻放射性肺损伤.
作者:乔文波;赵彦辉;肖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3岁,以腹部肿块闷痛不适1年余于2003年6月18日入院.查体:腹部较膨胀.可触及巨大肿块.上界于剑突及肋弓下.下界达耻骨上方,两侧达腋前线.以左侧腹为主,肿块质地比较柔软,部分隆起呈大结节状且质地比较硬,无明显边界,表面欠光滑,活动度差,无压痛.
作者:潘开云;郭银枞;杨乐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乳腺癌术后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采用统计学检验比较同期老年组和青年组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老年组的术后并发症率高于青年组.主要表现为皮瓣坏死和上肢功能障碍.结论严格控制合并症、保持皮肤合适的张力及加强有序的自我功能锻炼能减少老年乳腺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邱霞;吴旭辉;郭新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3年~1998年经细胞学及/或病理学检查证实的556例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对照分析.其中男性371例,女性185例,性比值2:1,年龄为19~76岁,其中40~59岁组297例(53.41%),咳嗽、血痰、呼吸困难、胸痛为首发症状448例(80.05%),SCLC 112例(20.14%)、NSCLC 444例(79.86%).结果SCLC的CMC-DDP方案CR+PR66.66%与CMC方案CR+PR40%(P<0.05),NSCLC COM系方案一年、三年、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2.8%、3.37%和2.24%.手术切除率14.15%,五年生存率16.78%.中医共分四型,辩证用药有效率45%.放射治疗SCLC CR+PR80%,NSCLC CR+PR64.86%.结论在肺癌的治疗上强调应根据病期的早晚及病理分型的不同,分别采用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和中医药及免疫治疗的综合疗法,可提高肺癌的治疗效果及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作者:戴百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荧光定量RT-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肺癌外周血中微转移情况.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57例肺癌患者外周血CK19mRNA表达.结果 57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mRNA检测阳性19例,阳性率33.3%,统计结果显示外周血CK19mRNA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别无关,在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状态、临床分期间有显著差异.结论以CK19mRNA为分子标记,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有助于亚临床转移的早期发现.
作者:陈奇勋;马胜林;冯建国;朱赤红;顾琳惠;姜志明;牟瀚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对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2001年63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其中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者27例,未留置者36例,对比其1年及2年生存率.结果Ⅱ期患者留置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未留置者分别为87.5%、75%;Ⅲ期患者留置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0%、70%,未留置者分别为78.6%、57.1%;Ⅳ期患者留置者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81.8%、54.5%,未留置者分别为78.6%、50%.虽然各期留置药物者与未留置药物者间1年及2年生存率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各期留置药物者1年及2年生存率均较未留置者有提高趋势,尤其Ⅲ期2年生存率更为明显.结论胃癌根治术中腹腔留置力尔凡与5-氟脲嘧啶是值得继续临床观察和完善的改善手术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一种有益探索.
作者:杨明德;薛英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自1997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共收治乳腺癌患者435例.观察肿瘤自身因素和治疗因素对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 3年复发率6.4%,总复发率7.0%.肿瘤自身因素中,患者年龄和是否绝经、病理类型和激素受体情况、原发肿瘤大小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术后局部复发有显著影响,而患者性别和是否有肿瘤家族史对术后局部复发无显著影响.治疗因素中,术后辅助放疗对减少局部复发有一定作用,而保乳术后局部复发率高于根治术和改良根治术.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减少乳腺癌复发转移的有效途径,加强辅助治疗可以减少和延缓术后局部复发.
作者:任浙平;李先明;吴超权;闫茂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自从人们认识到实体瘤的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后,各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应运而生,为肿瘤治疗开创了新视角.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优势在于:(1)作用的靶是具有遗传稳定性的血管内皮细胞,不易产生耐药性;(2)药物易于到达靶细胞,与化疗药物合用,可以增加其在肿瘤组织内的聚集浓度;(3)有效抑制肿瘤转移、复发等.目前已有二十余种抗血管生成药物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本文就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研究现状,根据其作用原理,将其分为细胞内作用和细胞外作用两类.分述如下:
作者:张妮娜;卜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应用立体适形放射治疗技术并同步化学治疗食管癌,评价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52例食管癌给予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和同步化疗.放疗:2~2.2GY/次/天,5次/周,共计35次;5~8个共面适形固定野,总剂量70~76GY.化疗:顺氨氯铂20mg,5-氟脲嘧啶500 mg,每周一次,放疗开始即同步使用化疗,化疗在放疗前进行.结果治疗后1月~6月复查食管X片和CT,肿瘤缩小50%以上者92.31%(48/52);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8.85%(41/52);41.46%(17/41);26.92%(7/26).结论立体适形放射治疗和同步化学治疗食管癌,疗效较好,并发症少,是不能手术患者的较好的一种治疗方式.
作者:王洪林;陶莉;王利;魏子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硫普罗宁对肝癌介入治疗后肝损害的修复功效.方法对22例原发性肝癌介入后应用硫普罗宁改善肝功能.结果 22例肝癌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用药前后肝功能改善明显,ALT、AST、γ-GT明显下降(P<0.05).结论统普罗宁对介入治疗所致的肝损害具有修复作用,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是一种较好的保肝药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徽;王纯;王阳;金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自2002年3月~2003年10月联合应用经股动脉插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无水酒精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80例(简称联合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得辉;郭丽霞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应用中药痰热清注射液对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后血液NK细胞、CD3、CD4、CD8、患者综合指标及术后副反应的前后对比,来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对TA-CE的辅助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2月期间住院患者50名,分为实验组20名,对照组20名,空白对照组10名.均行TACE,实验组术前给予痰热清注射液40ml静点,对照组术前给予清开灵40ml静点,均为一日一次静脉点滴,2周为一疗程.空白对照组不给药.分别于介入术前及术后5天内采血,检测血象、生化指标、NK细胞、CD3、CD4、CD8及患者体温,观察患者术后有无发热现象等.结果实验组的各项观察指标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有较明显的提高.结论中药痰热清注射液作为肝癌介入治疗的辅助用药,可以提高免疫力及减少毒副作用,对术后发热尤为有效.
作者:于友涛;杨光;申宝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比较直肠癌病人术后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PCEA对胃肠蠕动恢复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直肠癌手术病人80例,ASA Ⅰ~Ⅱ级,硬膜外麻醉效果满意.随机将病人分为两组,每组40例.Ⅰ组(PCEA):吗啡10mg+1.0%罗哌卡因10m1+咪唑安定5mg+麻黄素30mg+格拉司琼3mg+0.9%生理盐水稀释至100ml;Ⅱ组:术后按需(病人疼痛难忍时)肌注哌替啶,,每次肌注哌替啶1mg/kg.Ⅰ组手术结束后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手术结束至第1次肛门排气时间为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目标为VAS 0~3分、嗜睡<2级.结果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Ⅰ组(72.1±11.4)分钟与Ⅱ组(80.5±19.2)分钟、VAS评分Ⅰ组<Ⅱ组、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Ⅰ组为98%、Ⅱ组为3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PCEA方式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满意率明显优于单次肌注哌替啶.两种镇痛方式比较,应用吗啡与罗哌卡因术后PCEA组,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时间比肌注哌替啶组快.
作者:张久利;丑伟平;师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鸡矢藤注射剂与其他镇痛药物的比较,探讨其镇痛效果的优越性.方法随机选择癌性疼痛和手术后需要镇痛的患者108例,其中30例与曲马多注射液同时应用对照观察.结果 108例受试者中中度以上疼痛缓解率为85.19%,总有效率为97.23%.用药30分钟后出现嗜唾12例,恶性2例,心慌,乏力,头痛各1例.这些副作用持续时间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在临床观察中,鸡矢藤注射液为起效时间较慢,但镇痛作用时间较长,无成瘾性,可重复和连续作用给药,无耐药性,是一种优良的镇痛剂.
作者:刘建阳;刘敬伟;李玉权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分析2000年~2003年期间我科收治的32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化疗病例.其中小细胞肺癌14例,非小细胞肺癌18例.小细胞肺癌采用EP方案(足叶乙甙,顺铂)或TP方案(拓普替康,顺铂)化疗,化疗开始先用氮芥(HN2)静脉冲击一次.非小细胞肺癌采用CAP方案(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LAP方案(异环磷酰胺,阿霉素,顺铂)或NP方案(盖诺,顺铂)化疗.同时配合脱水、利尿及激素治疗.结果小细胞肺癌CR4例,PR8例,有效率(CR+PR)85.7%.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CR 1例,PR 12例,有效率(CR+PR)72.2%.结论联合化疗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疗效显著确切,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
作者:邢晓静;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托瑞米芬(TOR)联合鬼臼乙叉甙-顺铂(EP)方案,对耐药的且P-gp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lung cance,NSCLC)的逆转作用,为提高化疗效果提供新方法.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耐药的NSCLC患者外周血,P-gp阳性的38例随机分两组,逆转组应用TOR60mg,2次/日,1~7天后采用EP方案化疗;对照组仅用EP方案治疗.结果 (1)逆转组PR 7例,NC 9例,PD 3例,有效率为36.8%(7/19),中位生存期为9.2个月,1年生存率为42.1%;(2)对照组NC 8例,PD 11例,有效率为0,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1年生存率为26.3%;(3)两组在有效率(x2=8.58,P<0.005)、中位生存期(t=2.56,P<0.01)方面差异显著;(4)逆转组P-gp转阴率为47.4%(9/19),对照组无转阴者;(5)毒副作用方面,主要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一般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TOR与EP方案联合对耐药的NSCLC患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抗肿瘤效应,TOR是良好的肿瘤耐药逆转药物.
作者:蔡莉;王滨;苍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As2O3和5-FU治疗大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皮下人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应用As2O3和5-FU治疗后,观察肿瘤生长曲线,计算抑瘤率,并用HE染色观察有无器官毒副作用.结果实验表明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抑制,As2O3组抑瘤率为55.5%,而联合治疗组抑癌率为77%(P<0.05),HE染色未观察到各器官病理改变.结论联合应用As2O3和5-FU能提高As2O3治疗大肠癌的疗效,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作者:钱伟峰;黄宗海;赵玲美;金雷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女性生殖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 1例发生于外阴,2例发生于会阴及/或盆腔.组织学上见梭形或星形细胞增殖,间隔以广泛疏松的黏液样基质、明显的管径大小不一的血管及胶原纤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vimentin(+++)(3/3),SMA(+/-~+)(3/3),PCNA(+/-~+)(2/3),S-100(-),CD68(-).结论侵袭性血管黏液瘤是一种少见的中间性(局部侵袭性)间叶性肿瘤,生长缓慢,但常局部浸润,易复发,彻底的局部切除可减少复发率.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其肌纤维母或纤维母细胞来源可能性大.需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浅表性血管黏液瘤、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纤维上皮性息肉、浅表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及其他许多肿瘤鉴别.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