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1999~2004年共收治胸椎脊髓病33例.其中男22例,女11例;年龄25~65岁,平均48岁,40岁以上者30例;从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至入院时间2.5月~6年,平均2年.早期症状为双下肢麻木、无力,进行性加重,但多进展缓慢,起病不足1年者仅8例;33例中不能步行者22例,有括约肌功能障碍者16例,诉胸背痛者9例.
作者:甘求恩;邹书文;潘国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996年2月~2000年1月,我们观察了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晓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视神经炎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病之一.属中医暴盲范畴,致盲率较高,其失治、误治可导致失明.对于该病的治疗,中医药疗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潜能.现将近年来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概括综述如下.
作者:李汝杰;叶明花;罗金艳;洪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中药醒脑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60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醒脑注射液0.4 mL/kg,加于10%葡萄糖液100~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5~14天为一疗程;对照组单纯常规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显效率(痊愈+显效)分别为83.3%和5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醒脑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显著.
作者:林小苑;梁祝霞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临床上有疑问而难以判断或处理的疾病,几乎无日不有.常见病、多发病中有之,外感热病或内伤疾病中亦不鲜见.大凡症状复杂、矛盾交错,令人莫衷一是;或诊断不明、病因不清;或病机难测,扑朔迷离;或诊断虽明却无特效药治之;或无证可辨;或常法常方无效,历更数医,病仍不解;或初服药有效,守方再服反无效,药随症变,治不胜治,缠绵棘手,病根终不拔等等,均属此范畴.
作者:朱炳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在临床上,聚证较常见,尤以中老年患者较多见,笔者采用腹八针足三里结合辨证分型治疗聚证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作者:徐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明代名医赵献可,字养葵,学术上秉承易水学派薛己补脾补肾观点,而多取其补肾之论,倡导肾水命火之说,认为两肾俱属水,命门居中属火,命火养于肾水,为生机之所系,故习用六味、八味丸以补肾水命火,而为其论治诸病的要领.从<邯郸遗稿>论妇人胎产经病可见其一斑.
作者:毛永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历代诸贤称经方为群方之祖,组方严谨,疗效确切.笔者临床习用经方,现介绍数例治验,供同道参考.
作者:李明方;陈瑞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46例VD患者按HDS评分不同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尼莫通组,观察二组患者治疗前后HDS、主要症状、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HDS、主要症状、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所改善,电针组效果优于西药组(P<0.01).结论:电针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作者:陈振虎;赖新生;江钢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在临床诊疗中将外感咳嗽辨证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表寒里热咳嗽、表寒里湿咳咳、燥热咳嗽进行遣方用药,疗效颇显,现浅谈体会如下.
作者:姚树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自2002年4月~2004年11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慢性腹泻76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春梅;李汝忠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小柴胡汤为<伤寒杂病论>中一首经典方,主治伤寒邪入少阳半表半里,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症.陈瑞春教授在五十余年行医过程中,学伤寒、用伤寒,认为凡表里失和,营卫不谐,脾胃不和,肝胆不利,肺气失宣,胸阳不畅,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证,皆可用小柴胡汤宣畅三焦,运转气机[1].在此仅就陈教授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经验,做一次小小回眸.
作者:羊燕群;周建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便秘是指因大便排出困难、排出时间延长的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常伴有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干燥,或排便不尽感,或下坠感等.引起便秘的原因有胃肠燥热、气机郁滞和气血亏虚等.李教授通过治脾、胃、肺、大肠等脏腑以及从瘀、痰、湿等论治着手,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邱剑锋;袁亮;洪子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胀的治疗方法.方法:治疗组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采用健脾行气、泻热利水之法,配合西医常规保肝、利尿、补充白蛋白以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为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症状积分和ALT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胀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斌;程峰涛;张鸣;傅喆暾;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108例4种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分析显示:血清ALT在各种证型中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但以湿热中阻型明显,同其他三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AST在各证型中亦有不同程度升高,其升高幅度较血清ALT小,除肝郁脾虚型外,其他3组无显著性差异.AST/ALT比值在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中其值小于1,在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其值大于1,以瘀血阻络证值高接近1.16.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证型不同,肝损害程度不一,随着中医病理发展和证型的变化,血清AST、ALT检测及AST/ALT比值亦有不同的变化.可考虑将上述值作为慢性乙型肝炎分型诊断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盛桂琴;徐秀梅;江一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主要治疗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患者.笔者临床运用该方治疗各种内外科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作者:蔡少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肘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肘劳(肱骨外上髁炎和肱骨内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局部按摩加封闭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疼痛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6.7%,疗效经Ridit分析检验P<0.05.结论:循经点拨按摩加中药熏洗治疗肘劳,方法简便,疗效可靠.
作者:陈庆;庄子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临床资料2003年2月~2004年2月在我科住院冠心病心绞痛病人84例,男50例,女34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66.5岁;病程1~6年,平均4年.84例患者均以发作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并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六版)有关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8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治疗组男26例,女16例;年龄45~81岁,平均63岁;伴有高血压者24例、高血脂者11例、糖尿病者3例,有心机梗死病史者4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6~82岁,平均60岁;伴有高血压者26例、高血脂者9例、糖尿病者2例,有心机梗死病史者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郑毅;韦青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对失眠的辨证治疗颇有感触,现将之小结,以飨同道.
作者:刘彦廷;许嵘;杨秀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心肌和间质发生了炎症性病变,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近年来本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对这类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法进行治疗,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秋玲;李兆凤;乔立祥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