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戊型肝炎26例临床分析

曹艳雪;刘劲阳;吴彬;石炎;马爱秋

关键词:甲状腺机能亢进, 肝炎, 戊型
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合并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将甲亢合并戊型肝炎患者26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出同期住院的30例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取静脉血,测定肝功,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损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转归.结果从临床表现上,观察组有乏力、厌食、恶心、腹胀等明显消化道症状9例,较对照组明显.有皮肤瘙痒及灰白便者13例,高黄疸者(血清总胆红素定量TBIL>171.1 μmol/L)22例.2例发展为亚急性重型肝炎(7.7%),入院时两组GGT、ALP、TBIL、DBIL、A/G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甲亢合并戊肝患者消化道症状重,较易出现肝内胆汁淤积及高胆红素血症.甲亢合并戊肝患者的病程长,但经积极治疗甲亢并予一般的保肝、护肝、退黄与支持治疗,病情恢复较为理想.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3例报告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症(idiopathic he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伴有一个或多个内脏器官浸润及功能不良的综合征.

    作者:涂传清;黄绵清;徐运孝;扶云碧;徐波;张学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平板运动试验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发作性胸闷、胸痛的患者36例.同期(1~2周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记录TET心电图变化.冠状动脉狭窄≥50%的为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狭窄<50%或正常冠状动脉为对照组,将两组检查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TET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95.45%(21/22),特异性71.42%(10/14),准确度86.11%(31/36).运动时间、ST段下移幅度及峰心率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运动试验早期低运动量时出现的心肌缺血提示2、3支病变.结论利用TET诊断冠心病简便易行、准确高度,综合多项参数可初步推测其病变程度.

    作者:柯军;黎明江;陈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闭合性肾损伤6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闭合性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2例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血尿60例(96.8%).静脉尿路造影术(IVU)检出率为71.0%,B超检出率为85.4%,CT检出率为100%.保守治愈52例,手术治愈7例,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愈3例.结论尿液检查和B超检查快速安全无损伤,CT检查准确率高.治疗方法取决于肾损伤程度、范围及合并伤情况.

    作者:张彩霞;胡礼泉;郑新民;李世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核基质蛋白22对尿路上皮癌的初步评价

    核基质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万分,1974年被首次揭示,核基质充盈于细胞内,是细胞核内除核膜、核仁、染色质以外的一个蛋白系统,其主要成分为RNA并对DNA的复制、转录和RNA的合成起重要作用[1-3].

    作者:任立新;郭文香;霍红旭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前列腺素E1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虽然建立了哮喘气道慢性彦症病理基础学说,哮喘的防治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其病死率仍有上升趋势,尤其是中重度哮喘,临床治疗比较棘手.

    作者:冉瑞明;刘吉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哺乳期瘢痕子宫妊娠12~14周钳刮术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剖宫产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有的医院已经达到40%~50%[1].

    作者:樊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溶栓治疗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是临床大多数发生于老年患者(65岁以上),与年轻的患者比较,老年AMI患者发生合并症与死亡的风险高得多,这些合并症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房纤颤与心肌破裂等[1].

    作者:玄玉婕;张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反复性腹痛临床病因分析(附140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性腹痛的病因及其诊断.方法结合病史对140例患儿经消化道内镜、B超、胃肠造影、血尿便常规、大便隐血及虫卵、脑电图和颅脑CT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儿反复性腹痛主要为功能性;器质性疾患不多,仅占8.2%;而腹部器质性疾病中以胃、十二指肠疾患居多,约占67.0%.结论小儿腹痛病因复杂,病史、病情、病程和合理选择特殊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庞随军;高春燕;刘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博尔泰力联合强力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博尔泰力联合强力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博尔泰力400 mg肌肉注射,1次/d.强力宁80 ml加入5%或10%葡萄糖液250 ml中静脉点滴,1次/d.3个月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肝治疗.结果治疗组肝功能复常数、病毒指标的阴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博尔泰力联合强力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作者:常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帕金森病治疗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叫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

    作者:龙志刚;刘晓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起搏器治疗适应证新进展

    随着心脏搏技术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己不局限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传导系统疾病的狭小范围内,新的治疗作用、新的适应证不断拓宽.

    作者:陈培莉;楚英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似哮喘发作的支气管内膜结核27例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似哮喘发作的支气管内膜结核临床特点及与哮喘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确诊10例,刷检抗酸杆菌阳性结合临床确诊17例.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确诊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重要手段.

    作者:史菲;邱晨;孔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对肠道替代膀胱的术式评价

    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和新膀胱成形的手术后果尚不够完臻.

    作者:马建新;李志军;苏德丽;师军涛;黄学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比较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两组,阿托伐他汀组32例,10 mg/d口服;普伐他汀组29例,20 mg/d口服.疗程8周,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组降低TC、LDL-C的作用优于普伐他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均较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明显优于普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作者:费爱华;刘晓红;李月华;王一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肿瘤术后并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脑肿瘤术后主析并发症之一是颅内血肿[1].

    作者:郭世文;刘守勋;姜海涛;张仲林;何百祥;张晓东;谢万福;王拓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胎膜早破后胎儿呼吸运动变化预测宫内感染的研究

    目的观察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孕妇胎儿呼吸运动并分析FBM变化是否可以预测早期宫内感染.方法选择PPROM(PPROM组)、足月胎膜早破(TPROM组)及正常足月孕妇(对照组)进行FBM检查并评分.收集羊水检测病原体.结果 PPROM组及TPROM组FBM评分≤1者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其平均羊水指数小于对照组(P均<0.05).胎膜早破组中FBM≤1者及FBM=2者羊水病原体阳性率无差异.结论胎膜早破孕妇,无论足月或未足月,FBM均减少,与羊水量减少有关但与早期宫内感染无明显关系.

    作者:侯灵彤;张瑞凤;戴旻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彩超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左房活动性血栓1例

    1病历简介患者女,25岁.主因眩晕,呕吐,心慌,步态不稳5天就诊.

    作者:高丽;薛红元;高仁果;刘欣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急性期血浆、脑脊液内皮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伴高血压的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较不伴高血压的患者显著升高,而脑脊液水平虽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可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作者:黄兴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浆粘度与血沉的临床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粘度与血沉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630例无活动性炎症的中老年人作血流动力学检查及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沉K值与血浆粘度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2=0.290,P<0.001);两者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均首先引入血浆纤维蛋白原为显著预报因子;其后血浆粘度依次引入甘油三酯与胆固醇,而血沉K值引入了胆固醇,但排除了甘油三酯(P<0.001).结论无活动性炎症的中老年人血浆粘度为血沉K值的正相关决定因素之一,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胆固醇可能起着关联作用;两次临床检查均可能具有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危险潜在的监测作用.

    作者:吴杰;吴洪飞;李斌;戴燕芳;马文雄;许丽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休克的药物治疗现状

    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化以及休克发病机制分子基础的研究,人们对抗休克药物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休克的药物治疗措施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作者:吴耀禄;何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