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万红;蔡骅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205例健康人员和195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脉压和脉搏波速度(PWV)检测.结果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脉压、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脉压与PWV密切相关,脉压与PWV不仅为动脉血管损伤的预测指标,而且可预测动脉功能的损伤程度.
作者:冯肖;孙国栋;柯晓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早期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45例不同程度窒息新生儿的血浆VWF水平,同时测定血小板,并与30例正常新生儿比较.结果 新生儿窒息,其血浆VWF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重度窒息组血浆VWF水平变化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P<0.05).正常对照组与轻度窒息组比较,血小板变化不明显(P>0.05),重度窒息组血小板稍下降.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存在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功能异常,血浆VWF水平异常程度与窒息程度有关,测定血浆VWF水平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估计疾病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同时对临床选用抗凝药物治疗及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郑宇琼;陈淑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评价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对辨别病毒复制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258例乙型肝炎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血清的HBV-DNA和免疫学指标.结果 123份HBsAg、HBeAg、HBcAb三项均阳性的标本中FQ-PCR检测HBV-DNA阳性120份,阳性率为97.6%.在108份三项HBsAg、HBeAg、HBcAb均阳性的标本中FQ-PCR阳性43份,阳性率为39.8%.在100例乙肝血清免疫指标全阴的对照血清中,FQ-PCR全部阴性.结论 FQ-PCR在乙肝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观察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暖;彭学宏;李粉莲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联合地高辛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30例停用扩血管药3 d后口服依那普利,首次剂量2.5~5.0 mg/d,3 d后无不良反应加量至5.0~10.0 mg/d,大剂量15.0 mg/d,利尿药继续使用,同时口服地高辛0.125~0.25 mg/d,疗程7~10 d.对照组继续应用扩血管药物西地兰、消心痛、硝普钠、多巴胺卡托普利及利尿剂等,疗程7~10 d.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Ⅲ级19例、Ⅳ级11例,总有效率分别为94.7%和81.8%;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Ⅲ、Ⅳ级分别为18和12例,总有效率分别为44.4%和41.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依那普利联合地高辛治疗老年顽固性心力衰竭疗效优于单用扩血管药物.
作者:包晓红;路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孕妇27岁,因1胎孕41周,阵发性腹痛6 h,伴阴道见红住院.孕期经过顺利.查体:BP 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妊娠腹型、头位,胎心140次/min.
作者:骆广玲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心电图常有异常ST-T改变,但一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描写出改变的现象或诊断为低钾、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作者:牛雪梅 刊期: 2007年第13期
脑卒中是脑血管病变引起脑局灶性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损害,不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而且恢复期长,后遗症多.急性期经过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可使患者转危为安,但大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或其它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作者:高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去骨瓣减压脑颞肌粘连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72例患者中,45例采用改良翼点入路,全层切开头皮,游离并保留颞浅动脉主干,结扎远端,骨窗尽可能平颅底,弃去骨瓣,缝合颞肌时使颞浅动脉避开硬脑膜贴敷于脑皮层,颞肌边缘与硬脑膜边缘作减张缝合,术后行脱水、抗炎、止血、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神经细胞活化剂,高压氧等对症处理;27例仅行内科保守治疗.对其存活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手术组死亡10例,植物存活3例,32例神志逐渐恢复后存活,随访表现为不完全瘫痪;内科保守治疗组27例中死亡18例,3例植物生存,6例中重度残疾,2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改良翼点入路去骨瓣减压脑颞肌粘连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提高患者存活率.
作者:罗庆勇;邹国荣 刊期: 2007年第13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恶性肿瘤患者的检出率、治愈率明显提高.化疗是妇科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作者:刘秋杨;韩萍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等细胞因子在早期诊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价值.方法 以Ranson和APACHE-Ⅱ评分为标准,把3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成轻症胰腺炎组(MAP)及重症胰腺炎组(SAP),选择年龄匹配的13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在患者入院24 h内采静脉血并检测血清中IL-6、IL-8水平.结果 二种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均为SAP组高,对照组低,其中IL-6水平在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8水平在对照组与SAP组之间、MAP组与SAP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照组与M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6、IL-8对早期鉴别诊断轻症胰腺炎和重症胰腺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永刚;张万壮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6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按常规治疗,2组均在治疗前后检测心率,射血分数及心功能.结果 治疗组显效24%,有效22%,有效率46%;对照组显效20%,有效17%,有效率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心率明显下降、射血分数提高、心功能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孟文格;陈小贺;陈欣华;陈浩;何志红;程慧;冯彦平;王生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治资料及护理体会.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对策,45例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命;2例精神崩溃,虽经积极心理干预,病情迅速恶化后死亡.结论 在积极临床治疗前提下,配合心理干预对策,对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身心健康水平效果好.
作者:冯启红;杜艳英;李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男,45岁.1999年11月,无明显原因周身出现风团疹伴瘙痒,无呼吸困难.既往无冠心病.在门诊诊断荨麻疹给予阿司咪唑10 mg/d,口服,皮疹渐消退;口服至第15天,患者无诱因出现心前区闷痛,间断发作,每次持续3~5 min,心电图显示ST段下移、心肌缺血,立即停用阿司咪唑并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治疗缓解.
作者:杜娟;高希元 刊期: 2007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33岁.主因双下肢活动障碍、大小便困难3 d入院.患者突感左侧胸痛,较剧烈,需用物品抵住,1 h后双下肢乏力,瘫痪倒地,活动完全不能,但无骨折及皮肤破损,渐出现大小便困难,双上肢活动正常.既往反复左侧胸痛发作6年,每次2 h至2d不等,睡眠后可缓解,多次查ECG正常;5年来间断晕倒5次,每次2~3 min清醒,无肢体抽搐.查体:T36 ℃,P 80次/min,Bp 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R 20次/min,心肺及腹部检查未见异常.神清语利,颅神经未见异常.
作者:许贤平;丁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治体会,并对其误诊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一般情况.结果 ①早期复极综合征常见于中青年男性,女性极少见,多数患者可无症状.②部分患者夜间症状明显,常伴有心动过缓.情绪不佳,饮酒及劳累可诱发或加重本病.③患者常以胸痛、憋闷就诊,心电图具有特征性的改变.结论 早期复极综合征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和某些消化道疾病如食道憩室等,应注意与之鉴别.早期复极综合征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一般对症处理,预后良好.
作者:林建新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网织红细胞各参数在肝硬化患者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五分类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MECKMAN COULTER LH750)检测57例肝硬化患者和33例正常人的网织红细胞参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高散射光网织红细胞百分数(HLR)和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指数(IRF)],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比较肝硬化RET、HLR和IRF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网织红细胞参数测定有助于早期判断红细胞的活动度,作为反映肝硬化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新型指标,而IRF和HLR为更灵敏、更早的指标,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和对贫血的早期治疗.
作者:林静华;焦晓阳;陈晓洁;吴清华;王雪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1 病历摘要男,54岁.于2006年11月6日以血压高4年余,左下肢无力1年,加重8 h入院.患者于4年前体检发现血压明显增高,多次复测均明显高于正常,血压高达21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间断予以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差(具体不详).
作者:李军;杨小月;张书亚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稳心颗粒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3例给予稳心颗粒每次1包,每日3次;心律平片100 mg,3次/d.对照组62例仅服心律平片150 mg,3次/d.疗程均为4周.对其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39例(61.90%),有效19例(60.16%),无效5例(7.94%);对照组显效24例(38.71%),有效23例(37.10%),无效15例(24.19%),2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稳心颗粒联合心律平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疗效优于单用心律平.
作者:叶小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本文报告15例自发性气胸误诊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从而导致误治.后经X线检查确诊.报告如下.
作者:李军;庞龙滨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即使早期予以满意的复位和固定,术后常规早期功能锻炼,晚期关节粘连和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率仍较高.从2000年至2005年我们共收治复杂关节内骨折25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重视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较满意.
作者:方旭;赵文志;何盛为 刊期: 200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