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伴有MSI的结直肠癌TGF-βRⅡ基因突变的研究

狄金明;张一楚;陈蕾;姜保成;董谦;顾琴龙

关键词:结直肠癌 微卫星 微卫星不稳定性 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 受体 突变
摘要:目的许多研究表明在伴有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遗传性结直肠癌中,β-转化生长因子Ⅱ型受体(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ype ⅡReceptor,TGF-β RⅡ)基因突变频繁,极可能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并且TGF-RⅡ基因的(A)10重复序列是MSI的靶点.但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散发性结直肠癌的MSI及TGF-RⅡ基因突变的检测,以期了解它们在散发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态性很强的BAT-26微卫星位点,应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MSI;应用PCR-SSCP-银染法-测序检测RⅡ基因突变结果有13例(26%)为MSI,近端(42.11%)明显高于远端者(16.13%)(P<0.05),RⅡ基因的突变率为10%(5/50),表现为RⅡ基因的(A)10重复序列出现一个A的缺失导致框架移位突变(Frame Shift Mutation),伴有MSI的肿瘤中RⅡ突变率为38.46%,所有RⅡ突变者均伴有MSI,而无MSI的肿瘤中均无RⅡ突变(P<0.01) 结论不仅在HNPCC中,而且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TGF-βRⅡ基因的(A)10重复序列是MSI的靶点.
实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HC-98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目的利用人肝细胞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组织在体外建立一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HC-98,并对其一般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将剪碎的癌组织移入培养瓶中,用加有15%~20%胎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建成该细胞系,采用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布,采用放免分析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甲胎蛋白表达,利用染色体G显带方法进行遗传学分析.结果 HHC-98具有上皮细胞特有的桥粒结构和张力原纤维,形态为典型的上皮细胞形态,其G-6PD同功酶与人肝细胞癌细胞BEL-7402和BEC-7405相同.无血清培养48小时后,培养液中AFP呈现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细胞AFP及CEA表达均阳性.染色体检测HHC-98细胞均为异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复杂,从核型分析中发现有5个恒定出现的异常染色体,其中明确的为4q+.该细胞经皮下及腹腔接种均可使裸鼠致瘤.结论 HHC-98具有人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人肝细胞癌体外研究的对象.

    作者:耿敬妹;薛英威;刘秀华;刘立人;高晓敏;赵家宏;黄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5-氟脲嘧啶在荷瘤鼠血液及瘤体中的代谢分布

    目的为临床上使用放射增敏剂5-氟脲嘧啶(5-Fu)时如何与放疗相结合,从而获得肿瘤放疗的佳临床疗效,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本实验用接种Lewis肺癌细胞的C57BL/6纯系小鼠40只,随机分成8组,分8个时间点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在血液及瘤体中的药物浓度,以观察5-Fu经腹腔给药后在血液及瘤体中的代谢分布情况.结果 5-Fu的血液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为8.82min,T1/β为92.03min,AUC为2.285kg@min/L,CI为0.00875ml/min@g,在血中消除较快,90、120分钟时几乎测不出,其药代动力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5-Fu在瘤体中代谢缓慢,90、120min药物浓度仍保持在25.45μg/ml和29.21μg/nml.5-Fu在60、90、120min三个时间点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5-Fu在血中半衰期短,对瘤组织有亲和力,在瘤组织中蓄积,并可维持一定时间.在瘤组织中的浓度明显高于血药浓度(P<0.05,45、60、90、120min),这正好符合临床的需要,对5-Fu作为放射增敏剂使用时佳放疗时间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香兰;梁秀秀;吴玉波;高永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细胞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目的探索判定大肠粘膜异型增生的计量学指标.方法采用MPLAS-500型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大肠粘膜异型增生20例,设大肠CAR、NOR为对照组,测量参数为CyA、PA、NA、Pn、NF、N/P.结果MDYS与NOR的六项参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MDYS与CAR的五项参数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两者的NF未见明显差异(P>0.05);CAR与NOR有五项参数见有显著差异(P<0.01、P<0.05),而两者的CyA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的NF和N/P95%可信区间无重叠.结论细胞计量学指标能反映大肠异型增生的形态特征,三组的NF和N/P95%可信区间无重叠,表明大肠异型增生的诊断可考虑客观数据化.

    作者:王艳颖;耿敬妹;赵玉兰;郑伟;马国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以泰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及乳腺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共收治47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28例为非小细胞肺癌,19例为乳腺癌,均为有病理学证实的晚期患者,非小细胞肺癌组以泰素加顺铂方案化疗,乳癌组以泰素加吡喃阿霉素方案化疗.结果非小细胞肺癌的总有效率为46.4%,乳癌组的总有效率52.6%.病人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肌痛和关节痛、脱发等,没有观察到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病人的耐受良好.结论泰素加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泰素加吡喃阿霉素治疗乳腺癌疗效良好,毒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该两种恶性肿瘤的一线化疗方案.

    作者:金花;李明淑;段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术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探讨

    目的探讨肺癌术后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规律及治疗.方法对本院1997年7月~1999年5月334例肺癌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结果24例患者出现心衰,发生率为7.1%,术前心电图异常者高龄患者及行全肺切除患者心衰发生率高,术后心衰绝大多数出现在72小时以内,占91.7%(22/24).结论尽早诊断心衰的发生,及时治疗.本组无一例死亡.

    作者:郑大勇;徐世东;马建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癌合并肺感染的临床药敏分析

    目的本文对肺癌合并肺感染121例患者做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21例患者取晨痰做细菌培养,生化鉴定、药敏试验.结果121例患者痰细菌培养检出致病菌69例,无致病菌52例.其中致病菌G-菌37例,占30.6%,G+球菌10例,占8.3%,酵母样真菌22例,占18.3%.37例G-杆菌中8例做了ESBLs检测,有1例阳性;2种细菌混合感染有12例,其中酵母样真菌+其它致病菌9例,表皮葡萄球菌+其它致病菌3例.结论G-杆菌是合并肺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而G-杆菌又以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占比例较大.G杆菌部分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使G-杆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部分耐药.

    作者:赵宁;刘杰;彭世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53Sm-EDTMP和云克治疗骨转移癌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153Smr-EDTMP和云克治疗肿瘤骨转移的疗效、安全性和可靠性.方法云克组30例;153Snr-EDTMP组51例;云克、153Sm——EDTMP联合用药54例.观察三组治疗后止痛效果、骨转移灶消退情况和毒副作用.结果云克、153Sm-EDTMP、二者联合用药骨痛止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78.4%和81.5%;三组止痛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骨转移灶消退总有效率分别为13.3%、13.7%和35.2%;联合用药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毒副作用少见.结论二者联合用药疗效显著,具有协同作用,明显地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安全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赵彦辉;时宁;乔文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转移相关基因VEG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VEC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VEGF-C的表达情况.结果 VECF-C的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90%)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80%),P<0.01.在乳头状腺癌中的表达率(91.67%)高于其它病理类型,VECF-C在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Ⅰ,Ⅱ,Ⅲ期的表达率分别为82.14%,100%,100%,随分期而增加.死亡8例中有6例VEGF-C呈阳性表达.结论VEGF-C与甲状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分期及预后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杨武双;孙冰;贾深汕;刘金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防治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年份将本组资料分为前6年和后4年两组,其中后组改进了术式,提高了综合治疗手段.结果后组的胰瘘发生率及死亡率较前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技、优选良好的术式、术后密切监护能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刘也夫;王付庆才;孟广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疼痛

    目的探讨全身伽玛刀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采用全身伽玛刀治疗胸、腹、盆腔原发性肿瘤成转移瘤伴癌性疼痛患者51例,治疗次数3~8次,分次剂量400~800CGY,等剂量曲线50%~90%,总剂量1200~4000CGY.结果治疗结束即期疼痛完全消失20例(39.2%),疼痛缓解27例(51.9%),有效率为92.1%.无近期并发症.结论全身伽玛刀临床治疗癌性疼痛安全有效.

    作者:丁田贵;任本;陈翠萍;尹丽洁;彭兆祥;胡晶;封建英;罗惠琴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以bcl-2单克隆抗体和Bax多克隆抗体检测6例正常胰腺组织和33例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产物bcl-2蛋白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胰腺与胰腺癌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高、中分化胰腺癌组分别与低分化胰腺癌组Bax蛋白和bcl-2蛋白表达率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Bax蛋白的表达率与患者术后生存期正相关.结论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状态失控,使胰腺细胞凋亡过程失调,细胞寿命延长,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Bax蛋白的检测可以初步估计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

    作者:盖宝东;郑泽霖;王凤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进展期胃癌腹腔化疗84例报道

    目的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腹膜种植转移是术后生存率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探讨术后腹腔内化疗对防治腹膜复发的价值.方法对84例侵及或侵出浆膜又无植及远处转移病人行术后腹腔内化疗(治疗组)其治疗效果与同期未行腹腔内化疗(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化疗组无明显毒副反应,术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60.5%.后一年、二年生存率分别为86.7%、71.2%,对照组生存率为70.8%、56.5%.治疗组的一年、二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腹腔内化疗因其腹腔内药物浓度高,剂量大,毒副反应少,对侵及或侵出浆膜的胃癌有着防止复发的重要作用.

    作者:罗显峰;董亚秋;姜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临床研究

    目的总结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体会及其近期疗效.方法应用美国NORMOS公司的调强多叶准直器(MIMiC)及CORVU3.0逆向调强适形放疗计划系统,治疗肺癌46例,其中单纯调强适形放疗12例,常规照射与单纯调强适形放疗结合治疗34例.结果一年生存率Ⅰ、Ⅱ期为75%(6/8),Ⅲa期50.0%(8/16),Ⅲb期为33.3%(5/15),Ⅳ期14.3%(1/7).全组生存时间≥24个月者8例,占同期病人的57.1%(8/14).结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肺癌为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关其时间-剂量分割及与常规照射的衔接有待于进一步细致地研究.

    作者:韩波;邓晓琴;李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内皮素对人肝癌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缩血管物质内皮素对人肝癌细胞7721增殖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来测定细胞的增殖效果.结果内皮素-2在浓度为10-9M时显著刺激癌细胞的增殖(P<0.01).结论内皮素可能具有促进肿瘤的生长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杨树平;林琳;丁小建;赵志泉;汪承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超分割放疗联合同时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对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远期疗效的影响及毒性反应.方法59例Ⅲ、Ⅳa期初治NPC病人随机分为超分割放疗+化疗组;超分割放疗组;常规分割放疗组.鼻咽原发灶采用60Co外照射,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采用60Co前切线照射加β线或深部X线垂直照射.结果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鼻咽原发灶消退率分别为80.0%、68.4%和55.0%,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部淋巴结消退率分别为82.4%、52.9%和50.0%,其中化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P>0.05),其余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年生存率(70.0%,73.7%,65.0%)、局部肿瘤控制率(75.0%,68.4%,55.0%)、远处转移率(20.0%,31.6%,35.0%)和远地转移发生时间(16.8,14.7,12.1个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化练合治疗组毒性反应以消化道和放射急性口腔黏膜反应为主,均与常规放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超分割组急性口腔粘膜反应亦重于常规分割组(P<0.05).结论超分割放疗同时联合化疗可提高近期颈部淋巴结的完全消退率,但未能提高长期生存率、改善局部控制率和减少远地转移率,其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刘雅洁;王瑞芝;鄂明艳;刘大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CerbB-2与ER在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乳腺癌cerbB-2,ER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共156例原发性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cerbB-2的阳性率29.5%,ER阳性表达42.3%,cerbB-2与腋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05),与ER呈显著的负相关(P<0.005).结论乳腺癌的cerbB-2及ER检测对于临床治疗,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秀威;冯占军;赵玉兰;曹凤琴;刘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羟基喜树碱(HCPT)联合用药治疗晚期消化系肿瘤的临床观察,探讨提高疗效、降低化疗毒性、提高生存质量.方法选用以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48例.21天1周期,连用3个周期.结果总效率(CR+PR)43.8%.CR3例,PR18例.结论治疗晚期消化系恶性肿瘤,以羟基喜树碱联药的治疗方案,毒性小,耐受性好,疗效增高,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树印;朱晓麟;李乐静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血清CA50、CA1 9-9联合检测对AFP阴性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探讨血清CA50,CA19-9联合检测对甲胎蛋白(AFP)阴性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0例AFP阴性PHC患者进行血清CA50、CA19-9联合检测.同时检测血清ALT、AST、CGT、ALP.结果CA50、CA19-9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2.5%、47.5%,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0.5%,而ALT、AST、GGT、ALP与CA50、CA19-9间无明显相关性.结果血清CA50、CA19-9对AFP阴性PHC具有重要诊断价值.而二者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ATP阴性PHC诊断的敏感性,能弥补单项检测的不足.特别有利于避免AFP阴性PHC患者的漏诊

    作者:王波;姚伟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肺透明细胞瘤1例报告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查体发现肺肿物8年,近期发现肿大人院.CT示右肺下叶肿瘤.手术所见:右肺下叶背段肿物,包膜不完整,约4.0cm×5.0cm大小,质脆.临床诊断:肺肿物.

    作者:高彦;李万湖;许鹏;耿晓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肿瘤特异性基因的筛选

    目前,肿瘤的生物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模式,生物治疗主要包括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从目前国际研究的趋势分析,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推测,肿瘤的免疫治疗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郗雪艳;杨秋霞;李殿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实用肿瘤学杂志

实用肿瘤学杂志

主管:哈尔滨医科大学

主办:黑龙江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