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贤杰;钱蛟;杨红健
1临床资料男性,53岁,因左上腹部酸胀不适十月余入院.一直以胃肠炎在外院治疗,症状时轻时重,一月前在外院作B超时无意中发现左上腹肿块,未有其它明显不适伴随症状,近三个月来体重下降较明显.既往无殊.
作者:江志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涎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2例涎腺癌(10例恶性混合瘤;20例腺样囊性癌;32例粘液表皮样癌)中PCNA表达情况.结果PCNA在不同类型的涎腺癌中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及分布特征,PCNA阳性程度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及临床行为(复发、转移)明显相关.结论涎腺癌中PCNA表达水平与细胞分化有关;PCNA指数可作为粘液表皮样癌病理分级的重要参数;PCNA高表达可能是涎腺癌预后不良的标志.
作者:宋晓陵;朱玲;张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耐药基因蛋白P-gp和TopoⅡ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100例胃癌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P-gp和TopoⅡ表达率分别为37.00%及52.00%,表达强度与临床分期有关,高分期者表达较低分期者高,TopoⅡ表达阳性率与组织学分类相关(P<0.05).结论P-gp和TopoⅡ的耐药机制各不相同,根据P-gp和To-poⅡ表达情况进行药物选择对胃癌化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丽华;孙荣超;陈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HCC-H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原发性肝癌伴程度不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脾肿大、白细胞、血小板低下具有明确的脾亢患者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OCE)双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结果本组病例肝脾双介入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部分脾栓塞可以缓解脾功能亢进,保证肝动脉化疗栓塞(TOCE)的顺利进行,减轻门静脉压力,减少TOCE的并发症,而术后增加脾栓塞的反应一般都能忍受.结论肝脾动脉双介入栓塞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办法,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是治疗肝癌并脾亢(HCC-HS)佳选择,值得普及推广.
作者:潘平森;谢丽萍;林钧华;邓菊花;曹宏宇;彭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生长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肿瘤发生、发展、浸润、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肿瘤血管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目前研究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业忠;刘祺;彭心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初步探讨内放疗支架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可行性及疗效.适应症、并发症和禁忌症.方法8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接受带有125I放射粒子的支架植入治疗.结果8例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的并发症,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经过胃镜对部分病人术后复查,病变部位未检出癌细胞.短期疗效证明,内放疗支架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短期效果显著、副作用小,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
作者:贾斌;李麟荪;谈大荣;夏柏;施小兰;冷德嵘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首次治疗后胸壁复发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6年3月至2001年5月12例乳腺癌首次治疗后胸壁复发的原因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了肿瘤本身分期以外,首次治疗不规范是造成胸壁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胸壁复发仍应采取积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结论首次规范治疗可减少胸壁复发,对胸壁复发灶按不同情况仍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胡贤杰;钱蛟;杨红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胃癌前病变及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镜活检标本中,62例胃癌端粒酶阳性者50例,阳性率为80.6%,其中分化较好25例中阳性16例,阳性率为64.0%;分化较差37例中阳性34例,阳性率91.9%.14例癌前病变中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35.7%.45例良性病变无端粒酶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胃癌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并可为胃癌前病变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邢喆;赵岩;朱佳;赵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胃镜活检胃癌组织中E-钙粘蛋白与β-连接素、γ-连接素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90例胃镜活检胃癌组织E-cad和β-cat、γ-cat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结果在胃癌病例胃镜活检组织中E-cad和β-cat、γ-cat表达率分别为38.9%,43.3%和35.6%,总的异常表达率为91.1%.与胃癌分化程度显著相关.结论胃镜活检组织钙粘蛋白及连接素的检测能反映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作者:赵岩;张涛;赵宜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P27kip1、cyclinE与结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免疫组化观察71例结肠癌与21例正常肠粘膜组织的P27kipl和cyclinE的表达情况.结果P27kip1、cyclinE异常表达同结肠癌的发生与进展有关.结论P27kip1、cyclinE联合检测有利于对结肠癌预后的评价.
作者:孟庆凯;徐惠绵;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河北磁县是我国恶性肿瘤高发现场之一.本文分析了该县1988~1997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和特点,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发病资料取自磁县肿瘤登记处,采用ICD-9编码,全部发病资料录入微机,采用EPI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磁县1988~1997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12806例,其中男性7670例,女性5136例.男女性世界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08.94/10万和234.69/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为稳定,女性呈波浪式下降,各年标化发病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磁县十年中常见肿瘤前五位是:食管癌、胃癌、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男性食管癌发病率有下降趋势,胃癌则有上升趋势.女性胃癌、乳腺癌有上升趋势.除儿童期为白血病居第一位外,其余各年龄段均以食管癌居首位.结论危害磁县居民健康的肿瘤主要是消化系统肿瘤和肺癌.男性居民应作为主要的防治人群.
作者:贺宇彤;侯浚;乔翠云;陈志峰;宋国慧;孟凡书;李绍森;冀洪新;陈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β-catenin的表达与胃癌的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化S-P法和抗β-catenin抗体,研究β-caenin在78例胃癌及正常胃粘膜上皮组织的表达.结果β-catenin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中表达正常,在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组织中β-catenin正常表达率分别为70.0%、22.1%,β-catenin的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β-catenin异常表达是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之一,也是判断胃癌浸润转移的良好指标.
作者:黄悦;栾玉贵;樊克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生鹅血对小鼠移植瘤S180的抑瘤作用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通过生鹅血对昆明纯系小鼠移植瘤S180抑瘤作用,计算抑瘤率及生鹅血对移植瘤小鼠体重、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不同计量的生鹅血对S180移植瘤接种前后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抑癌作用显著(P<0.01,P<0.02),抑瘤率分别为46.69%、51.59%、42.09%、61.05%、53.60%、53.02%、47.26%.生存率分别为37.85%、43.60%.结论初步实验证明生鹅血对S180移植瘤抑瘤作用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生命.
作者:刘巍;张春艳;马占好;柴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胃管碘剂造影前瞻性观察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的临床价值.方法于食管癌切除术后3~5日常规行胸部X光检查,经胃管注入76%泛影葡胺40ml,观察胃排空情况,并根据有无机械性和功能性排空障碍作相应处理.结果68例中62例胃排空正常,功能性胃排空障碍5例,胃机械性排空障碍1例.结论经胃管碘剂造影观察食管癌切除术后胃排空状况,作为拔除胃管的指征,具有安全、简便和无损伤的优点,并能对术后胃动力障碍早期诊断和进一步治疗.
作者:公维营;张廷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韦某某,女,50岁,患者于1月23日因外阴不适到妇科门诊就诊,妇检发现宫颈下唇有一米粒大的赘生物,表面粗糙.活检,1月25日病理报告提示:(病理号-03-0101)原发性宫颈淋巴瘤.平素白带不多,无接触性出血史及阴道排液,无腹痛,乏力及发热,体重无改变.
作者:谢爱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在49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对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体腺瘤复发组和有鞍外扩展组中PCNA的阳性表达高于初发组和无鞍外扩展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PCNA阳性高表达说明瘤细胞增殖快,生长活跃,易于复发或浸润、转移.这对判断垂体腺癌的预后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60例肺癌组织,10例正常肺组织中MDR4和MRP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方法.结果MDR1检出率:正常肺组织10%(1/10),肺癌组织30%(18/60),其中,鳞癌6.7%(4/60),腺癌20%(12/60),大细胞癌3.3%(2/60);MRP检出率:正常肺组织0%(0/10),肺癌组织73.3%(44/60),SCLC3.3%(2/60),鳞癌36.7%(22/60),腺癌26.7%(16/60),大细胞癌6.7%(4/60).MDR1和MRP基因虽过度表达,二者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且与病理分型及TNM分期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MRP基因表达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但MRP的表达与既往化疗无关,术前化疗组MDR1基因表达75%(6/8),略高于未经化疗组23%(12/52),虽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MDR1似有增高趋势;联合检测MDR1和MRP基因表达,能提高体外耐药敏感性符合率(83%).结论(1)肺癌MDR1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2)MRP基因表达似有分布规律:鳞癌>腺癌>大细胞癌>SCLC;MDR1则为腺癌>鳞癌>大细胞癌>SCLC;(3)MDR1可能与获得性耐药有关,而MRP却与自然耐药性有关;(4)联合检测MDR1和MRP基因表达,能更准确地预测化疗效果,为临床化疗方案的个体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蔡莉;王滨;赵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芬太尼利用微量泵在颈丛神经麻醉下对手术中病人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癌病人30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利用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基本保持在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则出现血压升高并心率加快.结论微量泵输注方法的选择既能减轻心血管反应又能保持无呼吸抑制,避免了芬太尼的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雅琳;王泓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晚期下咽、颈段食管癌及甲状腺癌侵及食管、气管,应用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重建上消化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方法1985~2000年间治疗32例,其中下咽侵及颈段食管23例、颈段食管癌5例、甲状腺癌侵及食管4例.全喉及食管切除27例,保留喉5例.结果32例中22例一期愈合,其中5例保留喉功能.8例发生胃壁不同程度的坏死,2例发生大面积胃壁坏死,并发心力衰竭,合并肺炎术后3周内死亡.结论咽胃吻合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胃壁缺血坏死,应采取措施保证上提胃的正常血运.
作者:徐成钧;张洪;李树春;刘文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gp、MRP、TopoⅡ在大肠癌及其相邻正常组织中表达,以明确P-gp、MRP、TopoⅡ在大肠癌自主性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blot、RT-PCR方法,检测38例大肠癌及其相邻正常组织中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MRP、TopoⅡ-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P-gp和MRP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47.5%,39.5%)明显高于其相邻正常组织中表达(10.5%,7.9%)(P<0.05)TopoⅡ在大肠癌中的表达(44.7%)亦高于其相邻正常组织(28.9%)(P>0.05).结论大肠癌存在着内在性耐药,P-gp、MRP TopoⅡ表达是大肠癌内在性耐药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姚凡;金锋;樊华;陈波;路平;徐惠绵;王舒宝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