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莉;王滨;赵军
目的观察单纯放疗与放疗配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临床效果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将我院4年间收治的70例中晚期鼻咽癌随机分为单放组和放化组.结果38例放化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单放组,但毒副反应较高,尚能耐受.结论放化结合治疗中晚期鼻咽癌能提高局部控制率,迅速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敬秀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中山市1970~1999年食道癌发病状况及其趋势,为中山市食管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山市1970~1999年肿瘤登记资料中的食道癌发病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数、发病粗率、标化发病率等指标.结果1970~1999年中山市共有新发食道癌患者1330例,其中男性1113例,女性217例,其男性世界标化发病率位于0.76/105~15.64/105之间,女性位于0.00/105~2.38/105之间,且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期间中山市食道癌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其致病因素增加或增强,应进一步研究其病因以降低其危害.
作者:魏矿荣;沈逸雄;梁智恒;林茂合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5名患者105个病灶经CPA成像,对肿块内的血液供应情况进行分级,并用脉冲多普勒探测肿块血流的阻力指数(RI),良恶性肿块之进行比较.结果以RI≤0.5为标准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7%.以血流分Ⅲ级为标准诊断卵巢癌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57%,100%.以血流Ⅰ级为标准诊断良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74%,91%.结论CPA肿块内的血流分级和RI联合应用,有助于卵巢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初银珠;张艳华;王雪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肝脾双介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并发脾功能亢进(HCC-HS)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原发性肝癌伴程度不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脾肿大、白细胞、血小板低下具有明确的脾亢患者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OCE)双介入治疗,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结果本组病例肝脾双介入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血小板均有显著提高,与术前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部分脾栓塞可以缓解脾功能亢进,保证肝动脉化疗栓塞(TOCE)的顺利进行,减轻门静脉压力,减少TOCE的并发症,而术后增加脾栓塞的反应一般都能忍受.结论肝脾动脉双介入栓塞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少,疗效较好的办法,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是治疗肝癌并脾亢(HCC-HS)佳选择,值得普及推广.
作者:潘平森;谢丽萍;林钧华;邓菊花;曹宏宇;彭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垂体腺瘤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在49例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并对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垂体腺瘤复发组和有鞍外扩展组中PCNA的阳性表达高于初发组和无鞍外扩展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垂体腺瘤PCNA阳性高表达说明瘤细胞增殖快,生长活跃,易于复发或浸润、转移.这对判断垂体腺癌的预后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施红旗;刘庆伟;楼善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患者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MCF7乳腺癌细胞株为参照标准,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对照,检测了54例患者及9例非恶性血液病BCRP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了其临床意义.结果BCRP在ANLL中阳性率高,表达水平相差达1000倍以上,由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完全缓解组、初治敏感组和临床耐药组.其中临床耐药组BCR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P<0.01及P<0.05).结论BCRP在ANLL中表达水平差异较大,30%患者表达水平较高,可能是ANLL患者临床耐药的重要原因,是预后的不利因素.
作者:刘晓健;乔忠杰;吴乾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全组90例,应用紫杉醇135mg/m2,静脉3h输注,顺铂75mg/m2静脉输注.每3周为1周期,进行3个周期.结果90例患者总有效率55.6%.初治患者58例,有效率62.1%;复治患者32例,有效率43.8%(P<0.05).ⅢB期有效率65.5%(38/58);Ⅳ期有效率37.5%(12/32).统计学处理x2=6.56,P<0.01.主要毒副作用是骨髓抑制、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但均可耐受.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药物,对某些复治病例仍有一定疗效.骨髓抑制是主要的副作用,应用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改善骨髓抑制程度.
作者:孙宏伟;高红;李红梅;高雅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胃癌前病变及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胃镜活检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1例经病理确诊的胃镜活检标本中,62例胃癌端粒酶阳性者50例,阳性率为80.6%,其中分化较好25例中阳性16例,阳性率为64.0%;分化较差37例中阳性34例,阳性率91.9%.14例癌前病变中阳性者5例,阳性率为35.7%.45例良性病变无端粒酶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胃癌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并可为胃癌前病变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者:邢喆;赵岩;朱佳;赵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生鹅血对小鼠移植瘤S180的抑瘤作用及对生存期的影响.方法通过生鹅血对昆明纯系小鼠移植瘤S180抑瘤作用,计算抑瘤率及生鹅血对移植瘤小鼠体重、生存期的影响.结果不同计量的生鹅血对S180移植瘤接种前后小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抑癌作用显著(P<0.01,P<0.02),抑瘤率分别为46.69%、51.59%、42.09%、61.05%、53.60%、53.02%、47.26%.生存率分别为37.85%、43.60%.结论初步实验证明生鹅血对S180移植瘤抑瘤作用显著,延长荷瘤小鼠生命.
作者:刘巍;张春艳;马占好;柴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大黄素对肺癌细胞系A973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蓝染色排斥法进行细胞计数,MTT法测定大黄素对肺癌细胞系A973细胞增殖的抑制率.结果大黄素IC50=1775.54μg/mL.结论大黄素的抗肿瘤作用较弱.
作者:张莉;宋冰冰;艾静;王玲;杨宝峰;李贺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芬太尼利用微量泵在颈丛神经麻醉下对手术中病人循环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甲状腺癌病人30例,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随机分两组,对照组输入生理盐水,实验组利用微量泵输注芬太尼,观察两组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术中应激反应小,血压、心率基本保持在术前水平,而对照组则出现血压升高并心率加快.结论微量泵输注方法的选择既能减轻心血管反应又能保持无呼吸抑制,避免了芬太尼的副反应,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作者:王雅琳;王泓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E-cd及β-cat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39例大肠癌组织标本中E-cd及β-cat的表达.结果研究显示E-cd异常表达率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呈正相关.而β-cat异常表达率只与大肠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且E-cd及β-cat异常表达均与不良预后相关.结论E-cd及β-cat的异常表达与刁肠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相关.
作者:马思平;单吉贤;王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p53蛋白、PCNA在胃癌中表达及其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对53例胃癌细胞及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进行p53蛋白、PCNA检测.结果 p53蛋白、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6%,92.5%,PCNA强阳性表达率占64.2%.p53阳性表达率及PCNA强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组织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53蛋白与PCNA强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53蛋白及PCNA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对判断胃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王波;杨志宏;殷新光;阮水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首次治疗后胸壁复发的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6年3月至2001年5月12例乳腺癌首次治疗后胸壁复发的原因及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除了肿瘤本身分期以外,首次治疗不规范是造成胸壁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胸壁复发仍应采取积极治疗,可提高生存率.结论首次规范治疗可减少胸壁复发,对胸壁复发灶按不同情况仍应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胡贤杰;钱蛟;杨红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乳腺癌的声像图特征及误诊的原因,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其中18例误诊的声像图改变,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总结出宝贵经验.结果部分早期乳腺癌其声像图与良性肿瘤很相似,表现为境界清楚,边缘规整.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不衰减,这给正确诊断带来了困难,极易误诊.结论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较复杂,其影像也是多种表现,要掌握好乳腺癌声像图的特征,做好与良性肿块的鉴别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关键.
作者:梁凯;那丽莉;牟晓红;孙忠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宫颈癌是妇科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手段.我院从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宫颈癌宫Ⅰ、Ⅱ期行宫颈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患者120例,现将治疗情况及预后分析如下,以求提高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黄燕玲;陈桂林;孙树芬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检测热休克蛋白70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热休克蛋白70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胃癌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结果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粘膜组织,在未分化型癌中的表达高于分化型(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表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P<0.05),在不同的TNM分期中表达不同,随着分期的增高,表达也呈现增高的趋势.Ⅱ期与Ⅳ期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休克蛋白70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且与胃癌的进展和转移相关.
作者:张剑军;徐惠绵;赵宜良;戴小淳;张涛;赵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早在20世纪70年代,Folkman等人提出肿瘤能产生某些物质诱导新血管生成(neovasculariza-tion),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对肿瘤与血管生成之间关系及机理进行研究,发现许多肿瘤来源的血管生成因子.
作者:刘艳波;蔡莲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榄香烯乳注射液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及肿瘤细胞株的抗癌作用.方法体内抑瘤试验:选肝癌H22、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等瘤株.腹腔注射给药,观察记录对腹水癌的生命延长作用及对实体瘤的抑制作用.体外细胞毒试验:选用K562白血病、Hela宫颈癌细胞株,采用MTT法,计算对肿瘤细胞株平均细胞生长抑制率.结果榄香烯乳注射液能明显延长腹水型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对K562白血病、Hela宫颈癌细胞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榄香烯乳注射液对肿瘤细胞体内抑瘤试验、体外细胞毒试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何中秋;张晶;李英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晚期下咽、颈段食管癌及甲状腺癌侵及食管、气管,应用食管内翻拔脱咽胃吻合术重建上消化道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采取的措施.方法1985~2000年间治疗32例,其中下咽侵及颈段食管23例、颈段食管癌5例、甲状腺癌侵及食管4例.全喉及食管切除27例,保留喉5例.结果32例中22例一期愈合,其中5例保留喉功能.8例发生胃壁不同程度的坏死,2例发生大面积胃壁坏死,并发心力衰竭,合并肺炎术后3周内死亡.结论咽胃吻合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胃壁缺血坏死,应采取措施保证上提胃的正常血运.
作者:徐成钧;张洪;李树春;刘文中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