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姜黄素干预急性肺栓塞不规则趋化因子后对B型钠尿肽、心肌肌钙蛋白Ⅰ、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

朱春海;邝晶;王灵聪

关键词:肺栓塞, 姜黄素, B型钠尿肽, 心肌肌钙蛋白Ⅰ, D-二聚体, 不规则趋化因子
摘要: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急性肺栓塞(APE)大鼠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Ⅰ(eTnI)、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不规则趋化因子(CX3CL1)-短发夹RNA (shRNA)和过表达载体,分别进行腺病毒包装.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素+shRNA组、姜黄素+ CX3CL1过表达载体组,每组10只.用自体血栓复制方法制备APE动物模型,药物干预组于制模前1d和40 min分别灌胃姜黄素100 mg/kg 1次;病毒干预组于制模前3d尾静脉注射109 pfu 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 mL,每天1次;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制模后6h,取肺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BNP、cTnI、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毒感染肺组织呈绿色,细胞核呈蓝色.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经姜黄素干预后,各治疗组肺动脉内部分栓塞溶解,炎症减轻.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TnI、BNP、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cTnI (ng/L):224.97±37.96比149.13±36.65,BNP(ng/L):53.66±21.72比24.62±10.44,D-二聚体(ng/L):78.68±13.10比42.00±9.30,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姜黄素+shRNA组和姜黄素+CX3CL1过表达载体组血清cTnI、BNP、D-二聚体含量显著降低(cTnI为162.98±28.65、143.32±34.55、159.50±37.80比224.97±37.96,均P<0.05,BNP为27.45±11.00、26.95±6.66、33.05±7.05比53.66±21.72,均P<0.05,D-二聚体为54.34±4.57、53.38±11.01、56.33±6.80比78.68±13.10,均P<0.05);各干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姜黄素能降低APE大鼠血清BNP、cTnI、D-二聚体含量,但与CX3CL1关系不大.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康复训练联合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针刺康复训练与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功能恢复及血浆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甘肃省酒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闭合性STBI患者84例,按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降颅内压、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康复训练(每次训练50 min,每天1~2次,10次为1个疗程,共5个疗程)和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加入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GFAP和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MoCA评分、MBI、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MBP和GFA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明显[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分):4.99±0.67比3.42±0.73,命名能力(分):2.98±0.77比2.84±0.47,延迟记忆(分):5.76±0.33比3.87±2.08,注意力(分):6.17±0.65比4.75±0.81,语言能力(分):3.51±0.46比2.04±0.13,抽象思维能力(分):2.94±0.27比1.58±0.96,定向力(分):6.02±0.65比4.88±0.62,FMA评分(分):68.71±34.17比41.13±14.82,MBI评分(分):69.12±10.45比37.63±6.11,MBP(μg/L):1.32±0.23比5.31±0.79,GFAP (μg/L):0.19±0.08比0.39±0.04,均P< 0.05].结论 针刺康复训练与中药醒脑静注射液对STBI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步轩;王东雁;景兆德;宋卫东;柴峰;王勇;韩晓明;丁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Sepsis3.0对ICU脓毒症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验证

    目的 验证Sepsis 3.0诊断标准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 (qSOFA)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以及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计数(PLT)、血肌酐(SCr)、血乳酸水平等一般资料,进行SOFA评分、qSOFA评分,筛选符合Sepsis 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作为SOFA组和qSOFA组.结果 纳入的545例脓毒症患者中符合Sepsis 3.0诊断标准者189例,其中SOFA组脓毒症发生率为34.68%,qSOFA组脓毒症发生率为15.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F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qSOFA组[28.04%(53/189)比42.53%(38/87),P<0.05],qSOFA组病死率约为SOFA组的1.52倍.评分方面,死亡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分:8.74±0.42比7.10±0.23,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q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2.32±0.48比2.16±0.37,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死亡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分:8.15±0.67比12.48±0.36)、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mmol/L:8.55±4.66比2.31±0.16,P<0.01);两组PaO2/FiO2、TBil、PLT、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epsis 3.0可用于ICU脓毒症患者的诊断,SOFA评分比qSOFA评分更适用于ICU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SOFA评分、GCS评分、血乳酸水平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宋麦芬;张羽;郭玉红;夏非;吴彦青;石筝筝;史清泉;陈腾飞;刘清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激素联合归芍地黄丸和玉屏风散序贯治疗肝肾阴虚型小儿肾病综合征50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激素联合归芍地黄丸和玉屏风散序贯治疗肝肾阴虚型小儿肾病综合征(NS)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确诊为肝肾阴虚型NS初治患儿(治疗过程中的脱失患儿未列入统计)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皮质激素长程疗法,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序贯给予归芍地黄丸和玉屏风散颗粒剂.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6个月血小板聚集率(PAT)、胆固醇、皮质醇、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和6个月胆固醇、皮质醇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8周和6个月PAT、胆固醇、皮质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3、CD4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PAT、CD3、CD4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PAT:治疗后8周为(63.01±6.99)%比(66.62±4.65)%,治疗后6个月为(51.42±7.74)%比(57.01±6.77)%,CD3:治疗后8周为0.56±0.06比0.52±0.06,治疗后6个月为0.61±0.05比0.58±0.03,CD4:治疗后8周为0.33±0.06比0.30±0.05,治疗后6个月为0.39±0.05比0.33±0.06,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8周和6个月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1.68±0.76、1.82±0.95比1.16±0.67,均P<0.05);观察组感染病例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86例次比175例次,P<0.05).结论 激素联合归芍地黄丸和玉屏风散序贯治疗小儿肝肾阴虚型NS均较单用西医疗法在抗血栓形成、提高免疫及减少感染方面疗效良好.

    作者:钟小明;罗开源;廖红群;饶兴愉;王玲;洪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护场理论指导下的箍围法治疗大鼠皮肤脓肿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在护场理论指导下应用箍围药红肿消酊治疗大鼠皮肤脓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40只SD大鼠,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红肿消治疗组.采用于采用皮下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1 mL(3~5×109 cfu/mL)复制皮下脓肿模型,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模型组用生理盐水换药;西药对照组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换药;红肿消预处理组于制模后4h用红肿消2 mL换药;红肿消治疗组制模出现硬肿后用红肿消2 mL换药,药物范围超过肿胀范围1 cm.各组均每日换药1次.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体质量、皮肤温度、脓肿波及范围和形成时间、创面破溃及愈合时间,疮周经皮氧分压(TcPO2)的变化.结果 ①制模后大鼠活动量减少,食欲变差,进食减少,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②给药后3d起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值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g:8.75±9.85比31.67±7.92,P<0.01),持续到给药后18d(g:27.13±11.70比98.00±8.94);给药后18d,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红肿消治疗组体质量增加值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g:53.28±19.69、49.12±7.23、44.71±12.42比27.13±11.70,均P<0.05).③给药后3d起,模型组脓肿周围皮肤温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33.75±0.68比35.03±0.41,P<0.01),持续到给药后10d(℃:34.30±0.35比35.03±0.41,P<0.01);给药后14 d时,红肿消预处理组温度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明显降低(℃:33.97±0.83比35.10±0.57、35.01±0.68、35.25±0.23,均P<0.01),红肿消治疗组温度较预处理组明显升高(℃:34.87±0.94比33.97±0.83,P< 0.05).④给药后13、15、17 d,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和红肿消治疗组肿胀波及范围缩小率均较模型组大,以给药后17 d变化显著[(96.37±5.09)%、(92.76±13.56)%、(98.41±3.85)%比(77.46±19.07)%,均P<0.05].⑤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和红肿消治疗组脓肿范围局限时间均较模型组缩短(d:9.28±1.38、7.33±1.97、7.67±1.63比12.63±1.99,均P< 0.05);红肿消预处理组和红肿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d:17.67±1.03、16.83±1.51比19.92±2.33,P< 0.05).⑥给药后7d,红肿消预处理组TcPO2较模型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63.33±9.77比39.51±8.42],红肿消治疗组(44.25±6.41)较红肿消预处理组明显降低,给药后14 d,红肿消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59.50±7.34比49.52±10.17),给药后18d,西药对照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37.71±5.63比54.33±7.74),红肿消预处理组、红肿消治疗组TcPO2均较西药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红肿消酊箍围消肿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大鼠体质量及精神状态,增加创周血供以抗感染、抗炎,进而促进护场形成.感染早期应用红肿消酊并不能减轻局部感染症状,不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能使皮肤脓肿尽早局限,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作者:张朝晖;朱朝军;张杨;徐强;郭悦;赵丽坤;刘婷婷;王婉莹;冀晓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红景天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红景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P模型组、红景天干预组,每组24只.采用胰头夹闭法复制SAP模型;对照组开腹仅翻动胰腺3次然后关腹.对照组和SAP模型组给予10 mL/kg 0.9%生理盐水(NS)腹腔注射,红景天干预组腹腔注射10 mL/kg的红景天注射液.于制模后12、24、36 h随机取8只大鼠检测各组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 β、IL-6和IL-10)含量,再取胰腺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用间羟胺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胰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AP模型组血淀粉酶、脂肪酶、IL-1 β、IL-6、IL-10水平及胰腺组织iNOS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制模型后36 h变化更显著[血淀粉酶(U/L):4 155.0±240.1比917.4±44.0,脂肪酶(U/L):401.0±20.4比66.7±7.2,SOD (U/mg):37.0±5.6比79.7±6.7,IL-1 β(ng/L):469.4±27.5比51.0±6.0,IL-6 (ng/L):467.4±28.2比58.0±6.0,IL-10 (ng/L):242.6±18.9比81.0±6.0,iNOS mRNA(×102):88.5±11.4比0];红[景天干预组血淀粉酶、脂肪酶和IL-1 β、IL-6、iNOSmRNA水平较SAP模型组显著降低,而IL-10与SOD较SAP模型组明显升高,以制模型后制模后36 h变化更显著,红景天干预组血淀粉酶(U/L)为3 656.8±162.4,血脂肪酶(U/L)为360.8±16.9,SOD(U/mg)为46.8±5.8,IL-1 β(ng/L)为357.6±24.1,IL-6 (ng/L)为356.9±23.5,IL-10 (ng/L)为372.6±21.4,iNOS mRNA(×102)为61.2±9.8,红景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无异常;SAP模型组可见胰腺组织轻度肿胀,胰腺血管扩张;红景天干预组较SAP模型组胰腺损伤减轻.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胰腺组织结构无异常,SAP模型组胰腺间质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泡细胞呈空泡样变和局灶性坏死,胰周脂肪组织坏死,部分腺泡细胞溶解,只剩下残留解体细胞.而红景天干预组见胰腺仍充血肿胀,但间质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仅有点状出血坏死.结论 红景天对SAP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与抑制大鼠胰腺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1 β、IL-6水平,促进抗炎性因子IL-10表达,阻止抗氧化酶SOD的下降,下调iNOS的mRNA表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及一氧化氮(NO)对胰腺细胞的损害和提高胰腺的耐缺氧能力有关.

    作者:李之令;张东;刘江伟;王皓;李瑞;刘永茂;李建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确诊为麻痹性肠梗阻的住院患者95例,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联疗法: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静滴),每日1次;血必净注射液40 mL静滴,每日2次;凉膈散加减(由大黄10 g、芒硝10 g、栀子15 g、连翘20 g、黄芩15 g、甘草6 g、薄荷6g、竹叶10 g、蜂蜜10 g组成)胃管注入;取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合谷、阳陵泉、中脘、下脘、大肠腧等穴,用30号毫针直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2 h.观察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以及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除恶心呕吐外上述其余指标的减少程度均以研究组更显著(腹痛为7例比44例,腹胀为6例比45例,停止排气排便为3例比48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为11例比43例,腹部X线异常为12例比48例);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h:22.65±6.72比34.35±5.38)、肠鸣音恢复时间(h:40.36±6.99比51.33±5.80)、症状消失时间(h:51.44±9.41比60.10±5.48)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93.75%(45/48)比87.37% (37/47),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

    作者:陈莉;王东强;李志军;刘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炎性因子动态水平分析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苷钠对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静滴),每次30 mg,每日2次;同时静滴β-七叶皂苷钠,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和VEGF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RP、VEGF、TNF-α水平变化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NDS评分、CRP、VEGF、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上述指标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NDS评分(分):13.01±1.37比20.63±1.68,CRP (mg/L):8.05±3.97比10.04±4.17,VEGF (ng/L):97.25±13.73比116.43±14.10,TNF-α(ng/L):8.15±2.52比11.54±2.2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00% (46/50)比77.55% (38/4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2/50)比8.16%(4/49),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可能与调节CRP、TNF-α、VEGF水平有关.

    作者:解晓燕;华秀芝;宋江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接触性皮炎1例

    本科收治1例接触种子包衣剂后引起急性重症接触性皮炎患者,应用高压氧替代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接触种子包衣剂咽部不适5d,颜面部水肿1d由急诊收入本科.既往高血压、糖尿病病史5年.入院时查体:血压139/8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105次/min,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0.93,周身皮肤发红,全身各部位重度水肿,大量渗出结黄痂,咽部黏膜充血,颈部软组织肿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啰音;余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7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 88.41%.肺部CT示:双肺下叶炎症,双侧少量胸腔积液.临床诊断:急性接触性皮炎,急性药物中毒,双肺肺炎,糖尿病,高血压3级(极高危险组).

    作者:管重严;雷宇;刘伟;孙明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沉默对缺氧状态下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及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Bcl-2结合抗凋亡基因(BAG-1)对缺氧/再复氧损伤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热休克蛋白70 (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SH-SY5Y细胞,采用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抑制BAG-1表达.将筛选好的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慢病毒对照组(仅含荧光蛋白的慢病毒感染组)、BAG-1小干扰RNA (siRNA)组(即BAG-1基因沉默组,感染含BAG-1基因干扰序列及荧光蛋白的慢病毒),根据沉默序列不同分为BAG-1 siRNA-α组、BAG-1 siRNA-β组.感染重组慢病毒后72 h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SH-SY5Y细胞中BAG-1和HSP70蛋白表达;缺氧处理后采用CCK-8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各组细胞HSP70转录水平.结果 慢病毒感染后72 h,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BAG-1 siRNA-β组干扰效果优于BAG-1siRNA-α组.各组细胞活性均随缺氧时间延长而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且于8h时达峰值.经缺氧处理8h后,BAG-1 siRNA-β组细胞活性[吸光度(A)值]明显低于细胞对照组、慢病毒对照组及BAG-1siRNA-α组(0.59±0.09比0.94±0.12、0.90±0.11、0.91±0.14,均P<0.01);BAG-1siRNA-β组凋亡细胞率明显高于细胞对照组、慢病毒对照组及BAG-1 siRNA-α组[(34.63±3.46)%比(14.83±3.75)%、(19.93±6.49)%、(16.40±1.18)%,均P<0.01].BAG-1 siRNA-β组HSP70蛋白及mRNA转录水平与细胞对照组、慢病毒对照组及BAG-1siRNA-α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BAG-1基因在缺氧神经细胞中能够发挥保护作用,减少细胞凋亡,其保护作用可以独立于HSP70基因.

    作者:宋砚坤;李智;王奉涛;刘海燕;曲彦;王芸;谢春雨;胡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以突发意识丧失伴肢体麻木为首发症状主动脉夹层的诊治体会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向周围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危重症[1].AD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崔倩等[2]研究发现,多排CT(MDCT)上AD患者肺部改变发生率为肺间质病变的71.8%;StanfordA型心包积液/心脏增大发生率多于B型;通过MDCT图像观察肺部改变,可提高MDCT在AD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本院收治1例无胸痛、胸闷典型表现,以突发意识丧失伴双上肢麻木为首发症状的AD患者,随访8个月病情稳定,报告如下.

    作者:李东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糖尿病肾病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DN的发病关系进行了初步探析,期望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一些有益的总结.

    作者:李庆;宋学君;李志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龙蛭汤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探源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上多发、常见的危重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益气活血是缺血性中风的重要治疗原则,清代医家王清任曾以此创立补阳还五汤沿用至今.龙蛭汤正是在补阳还五汤基础上加用水蛭、川牛膝而成,意在增强原方的活血通络之功效,临床收效甚好.龙蛭汤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及历代医家经验,结合现代病症特点,能得到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值得深入研究.现就龙蛭汤方的组方依据作一探源.

    作者:蒙家泉;陈永斌;刘启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中西医结合法救治1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疗效,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救治措施.方法 对1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治.每日观察症状、体征并进行实验室检查、胸部或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有效治愈1例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结论 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大多存在正虚邪实表现,中西医结合疗法有良好疗效;中医治疗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益气、化痰、活血法贯穿始终.

    作者:海文华;李顺保;孙志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甲烷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以往人们认为甲烷是一种生理惰性气体,不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近年来,人们对甲烷在动物肠道、心肌、肝脏、代谢及血管等疾病中的产生途径及生物学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甲烷作为一种气体递质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了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甲烷可以减轻动物肠道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损伤,降低肝脏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抑制心肌梗死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 β)及循环系统中的炎症反应等,提示甲烷可能对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甲烷对人类疾病作用方式及机制需要开展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作者:骆德强;陈自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体外膜肺氧合在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因肺部感染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机械通气效果欠佳的重症ARDS患者.使用ECMO救治的ARDS患者为研究组(7例),使用传统方法救治的为对照组(7例).选择经皮切开颈内静脉-股静脉(V-V)进行ECMO插管置管,采用V-V ECMO模式进行辅助转流.通过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及氧代谢指标综合评估ECMO的辅助疗效.结果 本研究共有7例因肺部感染引起ARDS的患者行ECMO支持,其中细菌性肺炎4例,H7N9感染2例,H1N1感染1例.ECMO辅助时间(21.00±10.06)d,成功脱机2例,康复出院1例.对照组为7例重症细菌性肺炎引起的ARDS患者,所有患者均未康复出院.研究组治疗后心率(HR)、肺动脉楔压(PCWP)、静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vCO2)、动脉血乳酸(La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HR(次/min)为100±12比120±19,PCWP (mmHg,1 mmHg=0.133 kPa):8.8±2.6比11.6±3.8,PvCO2 (mmHg):40.8±13.1比48.9±16.2,Lac (mmol/L):2.1±0.8比5.2±0.6,均P<0.05];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指数(CI)、动静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输送(DO2)、氧耗指量(VO2)及氧摄取率(ERO2)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AP (mmHg)为83.6±8.2比72.2±94,CI(mL·s-1·m-2):93.35±3.33比81.68±8.33,动脉血pH值:7.4±0.1比7.1±0.3,PaO2 (mmHg):98.5±20.4比49.3±12.6,PaCO2 (mmHg):38.9±16.2比26.1±17.4,SaO2:0.95±0.02比0.58±0.04,静脉血pH值:7.1±0.2比6.4±0.3,PvO2 (mmHg):88.9±9.6比33.4±8.9,SvO2:0.75±0.07比0.49±0.08,DO2(mL· min-1·m 2):651±36比400±81,VO2 (mL·min-1· m-2):245.0±11.2比103.0±14.8,ERO2:(35.6±3.9)%比(21.3±5.2)%,均P<0.05].结论 ECMO能够纠正低氧血症,从而改善氧代谢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可为肺部原发病的诊治赢得时间,选择合适的病例及加强并发症的防治是ECMO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李建伟;梁宏开;吴桂深;李斌飞;赵湛元;李云;徐雪影;李丽嫦;侯六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左氧氟沙星、胸腺五肽和四君子汤联合治疗重症肺结核的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胸腺五肽和四君子汤联合治疗对重症肺结核患者的影响及机制,为临床治疗重症肺结核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结核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2HRZE/4HR标准化疗方案;研究组在标准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口服每次0.5 g、每日1次)、胸腺五肽(静脉注射每次1 mg,每日1次)和四君子汤(由人参9 g、白术9g、茯苓9 g和甘草6 g组成,每日1剂,加水400 mL,煎至1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治疗后4个月观察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淋巴细胞总数(LY)、CD4+和CD8+细胞及CD4+/CD8+比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平均大呼气流量(MMEF)]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D8+、TT、PT、Fib和D-二聚体及PaCO2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LY、CD4+、CD4+/CD8+、FEV1、FVC、PEF、MMEF、APTT、PaO2、SpO2和PaO2/FiO2均显著升高(均P< 0.05),且以研究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LY(109/L):1.79±0.19比1.45±0.16,CD4+:0.40±0.03比0.33±0.03,CD8+:0.20±0.01比0.23±0.02,CD4+/CD8+比值:2.10±0.23比1.67±0.20,FEV1:0.269±0.004比0.198±0.003,FVC:(3.78±0.41)%比(3.14±0.39)%,PEF (L/s):3.68±0.26比3.05±0.23,MMEF (L/s):0.96±0.06比0.74±0.05,PaO2(mmHg,1 mmHg =0.133 kPa):95.11±7.68比85.23±7.01,PaCO2(mmHg):31.76±3.26比46.28±4.36,SpO2:0.96±0.08比0.91±0.07,PaO2/FiO2 (mmHg):310.58±11.12比285.01±10.76,TT(s):15.64±1.25比18.82±1.54,PT(s):12.69±1.01比14.28±1.21,APT(s):29.01±2.02比25.21±1.80,Fib (mg/L):233.46±15.61比286.27±18.14,D-二聚体(μg/L):210.88±14.13比256.39±1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治疗后痰菌转阴率[94% (47/50)比60% (30/50)]、总有效率[88%(44/50)比64% (32/50)]和病灶吸收率[86% (43/50)比60% (30/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氧氟沙星、胸腺五肽和四君子汤联合治疗重症肺结核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改善机体缺氧状况和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加血液流通,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卫鸿;刚永桂;刘明;赵鹏飞;张松达;铁成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从“道”“法”“术”3个层面看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临床意义:从1例重度腹腔高压综合征合并MODS患者的救治谈起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系统,尽管治疗目标是一致的,但结合起来殊为不易.本研究从“道”“法”“术”3个层面去分析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可能性及切入点.“道”解决的是中医西医治病殊途同归的大道至简的哲学思维;“法“解决的是中医与西医治疗原则上的可共通之处及可互补之处如何有机结合;“术”解决的是在具体的患者身上如何实现各项治疗技术优势互补,以提高诊疗效果.同时以l例重度腹腔高压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救治过程作为实证,阐述上述观点在3个层面上的具体应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作者:陈全福;杨荣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菌毒并治”与“三证三法”理论的创立及发展:“菌毒炎并治”与“四证四法”(一)

    目的 自20世纪70年代起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就开始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探索,并早发现菌体溃解后产生的内毒素会进一步加重对器官功能的损伤,从而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MODS的“菌毒并治”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在对MODS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使得对MODS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也得到了规范及完善,逐步形成了“三证三法”的辨证治疗原则,即:清热解毒法治疗“毒热证”、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证”、扶正固本法治疗“急性虚证”,同时也形成了一套MODS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降低了MODS患者的病死率.当前,MODS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认为是一种介质病.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和制剂能解决MODS的所有问题.多种方法或制剂的联合应用可能是好的途径.

    作者:李银平;武子霞;李志军;曹书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亚低温治疗对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心搏骤停(CA)患者的初期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然而对于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其病死率仍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脑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因此,早期恢复脑功能是持续生命支持的核心.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用于CPR后患者脑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将亚低温治疗研究推向高潮的是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亚低温治疗适合温度的研究.本研究将对CA患者CPR后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作用的历程及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壮丽;邵敏;李跃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7例

    67例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中药外洗和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龄22~ 81岁,平均49岁,35~55岁者51例,其中3例属于术后2年复发;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4d.

    作者:闫振界;闫梅;王丹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