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宫颈癌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

刘艳波;蔡莲莲

关键词:宫颈癌, 血管生成因子, 肿瘤, 新血管生成, 学者, 物质, 机理, 国内
摘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Folkman等人提出肿瘤能产生某些物质诱导新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肿瘤与血管生成之间关系及机理进行研究,发现许多肿瘤来源的血管生成因子.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甲状腺癌颈丛麻醉与芬太尼微量泵应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芬太尼利用微量泵在颈丛神经麻醉下对手术中病人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癌病人30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利用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基本保持在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则出现血压升高并心率加快.结论微量泵输注方法的选择既能减轻心血管反应又能保持无呼吸抑制,避免了芬太尼的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雅琳;王泓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涎腺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涎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涎腺癌(10例恶性混合瘤;20例腺样囊性癌;32例粘液表皮样癌)中PCNA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不同类型的涎腺癌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及分布特征,PCNA阳性程度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行为(复发、转移)明显相关.结论涎腺癌中PCNA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有关;PCNA指数可作为粘液表皮样癌病理分级的重要参数;PCNA高表达可能是涎腺癌预后不良的标志.

    作者:宋晓陵;朱玲;张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

    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已有百余年历史.现今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肿瘤内分泌治疗中为成熟和有成效.本文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的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徐为然;续哲莉;朱丽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的变化

    目的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的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选出20名(ASAⅠ-Ⅱ级)乳腺癌患者,分别测定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FiB明显高于术前(P<0.01),APTT明显低与术前(P<0.01).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作者:李权义;孙学超;孙桂芝;路艳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青年原发性肝癌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86例青年肝癌患者(年龄<40岁)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癌家族史、饮酒史、HBV感染率、HCV感染率、ALT异常、AFP阳性、AFU阳性、合并肝硬化、门静脉癌栓以及肝癌类型,并与同期122例老年肝癌患者(年龄>60岁)进行比较.结果青年肝癌患者占原发性肝癌患者的13.6%,在以下方面比例高于老年组,且有显著性或极其显著性差异:发热(36.0%)、HBV感染(86.0%)、ALT异常(74.4%)、AFP阳性(76.7%)、AFU阳性(81.4%)、门静脉癌栓(29.1%)和弥漫性肝癌(33.7%).结论青年肝癌恶性程度高,对HHBV感染ALT反复异常的青年人要定期进行B超和AFP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原发性肝癌.

    作者:李在村;王曙照;刘保兰;吕富靖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治疗后胸壁复发的防治方法探讨

    目的研究乳腺癌首次治疗后胸壁复发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6年3月至2001年5月12例乳腺癌首次治疗后胸壁复发的原因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了肿瘤本身分期以外,首次治疗不规范是造成胸壁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胸壁复发仍应采取积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结论首次规范治疗可减少胸壁复发,对胸壁复发灶按不同情况仍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胡贤杰;钱蛟;杨红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渗液加局麻药防治乳腺癌手术冲洗痛

    本文通过温热低渗液加局麻药用于防治乳腺癌根治术中冲洗痛及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旨在选择合理镇痛方法.

    作者:张久利;师颖;张玉平;佟德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70例中晚期鼻咽癌治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单纯放疗与放疗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将我院4年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单放组和放化组.结果38例放化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放组,但毒副反应较高,尚能耐受.结论放化结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能提高局部控制率,迅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敬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粘液性大肠癌组织蛋白酶B、D表达与肿瘤浸润

    目的组织蛋白酶B(Cathepsin B,CB)在粘液性大肠癌的表达尚未明了.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 D,CD)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本实验目的系探讨粘液性大肠癌CB和CD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8例人不同类型大肠癌CB及CD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CB和CD表达率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差异具显著性(P<0.05;P<0.005).粘液性大肠癌CB表达高于非粘液性者,差别具显著性(P<0.05),但CD表达差异却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大肠癌CB和CD表达与肿瘤浸润转移有关,CB在粘液性大肠癌浸润转移中作用可能更为重要.

    作者:王娅兰;林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MDR1和MRP基因共同表达的研究

    目的检测60例肺癌组织,10例正常肺组织中MDR4和MRP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结果MDR1检出率:正常肺组织10%(1/10),肺癌组织30%(18/60),其中,鳞癌6.7%(4/60),腺癌20%(12/60),大细胞癌3.3%(2/60);MRP检出率:正常肺组织0%(0/10),肺癌组织73.3%(44/60),SCLC3.3%(2/60),鳞癌36.7%(22/60),腺癌26.7%(16/60),大细胞癌6.7%(4/60).MDR1和MRP基因虽过度表达,二者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且与病理分型及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MRP基因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但MRP的表达与既往化疗无关,术前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75%(6/8),略高于未经化疗组23%(12/52),虽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MDR1似有增高趋势;联合检测MDR1和MRP基因表达,能提高体外耐药敏感性符合率(83%).结论(1)肺癌MDR1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MRP基因表达似有分布规律:鳞癌>腺癌>大细胞癌>SCLC;MDR1则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SCLC;(3)MDR1可能与获得性耐药有关,而MRP却与自然耐药性有关;(4)联合检测MDR1和MRP基因表达,能更准确地预测化疗效果,为临床化疗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蔡莉;王滨;赵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广东省中山市1970~1999年食道癌发病动态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中山市1970~1999年食道癌发病状况及其趋势,为中山市食管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山市1970~1999年肿瘤登记资料中的食道癌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数、发病粗率、标化发病率等指标.结果1970~1999年中山市共有新发食道癌患者1330例,其中男性1113例,女性217例,其男性世界标化发病率位于0.76/105~15.64/105之间,女性位于0.00/105~2.38/105之间,且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期间中山市食道癌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其致病因素增加或增强,应进一步研究其病因以降低其危害.

    作者:魏矿荣;沈逸雄;梁智恒;林茂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黄素对肺癌细胞系A973增殖的影响

    目的了解大黄素对肺癌细胞系A973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蓝染色排斥法进行细胞计数,MTT法测定大黄素对肺癌细胞系A97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大黄素IC50=1775.54μg/mL.结论大黄素的抗肿瘤作用较弱.

    作者:张莉;宋冰冰;艾静;王玲;杨宝峰;李贺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T诊断在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肺泡细胞癌的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2例肺泡细胞癌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本组病例可分为结节型14例,弥漫型18例.CT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图像、邻近表现、转移等各种CT表现.结论本文对肺泡细胞癌32例的临床应用分析,采用CT扫描与X线摄片两种检查方法的比较.由于CT密度分辨率高,图像重叠少,对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国先;司传越;曹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20例宫颈癌手术治疗及预后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我院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宫颈癌宫Ⅰ、Ⅱ期行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120例,现将治疗情况及预后分析如下,以求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黄燕玲;陈桂林;孙树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癌超声诊断的误诊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中18例误诊的声像图改变,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总结出宝贵经验.结果部分早期乳腺癌其声像图与良性肿瘤很相似,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缘规整.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这给正确诊断带来了困难,极易误诊.结论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较复杂,其影像也是多种表现,要掌握好乳腺癌声像图的特征,做好与良性肿块的鉴别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关键.

    作者:梁凯;那丽莉;牟晓红;孙忠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宫颈癌血管生成因子的研究进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Folkman等人提出肿瘤能产生某些物质诱导新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肿瘤与血管生成之间关系及机理进行研究,发现许多肿瘤来源的血管生成因子.

    作者:刘艳波;蔡莲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糖蛋白及DNA拓朴异构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gp和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100例胃癌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P-gp和TopoⅡ表达率分别为37.00%及52.00%,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关,高分期者表达较低分期者高,TopoⅡ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P<0.05).结论P-gp和TopoⅡ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根据P-gp和To-poⅡ表达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对胃癌化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目的检测热休克蛋白70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胃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结果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在未分化型癌中的表达高于分化型(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P<0.05),在不同的TNM分期中表达不同,随着分期的增高,表达也呈现增高的趋势.Ⅱ期与Ⅳ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与胃癌的进展和转移相关.

    作者:张剑军;徐惠绵;赵宜良;戴小淳;张涛;赵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胃管碘剂造影前瞻性观察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经胃管碘剂造影前瞻性观察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的临床价值.方法于食管癌切除术后3~5日常规行胸部X光检查,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40ml,观察胃排空情况,并根据有无机械性和功能性排空障碍作相应处理.结果68例中62例胃排空正常,功能性胃排空障碍5例,胃机械性排空障碍1例.结论经胃管碘剂造影观察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状况,作为拔除胃管的指征,具有安全、简便和无损伤的优点,并能对术后胃动力障碍早期诊断和进一步治疗.

    作者:公维营;张廷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胃癌前病变及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镜活检标本中,62例胃癌端粒酶阳性者50例,阳性率为80.6%,其中分化较好25例中阳性16例,阳性率为64.0%;分化较差37例中阳性34例,阳性率91.9%.14例癌前病变中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35.7%.45例良性病变无端粒酶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胃癌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并可为胃癌前病变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邢喆;赵岩;朱佳;赵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