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榄香烯乳注射液抗癌作用的研究

何中秋;张晶;李英辉

关键词:榄香烯, 腹水癌, 生命延长率
摘要:目的探讨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肿瘤细胞株的抗癌作用.方法体内抑瘤试验:选肝癌H22、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等瘤株.腹腔注射给药,观察记录对腹水癌的生命延长作用及对实体瘤的抑制作用.体外细胞毒试验:选用K562白血病、Hela宫颈癌细胞株,采用MTT法,计算对肿瘤细胞株平均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榄香烯乳注射液能明显延长腹水型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对K562白血病、Hela宫颈癌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肿瘤细胞体内抑瘤试验、体外细胞毒试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5名患者105个病灶经CPA成像,对肿块内的血液供应情况进行分级,并用脉冲多普勒探测肿块血流的阻力指数(RI),良恶性肿块之进行比较.结果以RI≤0.5为标准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7%.以血流分Ⅲ级为标准诊断卵巢癌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7%,100%.以血流Ⅰ级为标准诊断良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4%,91%.结论CPA肿块内的血流分级和RI联合应用,有助于卵巢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初银珠;张艳华;王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脾双介入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伴脾亢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HCC-H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原发性肝癌伴程度不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脾肿大、白细胞、血小板低下具有明确的脾亢患者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OCE)双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结果本组病例肝脾双介入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部分脾栓塞可以缓解脾功能亢进,保证肝动脉化疗栓塞(TOCE)的顺利进行,减轻门静脉压力,减少TOCE的并发症,而术后增加脾栓塞的反应一般都能忍受.结论肝脾动脉双介入栓塞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办法,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是治疗肝癌并脾亢(HCC-HS)佳选择,值得普及推广.

    作者:潘平森;谢丽萍;林钧华;邓菊花;曹宏宇;彭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椎间盘部位软骨肉瘤的特点及临床分析

    目的报道椎间盘软骨肉瘤这一少见部位肿瘤4例,为临床诊治作一启示,增强这一特殊部位发病的概念.方法从椎间盘软骨肉瘤的组织学基础、临床特点、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分析,深化认识.结果椎间盘软骨肉瘤变是客观存在的,该肉瘤发病急,症状重,预后差.结论椎间盘由于有软骨存在的组织学基础,故可软骨肉瘤变,不过相对瘤变机率低而已.

    作者:蒲兴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河北磁县居民十年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分析

    目的河北磁县是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县1988~1997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和特点,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发病资料取自磁县肿瘤登记处,采用ICD-9编码,全部发病资料录入微机,采用EPI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磁县1988~1997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2806例,其中男性7670例,女性5136例.男女性世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08.94/10万和234.69/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为稳定,女性呈波浪式下降,各年标化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磁县十年中常见肿瘤前五位是: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男性食管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胃癌则有上升趋势.女性胃癌、乳腺癌有上升趋势.除儿童期为白血病居第一位外,其余各年龄段均以食管癌居首位.结论危害磁县居民健康的肿瘤主要是消化系统肿瘤和肺癌.男性居民应作为主要的防治人群.

    作者:贺宇彤;侯浚;乔翠云;陈志峰;宋国慧;孟凡书;李绍森;冀洪新;陈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渗液加局麻药防治乳腺癌手术冲洗痛

    本文通过温热低渗液加局麻药用于防治乳腺癌根治术中冲洗痛及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旨在选择合理镇痛方法.

    作者:张久利;师颖;张玉平;佟德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β-catenin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β-catenin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和抗β-catenin抗体,研究β-caenin在78例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上皮组织的表达.结果β-catenin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表达正常,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组织中β-catenin正常表达率分别为70.0%、22.1%,β-catenin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β-catenin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也是判断胃癌浸润转移的良好指标.

    作者:黄悦;栾玉贵;樊克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涎腺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涎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涎腺癌(10例恶性混合瘤;20例腺样囊性癌;32例粘液表皮样癌)中PCNA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不同类型的涎腺癌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及分布特征,PCNA阳性程度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行为(复发、转移)明显相关.结论涎腺癌中PCNA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有关;PCNA指数可作为粘液表皮样癌病理分级的重要参数;PCNA高表达可能是涎腺癌预后不良的标志.

    作者:宋晓陵;朱玲;张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出20名(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分别测定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FiB明显高于术前(P<0.01),APTT明显低与术前(P<0.0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作者:李权义;孙学超;孙桂芝;路艳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粘液性大肠癌组织蛋白酶B、D表达与肿瘤浸润

    目的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在粘液性大肠癌的表达尚未明了.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实验目的系探讨粘液性大肠癌CB和CD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8例人不同类型大肠癌CB及CD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CB和CD表达率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差异具显著性(P<0.05;P<0.005).粘液性大肠癌CB表达高于非粘液性者,差别具显著性(P<0.05),但CD表达差异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大肠癌CB和CD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CB在粘液性大肠癌浸润转移中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王娅兰;林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MRP、TopoⅡ-mRNA在大肠癌及其相邻正常组织中表达

    目的研究P-gp、MRP、TopoⅡ在大肠癌及其相邻正常组织中表达,以明确P-gp、MRP、TopoⅡ在大肠癌自主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RT-PCR方法,检测38例大肠癌及其相邻正常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MRP、Topo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P-gp和MR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47.5%,39.5%)明显高于其相邻正常组织中表达(10.5%,7.9%)(P<0.05)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表达(44.7%)亦高于其相邻正常组织(28.9%)(P>0.05).结论大肠癌存在着内在性耐药,P-gp、MRP TopoⅡ表达是大肠癌内在性耐药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姚凡;金锋;樊华;陈波;路平;徐惠绵;王舒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胃癌前病变及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镜活检标本中,62例胃癌端粒酶阳性者50例,阳性率为80.6%,其中分化较好25例中阳性16例,阳性率为64.0%;分化较差37例中阳性34例,阳性率91.9%.14例癌前病变中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35.7%.45例良性病变无端粒酶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胃癌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并可为胃癌前病变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邢喆;赵岩;朱佳;赵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70例中晚期鼻咽癌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放疗与放疗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将我院4年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单放组和放化组.结果38例放化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放组,但毒副反应较高,尚能耐受.结论放化结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能提高局部控制率,迅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敬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咽胃吻合术重建上消化道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晚期下咽、颈段食管癌及甲状腺癌侵及食管、气管,应用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重建上消化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方法1985~2000年间治疗32例,其中下咽侵及颈段食管23例、颈段食管癌5例、甲状腺癌侵及食管4例.全喉及食管切除27例,保留喉5例.结果32例中22例一期愈合,其中5例保留喉功能.8例发生胃壁不同程度的坏死,2例发生大面积胃壁坏死,并发心力衰竭,合并肺炎术后3周内死亡.结论咽胃吻合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胃壁缺血坏死,应采取措施保证上提胃的正常血运.

    作者:徐成钧;张洪;李树春;刘文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超声诊断的误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中18例误诊的声像图改变,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总结出宝贵经验.结果部分早期乳腺癌其声像图与良性肿瘤很相似,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缘规整.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这给正确诊断带来了困难,极易误诊.结论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较复杂,其影像也是多种表现,要掌握好乳腺癌声像图的特征,做好与良性肿块的鉴别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关键.

    作者:梁凯;那丽莉;牟晓红;孙忠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甲状腺癌颈丛麻醉与芬太尼微量泵应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芬太尼利用微量泵在颈丛神经麻醉下对手术中病人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癌病人30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利用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基本保持在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则出现血压升高并心率加快.结论微量泵输注方法的选择既能减轻心血管反应又能保持无呼吸抑制,避免了芬太尼的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雅琳;王泓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检测热休克蛋白70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胃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结果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在未分化型癌中的表达高于分化型(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P<0.05),在不同的TNM分期中表达不同,随着分期的增高,表达也呈现增高的趋势.Ⅱ期与Ⅳ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与胃癌的进展和转移相关.

    作者:张剑军;徐惠绵;赵宜良;戴小淳;张涛;赵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广东省中山市1970~1999年食道癌发病动态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中山市1970~1999年食道癌发病状况及其趋势,为中山市食管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山市1970~1999年肿瘤登记资料中的食道癌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数、发病粗率、标化发病率等指标.结果1970~1999年中山市共有新发食道癌患者1330例,其中男性1113例,女性217例,其男性世界标化发病率位于0.76/105~15.64/105之间,女性位于0.00/105~2.38/105之间,且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期间中山市食道癌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其致病因素增加或增强,应进一步研究其病因以降低其危害.

    作者:魏矿荣;沈逸雄;梁智恒;林茂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T诊断在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肺泡细胞癌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可分为结节型14例,弥漫型18例.CT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图像、邻近表现、转移等各种CT表现.结论本文对肺泡细胞癌32例的临床应用分析,采用CT扫描与X线摄片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图像重叠少,对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国先;司传越;曹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宫颈癌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Folkman等人提出肿瘤能产生某些物质诱导新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肿瘤与血管生成之间关系及机理进行研究,发现许多肿瘤来源的血管生成因子.

    作者:刘艳波;蔡莲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年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86例青年肝癌患者(年龄<40岁)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癌家族史、饮酒史、HBV感染率、HCV感染率、ALT异常、AFP阳性、AFU阳性、合并肝硬化、门静脉癌栓以及肝癌类型,并与同期122例老年肝癌患者(年龄>60岁)进行比较.结果青年肝癌患者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6%,在以下方面比例高于老年组,且有显著性或极其显著性差异:发热(36.0%)、HBV感染(86.0%)、ALT异常(74.4%)、AFP阳性(76.7%)、AFU阳性(81.4%)、门静脉癌栓(29.1%)和弥漫性肝癌(33.7%).结论青年肝癌恶性程度高,对HHBV感染ALT反复异常的青年人要定期进行B超和AFP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李在村;王曙照;刘保兰;吕富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