弭延斌
目的 通过对南宁市45家医疗机构2016-2017年导管滑脱不良事件的监测及分析,旨在了解南宁市管道滑脱不良事件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有效防范非计划拔管提供参考.方法 依托南宁市护理质量控制中心建立的护理不良事件网络上报平台对南宁市45家医疗机构2016-2017年上报的管道滑脱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520例导管滑脱事件中导管类型以Ⅲ类导管发生频率高;清醒患者及I级护理病人发生导管滑脱频率更高;工作1-5年内护士当班时导管滑脱频率高;夜班发生导管滑脱的频率比白班高;置管时间1-7天时导管滑脱频率高.结论 导管滑脱具有明显的类型、人群、时间分布特点,管理者应注重重点环节管理,把控环节质量,从而有效减少导管滑脱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邓一帆;张燕燕;陈国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CME)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的研究探讨.方法 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玻璃体内注射0.5mg雷珠单抗.57个病例57只眼纳入研究,玻璃体内注射前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视力,FT(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检查,黄斑中心凹血管带(FAZ)测量.结果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后,视力呈上升趋势,FT呈下降趋势,FAZ呈显著缩小趋势.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可以改善糖尿病黄斑水肿.但是要注意患者术前术后血糖的急剧波动.
作者:于玲菲;赵洋;邹有硕;李媛;孙锁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检验仪器专人集中进行周保养的实施效果.方法 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实施检验仪器的专人集中周保养,以此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命名为实验组.将2014年1月-12月实施传统保养方法的检验仪器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在故障率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检验仪器的故障率为4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次.检验仪器临床应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检验仪器实施专门集中的周保养管理,对于检验仪器的临床应用有着突出价值,能够显著降低故障率,提升检验仪器使用率,提高检验结果准确度以及临床应用满意度.
作者:邓超;郭凯;郝潇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研究游离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舌癌术后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择进行舌癌术后缺损修复患者共2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游离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方法.结果 术后20例皮瓣均成活,创面1期成功愈合.随访患者再造舌外观正常,具备良好的吞咽和语言能力,肿瘤区域未出现复发.供区存在线性瘢痕,但胸大肌基本功能无显著异常.结论 采用游离胸肩峰动脉穿支皮瓣的手术方式,再造舌外形美观,功能恢复佳,供区所受损害较小,能有效修复舌癌术后舌缺损现象,帮助舌再造.
作者:曹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全自动ICM-DNA定量(倍体)检测是细胞学测量分析技术,采用细胞形态人工智能识别和 DNA定量测量结合,运用云处理技术,提高病变检出率,更早发现癌前病变. 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1)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2)细胞癌变趋势和性质及发展速度预后情况评估. (3)肿瘤恶性程度评价. (4) CIN及宫颈癌治疗后的随访,参与治疗方案. 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渐变到突变的过程,根据DNA含量的改变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客观准确. 宫颈脱落细胞在细胞恶变过程中,遗传物质早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因此可通过对其定量分析检测检出早期癌前病变. 染色体不稳定性是癌症病因,而DNA定量分析检测可发现细胞DNA的非整倍体、异倍体细胞峰即染色体的异常及不稳定性、细胞异常增生现象. 用细胞DNA定量分析系统检测宫颈癌前病变,可观察到DNA异倍体细胞数量及含量变化等,可以观察癌前病变发展趋势,方便医师临床决策,改善诊断的经验不足和只从单一的细胞形态改变诊断缺陷,能发现肉眼不能观察到的细微改变,是观察宫颈癌前病变发展趋势的有效工具. DNA倍体分析的质控高,成本低,检测速度快,是理想的宫颈病变初筛手段.
作者:刘桂兰;赵铭宇;石晶;田国英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人性化护理模式在分娩时子宫收缩乏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住的产妇107例作为评价对象,予以人性化护理模式的52例产妇为观察组,予以常规护理的55例产妇为对照组,将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子宫收缩乏力原因基本相同情况下,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在缩短分娩第二产程,减轻产妇痛苦,安全分娩方面,取得了积极满意效果.
作者:吴晓蔚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 选取接收的行长期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治疗的终末期肾脏患者74例进行研究,其中导管功能良好53例,导管功能不良21例,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置管时间、位置及实验室指标进行总结分许,并探讨有效的应对措施.结果 功能良好组患者置管时间和既往中心静脉置入史患者数量与功能不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导管功能良好组患者与功能不良各实验指标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 长期中心静脉导管功能不良影响因素以置管时间过长为主,且血红蛋白、胆固醇水平等也属于不良影响因素,需做好防范措施,并给予导管功能不良患者给予溶栓治疗,保证疗效.
作者:马菊秀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析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就诊的90例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选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患者给予心电图诊断,统计比较两组患者诊断符合率及ST段下移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中的应用效果更加确切,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符合率,改善ST段下移情况,临床应用价值非常高.
作者:王忠颖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收治的6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消化性溃疡组)及6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对上述患者均采用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探讨血清PG检测诊断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价值.结果 消化性溃疡组在PGⅠ、PGⅡ及PGⅠ/PGⅡ上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t=54.355、27.604、31.114,P<0.05).结论 血清PG检测能有效反映出该患者是否存在消化性溃疡症状,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弭延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的82例妇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者设定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41例患者.结果 焦虑(SAS)评分、抑郁(SDS)评分方面,干预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7.529/9.843(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7.56%,78.04%,х2=21.035,(P<0.05).结论 将心理护理应用到妇科门诊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可有效改善不良情绪,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徐晓慧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探讨奥氮平与阿立哌唑治疗老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老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进行研究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都为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奥氮平治疗,观察组采取阿立哌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血压下降、血象改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结论 对于老年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阿立哌唑治疗,疗效显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值得在今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作者:卜杨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研究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患者中抽出108例,将其分成观察、对照两组.其中,对照组选择单极电凝为治疗方案,观察组选择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作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应值(14.80%<35.15%);观察组肝切除术各参数指标均较对照组对应值优;观察组VAS评分较对照组对应值低,且计算出组间数据差异值为P<0.05.结论 采取超声刀联合双极电凝应用于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患者中,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同时有利于缩短患者肝切除耗费时长及减少其术中出血量,手术安全性更高,且患者自述术后疼痛感较低.
作者:吴振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究超声检查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收治92例妇科急腹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超声检查,并终结合手术病理诊断进行确诊.结果 所有患者中87例患者的超声检查诊断结果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合,总符合率为94.57%.结论 超声检查对妇科急腹症诊断存在重要价值.
作者:原媛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研讨慢性胃炎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雷贝拉唑、莫沙必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消化内科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随机抽选78例为观察对象,并进行分组讨论,对照组39例,采用雷贝拉唑、莫沙必利治疗,研究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HAD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雷贝拉唑、莫沙必利联合治疗效果较高,还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
作者:卢坤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并对比治疗原发性肝癌采取不同治疗措施的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肿瘤科就诊的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联合治疗组与介入治疗组,联合治疗组27例采取介入+外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组27例仅采取介入治疗,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1年后生存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介入治疗组P<0.05,治疗1年后联合治疗组生存12例生存率为44.44%,介入治疗组生存7例生存率为25.92%,在治疗1年后生存率比较上联合治疗优势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SF-36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健康、总体健康)均优于介入治疗组P<0.05.结论 治疗原发性肝癌采取介入加外放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能提升患者治疗1年后生存率.
作者:汪文靖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理念之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管理的相关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选择联合麻醉,主要为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及患者手术后的苏醒时间、患者的排气时间和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患者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水平和麻醉前相比均具有明显的变化,而且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同时间点的水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血糖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同样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排气时、患者住院时间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快速康复理念指导在麻醉管理当中可以有效的减轻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作者:黄海燕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周围型肺癌采取CT以及MRI进行诊断的具体方法以及诊断价值,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选取在以往一年之内所接诊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资料100例进行分析,所选100例患者全部接受CT以及MRI检查,比较两组检查方式的图像特点和检出情况,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 针对肿瘤直径大于5 cm患者,采取MRI检查和CT检查有关其内部特点和周围特征显示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针对肿瘤直径处于3 cm-5 cm以及低于3 cm患者,采取CT检查显示内部结构和周围特征情况明显由于MRI检查,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MRI检查侵犯情况、纵隔肺门淋巴结、胸膜凹陷征、血管断面以及积液情况显著由于CT检查,CT检查钙化情况明显优于MRI检查,两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CT以及MRI检查周围型肺癌检出率以及误诊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中对于周围型肺癌疾病采取CT诊断是主要的方式,MRI检查能够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属于CT检查的辅助手段.
作者:韦霞俊;李一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冠心病时选择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患者心绞痛病症改善情况.方法 将2016.1~2017.4期间医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按入院时间分组,以2016.1-2016.8期间入院的38例患者为对照组(用药阿司匹林),以2016.9-2017.4期间入院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加用复方丹参滴丸),比较治疗前后组间心绞痛发作次数、血小板大聚集率(PAGM),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治疗率95.0%高于对照组84.2%,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PAGM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联合用于冠心病临床治疗,能降低血小板聚集、改善心绞痛,疗效理想.
作者:李卉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对创伤性肝脾破裂的麻醉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并评价其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2013-2017年收治的创伤性肝脾破裂患者268例作为研究对象,就不同麻醉方法处理后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评价,比较其麻醉用药总量、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等指标,了解不同麻醉分级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268例患者经麻醉手术治疗后,7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2.62%,存活的患者中,经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的患者在死亡率、麻醉用药总量、术后苏醒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等指标的比较上均优于单纯全身麻醉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创伤性肝脾破裂患者的手术治疗中,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联合全身麻醉与单纯全身麻醉相比安全性更好,效果更优,但具体麻醉方式的选择还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
作者:李飞;姜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仰卧位及俯卧位间断联合肺复张治疗ARDS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例患者均已确诊为ARDS,所有患者均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机械通气过程中不同体位分为仰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比较两组患者肺复张前后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的变化:PH、PaO2、PaCO2、PaO2/FiO2;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肺复张前与肺复张后HR、CV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肺复张后与仰卧位肺复张后HR、CV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肺复张前与肺复张后比较PH、PaO2、PaO2/FiO2值增高,PaCO2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组肺复张后PaO2、PaO2/FiO2大于仰卧位组肺复张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组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及死亡率均低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俯卧位通气联合肺复张治疗ARDS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地改善患者氧合功能及提高生存质量,是可行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周里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