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阴虚的文献研究及临床运用

陈本川

关键词:脾阴虚, 诊断, 中医药疗法
摘要:脾虚证有阴虚、阳虚之分,脾阴虚的证候特征是阴气俱虚,临床表现包括阴虚内热和运化失司两个方面.甘淡滋脾是脾阴虚基本的治疗方法,补脾阴的常用方剂有慎柔养真汤、资生汤之类,山药是滋脾阴的要药.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南京中医药大学女大学生痛经情况调查

    1 资料与方法设计:问卷调查.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对象:女大学生232名(含本科生、研究生),年龄20~28岁,入校健康体检各项内容合格,无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史,无炎症和其它感染.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自制问卷,所需调查项目采用填空及选择形式.

    作者:边杰;金亚菊;王旭东;王雷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崇尚经典探幽发微——伍炳彩学术经验初探

    伍炳彩教授、主任中医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熟读经典,且多有发挥.本人有幸师承伍老,兹就其学术经验略述一二:1 学好经典是中医的基本功

    作者:周茂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化积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56例

    目的:观察化积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6例)予化积口服液治疗,对照组(56例)予多酶片加葡萄糖酸锌颗粒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的临床疗效、进食量及尿D-木糖排泄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36%,2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在增加进食量及提高尿D-木糖排泄率方面较对照组明显,与对照组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积口服液对小儿厌食症有效.

    作者:吴继红;王建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小儿紫癜性肾炎治疗研究进展

    紫癜性肾炎是由于过敏性紫癜而导致的肾损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好发于学龄前儿童,是过敏性紫癜严重的并发症,占过敏性紫癜患者总数的20%~100%.目前认为紫癜性肾炎是影响过敏性紫癜病程、预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1].该病病因目前尚未明确,治疗尚无特殊药物.现将近年来对本病的治疗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熊学平;谌莉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药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随着药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药物研究已进入制剂创新的时代,如缓释和控释制剂等越来越备受人们的青睐.缓控释制剂在药剂学的发展进程中为第三代制剂,属于现代给药系统.这种制剂由于克服了频繁给药的弊端,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体内药物有效浓度,从而可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辅料、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药物载体的修饰等,更为药剂工作者在缓控释制剂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推动着我国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宋娟;潘金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脾阴虚的文献研究及临床运用

    脾虚证有阴虚、阳虚之分,脾阴虚的证候特征是阴气俱虚,临床表现包括阴虚内热和运化失司两个方面.甘淡滋脾是脾阴虚基本的治疗方法,补脾阴的常用方剂有慎柔养真汤、资生汤之类,山药是滋脾阴的要药.

    作者:陈本川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狭窄195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狭窄的有效方法.方法:195例全部经中药治疗,其中内镜介入治疗139例,开腹手术85例,腹腔镜手术44例.结果:治愈153例,好转35例,有效率为96.4%.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外胆管狭窄疗效肯定,内镜介入治疗针对良性病变及部分恶性病变引发肝外胆管狭窄病人优势明显.

    作者:靳怀安;周振理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何首乌对肝脏影响的研究概况

    何首乌又称首乌、赤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 gonummu ltif 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我国四川、湖南、贵州、河南等地区,生于灌木丛中、山脚阴处或石隙中.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之功效,是滋补肝肾的常用中药.近年来用于肝炎、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斑秃、脱发等,疗效满意.但何首乌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肝损害引起人们重视,亦多有报道.现就何首乌对肝脏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石鹏岩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曹式丽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衰经验

    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已得到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吾师曹教授总结近40年行医经验,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肾衰,取得较好疗效.1 中药内服法辨证治疗慢性肾衰

    作者:边晶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别

    冬虫夏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与人参、鹿茸齐名,并列为三大补品.冬虫夏草味甘性平,具有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的功效.可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因其资源稀少,价格昂贵,常发现有许多伪劣冬虫夏草和掺杂混淆品,需注意真伪鉴别,具体鉴别如下,以供参考.

    作者:刘卫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原发性脑室出血20例预后探讨

    原发性脑室出血并不多见,正确及时地选择适的治疗方法,对预后意义重大,现将我院2004~2005年的108例脑出血中原发性脑出血20例的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其预后.

    作者:黄海;宋淑琴;谢琼英;郭金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膜样痛经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膜样痛经是由于黄体功能不足,引起孕激素分泌功能低下,致子宫内膜分泌不佳不能分解而呈整快排出,及子宫平滑肌收缩力过强,或不协调收缩引起.以经行腹痛剧烈,甚至发生痛厥,直到子宫内膜呈大块腐肉样物随经血排出后疼痛始缓而得名.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孕育.本病属于功能性痛经范畴.归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源于先天禀赋薄弱或房劳多产,绝大多数属肾虚血瘀,在妇科临床中并不鲜见,且治疗较为棘手.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温经助阳、活血化瘀方法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已经证实对膜样痛经有着可靠的疗效.兹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曹慧;卢苏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研究概况

    运用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的分型、方剂和疗法作一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

    作者:武晨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眩晕治验四则

    眩晕,是指头昏眼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等症状.现举笔者临证验案四则如下.1 痰浊中阻

    作者:陈雁冰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曹克光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经验

    曹克光老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笔者在随曹师侍诊的过程中,接触到不少痛风病患者,现将其治疗本病的经验总结如下:1 西医常规治疗

    作者:唐劭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针刺疗法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50例

    目的:研究提高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病效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50例用针刺疗法配合美多巴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美巴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运动障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针灸能提高西药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疗效,同时能减少西药用量.

    作者:任晓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蕲蛇的真伪鉴别

    蕲蛇为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üenther)的干燥体.别名五步蛇、棋盘蛇,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症,麻风疥癣.由于本品目前市场较为紧缺,出现很多掺伪的现象,现将正品和各种伪品的鉴别方法分述如下:

    作者:胡奕军;胡奕勤;黄立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继发性闭经50例

    目的:观察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继发性闭经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腹部穴关元、中极、归来、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背部穴肾俞、三焦俞、次髎、委中、三阴交,结合耳穴贴压内生殖器、内分泌、肝、肾、皮质下、耳中,治疗继发性闭经50例,并随机选择30例,采用单纯体针的方法作对照.结果:体针加穴位注射组有效率91.4%、治愈率66.67%,针刺对照组分别为82%和56.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针结合穴位注射是治疗继发性痛经的较好方法.

    作者:段颖华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调强放疗联合中药治疗初治鼻咽癌21例

    目的:观察调强放射治疗(IMRT)联合中药治疗对初治鼻咽癌的近期临床疗效以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急性毒性反应.方法:2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Ⅰ期2例,Ⅱ期6例,Ⅲ期9例,Ⅳa期4例;13例行单纯根治性放疗,8例行放、化综合治疗.患者鼻咽和全颈及锁骨上全程实施IMRT,肿瘤靶区授予处方剂量68~70 Gy.对于Ⅲ和Ⅳ期患者,在IMRT同时,结合患者淋巴结转移及一般情况给予PDD+5-Fu化疗1~2周期.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联合中药治疗.结果:21例患者中,0、Ⅰ、Ⅱ、Ⅲ级急性放射性反应发生情况为:皮肤2、16、2、1例,口腔0、5、17、9例,口干1、16、4、0例,咽0、4、16、1例,骨髓抑制16、6、2、1例,经对症处理均未影响正常放射治疗.17例病灶完全缓解,4例病灶部分缓解.结论:IMRT在初治鼻咽癌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较好的保护,中药可减轻放疗毒副反应.

    作者:廖瑜露;胡爱民;黎治平 刊期: 2007年第11期

  • 胆囊切除术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相关关系

    胆囊切除术一直作为急性胆囊炎和有症状的胆石症等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嘈杂、呕吐胆汁等症状,既往归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1],但我们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许多患者存在胆汁反流现象,并胃粘膜损伤.为了了解胆囊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我们收集了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胃镜检查发现有胆汁反流胃炎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胆囊切除术与胆汁反流性胃炎有一定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平;王荣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