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趾长伸肌腱转移矫正双足小趾内收畸形1例

张军华;文益民;曾述强

关键词:畸形, 小趾内收, 外科手术
摘要:1病历简介男,19岁.幼年发现双侧小趾内收畸形,始终未予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逐渐加重,常发生摩擦性疼痛,行走或跑步时加重.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头痛、行走不稳、复视、饮水呛咳

    1 病历简介女,73岁.因头痛、行走不稳3个月,复视、饮水呛咳2个月,于2001年3月9日入院.

    作者:肖卫忠;张铭;张燕;隋伟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反复性腹痛临床病因分析(附140例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性腹痛的病因及其诊断.方法结合病史对140例患儿经消化道内镜、B超、胃肠造影、血尿便常规、大便隐血及虫卵、脑电图和颅脑CT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小儿反复性腹痛主要为功能性;器质性疾患不多,仅占8.2%;而腹部器质性疾病中以胃、十二指肠疾患居多,约占67.0%.结论小儿腹痛病因复杂,病史、病情、病程和合理选择特殊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庞随军;高春燕;刘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沐舒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沐舒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COPD)的治疗作用.方法 60例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接受沐舒坦针剂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咳嗽、咳痰等方面有效率达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沐舒坦针剂不失为一种安全性高、疗效确切的祛痰剂,能较快地控制病情、缩短疗程,并具有起效快,给药方便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丁平;袁晓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急性脑血管病休克症状和释放症状出现经过的再认识

    中枢神经系统的休克休克症状(又称断联休克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急性局部严惩病变,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缺失;而释放症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受其控制的低级中枢表现为功能亢进.

    作者:于纯文;王举文;王来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内皮素的含量,应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急性期血浆、脑脊液内皮素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伴高血压的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较不伴高血压的患者显著升高,而脑脊液水平虽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患者急性期血浆内皮素水平与血脂、纤维蛋白原及血流动力学均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内皮素在脑梗死发病中可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

    作者:黄兴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小儿脑瘫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发症分析

    小儿脑瘫目前在我国仍然以早期康复为主要治疗手段.

    作者:袁海斌;王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开塞露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体会

    正常产及难产后,常易发生产后尿潴留而行导尿术,既增加了产妇的痛苦,又增加了尿路感染的机会.

    作者:田勤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及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变患者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测量138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QT间期及QTd,并与其他消化系疾病的50例住院患者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变患者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QTd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变患者Child-Pugh A、B、C3级中QT间期延长发生率逐步升高,QTd增加也逐渐明显(均为P<0.05);肝硬变患者中死亡者的QT间期非常显著长于存活者,QTd也非常显著增加(均为P<0.01).结论肝硬变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率高,QTd增加明显,且与肝硬变严重程度相平行.提示QT间期延长及QTd可以作为肝硬变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金梁;席朝阳;杨建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49例肺部炎性假瘤误诊分析

    肺炎性假瘤是一种肺实质内炎性肉芽组织为主的瘤样病变.

    作者:王德江;孙雪飞;李希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环孢素毒副作用的防治研究进展

    环孢素(cyclosporine A,CsA)是从土壤霉菌中分离出来的含有11个氨基酸的环形多肽,能阻止细胞毒T淋巴细胞前体细胞的激活,并选择性地抑制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2和其他淋巴因子,因而是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1].

    作者:高洁;刘金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清除血肿的时机及方法.方法对比研究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治疗与超早期常规开颅及非超早期血肿清除各40例的颅内压(ICP)及GCS评分的差异有无显著性.结果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组(Ⅰ组)与超早期常规开颅血肿清除组(Ⅱ组)术后ICP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早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组(Ⅲ组)与延期血肿清除组术后GC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早期血肿清除骨窗大小并不是影响颅内压的主要措施,尽早清除血肿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季庆;岳文勇;贡雁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以咳嗽晕厥为首发症状的纵隔淋巴瘤1例

    1病历简介男,58岁.因咳嗽后引起晕厥半个月于2001年10月10日入院.

    作者:林涛;王优;林爱俊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并急性心力衰竭1例报告

    1病历简介男,65岁.因反复低热伴头昏、乏力8个月,加重1周,于2002年3月18日来我院就诊住院.

    作者:刘云芳;杨舒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心脏器质性病变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讨论心脏器质性病变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E)时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对7例心脏器质性病变合并IE的患者进行手术矫正原发畸形,清除感染病灶及抗感染治疗.结果 1例术后感染复发死亡,其余6例痊愈出院.结论心脏器质性病变并IE患者经过彻底的清除病灶,矫正原发畸形,正规的抗感染治疗,可以得到满意的疗效.

    作者:石践;邵展社;李学文;高宏;马良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比较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和普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1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两组,阿托伐他汀组32例,10 mg/d口服;普伐他汀组29例,20 mg/d口服.疗程8周,观察降脂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阿托伐他汀组降低TC、LDL-C的作用优于普伐他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似,均较轻微.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明显优于普伐他汀,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良好.

    作者:费爱华;刘晓红;李月华;王一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对肠道替代膀胱的术式评价

    膀胱全切后的尿流改道和新膀胱成形的手术后果尚不够完臻.

    作者:马建新;李志军;苏德丽;师军涛;黄学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维拉帕米终止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与安全性

    目的观察维拉帕米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单形性及多形性室速经使用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后,改用维拉帕米稀释后静脉注射,每次5~10 mg,终止室速后改用10~20 mg加250 ml液体静脉滴注维持,24~48小时后根据病情改口服40~80 mg,3次/d,并密切观察心率、血压、心脏功能变化.结果终止室速24例,无效3例,死亡1例.未见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及心衰加重.结论维拉帕米对于用Ⅰ、Ⅱ、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治疗无效的室速有较好的疗效,且副作用少,安全性较好.但其远期疗效尚难肯定.

    作者:李存效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18例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与MRI分析

    目的提高对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与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临床确诊的脊髓型MS的临床与MRI表现特征.结果 18例MS在矢状位MRI上均发现与脊髓长轴平行的T1WI略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病变局部脊髓正常或轻度肿胀,横断面上病变位于脊髓周边,面积小于脊髓断面1/2,病变在急性或活动期有强化.结论 MRI能够显示脊髓型MS特征表现可做为确诊脊髓型MS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刘世丽;朴明淑;刘春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趾长伸肌腱转移矫正双足小趾内收畸形1例

    1病历简介男,19岁.幼年发现双侧小趾内收畸形,始终未予治疗,随年龄增长畸形逐渐加重,常发生摩擦性疼痛,行走或跑步时加重.

    作者:张军华;文益民;曾述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浆粘度与血沉的临床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粘度与血沉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630例无活动性炎症的中老年人作血流动力学检查及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沉K值与血浆粘度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2=0.290,P<0.001);两者的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均首先引入血浆纤维蛋白原为显著预报因子;其后血浆粘度依次引入甘油三酯与胆固醇,而血沉K值引入了胆固醇,但排除了甘油三酯(P<0.001).结论无活动性炎症的中老年人血浆粘度为血沉K值的正相关决定因素之一,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胆固醇可能起着关联作用;两次临床检查均可能具有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危险潜在的监测作用.

    作者:吴杰;吴洪飞;李斌;戴燕芳;马文雄;许丽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中国综合临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天津市环湖医院、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