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祛风药临床应用

赖冬平;张宜东

关键词:祛风药, 临床应用
摘要:风邪致病,可自外而入,亦可由内而生。外风易与它邪兼夹为患,成为风寒、风热、风湿等;内风则因气血阴阳、脏腑功能的失调而生于内。由此导致了风邪为病的特殊性和多样性。祛风药也因之分列于药物学的各个章节而未专列条目,如祛风除湿、镇肝熄风等。可见祛风药的临床使用是很广泛的。如表现为震颤、强直、口(口呙)、痉挛、瘅、痒等的病证均可用祛风药治疗。临诊时,对风邪致病特点典型的病证,……
江西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从肾虚辨治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基础疾病明确、病程呈阶梯式进展、恢复难、预后差的特点。在中医学里实属“痴呆”或“呆病”。随着发病率的升高,VD已愈来愈成为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控制本病病程进展的理想方法和药物。复习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报道,剖析中医药治疗VD的思路与方法,试对从肾虚辨治VD……

    作者:郭宪民;宫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机理研究概况

    更年期综合征为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减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性腺轴)平衡失调,而出现一系列或轻或重的血管舒缩症状、精神神经症状等。它是妇女更年期主要疾病,并关系到老年期疾病的发生,对妇女的身心健康、工作和生活危害极大。现代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雌激素替代,或辅以孕激素、雄激素联合用药。虽疗效肯定,但其阴道出血、乳房胀痛等不良反应及中远期致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副作用无法排除,不能被广大妇女普遍接受,而……

    作者:沈晓明;杜元灏;石学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分型辨治结合调周治疗慢性盆腔炎33例

    慢性盆腔炎症状散见于中医学带下、腹痛、不孕、痛经、月经不调、癥瘕等病证中。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标实主要为湿、热、瘀、滞。 笔者在1998年3月~2001年6月的临床过程中,根据此病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采用分型辨证施治结合调周的方法,治疗33例患者取得一定的临床效果,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全部为妇科门诊病例。年龄22~30岁11……

    作者:王应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柴胡、利巴韦林加紫金锭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腮腺的非化脓性肿胀和疼痛为特征。传染性极强,冬春季为流行高峰,儿童为高发群体,我们曾采用多种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其中柴胡、利巴韦林加紫金锭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将1998年3月~2001年3月儿科门诊首诊流行腮腺炎患儿87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7例,予柴胡2 mL肌注,……

    作者:廖剑平;陈英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天麻首乌片治疗肝肾阴虚型不育症60例报告

    笔者在不孕不育门诊中,曾用天麻首乌片治疗肝肾阴虚型不育症60例,现整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诊断标准:夫妇结婚同居2年以上,性生活正常,未避孕而不育,辨证属肝肾阴虚者。男性患者30例,精液常规分析连续3次有多项或单项指标异常,其中精子密度低症26例;无精子症4例;合并精子活动率或活动力低下者20例,合并液化不良者5……

    作者:施云;杨国芳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试论声音嘶哑的综合治疗

    声音嘶哑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属中医“喉喑”范畴。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因又有“暴喉痦”、“久喉瘩”、“子瘤”、“产后瘖”、“肝郁失瘖”之称。我科近两年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声音嘶哑,疗效颇佳,兹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其中男24例,女28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29岁;病程短者2天,长者3年。诊断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广州……

    作者:肖辉良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郭志远学术思想与经验

    郭志远(1939~ )教授、主任医师,为江西省首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获“江西省名中医”荣誉称号。学术上崇奉仲景及锡纯学说,临床上强调兼收并蓄,注重中西医结合,长于肝胆及脾胃病的辨证论治。兹就其学术思想与经验择要总结如下: 1 崇尚前贤,师古不泥 郭老治学严谨,对仲景学说有精深的研究,于经方的运用颇有心得,临床常以经方为主,然而在具体应用上,他又主……

    作者:郭一民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

    由于环境因素的关系,哮喘的患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随着医学的进步,现代医学对大部分哮喘患者能有效地控制管理,但临床上反复发作的特征,长期药物的依赖,仍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达到非药物控制或减少用药量,提高生活质量,仍然是医生与患者感兴趣的内容。为此,我们探索在哮喘缓解期中医推拿疗法对哮喘患者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敏;冯家银;黄少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消风散验案选录

    余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多年,在长期的诊治工作中,运用《医宗金鉴》中的“消风散”甚频,疗疾范围较广,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兹选录验案数例,整理如下。 1 接触性荨麻疹合并蜂刺伤 陈某某,男,23岁,2000年8月9日来诊。今晨于山上伐木,骤发红色疙瘩样风团,遍布全身,自觉全身瘙痒剧烈,口上唇部位被蜂刺伤,局部肿突高起而刺痛;伴头晕神乏,心烦懒言,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有力。诊断为接触性……

    作者:徐衍行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药与手法治疗颈椎病

    1989年~1999年10月,笔者采用中药与手法治疗颈椎病10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6例,男性49例,女性57例;年龄23~75岁;疗程15天~12年。职业:干部或脑力劳动者76例,工人21例,农民9例。病因为头颈部外伤史6例,慢性劳损92例,原因不明8例。分型:颈型18例,神经根型67例,椎动脉型16例,混合型5例。全部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颈肌紧张,椎旁压痛,颈背或颈臂部不适、疼痛、麻木,颈项活动障碍等症状。均经X片……

    作者:陈志坚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试论“无症可辨”的辨证论治

    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手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在某些阶段往往“无症可辨”,这是中医学现行辨证标准的盲区。故此借助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手段,发掘中医学自身合理的内涵,融汇相关学科的知识,提出了四种辨证思路和方法,对“无症可辨”者,及早、积极的采取措施,进行辨证论治,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清除中医对“无症可辨”者诊治的盲区,从而进一步完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方爱国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穴位皮内埋针治疗遗尿48例小结

    笔者在十余年的针灸临床工作中,运用穴位皮内埋针治疗遗尿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8例中,男27例,女21例;小4岁,大19岁;病程长15年,短半年;睡梦中遗尿,数夜1次或一夜1次,重者甚至出现一夜数次,大多数患者伴有精神不振,腰膝酸困,失眠,多梦,困倦乏力,食欲减退,面色萎黄等症状。……

    作者:卞勇;胥加琴;倪金兰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常规疗法加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

    近年来,我们应用常规疗法加疏血通注射液(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友博制药厂生产,批号010712)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NI)的发生率,取得了较理想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从1999年3月~2000年10月入我院心内科住院的符合WHO 1979年制定的UAP诊断标准及分类的65例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1例。其中治疗组男24例,女10例;年龄48~70岁;初发心绞痛12例,恶化劳力……

    作者:谢小平;丁春平;幸志强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

    所谓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中药对机体产生的除治疗作用以外的毒性作用、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药,性平,毒性小。但随着中药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渐增多。 1 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 1.1 用量过大 每味药都有其一般(常用)用量,这是长期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药量不足,达不到治疗效果;剂量过大,则易发生不良反应。一般地说,副作用与剂量成正比。……

    作者:熊杰;张果忠;卢建政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肿瘤48例体会

    2000年9月~2001年5月我们收治各种恶性肿瘤患者48例,经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生命质量提高,生存期延长,取得一些体会,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48例均为往院病人,男40例,女8例,年龄33~80岁。肝癌12例,肺癌11例,胃癌9例,卵巢肿瘤6例,肠癌7例,胰腺癌改道术后3例。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部分患者有1处以上转移。 2 治疗方法 2.1 脾虚湿滞型 16例,主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恶心呕吐,苔腻脉细。治宜健脾化湿,方药:香砂六君子汤,……

    作者:马哲河;郭红飞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六味地黄丸临证举隅

    地黄丸始载于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原用治小儿肝肾阴虚不足之证,全方由熟地黄、山茱萸、干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六味药组成,三补三泻,补中有泻,补而不腻,被后世医家广用于临床诸证,誉为“填补真阴之圣药”。笔者临证喜用此方,屡获良效,兹举案如下。 1 不寐证 吴某某,男,46岁,失眠8年,时轻时重,一直服用镇静安眠类药,近半年来,每天睡眠不足3小时,曾以安定片加中药……

    作者:李泽恩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

    近年来我们用中药脐疗法治疗婴幼儿腹泻病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1994年1月~2000年12月住院病例509例;年龄:≤1岁316例,≤2岁145例,≤3岁48例。发病时间3天~2周不等;春季发病184例,夏季79例,秋季91例,冬季155例,全年均有发病,以冬季为多。呕吐180例,腹胀157例,51例大便有白细胞,249例大便培养中有4例……

    作者:关锦玲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尿道综合征17例

    尿道综合征,又称排尿困难综合征,是妇女临床常见病。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中医药治疗17例(30~55岁),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小结如下。 1 治疗方法 基本方:党参、炙芪、炒白术、炙升麻、柴胡、茯苓、泽泻、桂枝、生甘草、猪苓。舌红、口干或舌红、尖生刺、小溲短赤者,去桂枝,加生地、木通、淡竹叶;尿色黄、少腹胀者,加知……

    作者:朱鹏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桂枝茯苓丸临床新用

    桂枝茯苓丸原治疗妇人瘀血留结胞宫,致妊娠胎动不安、腹痛漏下之证。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笔者宗其方义,辨证用于各科临床,屡获良效,兹撮取数案,简介如下: 1 冠心病(胸痹) 刘某,女,52岁,1992年4月28日入院。主诉:心悸、胸闷时作2年。症见:左侧胸部刺痛时作,左腋下闷痛、气短、心悸,早晨尤甚,纳差,大便溏,舌暗红,苔白腻、后根微黄,脉……

    作者:田平林;黎志远 刊期: 2002年第04期

  • 穿琥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32例疗效观察

    流行性腮腺炎,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我院对2001年1月~2002年2月收治的62例,分别用穿琥宁冻干粉针与病毒唑二药,随机分组治疗,加以对比观察,前者疗效明显优于后者。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为我院住院患儿及留观患儿,年龄3~13岁;男42例,女20例;发病急,腮腺肿胀、疼痛,其中单侧肿40例,双侧肿胀22例,体温在38℃~40℃之间。诊断标准按《实用儿科学》(诸福堂主编)的诊断标准。……

    作者:傅培鑫 刊期: 2002年第04期

江西中医药杂志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江西中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