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汉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1999~2004年共收治胸椎脊髓病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5~65岁,平均48岁,40岁以上者30例;从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至入院时间2.5月~6年,平均2年.早期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但多进展缓慢,起病不足1年者仅8例;33例中不能步行者22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者16例,诉胸背痛者9例.
作者:甘求恩;邹书文;潘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主要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患者.笔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作者:蔡少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清菌安胃汤治疗HP感染性胃病的疗效和中医药治疗HP感染性胃病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117例被诊断为HP感染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64例,西药对照组53例,分别以中药清菌安胃汤为主方,根据中医辨证加减,西药四联疗法(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丽珠得乐或奥美拉唑)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观察.于停药1个月后复查,对比观察中西药的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治愈率为53.13%,总有效率为85.94%;西药对照组治愈率为52.83%,总有效率为86.79%.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中药清菌安胃汤根除HP感染,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疗效理想,有较好的前景.
作者:温卫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2000年1月~2005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6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志红;唐基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108例4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分析显示:血清ALT在各种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以湿热中阻型明显,同其他三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ST在各证型中亦有不同程度升高,其升高幅度较血清ALT小,除肝郁脾虚型外,其他3组无显著性差异.AST/ALT比值在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中其值小于1,在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其值大于1,以瘀血阻络证值高接近1.16.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不同,肝损害程度不一,随着中医病理发展和证型的变化,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亦有不同的变化.可考虑将上述值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盛桂琴;徐秀梅;江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便秘是指因大便排出困难、排出时间延长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伴有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燥,或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等.引起便秘的原因有胃肠燥热、气机郁滞和气血亏虚等.李教授通过治脾、胃、肺、大肠等脏腑以及从瘀、痰、湿等论治着手,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邱剑锋;袁亮;洪子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失眠的辨证治疗颇有感触,现将之小结,以飨同道.
作者:刘彦廷;许嵘;杨秀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视神经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病之一.属中医暴盲范畴,致盲率较高,其失治、误治可导致失明.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药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潜能.现将近年来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概括综述如下.
作者:李汝杰;叶明花;罗金艳;洪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苏某,女,42岁,机关干部,2005年7月3日初诊.患者长期生活在空调环境之中,近半个月来感到低热头痛,胸闷不适,尤以走进空调房间则甚,户外炎炎烈日下反舒.三大常规、血沉、肝肾功能、胸片检查均正常.西医给予谷维素无效.现症见:胸闷不适,低热不退,头重身困,神疲乏力,精神不振,畏寒无汗,口淡无味,食则恶心,嗳气腹胀,大便粘滞,排便不爽,小便淡黄.舌质淡红、苔白而腻,脉细滑.检查:体温37.7℃,血压105/65 mmHg.诊为空调综合征.中医辨证为外感风寒,内有暑湿.治以解表散寒,清热化湿.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12g,厚朴10 g,炒扁豆6 g,金银花6 g,藿香12 g、佩兰12 g,半夏6 g,甘草3 g.嘱进清淡饮食,暂离空调房间.服药1剂后即感汗出舒适,3剂后热退身凉,食欲转佳,6剂后痊愈.
作者:王庆溪;何承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历代诸贤称经方为群方之祖,组方严谨,疗效确切.笔者临床习用经方,现介绍数例治验,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明方;陈瑞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衰老又称老化,分生理性衰老与病理性衰老两类,我们这里所指的是生理性衰老.现从分子水平对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刘琳琳;周坤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醒脑注射液0.4 mL/kg,加于10%葡萄糖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5~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纯常规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显效率(痊愈+显效)分别为83.3%和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醒脑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
作者:林小苑;梁祝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医学对脑的论述,早在<内经>时代就开始了,但由于历史原因,对脑的认识并未象五脏一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将脑归为奇恒之腑,这也说明了古人对脑的认识并不深刻,有许多理论尚待发掘.然而,脑科学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突飞猛进,当代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对探索脑的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不仅仅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这说明脑不再是一个附属品,而应独立出来,显示出其本来面目.中医学亦应该还脑一个清白,给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下面仅就个人观点谈谈对脑的认识.
作者:王涛;王河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46例VD患者按HDS评分不同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尼莫通组,观察二组患者治疗前后HDS、主要症状、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DS、主要症状、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电针组效果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作者: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2003年2月~2004年2月在我科住院冠心病心绞痛病人84例,男50例,女34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6.5岁;病程1~6年,平均4年.84例患者均以发作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六版)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81岁,平均63岁;伴有高血压者24例、高血脂者11例、糖尿病者3例,有心机梗死病史者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60岁;伴有高血压者26例、高血脂者9例、糖尿病者2例,有心机梗死病史者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郑毅;韦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自2002年4月~2004年11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7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梅;李汝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血瘀是高血压病的病理类型之一,患者常出现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改变以及血管形态的变化等,因此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但由于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及导致瘀血证的病理原因不同,临床中还应根据不同的证型而采用不同的化瘀方法.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作者:李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7%[1,2].目前的治疗方法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况高华;王昭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明代名医赵献可,字养葵,学术上秉承易水学派薛己补脾补肾观点,而多取其补肾之论,倡导肾水命火之说,认为两肾俱属水,命门居中属火,命火养于肾水,为生机之所系,故习用六味、八味丸以补肾水命火,而为其论治诸病的要领.从<邯郸遗稿>论妇人胎产经病可见其一斑.
作者:毛永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心肌和间质发生了炎症性病变,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近年来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这类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秋玲;李兆凤;乔立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