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晖;朱朝军;张杨;徐强;郭悦;赵丽坤;刘婷婷;王婉莹;冀晓娜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向周围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危重症[1].AD发病急骤,进展迅速,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崔倩等[2]研究发现,多排CT(MDCT)上AD患者肺部改变发生率为肺间质病变的71.8%;StanfordA型心包积液/心脏增大发生率多于B型;通过MDCT图像观察肺部改变,可提高MDCT在AD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价值.本院收治1例无胸痛、胸闷典型表现,以突发意识丧失伴双上肢麻木为首发症状的AD患者,随访8个月病情稳定,报告如下.
作者:李东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采用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9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静脉滴注(静滴),每次30 mg,每日2次;同时静滴β-七叶皂苷钠,每次2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和VEGF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CRP、VEGF、TNF-α水平变化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NDS评分、CRP、VEGF、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上述指标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NDS评分(分):13.01±1.37比20.63±1.68,CRP (mg/L):8.05±3.97比10.04±4.17,VEGF (ng/L):97.25±13.73比116.43±14.10,TNF-α(ng/L):8.15±2.52比11.54±2.2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00% (46/50)比77.55% (38/49),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0% (2/50)比8.16%(4/49),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可能与调节CRP、TNF-α、VEGF水平有关.
作者:解晓燕;华秀芝;宋江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与DN的发病关系进行了初步探析,期望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和预防进行一些有益的总结.
作者:李庆;宋学君;李志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急性肺栓塞(APE)大鼠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Ⅰ(eTnI)、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设计合成不规则趋化因子(CX3CL1)-短发夹RNA (shRNA)和过表达载体,分别进行腺病毒包装.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姜黄素组、姜黄素+shRNA组、姜黄素+ CX3CL1过表达载体组,每组10只.用自体血栓复制方法制备APE动物模型,药物干预组于制模前1d和40 min分别灌胃姜黄素100 mg/kg 1次;病毒干预组于制模前3d尾静脉注射109 pfu 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 mL,每天1次;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制模后6h,取肺组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变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BNP、cTnI、D-二聚体水平.结果 病毒感染肺组织呈绿色,细胞核呈蓝色.肺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经姜黄素干预后,各治疗组肺动脉内部分栓塞溶解,炎症减轻.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TnI、BNP、D-二聚体含量显著升高[cTnI (ng/L):224.97±37.96比149.13±36.65,BNP(ng/L):53.66±21.72比24.62±10.44,D-二聚体(ng/L):78.68±13.10比42.00±9.30,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组、姜黄素+shRNA组和姜黄素+CX3CL1过表达载体组血清cTnI、BNP、D-二聚体含量显著降低(cTnI为162.98±28.65、143.32±34.55、159.50±37.80比224.97±37.96,均P<0.05,BNP为27.45±11.00、26.95±6.66、33.05±7.05比53.66±21.72,均P<0.05,D-二聚体为54.34±4.57、53.38±11.01、56.33±6.80比78.68±13.10,均P<0.05);各干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姜黄素能降低APE大鼠血清BNP、cTnI、D-二聚体含量,但与CX3CL1关系不大.
作者:朱春海;邝晶;王灵聪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中西医结合法救治1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疗效,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中西医结合救治措施.方法 对1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辨证施治.每日观察症状、体征并进行实验室检查、胸部或腹部影像学检查.结果 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法有效治愈1例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结论 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大多存在正虚邪实表现,中西医结合疗法有良好疗效;中医治疗基本原则是扶正祛邪,益气、化痰、活血法贯穿始终.
作者:海文华;李顺保;孙志江 刊期: 2017年第01期
120例髂腰韧带损伤患者采用小针刀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髂腰韧带损伤患者120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20~65岁,平均(40±6)岁;左侧腰痛40例,右侧55例,双侧25例,病程1d ~5年.患者均感腰痛.韧带损伤后,腰部屈伸、侧屈旋转活动受限,搬抬重物时疼痛加剧,体检发现腰部两侧或髂腰肌之间及单侧明显压痛.
作者:闫振界;王换新;闫启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栓塞(PE)患者治疗后14 d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规律及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4家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PE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于治疗前24 h内和治疗后14 d行CT肺动脉造影(CTPA),以Mastora评分计算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评估血栓负荷.治疗前及治疗后1、2、3、5、7和14 d测定血浆Fib、D-二聚体和FDP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PAOI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42例PE患者.PE患者Fib于治疗3d达峰值(g/L:4.24±1.45比3.83±1.56),随后逐渐下降,与二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5);D-二聚体和FDP治疗后持续下降,治疗后14d达低[D-二聚体(mg/L):1.58±1.38比8.84±6.35,FDP (mg/L):4.23±3.63比23.41±16.54],与三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高(F值分别为32.190和34.326,均P=0.000).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PAOI变化量[(18.77±14.22)%]与Fib变化量[(1.20±0.93) g/L]无相关性(r值为-0.194,P=0.219),与D-二聚体变化量[(7.29±7.10) mg/L]和FDP变化量[(19.29±18.67) mg/L]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6和0.460,P分别为0.020和0.002).结论 PE治疗后D-二聚体和FDP水平持续下降提示血栓溶解.
作者:冯宗莲;秦志强;许承琼;覃少佳;梁世廉;陈桂荣;刘航;王毅;周怀海;梁秋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红景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72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AP模型组、红景天干预组,每组24只.采用胰头夹闭法复制SAP模型;对照组开腹仅翻动胰腺3次然后关腹.对照组和SAP模型组给予10 mL/kg 0.9%生理盐水(NS)腹腔注射,红景天干预组腹腔注射10 mL/kg的红景天注射液.于制模后12、24、36 h随机取8只大鼠检测各组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 β、IL-6和IL-10)含量,再取胰腺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用间羟胺法检测大鼠胰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大鼠胰腺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mRNA表达水平.结果 SAP模型组血淀粉酶、脂肪酶、IL-1 β、IL-6、IL-10水平及胰腺组织iNOS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以制模型后36 h变化更显著[血淀粉酶(U/L):4 155.0±240.1比917.4±44.0,脂肪酶(U/L):401.0±20.4比66.7±7.2,SOD (U/mg):37.0±5.6比79.7±6.7,IL-1 β(ng/L):469.4±27.5比51.0±6.0,IL-6 (ng/L):467.4±28.2比58.0±6.0,IL-10 (ng/L):242.6±18.9比81.0±6.0,iNOS mRNA(×102):88.5±11.4比0];红[景天干预组血淀粉酶、脂肪酶和IL-1 β、IL-6、iNOSmRNA水平较SAP模型组显著降低,而IL-10与SOD较SAP模型组明显升高,以制模型后制模后36 h变化更显著,红景天干预组血淀粉酶(U/L)为3 656.8±162.4,血脂肪酶(U/L)为360.8±16.9,SOD(U/mg)为46.8±5.8,IL-1 β(ng/L)为357.6±24.1,IL-6 (ng/L)为356.9±23.5,IL-10 (ng/L)为372.6±21.4,iNOS mRNA(×102)为61.2±9.8,红景天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无异常;SAP模型组可见胰腺组织轻度肿胀,胰腺血管扩张;红景天干预组较SAP模型组胰腺损伤减轻.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胰腺组织结构无异常,SAP模型组胰腺间质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胰腺泡细胞呈空泡样变和局灶性坏死,胰周脂肪组织坏死,部分腺泡细胞溶解,只剩下残留解体细胞.而红景天干预组见胰腺仍充血肿胀,但间质中炎性细胞明显减少,仅有点状出血坏死.结论 红景天对SAP大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与抑制大鼠胰腺组织促炎细胞因子IL-1 β、IL-6水平,促进抗炎性因子IL-10表达,阻止抗氧化酶SOD的下降,下调iNOS的mRNA表达,减少氧自由基的生成及一氧化氮(NO)对胰腺细胞的损害和提高胰腺的耐缺氧能力有关.
作者:李之令;张东;刘江伟;王皓;李瑞;刘永茂;李建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左氧氟沙星、胸腺五肽和四君子汤联合治疗对重症肺结核患者的影响及机制,为临床治疗重症肺结核提供新的策略.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结核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2HRZE/4HR标准化疗方案;研究组在标准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左氧氟沙星(口服每次0.5 g、每日1次)、胸腺五肽(静脉注射每次1 mg,每日1次)和四君子汤(由人参9 g、白术9g、茯苓9 g和甘草6 g组成,每日1剂,加水400 mL,煎至1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治疗后4个月观察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淋巴细胞总数(LY)、CD4+和CD8+细胞及CD4+/CD8+比值]、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平均大呼气流量(MMEF)]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D8+、TT、PT、Fib和D-二聚体及PaCO2均显著降低(均P<0.05);而LY、CD4+、CD4+/CD8+、FEV1、FVC、PEF、MMEF、APTT、PaO2、SpO2和PaO2/FiO2均显著升高(均P< 0.05),且以研究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LY(109/L):1.79±0.19比1.45±0.16,CD4+:0.40±0.03比0.33±0.03,CD8+:0.20±0.01比0.23±0.02,CD4+/CD8+比值:2.10±0.23比1.67±0.20,FEV1:0.269±0.004比0.198±0.003,FVC:(3.78±0.41)%比(3.14±0.39)%,PEF (L/s):3.68±0.26比3.05±0.23,MMEF (L/s):0.96±0.06比0.74±0.05,PaO2(mmHg,1 mmHg =0.133 kPa):95.11±7.68比85.23±7.01,PaCO2(mmHg):31.76±3.26比46.28±4.36,SpO2:0.96±0.08比0.91±0.07,PaO2/FiO2 (mmHg):310.58±11.12比285.01±10.76,TT(s):15.64±1.25比18.82±1.54,PT(s):12.69±1.01比14.28±1.21,APT(s):29.01±2.02比25.21±1.80,Fib (mg/L):233.46±15.61比286.27±18.14,D-二聚体(μg/L):210.88±14.13比256.39±16.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治疗后痰菌转阴率[94% (47/50)比60% (30/50)]、总有效率[88%(44/50)比64% (32/50)]和病灶吸收率[86% (43/50)比60% (30/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氧氟沙星、胸腺五肽和四君子汤联合治疗重症肺结核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改善机体缺氧状况和肺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加血液流通,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李卫鸿;刚永桂;刘明;赵鹏飞;张松达;铁成楠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系统,尽管治疗目标是一致的,但结合起来殊为不易.本研究从“道”“法”“术”3个层面去分析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的可能性及切入点.“道”解决的是中医西医治病殊途同归的大道至简的哲学思维;“法“解决的是中医与西医治疗原则上的可共通之处及可互补之处如何有机结合;“术”解决的是在具体的患者身上如何实现各项治疗技术优势互补,以提高诊疗效果.同时以l例重度腹腔高压综合征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救治过程作为实证,阐述上述观点在3个层面上的具体应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作者:陈全福;杨荣源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以往人们认为甲烷是一种生理惰性气体,不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近年来,人们对甲烷在动物肠道、心肌、肝脏、代谢及血管等疾病中的产生途径及生物学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甲烷作为一种气体递质在多种疾病中发挥了抗氧化和抗凋亡作用,甲烷可以减轻动物肠道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损伤,降低肝脏氧化应激引起的炎症反应,抑制心肌梗死引起的炎症和氧化应激,降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 β)及循环系统中的炎症反应等,提示甲烷可能对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甲烷对人类疾病作用方式及机制需要开展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作者:骆德强;陈自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退行性变主动脉瓣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6年5月因主动脉瓣疾病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并成功切除病变主动脉三叶瓣患者22例,采集其主动脉瓣膜组织,根据苏木素-伊红(HE)染色将退行性钙化狭窄的主动脉瓣膜分为病变瓣膜钙化部位和非钙化部位;取形态学正常的6例主动脉瓣膜组织作为对照.用IDA-2000高清彩色医学图文分析系统分析正常瓣膜和病变瓣膜胶原/弹力纤维比值及胶原/瓣膜面积比值.结果 肉眼可见狭窄瓣叶厚度增加,瓣叶中靠近主动脉的一边产生了钙化灶;光镜下可见,主动脉瓣内膜产生炎性改变,管壁出现较薄的刚形成的毛细血管、胆固醇结晶及类似泡沫的细胞聚集,且弥漫性及结节性钙化现象十分常见.与正常瓣膜比较,病变瓣膜无论是钙化还是非钙化区域胶原/弹力纤维比值更大[(3.19±1.01)%、(2.62±0.34)%比(1.89±0.29)%,均P<0.05],胶原/瓣膜面积比值也更高[(65.17±11.48)%、(39.25±11.15)%比(22.99±4.78)%,均P<0.05],且以钙化部位较非钙化部位变化更显著(均P< 0.05).结论 退行性主动脉瓣膜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弹性纤维因降解而明显减少,以钙化部位更为显著.
作者:李杰;孙静;王联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67例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运用中西医结合、中药外洗和内服中药的方法治疗,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河南省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急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67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15例;年龄22~ 81岁,平均49岁,35~55岁者51例,其中3例属于术后2年复发;就诊时间为发病后2~4d.
作者:闫振界;闫梅;王丹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麝香保心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确诊的微血管心绞痛患者70例,按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5 mg口服、每日3次,麝香保心丸2粒(每粒22.5 m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6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每周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前后十二导联静息心电图ST段压低导联总数、ST段压低低电压幅度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ST段压低导联总数和ST段压低低电压幅度较治疗前减少,且以观察组的变化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心绞痛发作次数(次):5.2±0.5比9.4±1.6,ST段压低导联总数(个):2.3±0.2比4.6±2.1,ST段压低低电压幅度(mv):0.10±0.01比0.31±0.01,均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3% (5/35)比22.8%(8/35),P>0.05].结论 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麝香保心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微血管心绞痛疗效明显.
作者:杨艳红;李守贤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络解毒方(YHTJF)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LIRI)的影响,并探讨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是否参与其凋亡机制.方法 选择雄性C57BL/6J小鼠7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正常对照组(CMC-Na+C组)、CMC-Na+假手术组(CMC-Na+S组)、CMC-Na+I/R模型组和CMC-Na+YHTJF低、中、高浓度干预组(CMC-Na+YL组、CMC-Na+YM组、CMC-Na+YH组).C组不进行任何处理;CMC-Na+S组只开胸,不夹闭肺门;其余各组均开胸夹闭肺门30 min,再松开动脉夹使左肺再灌注3h.术毕处死小鼠留取肺组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并观察肺泡损伤定量评估指标(IQA)的变化;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检测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AI);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反转录-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JNK、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的mRNA和蛋白表达;并分析肺组织AI与JNK、GRP78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IQA的相关性.结果 CMC-Na+I/R组IQA、AI及JNK和GRP78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CMC-Na+S组明显升高[IQA:(74.00±7.31)%比(7.00±1.23)%,AI:(64.40±11.97)%比(5.60±1.14)%,JNK mRNA(灰度值):1.143±0.284比0.152±0.128,GRP78 mRNA(灰度值):0.897±0.129比0.284±0.044,JNK蛋白(A值):0.428±0.074比0.073±0.052,GRP78蛋 白(A值):1.075±0.145比0.589±0.060],CMC-Na+YL组、CMC-Na+YM组、CMC-Na+YH组IQA、AI、JNK mRNA和蛋白、GRP 78 mRNA表达均较CMC-Na+I/R组明显下降,以CMC-Na+YM组较CMC-Na+YL和CMC-Na+YH组下降程度更显著[IQA:(26.20±3.35)%比(34.00±5.34)%、(41.20±9.18)%,AI:(29.40±3.05)%比(48.20±3.83)%、(39.20±6.14)%,JNK mRNA(灰度值):0.681±0.130比0.804±0.153、0.938±0.11,GRP78 mRNA(灰度值):0.450±0.105比0.747±0.231、0.566±0.115,JNK蛋白(A值):0.188±0.049比0.261±0.065、0.209±0.063,均P<0.01],CMC-Na+YH组、CMC-Na+YL组和CMC-Na+YM组GRP78蛋白表达较CMC-Na+I/R组明显升高,以CMC-Na+YH组升高程度较CMC-Na+YL组和CMC-Na+YM组更显著(A值:1.429±0.226比1.130±0.169、1.128±0.177,均P<0.01).光镜下可见各组细胞凋亡以肺血管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为主,棕色颗粒为阳性细胞.电镜下可见:CMC-Na+I/R组细胞核固缩并边集在核膜下,胞质浓缩,板层体减少、排空增多,细胞膜上微绒毛减少或消失,线粒体肿胀,肺泡隔及毛细血管内炎性细胞附壁增多.与CMC-Na+I/R组比较,CMC-Na+YL组、CMC-Na+YM组、CMC-Na+YH组肺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减轻,肺泡结构超微结构清晰可辨,核染色质较均匀,胞质增多,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较多,板层小体数量增多,线粒体肿胀减轻,以CMC-Na+YM组减轻明显.肺组织AI与JNK、GRP78的mRNA和蛋白表达、IQA均呈显著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907、0.928、0.880、0.712、0.911,均P<0.01).结论 YHTJF可有效减轻小鼠LIRI肺组织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通路有关.
作者:石璐;宋冬;贾旭广;罗梓垠;项冰倩;戴雍月;罗岷;王万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椒蒿挥发油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160只BALB/c雄性小鼠,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150只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模型组、黄芪组和低、中、高剂量椒蒿挥发油组.采用腹腔接种柯萨奇B3亲心肌病毒株建立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模型.病毒感染1h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黄芪组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0.1 mL;椒蒿挥发油低、中、高剂量组给予2%、5%、10%的椒蒿挥发油0.3 mL灌胃.各组均每日1次,持续给药1周.观察各组小鼠死亡率、心脏/体质量比值、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心肌组织匀浆中病毒滴度、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含量及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①死亡率:模型组死亡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60.0%比0%、23.3%、20.0%、28.7%),模型组与椒蒿挥发油高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比46.7%,P>0.05);黄芪组死亡率明显低于椒蒿挥发油高剂量组(P<0.01),黄芪组与椒蒿挥发油中、低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椒蒿挥发油低剂量与中剂量组死亡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指标:制模后8d,模型组NK细胞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15.91±3.87)%比(38.50±2.32)%],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NK细胞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19.38±3.27)%、(18.54±3.09)%、(18.36±2.64)%比(15.91±3.87)%,均P<0.05].正常对照组心肌组织匀浆中未检出病毒,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心肌组织匀浆病毒滴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10-9/mL:1.96±0.44、1.95±0.46、1.95±0.48比2.41±0.51,均P<0.01).③肌损伤指标:正常对照组cTnI水平<0.1 μg/L,模型组[(15.84±3.89) μg/L]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心脏/体质量比值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10-4:8.3±1.3比4.6±0.1),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cTnI、心脏/体质量比值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cTnI(mg/L):10.03±2.35、10.81±2.56、11.10±1.89比15.84±3.89,心脏/体质量比值(×10-4):7.2±0.8、7.3±1.0、7.3±0.6比8.3±1.3].正常对照组心肌组织无炎性浸润和坏死,心肌病理变化积分均为0,模型组炎性浸润积分(分:3.25±0.45)和坏死积分(分:2.91±0.51)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黄芪组和椒蒿挥发油低、中剂量组浸润积分和坏死积分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浸润积分(分):2.92±0.39、2.95±0.35、2.95±0.37比3.25±0.45,坏死积分(分):2.46±0.50、2.50±0.51、2.54±0.50比2.91±0.51,均P<0.05].结论 椒蒿挥发油可清除体内病毒、调节免疫功能等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但椒蒿挥发油的作用与剂量有关,低、中剂量较高剂量效果更好.
作者:陈炜;赵磊;盛博;陆非平;张静姝;牛素平;臧学峰;赵国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验证Sepsis 3.0诊断标准下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快速SOFA (qSOFA)对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转归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感染部位,以及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PaO2/FiO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总胆红素(TBil)、血小板计数(PLT)、血肌酐(SCr)、血乳酸水平等一般资料,进行SOFA评分、qSOFA评分,筛选符合Sepsis 3.0诊断标准的脓毒症患者作为SOFA组和qSOFA组.结果 纳入的545例脓毒症患者中符合Sepsis 3.0诊断标准者189例,其中SOFA组脓毒症发生率为34.68%,qSOFA组脓毒症发生率为15.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F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qSOFA组[28.04%(53/189)比42.53%(38/87),P<0.05],qSOFA组病死率约为SOFA组的1.52倍.评分方面,死亡组患者SOFA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分:8.74±0.42比7.10±0.23,P<0.01);死亡组和存活组q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2.32±0.48比2.16±0.37,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死亡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分:8.15±0.67比12.48±0.36)、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组(mmol/L:8.55±4.66比2.31±0.16,P<0.01);两组PaO2/FiO2、TBil、PLT、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epsis 3.0可用于ICU脓毒症患者的诊断,SOFA评分比qSOFA评分更适用于ICU脓毒症患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SOFA评分、GCS评分、血乳酸水平可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作者:宋麦芬;张羽;郭玉红;夏非;吴彦青;石筝筝;史清泉;陈腾飞;刘清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在护场理论指导下应用箍围药红肿消酊治疗大鼠皮肤脓肿的疗效.方法 选择40只SD大鼠,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红肿消治疗组.采用于采用皮下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1 mL(3~5×109 cfu/mL)复制皮下脓肿模型,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制模后,模型组用生理盐水换药;西药对照组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涂换药;红肿消预处理组于制模后4h用红肿消2 mL换药;红肿消治疗组制模出现硬肿后用红肿消2 mL换药,药物范围超过肿胀范围1 cm.各组均每日换药1次.观察各组大鼠精神状态、体质量、皮肤温度、脓肿波及范围和形成时间、创面破溃及愈合时间,疮周经皮氧分压(TcPO2)的变化.结果 ①制模后大鼠活动量减少,食欲变差,进食减少,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②给药后3d起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加值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g:8.75±9.85比31.67±7.92,P<0.01),持续到给药后18d(g:27.13±11.70比98.00±8.94);给药后18d,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红肿消治疗组体质量增加值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g:53.28±19.69、49.12±7.23、44.71±12.42比27.13±11.70,均P<0.05).③给药后3d起,模型组脓肿周围皮肤温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33.75±0.68比35.03±0.41,P<0.01),持续到给药后10d(℃:34.30±0.35比35.03±0.41,P<0.01);给药后14 d时,红肿消预处理组温度较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药对照组明显降低(℃:33.97±0.83比35.10±0.57、35.01±0.68、35.25±0.23,均P<0.01),红肿消治疗组温度较预处理组明显升高(℃:34.87±0.94比33.97±0.83,P< 0.05).④给药后13、15、17 d,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和红肿消治疗组肿胀波及范围缩小率均较模型组大,以给药后17 d变化显著[(96.37±5.09)%、(92.76±13.56)%、(98.41±3.85)%比(77.46±19.07)%,均P<0.05].⑤西药对照组、红肿消预处理组和红肿消治疗组脓肿范围局限时间均较模型组缩短(d:9.28±1.38、7.33±1.97、7.67±1.63比12.63±1.99,均P< 0.05);红肿消预处理组和红肿消治疗组创面愈合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d:17.67±1.03、16.83±1.51比19.92±2.33,P< 0.05).⑥给药后7d,红肿消预处理组TcPO2较模型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63.33±9.77比39.51±8.42],红肿消治疗组(44.25±6.41)较红肿消预处理组明显降低,给药后14 d,红肿消治疗组较模型组明显升高(59.50±7.34比49.52±10.17),给药后18d,西药对照组较模型组明显降低(37.71±5.63比54.33±7.74),红肿消预处理组、红肿消治疗组TcPO2均较西药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红肿消酊箍围消肿能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大鼠体质量及精神状态,增加创周血供以抗感染、抗炎,进而促进护场形成.感染早期应用红肿消酊并不能减轻局部感染症状,不能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能使皮肤脓肿尽早局限,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作者:张朝晖;朱朝军;张杨;徐强;郭悦;赵丽坤;刘婷婷;王婉莹;冀晓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确诊为麻痹性肠梗阻的住院患者95例,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分为对照组(47例)和研究组(48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研究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四联疗法: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静滴),每日1次;血必净注射液40 mL静滴,每日2次;凉膈散加减(由大黄10 g、芒硝10 g、栀子15 g、连翘20 g、黄芩15 g、甘草6 g、薄荷6g、竹叶10 g、蜂蜜10 g组成)胃管注入;取足三里、三阴交、天枢、合谷、阳陵泉、中脘、下脘、大肠腧等穴,用30号毫针直刺,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2 h.观察患者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以及首次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X线异常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除恶心呕吐外上述其余指标的减少程度均以研究组更显著(腹痛为7例比44例,腹胀为6例比45例,停止排气排便为3例比48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为11例比43例,腹部X线异常为12例比48例);研究组首次排便时间(h:22.65±6.72比34.35±5.38)、肠鸣音恢复时间(h:40.36±6.99比51.33±5.80)、症状消失时间(h:51.44±9.41比60.10±5.48)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93.75%(45/48)比87.37% (37/47),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麻痹性肠梗阻疗效显著.
作者:陈莉;王东强;李志军;刘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心搏骤停(CA)患者的初期抢救成功率显著提高.然而对于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入住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其病死率仍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早期脑功能的不可逆损伤.因此,早期恢复脑功能是持续生命支持的核心.低温治疗是目前唯一得到循证医学支持用于CPR后患者脑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将亚低温治疗研究推向高潮的是近《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亚低温治疗适合温度的研究.本研究将对CA患者CPR后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作用的历程及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李壮丽;邵敏;李跃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