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卫东;文丹;陈腾飞;吴晖;王华新;邵丹;翁淑琴;高芳琳;王一
血流储备分数(FFR)是指当冠状动脉(冠脉)存在狭窄病变的情况下,在大充血状态时该血管狭窄远端的血流量与冠脉开口处或主动脉根部的血流量之比值,它是近年来开始使用的一种操作简单且特异性高的检测冠脉病变的生理学方法,其对指导冠脉内支架优化植入及判定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1993年Pijls等提出了可以通过测定冠脉内压力指数来评价冠脉血流的一个新指标即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myo),FFRmyo为冠心病患者是选择药物治疗还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或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提供了一个崭新、方便和准确的检查方法.且在冠脉造影过程中测定FFRmyo并不延长患者的手术时间,也不增加对比剂的用量和辐射暴露量及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FFRmyo的测定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丽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评估价值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6年7月嘉兴市第二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AECOPD患者,均进行CAT评分并测定肺功能.根据肺功能等级将患者分为Ⅱ级、Ⅲ级、Ⅳ级组,比较3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的差异;根据CAT评分将患者分为2级、3级、4级3组,比较3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CAT评分与肺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 共入选135例AECOPD患者,均纳入分析;平均FEV1为(0.42±0.16)L,FEV1/FVC为0.44±0.13,CAT评分为(26.64±5.43)分.相关分析显示,CAT评分与FEV1、FEV 1/FVC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1、-0.728,均P< 0.001).随肺功能等级升高,AECOPD患者FEV1和FEV1/FVC逐渐下降(Ⅱ级、Ⅲ级、Ⅳ级组分别为0.62±0.07、0.40±0.06、0.25±0.03和0.64±0.07、0.40±0.06、0.33±0.06),CAT评分则逐渐升高(分:20.03±3.36、28.30±3.31、30.18±3.86,均P<0.01);随CAT评分分级升高,AECOPD患者住院费用(元)和住院时间(d)均明显增加(2级、3级、4级组分别为6214.09±1396.16、8 339.31±1866.46、9600.97±4339.87和7.54±1.62、9.52±2.21、14.85±5.62,均P<0.01).结论 CAT评分与AECOP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一项可靠工具.
作者:姜轶飞;杨猛;莫伟强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脂磷壁酸(LTA)和脂多糖(LPS)刺激人原代巨噬细胞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革兰阳性(G+)菌及革兰阴性(G-)菌脓毒症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以免疫抗体磁珠提纯单核细胞,经12 d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诱导下培养为人巨噬细胞.将培养的人巨噬细胞接种于96孔板(每组3孔)和6孔板中(每组3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加入DMEM培养液,每孔L 200 μL)、LTA 1 mg/L组、LPS 0.1 mg/L组以及黄芪注射液低(0.1 mg/L)、高(0.2 mg/L)剂量组.将培养板置于培养箱中孵育24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8、IL-10)的蛋白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L-8、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LTA、LPS均能明显上调巨噬细胞表达促炎因子IL-8及抗炎因子IL-10水平,培养8h和24 h,LTA组、LPS组IL-8和IL-10蛋白以及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以培养24 h升高更显著[LTA刺激组:IL-8蛋白(ng/L,×103)为41.57±1.90比1.58±0.24,IL-8 mRNA(A值)为21.49±8.05比1.00±0.16;IL-10蛋白(ng/L)为5.90±3.02比2.91±1.54,IL-10 mRNA(A值)为1.35±0.34比0.95±0.14;LPS刺激组:IL-8蛋白(ng/L,×103)为345.00±22.80比5.60±0.31,IL-8 mRNA(A值)为29.84±8.93比1.00±0.16,IL-10蛋白(ng/L)为122.37±39.26比44.79±3.67,IL-10 mRNA(A值)为7.38±1.58比1.35±0.34,均P<0.05];黄芪注射液可使LTA、LPS刺激巨噬细胞促炎因子IL-8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抗炎因子IL-10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以培养24 h黄芪注射液高剂量组的变化更为显著[LTA刺激组:IL-8蛋白(ng/L,×103)为22.63±1.91比41.57±1.90,IL-8 mRNA(A值)为12.10±1.93比21.49±8.05,IL-10蛋白(ng/L)为14.03±2.22比5.90±3.02,IL-10 mRNA(A值)为10.37±6.08比1.35±0.34:LPS刺激组:IL-8蛋白(ng/L,×103)为167.75±19.90比345.01±22.80,IL-8 mRNA(A值):15.61±3.63比29.84±8.93;IL-10蛋白(ng/L)为243.22±14.41比122.37±39.26,IL-10 mRNA(A值)为16.14±4.10比7.38±1.58,均P<0.05].结论 在炎症反应过程中促炎和抗炎因子同时存在,黄芪注射液可抑制G+菌及G-菌脓毒症炎症反应中促炎因子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可促进抗炎因子的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脓毒症的免疫机制,以达促炎和抗炎平衡状态.
作者:徐奇奇;高红梅;窦琳;李寅;路玲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山楂降脂散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黄淮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84例高脂血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2例.观察组服用山楂降脂散粉剂(山楂6 g、丹参18 g、黑豆16 g、茯苓6 g、灵芝9 g、葛根6 g、砂仁6 g、山药9 g、薏苡仁16 g、决明子6 g),每日早晚2次吞服,每次6~9g;对照组服用辛伐他汀,每次20 mg,每晚餐时1次顿服;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差异,观察两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与本院同期淋巴细胞亚群正常且年龄在35~ 80岁的10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以及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CD4+、CD8+、CD4+/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但两组治疗后CD4+、CD8+、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且以观察组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显著(CD4+:0.47±0.11比0.40±0.10,CD8+:0.28±0.10比0.26±0.08,CD4+/CD8+:1.67±0.79比1.53±0.45);两组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一6(IL-6)、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型半胱氨酸(Hcy)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hs-CRP、IL-6、vWF明显低于对照组[hs-CRP (mg/L):5.1±1.8比5.8±1.7,IL-6 (ng/L):2.9±1.6比3.7±1.8,vWF:(126.8±12.8)%比(156.5±11.3)%,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μmol/L:5.2±1.8比5.4±2.6,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治疗前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HDL/TC)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对照组治疗后TC、TG和LDL-C较治疗前降低,治疗2个月HDL-C和HDL/T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治疗2个月TC、TG和LDL-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C (mmol/L):1.26±0.57比2.26±0.56,TG (mmol/L):3.45±0.78比5.45±0.75,LDL-C (mmol/L):2.40±0.65比2.72±0.85,均P<0.05],HDL/TC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19±0.15比0.62±0.35,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1% (218/242)比73.5% (178/242),P<0.01].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轻微,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山楂降脂散可有效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作者:杨铁骊;张小方;潘胜军;张小照;党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表现为心悸、气促、胸闷、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且存在5%~10%的致心律失常作用[1],可诱发新的心律失常,长期使用受到一定限制.2015年4月本院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普罗帕酮中西医结合方法成功救治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心源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洪云;陈燕萍;吴猛;高英;李德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家长依从性对癫痫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60例癫痫患儿及其家长,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评价癫痫患儿家长依从性;服药后3d取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儿的血药浓度,评价家长依从性对患儿血药浓度的影响.结果 260例患儿中服用卡马西平者122例,服用丙戊酸钠者138例.服药依从性好130例(占50%),服药依从性中等80例(占30.76%),依从性差50例(占19.23%).不规则服药中有26例漏服药,有17例中断服药,有10例超量服药,分别占调查患儿数的10.0%、6.54%和3.85%.家长依从性与家庭角色、职业、年龄关系不大(P>0.05);而与性别有关,女性依从性好者高于男性;学历与依从性成正比,高中以上学历家长依从性要高于小学和初中学历者(83例比9例、38例,均P<0.01).依从性差的家长其患儿血药浓度或高或低(高者22例,低者41例,分别高于依从性好者0例和17例),严重影响用药安全及疗效;依从性好的家长患儿不规则服药频率明显低于依从性差者[3.08% (4/130)比72.0% (36/50),P<0.05].结论 提高癫痫患儿的治疗效果需要家长很好的配合.
作者:颜红;李旭阳;毛友兵;莫妙军;潘丹峰;黄友清;李桦;金友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口服百草枯(PQ)中毒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基因表达情况,并评价其对PQ中毒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临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口服PQ中毒患者37例,根据28 d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26例)和死亡组(11例);同期选择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PQ中毒患者于入院1d、3d取外周静脉血3 mL,健康对照者于体检当日取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中MMP-9的基因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9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PQ中毒患者血清PQ水平,并记录服毒量.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服毒量、血清PQ水平与外周MMP-9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外周血MMP-9水平对口服PQ中毒患者28 d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37例口服PQ中毒患者入院1d血清PQ水平为(2.60±1.29) mg/L,服毒量50.0 (7.5,60.0) mL.两组患者PBMCs中MMP-9基因表达和血清MMP-9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以死亡组升高更为显著[PBMCs中MMP-9基因表达(A值):1d为2.84±1.16比0.95±0.23,3d为4.22±1.75比1.29±0.30;血清MMP-9含量(μg/L):1d为2791.48±1 230.88比807.81±279.86,3d为4384.21±1 781.97比1 131.14±291.76,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口服PQ中毒患者血清PQ水平、服毒量与外周血PBMCs中MMP-9基因表达和血清MMP-9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入院1 d MMP-9基因表达和3d血清MMP-9含量对口服PQ中毒患者28 d预后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0和0.776.当入院1 d MMP-9基因表达量截断值为0.90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63.64%;入院3d血清MMP-9含量截断值为904.36 μg/L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0%、72.73%.结论 口服PQ中毒可导致患者体内MMP-9基因表达和血清MMP-9含量升高,MMP-9基因表达对口服PQ中毒预后有预测价值.
作者:刘景艳;郭玉娟;宋永站;林殿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导致心搏骤停心肺复苏(CPR)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7年5月至2017年1月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CPR的9例APTE同时进行溶栓治疗患者,尿激酶组(7例)应用尿激酶20 kU/kg溶于50 mL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泵入2h;瑞替普酶组(2例)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18 mg,用2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注射2~5 min,间隔30 min后再次静脉注射18 mg(共36 mg).所有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或根据家属意愿终止CPR.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9例患者中除2例放弃治疗外,其余7例因坚持CPR同时进行溶栓治疗均复苏成功,复苏时间45~ 108 min;2例瑞替普酶组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1例复苏成功后105 min胸腔出血死亡;7例尿激酶组患者中1例放弃治疗,1例复苏后22 h并发消化道出血、2例分别于复苏后11d和15d因脑功能衰竭死亡,3例终痊愈出院.结论 疑似或确诊为APTE导致的心搏骤停患者在CPR中进行溶栓治疗是有效的,应该尽早进行.
作者:马岚;李媛媛;问军锋;赵涛;颜睿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应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后脑氧利用率(O2UC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急救医学部的206例ACO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丹参川芎嗪组、神经节苷脂组和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h、1d、3d经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采血,检测颈内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和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O2),根据公式推导O2UCc[O2UCc=S (a-j) OJSaO2].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O2UCc的变化;观察治疗14 d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ACOP迟发性脑病(DEACMP)的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 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丹参川芎嗪组和神经节苷脂组[91.67% (66/72)比77.27% (51/66)、77.94% (53/68),均P< 0.05].3组患者治疗前O2UC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h和1d联合治疗组O2UCc均明显低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组和神经节苷脂组[6 h:(38.13±7.95)%比(42.96±7.58)%、(42.30±9.87)%,1 d:(28.42±5.41)%比(33.27±7.53)%、(32.64±6.76)%,均P<O.05],而丹参川芎嗪组、神经节苷脂组患者治疗6h和1d后O2UC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d后丹参川芎嗪组、神经节苷脂组、联合治疗组O2UCc水平数值已接近[分别为(23.87±6.06)%、(22.38±6.09)%、(23.68±4.34)%,均P>0.05].联合治疗组DEACMP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均低于丹参川芎嗪组和神经节苷脂组[发生率:2.78% (2/72)比12.12%(8/66)、14.71% (10/68),28 d病死率:2.78% (2/72)比13.64%(9/66)、16.18%(11/68),均P<O.05],而丹参川芎嗪组与神经节苷脂组DEACMP发生率和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丹参川芎嗪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ACOP患者能有效降低O2UCc水平和DEACMP的发生率以及28 d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齐洪娜;王磊;安立娟;孔繁托;肖青勉;王维展;王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白藜芦醇改善失血性休克肠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6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麻醉后仅行动静脉置管术)、失血性休克模型组(模型组,大鼠麻醉后行动静脉置管术,休克后给予0.3 mL溶剂)、白藜芦醇组(大鼠麻醉后行动静脉置管术,休克后给予白藜芦醇15 mg/kg)、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特异性抑制剂(2-ME)组(在白藜芦醇组基础上加用2-ME,浓度为0.1 mmol/L).采用股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大鼠给药后分成两批,一批用以观察各组24 h存活率和存活时间;另一批在休克2h后取血测定血清D-乳酸含量,取小肠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和Chiu评分,并比较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ZO-1的蛋白表达水平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SOD2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含量的差异.结果 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存活率、SOD2活性、GSH、GSH/GSSG均降低,生存时间缩短,D-乳酸、Chiu评分和MDA含量均明显升高,小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大鼠存活率明显升高[75.0% (6/8)比37.5%(3/8)],生存时间显著延长(h:21.0±4.3比10.4±5.8,P<0.05),血D-乳酸含量、小肠组织病理评分明显降低[D-乳酸(μg/L):380.18±70.59比500.88±97.53,Chiu评分(分):1.75±0.71比4.00±0.53,均P<0.05],紧密连接蛋白表达、SOD2活性、GSH和GSH/GSSG明显升高[Occludin蛋白(灰度值):0.89±0.10比0.43±0.07,Claudin蛋白(灰度值):0.78±0.06比0.33±0.05,ZO-1蛋白(灰度值):0.83±0.06比0.34±0.07,SOD2 (kU/L):0.85±0.12比0.51±0.11,GSH(μmol/L):7.25±1.01比3.86±0.54,GSH/GSSG:6.39±1.14比1.56±0.25,均P<0.05],MDA显著降低(ng/g:5.00±1.31比8.63±0.92,P< 0.05).与白藜芦醇组比较,2-ME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降低[50.0% (4/8)比75.0%(6/8)],生存时间再度缩短(h:12.2±5.7比21.0±4.3,P< 0.05),D-乳酸含量增加(μg/L:463.88±60.16比380.18±70.59)和Chiu评分评分升高(分:3.13±0.99比1.75±0.71,P<0.05),紧密蛋白表达降低[Occludin蛋白(灰度值):0.55±0.04比0.89±0.10,Claudin蛋白(灰度值):0.38±0.05比0.78±0.06,ZO-1蛋白(灰度值):0.41±0.04比0.83±0.06,均P<0.05],SOD2活性、GSH、GSH/GSSG下降[SOD2活性(kU/L):0.58±0.13比0.85±0.12,GSH (pμmol/L):4.49±0.52比7.25±1.01,GSH/GSSG:1.57±0.39比6.39±1.14],MDA含量增加(ng/g:6.25±1.04比5.00±1.31,P< 0.05).Sham组小肠组织基本正常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模型组小肠上皮绒毛倒塌,黏膜屏障破坏明显;白藜芦醇组小肠绒毛和小肠屏障的破坏明显减轻;2-ME组病理学改变较白藜芦醇组明显.结论 白藜芦醇能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肠屏障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SOD2有关.
作者:方海宏;危思维;李露兰;陆嘉茵;胡振华;徐薇;曾振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评估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血管介入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武警后勤医院附属医院神经外三科住院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例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患者均采用阿替普酶干粉制剂(每支50 mg或20 mg),溶剂剂量按0.9 mg/kg,大剂量<90 mg,10%剂量先静脉推注,其余剂量持续静脉微量泵60 min注入的方法静脉溶栓,静脉溶栓时或结束后立即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根据造影结果选择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支架置入3种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至少1项方式,术后24 h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和钙离子通道拮抗剂,分析介入治疗效果,评估治疗90 d的临床预后.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0.0±12.6)岁.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成功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或2b级]者7例(达100%),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5.86±4.10比19.71±5.56,P<0.01).90 d随访临床结局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者3例(占42.8%).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能获得良好的再通率.
作者:高培龙;孙世中;孙洪涛;李建伟;田竺;郝占坡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胸痹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为胸痹患者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住院的胸痹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按中医证型分为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气阴两虚证、胸阳不振证、痰瘀阻滞证和气滞血瘀证,比较不同中医证型的性别分布及不同性别HRV时域指标正常心动周期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ASDNN)、24 h 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每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 h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的差异.以同期本院123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健康对照组与不同中医证型胸痹患者HRV各时域参数的差异.结果胸 痹患者中以心血瘀阻证所占比例大(35例,占29.9%),而气滞血瘀证所占比例小(5例,4.3%);胸痹患者气虚血瘀证(17例比14例)、心血瘀阻证(23例比12例)、胸阳不振证(6例比2例)及气滞血瘀证(3例比2例)中女性较男性多,气阴两虚证(20例比12例)和痰瘀阻滞证(4例比2例)中男性较女生多.女性患者SDNN、SDANN、ASDNN和RMSSD水平较男性显著降低[ms:分别为87.1 (63.6,106.2)比135.0 (69.7,116.0),66.8 (33.4,80.8)比103.4 (39.7,135.4),124.7 (88.0,143.4)比167.0 (90.5,230.1),84.0 (22.5,132.6)比152.4(31.4,240.0),均P<0.05].各中医证型胸痹患者的SDANN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以气虚血瘀证、心血瘀阻证和胸阳不振证患者降低更为明显(ms:74.86±25.69、80.39±20.53、70.97±23.53比131.30±34.70,均P< 0.05);气阴两虚证患者SDNN均较心血瘀阻证、痰瘀阻滞证、气滞血瘀证明显升高(ms:181.25±65.20比97.88±23.61、84.28±22.34、89.93±8.43,均P< 0.05),气阴两虚证患者RMSSD均较健康对照组、心血瘀阻证明显升高(ms:91.94±44.02比28.00±10.50、32.21±18.25,均P<0.05).结论 各中医证型胸痹患者可发生明显的HRV,以SDANN水平降低明显.分析各中医证型胸痹患者的HRV变化对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俞志刚;汤诺;孙丽华;曹敏;方邦江;高继梅;魏娜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黄及前列地尔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156例S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前列地尔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每组52例.3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前列地尔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前列地尔注射液10 μg入壶,每日1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前列地尔组基础上将大黄15 g加沸水200 mL浸泡10 ~ 15 min,取浸出液冷却至37℃后灌肠.观察3组患者首次自主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的变化.结果 前列地尔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首次自主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明显缩短,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变化较前列地尔组更显著[首次自主排便时间(d):2.3±0.7比3.6±0.9,腹痛缓解时间(d):1.7±0.8比2.4±1.1,住院时间(d):18.6±7.2比26.0±8.9,均P<0.05].结论 大黄联合前列地尔治疗SAP,配合优质护理服务,可明显减轻患者腹痛、腹胀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疗效肯定.此法操作简单,且大黄价廉易得,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袁双珍;张丽贤;李炜;董曼;卢冀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愈重症肺炎的疗效分析,探讨重症肺炎的中西医结合的救治措施.方法 对重症肺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实验室检查及胸部影响学检查变化.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愈1例重症肺炎患者.结论 重症肺炎系由患者感受风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属中医学“风温”的范畴,在中医治疗中,除按温病学治法外,加强清肺热、解热毒之功效,收效显著.
作者:顾华;李顺保;孙志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白毒伞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方法 回顾性总结1起家庭白毒伞急性中毒案例的救治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总结白毒伞中毒的方式,观察白毒伞中毒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初步构建出救治白毒伞急性中毒的临床路径为:①启动绿色通道,稳定生命体征,初步判定中毒程度,包括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完善血常规、急诊生化、肝功能、心肌酶、凝血功能、血气分析、血乳酸、心电图、胸部X线等各项检查,采用中毒严重程度评分(P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动态评估病情变化,尽量留取毒蕈的生、熟样本,或呕吐物、粪便等送权威机构行毒物分析;②多途径排毒,动态评估,综合救治;③对症处理;④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后死亡1例,痊愈出院2例.出院后7d复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结论 采用多种路径综合治疗可提高白毒伞中毒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梁伟波;盛慧球;陈嘉斌;覃小兰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联合中医针灸治疗对颅脑损伤合并胃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危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颅脑损伤合并胃瘫患者16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用组(83例)和联用组(84例).两组综合治疗方案一致.单用组在胃肠减压基础上置入鼻空肠管,并缓慢持续滴注营养饮食;联用组在单用组治疗基础上进行耳穴、足三里、内关穴针灸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后评定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的变化及反流、呕吐、腹胀、腹泻、肺部感染、肠源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用组治疗后TP、PA、Hb均明显高于单用组[TP(g/L):36.97±2.17比33.14±2.13,PA(mg/L):215.19±7.91比203.15±6.12,Hb (g/L):126.73±11.17比117.61±11.24,均P<0.01],反流、呕吐、腹胀、腹泻等胃潴留(分别为:反流15例比31例,呕吐13例比28例,腹胀17例比29例,腹泻17例比31例)及肺部感染(17例比29例)、肠源性感染(4例比12例)患者数均较单用组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针灸治疗可有效改善颅脑损伤并发胃瘫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胃肠道功能障碍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预后.
作者:侯亚红;施月仙;邸红军;张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大柴胡汤是《伤寒杂病论》中的名方,探究大柴胡汤的方药使用和对应证候对正确运用大柴胡汤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大柴胡汤在治疗发热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胰腺炎、胆道系统疾病方面疗效显著.本研究就大柴胡汤方证探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薛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上,常需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从而避免脑卒中的发生.但如果抗凝过度,往往又会增加该类患者大出血的风险,从而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评估标准有3种,分别为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和ATRIA评分.常用的房颤患者出血风险评估标准有HAS-BLED评分与ORBIT评分.随着生物标志物对房颤患者卒中与出血风险评估的作用越来越明确,近又新提出一种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ABC(年龄、生物标志物、临床病史)出血风险评分.新的风险评估标准将在对房颤患者危险分层及个性化治疗方面取得重大进步.现对目前常用的几种房颤卒中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以及近新的出血风险评估标准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赵理栋;洪江 刊期: 2017年第02期
随着医疗服务领域的拓展、外科技术和临床监护水平的提高以及可视技术广泛开展,经鼻气管插管这一传统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传统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不高,以致人们不断探索各种经鼻气管插管的辅助引导方法.回顾近年来经鼻气管插管和各种辅助引导气管插管方法的发展及应用状况,发现目前任何一种辅助引导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希望未来能研创出安全可靠实用、材质柔软可随意弯曲、具有可视功能的经鼻气管插管可视鼻镜,以提高经鼻气管插管成功率,降低医疗风险.
作者:罗振吉 刊期: 2017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观察咪达唑仑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炎症反应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7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收治的12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58例)和咪达唑仑组(6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有手术指征者予以手术;咪达唑仑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2~3mg,再以0.05~0.10 mg·kg-1·h-1持续静脉泵入,手术治疗患者于术后3h开始使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测定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脑脊液及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可溶性神经趋化蛋白(sFkn)水平;记录患者癫痫发生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P、HR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SAS和BIS均逐渐降低,72 h达到低[SAS评分(分):常规治疗组为3.8±1.0比5.7±2.0,咪达唑仑组为3.6±0.9比5.8±1.7;BIS:常规治疗组为69±12比82±12,咪达唑仑组为72±15比82±12,均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提示两组均达到了预期的镇静目标.ELISA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治疗24 h后脑脊液IL-6、sFkn和血浆sFkn水平均呈短暂升高随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血浆IL-6则持续降低;而咪达唑仑组各指标则从治疗24 h起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并持续至72 h.治疗后咪达唑仑组各时间点脑脊液及血浆IL-6、sFkn水平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以72 h达低水平[脑脊液:IL-6 (ng/L)为251.6±145.7比347.3±146.4,sFkn (ng/L)为289.7±79.3比423.6±132.8;血浆:IL-6为54.4±27.3比85.6±41.8,sFkn为919.9±426.3比1 199.4±414.8,均P<0.05].咪达唑仑组癫痫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61%(1/62)比10.34% (6/58),P< 0.05],但两组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9% (7/62)比10.34% (6/58),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可减少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癫痫的发生,其脑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脑脊液及血浆IL-6、sFkn水平有关.
作者:徐萍;郑瑞强;欧晓峰;张敏;颜培夏 刊期: 201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