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清菌安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研究

温卫东

关键词:胃病, 幽门螺杆菌, 清菌安胃汤, 四联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清菌安胃汤治疗HP感染性胃病的疗效和中医药治疗HP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17例被诊断为HP感染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64例,西药对照组53例,分别以中药清菌安胃汤为主方,根据中医辨证加减,西药四联疗法(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丽珠得乐或奥美拉唑)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于停药1个月后复查,对比观察中西药的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率为53.13%,总有效率为85.94%;西药对照组治愈率为52.83%,总有效率为86.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药清菌安胃汤根除HP感染,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疗效理想,有较好的前景.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清菌安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清菌安胃汤治疗HP感染性胃病的疗效和中医药治疗HP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17例被诊断为HP感染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64例,西药对照组53例,分别以中药清菌安胃汤为主方,根据中医辨证加减,西药四联疗法(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丽珠得乐或奥美拉唑)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于停药1个月后复查,对比观察中西药的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率为53.13%,总有效率为85.94%;西药对照组治愈率为52.83%,总有效率为86.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药清菌安胃汤根除HP感染,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疗效理想,有较好的前景.

    作者:温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柴胡汤治肝病小议

    小柴胡汤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首经典方,主治伤寒邪入少阳半表半里,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陈瑞春教授在五十余年行医过程中,学伤寒、用伤寒,认为凡表里失和,营卫不谐,脾胃不和,肝胆不利,肺气失宣,胸阳不畅,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证,皆可用小柴胡汤宣畅三焦,运转气机[1].在此仅就陈教授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经验,做一次小小回眸.

    作者:羊燕群;周建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金匮要略》腹诊运用浅析

    腹诊是中医临床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关于腹诊的记载尤为突出,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现将其运用归纳如下:

    作者:侯美英;余晓清;刘永芬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从痰热内阻治疗失眠之探讨

    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失眠的辨证治疗颇有感触,现将之小结,以飨同道.

    作者:刘彦廷;许嵘;杨秀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进展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1,2].目前的治疗方法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况高华;王昭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视神经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视神经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病之一.属中医暴盲范畴,致盲率较高,其失治、误治可导致失明.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药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潜能.现将近年来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概括综述如下.

    作者:李汝杰;叶明花;罗金艳;洪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心肌和间质发生了炎症性病变,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近年来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这类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秋玲;李兆凤;乔立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依达拉奉结合早期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48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或Barthel指数比较作为主要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治疗30天后依达拉奉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天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提高,但依达拉奉是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表明依达拉奉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作者:李国辉;陈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试论脑为水火之脏

    中医学对脑的论述,早在<内经>时代就开始了,但由于历史原因,对脑的认识并未象五脏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将脑归为奇恒之腑,这也说明了古人对脑的认识并不深刻,有许多理论尚待发掘.然而,脑科学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突飞猛进,当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对探索脑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这说明脑不再是一个附属品,而应独立出来,显示出其本来面目.中医学亦应该还脑一个清白,给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下面仅就个人观点谈谈对脑的认识.

    作者:王涛;王河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方临床运用举隅

    历代诸贤称经方为群方之祖,组方严谨,疗效确切.笔者临床习用经方,现介绍数例治验,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明方;陈瑞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肘劳3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肘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肘劳(肱骨外上髁炎和肱骨内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局部按摩加封闭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疗效经Ridit分析检验P<0.05.结论: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肘劳,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作者:陈庆;庄子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李富玉治疗白塞氏病验案

    李富玉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军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从医三十多年,对白塞氏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李老认为此病多由饮食不节,脾不健运,湿邪郁久或热化或寒化,蕴结于肝经循行部位上所出现的相应病证,故本病多应从肝论治.

    作者:韩培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血压病从瘀论治试探

    血瘀是高血压病的病理类型之一,患者常出现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改变以及血管形态的变化等,因此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但由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导致瘀血证的病理原因不同,临床中还应根据不同的证型而采用不同的化瘀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作者:李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医药延缓衰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衰老又称老化,分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两类,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生理性衰老.现从分子水平对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刘琳琳;周坤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23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46例VD患者按HDS评分不同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尼莫通组,观察二组患者治疗前后HDS、主要症状、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DS、主要症状、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电针组效果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作者: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AST、ALT及AST/ALT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对108例4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分析显示:血清ALT在各种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以湿热中阻型明显,同其他三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ST在各证型中亦有不同程度升高,其升高幅度较血清ALT小,除肝郁脾虚型外,其他3组无显著性差异.AST/ALT比值在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中其值小于1,在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其值大于1,以瘀血阻络证值高接近1.16.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不同,肝损害程度不一,随着中医病理发展和证型的变化,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亦有不同的变化.可考虑将上述值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盛桂琴;徐秀梅;江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谈外感咳嗽辨治体会

    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将外感咳嗽辨证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表寒里热咳嗽、表寒里湿咳咳、燥热咳嗽进行遣方用药,疗效颇显,现浅谈体会如下.

    作者:姚树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42例

    1996年2月~2000年1月,我们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赵献可肾水论在妇科中的应用

    明代名医赵献可,字养葵,学术上秉承易水学派薛己补脾补肾观点,而多取其补肾之论,倡导肾水命火之说,认为两肾俱属水,命门居中属火,命火养于肾水,为生机之所系,故习用六味、八味丸以补肾水命火,而为其论治诸病的要领.从<邯郸遗稿>论妇人胎产经病可见其一斑.

    作者:毛永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志红;唐基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