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蓉;翟凤云;孙宏丽
目的:临床研究部分下颌阻生智齿原位移植技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病例,拍片测量.征得患者同 意,对移位后牙位正,固位好的牙齿予以保留.结果:3例患牙得以存活保留,随访半年以上效果满意.结论:下颌阻生智齿移植后,间隙足够,牙轴竖直,固位可靠者,可予保留.提高术前可保留的预见性精确测量,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作者:吕裔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合并症、防止高血压急症和至残,为家庭和社会减轻负担.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 ~ 2011年间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辅导、生活方式和用药安全指导等护理支持,其突发意外情况和住院率优于常规治疗.结论:高血压是一个多因素的结果,只有根据患者的不同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程度不同等,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护理指导,更好的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作者:黄静琼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配合中医药的疗效.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行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治疗62例;B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34例.术后均配合中医药治疗.根据预后评分(GOS)评价病人预后.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各月.A组恢复率为60%,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重残率7%,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1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术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恢复良好率;术后中医参与治疗,使意识恢复加快,并发症减少.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中医药参与的联合治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重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永刚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食管外科技术的提高和预防吻合口瘘经验的积累,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过去有明显的降低,但其发生率仍有3.4%~26%.一旦发生吻合口瘘,不仅影响手术效果,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危及病人的生命,尤其是胸内吻合口瘘.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治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将有关吻合口瘘发生原因、治疗方法、护理进行综述.
作者:陆云霞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Gamma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方法:对132例75岁以上股骨粗隆骨折病人分别使用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Gamma钉治疗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疗效、并发症.结果:本组47例行动力髋螺钉、42例行股骨近端锁定铜板、43例行Gamma钉治疗,Gamma钉组平均手术时间82.24 min,长于DHS组和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0.05),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时间短(P<0.05).Gamma组出血量多(P<0.05),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组少(P<0.05).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疗效、并发症3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3种固定物均可以有效地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临床工作中应根据骨折类型、固定物的特点及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做出佳选择.
作者:马江川;石铸;陈江;毛剑;王友华;刘璠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防反流覆硅胶膜食管支架对食管恶性狭窄累及贲门和贲门癌治疗的效果及其由治疗可能引起的并发症,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及体会.方法:本组17例置入防反流覆硅胶膜食管支架,病变部位:食管下端11例;食管下端累及贲门4例;贲门2例.结果:本组17例患者支架置入均成功,达到缓解临床症状,进食后无胃内容物反流现象的预定要求.结论:防反流覆硅胶膜食管支架是食管下段及贲门恶性狭窄的姑息治疗及减少并发症的新方法.
作者:葛星;王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PICC在肺癌化疗患者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以50肺癌患者PICC置管化疗的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对另外50例PICC置管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概念和实施步骤加以具体指导,制定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干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循证护理改变了临床护士以往经验和感觉为主的习惯,解决了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提高护理质量有所帮助.
作者:王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本文以国内外有关老鹳草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对老鹳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指出老鹳草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和抗菌、抗病毒、止泻、抗氧化、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在临床上也较为广泛应用,值得深入研究其机理.
作者:何文涛;金哲雄;王宝庆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Zeus麻醉系统自动全紧闭目标控制麻醉效果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自动全紧闭目标控制麻醉组(Auto control),Ⅱ组为全紧闭控制麻醉组(Fresh gas control)各45例,记录在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T1),气管插管时(T2),气管插管后(T3),人工气腹建立后(T4)胆囊切除后(T5)拔除气管导管时(T6)的SDP、DBP、HR、PET CO2、BIS值及两组七氟烷的用量.结果:与T0时点比较,T1时点SDP、DBP、HR、BIS下降(P<0.05),T2时点SDP、DBP、HR、BIS下降(P<0.05),T3、T4、T5时点SDP、DBP、HR、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6时点SDP、DB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IS值Ⅰ、Ⅱ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eus麻醉系统自动全紧闭目标控制麻醉效果可靠,可以达到节约麻醉药物,减少手术室内的污染.
作者:贾洪峰;刘瑶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心内科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派心内科经过心肺复苏专门培训并取得专业证书的护理人员对门诊及住院患者、家属等160名非专业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结果:80%受训者对按压的认知度较高,但实际操作合格率仅为25%;90%受训者对开放气道的认知差,仅5%的人员能做到开放气道.40%人员参加复训后能达到正确掌握.结论:对非专业人员普及急救知识有重大意义,但需要在培训方法上下功夫,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完善,并且反复多次的复训也是达到正确掌握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王玉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思密达联合左氧氟沙星片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对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给予左氧氟沙星片0.2g,每日2次口服;思密达3 g,每日3次口服,首次倍量,连服3 d.对照组40例,给予左氧氟沙星片0.2g,每日2次口服.同时对两组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患者及时给予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并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达97.5%,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达85%.结论:思密达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疗效高,安全,不影响抗生素的吸收,对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作者:曲辉;赵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垂体瘤是一种常见的生长缓慢的颅内良性肿瘤.垂体瘤的手术途径大体可分为经颅垂体瘤切除和经蝶垂体瘤切除两种.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显微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被认为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完好保存垂体功能,手术和麻醉时间短、并发症少、不良反应少、恢复快、死亡率低,所以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是目前国内外治疗垂体瘤的首选方法,收集自2002-02 ~ 2010-03对25例垂体瘤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效果满意,现将手术中配合报告如下.
作者:张嵘;陈小康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缺血性卒中患者D-二聚体(D-dimer)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在卒中进展中的作用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50例完全性卒中、4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发病24h内、3d、7d、14 d、21 d及4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D-dimer、Fib水平,并对缺血性卒中组患者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斯堪的纳维亚量表(SSS)评分.结果:完全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时有下降趋势,7d时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Fib水平较完全性卒中组升高更明显(P<0.01),3d时达高峰,第14 d时降至正常.完全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D-dime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3d时达高峰,7d时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发病24h内血浆D-dimer水平较完全性卒中组明显升高(P<0.01),7d达高峰,14 d时迅速降至正常.进展性卒中组3 w时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完全性卒中组为差(P<0.01).结论: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血浆D-dimer和Fib水平的动态检测,有助于早期预测进展性卒中的发生,进展性卒中有更明显的高凝状态.
作者:焦增雁;李兵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支架外固定联合局部转移皮瓣在修复伴皮肤缺损胫腓骨开放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择胫骨或胫腓骨开放骨折伴皮肤缺损患者61例,分为观察组42例,对照组19例.观察组急诊清创、支架外固定骨折,一期或二期局部转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对照组急诊清创、骨折内固定后直接缝合撕裂的皮肤.结果:观察组39例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2例瘢痕愈合,1例出现感染.对照组11例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8例发生皮肤及软组织缺血、坏死.结论:支架外固定联合局部转移皮瓣手术修复胫腓骨开放骨折伴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蒋宏魁;张峰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446例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446例中男301例,女145例;1~3岁占73.3%.以3~6月份多,占92%.246例(55.2%)患儿发热,其中37.5~38.0℃388例,占发热患儿的78.9%.202例先发热,1~2d出现皮疹,45例先出现皮疹,1~2 d发热.患几均有较典型的皮疹,以手掌、脚掌、臂部多见.402例出现口腔黏膜损害.441例(98.9%)为普通型,重症仅5例.WBC(4~10)×109/L者355例,占79.6%.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440例(98.6%)在1周内痊愈,3例转往上级医院治疗.结论: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以1~3岁儿童多见,3~6月份为发病高峰,以普通型常见,临床表现典型.
作者:王燕燕;王永恒;汪金莉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变化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用分光光度计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3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治疗前后SOD活性、MDA的水平.结果: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SOD活性低于治疗后SOD活性(P<0.01);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治疗前MDA的水平高于治疗后的水平(P<0.05).结论:氧化失衡存在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病中,SOD和MDA可能在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鲁世荣;赵杨;秦晓霖;赵健;王雷;魏巍;王春光;王广宏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飞行训练对战斗机飞行员甲状腺激素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40名飞行员按不同分组检测飞行训练前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5Gz飞行后血清FT4水平升高,TSH水平下降,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FT3水平飞行后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飞行强度(一次飞行和二次飞行)、不同飞行场次(昼航和跨昼夜)、不同飞行高度(3 km和5 km)以及+3Gz飞行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飞行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Gz飞行后血清FT4水平升高,TSH水平下降,可能与飞行应激诱发飞行员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生理性代偿反应有关.
作者:祝筱姬;赵超;张定益;张春梅;任婧婧;郭思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胎头吸引术失败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胎头吸引术失败36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失败原因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胎头吸引术失败36例.胎头吸引术2次或以上失败后改行剖宫产36例,术后母亲及新生儿均健康33例;新生儿窒息1例,其中母亲有支气管哮喘病史死亡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和母亲由于有高血压病史死亡1例.结论:严格把握胎头吸引术助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增加自然分娩,从而提高产科质量.
作者:苏群凤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概率、易感因素,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对2001 ~2010年本院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感染例次率为,医院感染发生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高,其次为泌尿道,危险因素以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使用呼吸机为多.结论:预防呼吸杌管路感染、留置导尿管感染、规范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保护易感宿主、开展前瞻性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刘红侠;海燕;解爱华 刊期: 2011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东航安全员,总飞行时间3000h左右.2010-09-12突发右肾绞痛,B超提示右肾结石伴积水,右输尿管扩张,膀胱三角区实质性肿块,考虑膀胱肿瘤28 mm×15 mm×18 mm,尿常规(-).于9月16日行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示膀胱内翻尿路上皮乳头状瘤,小区呈恶性潜能未定尿路上皮肿瘤.后9月27日再次入院,于28日行膀胱镜TURBt术,29日出院.
作者:王芳;阮亚;王志敏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