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奥拉西坦联合地塞米松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

沙月红;胡书群;燕宪亮;许铁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 急性, 奥拉西坦, 地塞米松,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摘要: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入住的重症ACOP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高压氧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静滴)地塞米松5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每日1次、连续3 d,同时静滴奥拉西坦3.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每日1次、连续7 d.出院30 d后观察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治疗后比较两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GCS均较治疗前升高,Barthel指数评分较发病前降低,观察组出院30 d后MMSE评分(分:26.93±2.92比24.20±6.82)、GCS评分(分:14.41±1.32比13.98±2.13)及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分:94.78±12.62比85.25±19.5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EACM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4/47)比17.5%(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组缩短(d:10.81±5.49比13.05±6.8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ACOP早期应用奥拉西坦及地塞米松可明显改善患者出院30 d后认知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少DEACMP的发生率.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相关文献
  •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

    目的 观察限制性液体复苏(LFR)对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免疫功能和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R组及早期充分常规液体复苏(RFR)组,每组51例.两组入院后均对患者创面进行包扎止血,并做好术前准备.RFR组患者实施早期充分RFR,LFR组患者实施LFR.观察两组患者复苏后4 h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血乳酸、免疫细胞、炎症介质及微小RNA-155(miR-155)等的变化.结果 与RFR组比较,LFR组复苏时间(h:3.67±1.45比5.14±1.61)、PT(s:11.43±2.21比15.73±2.52)、血乳酸(mmol/L:3.35±0.15比3.81±0.2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ng/L):14.10±3.39比16.28±3.47〕、白细胞介素〔IL-10(ng/L):31.43±10.51比40.09±13.23,IL-6(ng/L):490.10±55.13比610.30±63.15〕、内皮素-1〔ET-1(pg/L):183.35±30.51比250.01±31.23〕含量均明显降低(均P<0.01),PLT(×109/L:134.58±28.13比108.12±30.35)、HCT(×10-2:0.34±0.04比0.24±0.05)、miR-155(0.15±0.02比0.08±0.02)、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10-2):2.28±0.47比2.10±0.39〕均明显升高(均P<0.01).结论 LFR在抢救多发性骨折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时能有效缩短复苏时间,调节患者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液体过多输注,改善机体免疫状态和炎症反应程度.

    作者:汤华林;王亮;刘振新;左荣跃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肾脏替代治疗开始时机选择的研究进展

    急性肾损伤(AKI)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无论是其导致的轻微肾损伤还是严重肾损伤,均可造成肾功能永久性的完全丧失,脓毒症AKI患者的病死率更是高达70%以上.肾脏替代治疗(RRT)可以显著改善AKI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降低病死率.但对RRT的模式、剂量、开始及停止时机的把握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现就指南、评分、肾功能指标、生物学标志物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王洋洋;蔡靓;常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两种不同净化方式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6年12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MODS患者7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CVVH组置换液及透析液流速均为1800 mL/h,CVVHDF组置换液和透析液流速均为2000 mL/h,两组血流速度均为150~180 mL/min.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72 h血肌酐(SCr)、尿素氮(BUN)、pH值、碳酸氢根(HCO3-)、辅助性T细胞(Th1、Th2)和Th1/2比值的差异.结果 随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SCr、BUN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72 h达低,且CVVHDF组治疗后的变化程度较CVVH组更显著〔SCr(μmol/L):150.62±32.09比177.47±31.41,BUN(mmol/L):7.31±2.19比9.06±2.36,均P<0.05〕,两组治疗后pH值、HCO3-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治疗后48 h达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VVH组:pH值为7.42±0.08比7.25±0.10,HCO3-(mmol/L)为22.49±5.11比15.65±4.16;CVVHDF组:pH值为7.41±0.04比7.24±0.11,HCO3-(mmol/L)为23.24±4.78比15.65±4.16,均P<0.05〕,治疗后72 h又有所降低(CVVH组:pH值、HCO3-分别为7.37±0.07、22.35±4.91,CVVHDF组pH值、HCO3-分别为7.38±0.06、22.53±4.58),但仍明显高于治疗前,两组间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Th1、Th1/2均逐渐升高,于治疗后72 h达高峰;Th2呈逐渐降低趋势,于治疗后72 h达低,且治疗后CVVHDF组的变化较CVVH组更显著〔Th1(×10-2):1.51±0.12比1.21±0.11,Th2(×10-2):1.61±0.62比1.70±0.18,Th1/2:0.91±0.14比0.71±0.15,均P<0.05〕.结论 CVVHDF和CVVH均能有效清除MODS患者体内的炎症介质和代谢产物,调整酸碱平衡并调节免疫功能,且CVVHDF较CVVH更为有效.

    作者:刘安平;杨欠;叶鹏;喻安永;肖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SD)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60例SD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相同基础治疗,研究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40 mg静脉滴注(静滴),对照组给予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20 mg静滴,两组均每日1次,连用14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阈值、血液流变学及免疫功能的差异,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听力阈值、血液流变学指标、免疫功能指标CD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3+、CD4+、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均以研究组较对照组更显著 〔听力阈值(dB):16.63±2.04比17.15±1.88,血浆黏度(PV,mPa·s):1.27±0.14比1.31±0.11,全血中切黏度(mPa·s):4.77±0.33比4.95±0.28,全血高切黏度(mPa·s):3.86±0.25比4.00±0.31,红细胞聚集指数(EAI):1.57±0.29比1.72±0.34,CD3+:0.70±0.05比0.64±0.05,CD4+:0.43±0.04比0.37±0.03,CD8+:0.32±0.04比0.34±0.03,CD4+/CD8+:1.36±0.32比1.18±0.27〕;而全血低切黏度(mPa·s:6.72±0.80比7.01±1.13)和血细胞比容(HCT:0.38±0.04比0.40±0.03)则以对照组较研究组降低更显著.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67%(26/30)比83.33%(25/30)〕,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33%(1/30)比20.00%(6/30),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提高SD患者的听力,改善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及免疫功能,且其安全性及对SD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长春西汀氯化钠注射液.

    作者:陈彧;古彦铮;邹嘉平;宋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联合亚冬眠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亚冬眠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9例,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亚冬眠治疗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的44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昏迷时间、致残率、病死率及肺部感染、尿道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以治疗后30 d观察组的升高程度较对照组更显著(分:13.15±2.53比8.79±1.59,P<0.05).观察组昏迷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d:5.79±1.89比13.65±2.73),致残率〔13.33%(6/45)比22.73%(10/44)〕、病死率〔17.78(8/45)比31.82%(14/44)〕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肺部感染〔24.44%(11/45)比31.82%(14/44)〕、尿道感染〔28.89%(13/45)比36.36%(16/44)〕 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亚冬眠治疗可以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昏迷程度明显改善,昏迷时间缩短,病死率、致残率降低.

    作者:李志刚;姬喜荣;郑太祖;张银军;李振臣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烟雾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功案例举隅

    烟雾病是因患者在脑血管造影时其颅底异常血管网显示酷似烟雾而得名.烟雾病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可分为缺血型和出血型两种亚型.缺血型烟雾病若血管壁狭窄,血流没有完全阻塞,主要表现为脑供血不足症状,若狭窄血管闭塞或阻塞进一步发展为脑梗死,救治不及时可出现偏瘫、失语等不可逆、进行性加重症状.在基层医院急性脑梗死(ACI)首选治疗方案为药物溶栓.而烟雾病并发ACI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血运重建术.现就蒲城县医院采用瑞替普酶溶栓成功救治烟雾病并发ACI 1例患者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高峰;魏晓娜;宋庭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奥拉西坦联合地塞米松对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奥拉西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重度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入住的重症ACOP患者8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高压氧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静滴)地塞米松5 m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每日1次、连续3 d,同时静滴奥拉西坦3.0 g(加入生理盐水100 mL),每日1次、连续7 d.出院30 d后观察两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的变化,治疗后比较两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DEACMP)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后MMSE评分和GCS均较治疗前升高,Barthel指数评分较发病前降低,观察组出院30 d后MMSE评分(分:26.93±2.92比24.20±6.82)、GCS评分(分:14.41±1.32比13.98±2.13)及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分:94.78±12.62比85.25±19.5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DEACMP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5%(4/47)比17.5%(7/4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组缩短(d:10.81±5.49比13.05±6.84),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ACOP早期应用奥拉西坦及地塞米松可明显改善患者出院30 d后认知及生活自理能力,减少DEACMP的发生率.

    作者:沙月红;胡书群;燕宪亮;许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液体石蜡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干预作用

    目的 观察液体石蜡在粘连性小肠梗阻病程中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湖州中心医院胃肠外科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288例,按机械抽样法分为液体石蜡组和对照组,每组14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非手术治疗,胃肠减压2 h后,液体石蜡组经胃管注入液体石蜡3 mL/kg,夹闭胃管2 h.观察两组治疗后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液体石蜡组第1次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第1次排气时间(h):29.97±19.71比49.28±33.61,第1次排便时间(h):60.25±28.37比74.23±50.12,腹痛缓解时间(h):35.78±20.98比51.83±25.02,气液平消失时间(h):71.60±39.50比90.98±57.91,住院时间(d):7.00±3.77比9.00±5.81,均P<0.05〕,手术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8.75%(27/144)比27.08%(39/144),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随访近1年液体石蜡组未见与研究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液体石蜡联合传统非手术方法干预可明显缩短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病程时间,降低手术率,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吴小昌;袁玉梅;谢平;钱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ICU护士工作压力相关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附3所三级甲等部队医院的数据报告

    目的 探讨影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护士工作压力的相关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 采用国内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相关因素量表,于2016年1月至3月对北京驻地三所部队三级甲等医院的110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表包括5大项共35个条目,涉及护理工作专业及职业、护士工作负载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危重患者护理、与护理管理者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分析ICU护士工作压力与备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96名护士表示工作有压力,其中88.5%的护士表示压力中等偏上.相关性分析表明:ICU护士工作压力与调查量表中29项因素具有相关性(均P<0.05),关系密切的前6项分别为:经常倒班(r=0.58,P=0.000)、护理地位低(r=0.54,P=0.000)、晋升机会少(r=0.54,P=0.000)继续深造机会少(r=0.53,P=0.000)、护士工资待遇低(r=0.52,P=0.000)、工作负荷过重(r=0.50,P=0.000).结论 ICU护士在工作中面对众多压力,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给予重视,积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提升ICU护士自豪感,以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晓慧;戴紫巍;李愿;宁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评价食用油洗胃后持续胃肠减压对口服磷化铝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 观察食用油洗胃后持续胃肠减压对救治口服磷化铝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收治的78例口服磷化铝中毒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分为:轻度中毒39例,中度中毒26例,重度中毒13例.均采用早期给予食用油洗胃后持续胃肠减压的方法治疗,包括:清除毒物、纠正细胞内氧摄入及代谢障碍、抑制和清除炎症介质.比较不同中毒程度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异常指标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随中毒程度的加重,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h:24±12、54±18、84±12)、异常指标恢复时间(h:18±6、72±0、108±12)、住院时间逐渐延长(h:48±24、120±24、144±24).重度中毒的13例患者中,2例因不配合持续胃肠减压,治疗28 h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76例存活患者临床治愈后1个月及6个月随访无异常,治愈率为97.4%.结论 口服磷化铝中毒早期给予食用油洗胃后持续胃肠减压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春爱;郑粉双;刘子梦;朱峻波;黄云祥;刘涛;杨亚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脓毒症临床研究的缺陷

    脓毒症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随着脓毒症研究的不断开展,此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缺陷也不断暴露.由于缺乏国际标准化的脓毒症患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流程,使这些临床研究存在数据记录不完整的情况,进而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判读,因此亟需一个国际标准化的脓毒症患者RCT设计流程.

    作者:吴培华;赵慧颖;安友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局麻药利多卡因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局麻药中毒是指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血液循环的局麻药物浓度超过机体所能代谢的能力,进而出现一系列中毒临床反应.利多卡因是酰胺类麻醉药品,作为局部表面浸润麻醉药,其具有作用迅速、弥散广泛、通透性强、对组织无明显刺激性等特点,但如果使用过量,可产生毒性反应,故在临床上要严格掌握用量和使用方法.现就利多卡因中毒反应的救治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李红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自噬对炎性痛大鼠痛敏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噬对炎性痛大鼠疼痛行为学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 清洁级雄性SD成年大鼠7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2)、模型组(n=42)、自噬诱导剂雷帕霉素(Rap)预处理组(n=12)和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预处理组(n=12).经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式佐剂(CFA)100μL复制大鼠炎性痛模型;对照组注射100μL生理盐水.Rap预处理组和3-MA预处理组于制模前1 h经腹腔注射Rap 10 mg/kg或3-MA 15 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制模前和制模后6、12、24 h及3 d取模型组大鼠6只,取脊髓L4~6组织,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膜型微管轻链相关蛋白3-Ⅱ(LC3-Ⅱ)、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表达;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于制模后6、12、24 h及3 d、7 d观察疼痛行为学指标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的变化;各组另取6只大鼠,于制模后24 h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于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表达,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GFAP表达量.结果 ① 炎性痛可诱发大鼠脊髓自噬蛋白LC3-Ⅱ和Beclin-1的表达增加,24 h达峰值(A值分别为0.59±0.07、0.51±0.06),随后逐渐下降.② 模型组大鼠MWT、TWL随时间延长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24 h达谷值〔MWT(g):17.8±1.9,TWL(s):6.8±0.4〕,且12 h起即明显低于对照组〔12 h MWT(g):21.5±2.4比43.4±5.1,TWL(s):12.0±1.1比17.6±1.2,均P<0.05〕,制模后3 d起有所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给予自噬诱导剂Rap 12 h起,MWT即明显增加(g:36.8±4.9比21.5±2.4),TWL即明显延长(s:14.3±1.1比12.0±1.1,均P<0.05);而给予自噬抑制剂3-MA 12 h起,MWT即进一步减少(g:18.6±1.9比21.5±2.4),TWL即进一步缩短(s:8.4±0.6比12.0±1.1,均P<0.05).③ 共聚焦显微镜下显示,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无明显变化,仅有少量GFAP表达.炎性痛可诱导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表现为胶质细胞肥大、增生、胶质网络变形,且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A值:0.54±0.09比0.16±0.02,P<0.05).自噬诱导剂Rap可减轻胶质细胞活化,抑制GFAP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值:0.33±0.06比0.54±0.09,P<0.05);而自噬抑制剂3-MA可进一步加重胶质细胞的活化,GFAP表达较模型组进一步上调(A值:0.73±0.08比0.54±0.09,P<0.05).结论 自噬参与了炎性痛大鼠疼痛行为学和胶质细胞的激活过程.

    作者:王云涛;单世民;刘晓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选择适宜导管/静脉比对预防ICU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静脉比与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形成的关系,探讨减少PICC-UEDVT的佳导管/静脉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导管留置时间>1周的69例PICC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置管情况.依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ICC-UEDVT组与非PICC-UEDVT组;绘制导管/静脉比对PICC-UEDV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减少PICC-UEDVT的佳导管/静脉比.结果 69例患者中,PICC-UEDVT组7例,非PICC-UEDVT组62例,PICC-UEDVT发生率为10.14%.置入4 Fr导管者43例,5 Fr者23例,6 Fr者3例,导管/静脉比20%~67%.PICC-UEDVT组既往DVT发生率 〔42.9%(3/7)比6.5%(4/62)〕、升压药物应用率〔57.14%(4/7)比17.74%(11/62)〕、D-二聚体水平〔mg/L:9.0(3.0,12.3)比1.8(1.0,3.6)〕、5Fr导管使用率〔71.4%(5/7)比29.0%(18/62)〕及45%~67%导管/静脉比患者比例〔57.14%(4/7)比17.74%(11/62)〕均明显高于非PICC-UE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44%的导管/静脉比是佳临界点,该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5,95%可信区间(95%CI)=0.554~0.955,敏感度=71.4%,特异度=79.0%.使用45%~67%导管/静脉比的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为20%~44%者的6.182倍〔优势比(OR)=6.182,95%CI=1.208~31.634,P=0.036〕;而0%~32%的PICC-UEDVT发生率与33%~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44%的导管/静脉比是减少PICC-UEDVT的佳临界点,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导管/静脉比<44%可以降低ICU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

    作者:张加乐;江婷;马迎春;邵强;陈霞;汤睿;钱克俭;刘芬;江榕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雾化吸入全氟化碳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肺损伤兔的作用

    目的 观察全氟化碳(PFC)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PS)雾化吸入对急性肺损伤(ALI)兔的影响.方法 将32只新西兰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LI组、联合用药组、PFC组、PS组,每组8只.采用生理盐水整肺灌洗法制备ALI模型.联合用药组于制模后雾化吸入全氟溴辛烷/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PFOB/DPPC)乳剂3 mL/mg,PFC组、PS组于制模后分别雾化吸入PFOB、DPPC各3 mL/mg,ALI组雾化吸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制模前30 min(基础值)、制模后1 h及给药后0 min、30 min、2 h、4 h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OI)、动态肺顺应性(Cdyn);计算肺系数和肺通透指数(LPI);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取肺组织,经肉眼及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ALI组制模后OI、Cdyn迅速下降,RR明显增快,且肺组织出现明显水肿、出血及炎症渗出.联合用药组及PFC组OI于用药后0 min即较ALI组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231.0±16.7、221.4±19.0比189.5±21.0,均P<0.05〕,而PS组于用药后4 h才显著高于ALI组(mmHg:297.0±20.7比243.3±36.7,P<0.05);联合用药组RR于用药后30 min即较ALI组明显减慢(次/min:151.1±13.3比178.5±32.0,P<0.05),而PFC组、PS组均于用药后4 h才显著高于ALI组(次/min:129.3±14.3、133.1±13.9比157.5±32.5,均P<0.05);3个用药组Cdyn均于用药后0 min即较ALI组明显升高(mL/cmH2O:1.64±0.10、1.45±0.10、1.43±0.09比0.57±0.05,均P<0.05);LPI、肺系数及炎症因子水平均较ALI组明显降低〔LPI(×10-5):4.21±0.42、4.76±0.55、4.87±0.49比5.56±0.52,肺系数:8.04±0.58、8.90±0.88、9.22±0.71比10.85±0.73,TNF-α(ng/L):50.05±4.91、56.18±5.54、63.60±5.96比73.60±5.27,IL-1β(ng/L):34.27±4.55、40.29±5.03、48.13±6.38比54.71±4.26,均P<0.05〕,且肺水肿、充血及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改善〔病理学评分(分):3.74±0.58、4.50±0.75、5.29±0.72比6.13±0.72,均P<0.05〕;联合用药组用药后0 min、30 min、4 h Cdyn均显著高于PFC组、PS组(均P<0.05),而PFC组与PS组间未见明显差异;联合用药组肺系数、LPI、炎症因子水平及病理学评分指标均明显低于PFC组及PS组,PFC组炎症因子水平及病理学评分较PS组改善更加显著(均P<0.05).结论 在整肺灌洗ALI模型中,PFOB联合DPPC雾化吸入可能通过输送氧气、降低促炎因子水平、补充肺PS并影响其在肺表面的分布,从而改善氧合及肺顺应性,减轻肺组织水肿及炎症反应.

    作者:何融冰;易帆;张晟;管军;李文放;朱君;林兆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和遗传性耳聋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与SLC26A4基因IVS16+10C>T突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检查的遗传性耳聋患者102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听力正常者102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患者基因突变类型和听力阀值,并与对照组比较,分析GJB2、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等位基因1、2的突变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SLC26A4基因常见突变类型.结果 102例遗传性耳聋患者中,由SLC26A4基因突变引起耳聋患者较由GJB2基因突变引起耳聋者多(30例比15例).与正常听力对照组比较,遗传性耳聋观察组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率明显增加 〔GJB2:14.71%(15/102)比2.94%(3/102),SLC26A4:29.41%(30/102)比1.96%(2/102),P<0.01〕,并且观察组随耳聋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GJB2、SLC26A4基因突变率也呈增加趋势(GJB2为0.98%、1.96%、4.90%、6.86%,SLC26A4为4.90%、6.86%、7.84%、9.8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听力阀值明显增高(dB:67.83±8.96比10.43±2.89,P<0.01),观察组随耳聋病情严重程度增加听力阀值(dB)也逐渐增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分别为34.96±4.98、58.42±10.61、83.96±12.17、96.77±11.42).30例SLC26A4患者中未出现IVS16+10C>T类变异,表明在人群中IVS16+10C>T类基因突变不是造成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类型.结论 SLC26A4基因IVS16+10C>T变异与患者遗传性耳聋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可为临床预估患者下一代耳聋患病发生情况提供依据.

    作者:关荣春;王春英;曲学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四逆汤对复苏后综合征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四逆汤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综合征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0)、CPR模型组(n=20)和四逆汤治疗组(n=20).采用气管夹闭法复制大鼠心搏骤停模型,心脏停跳5 min后行CPR.四逆汤治疗组以5 g/kg的四逆汤灌胃治疗,每24 h给药1次,假手术组和CPR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复苏前和复苏后6、12、24、48、72 h取大鼠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于复苏后72 h取各组大鼠脑皮质,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含量,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脑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用原位末端缺刻标记试验(TUNEL)测定脑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随时间延长,CPR模型组和四逆汤组IL-6、TNF-α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L-6于复苏后24 h达峰值,TNF-α于复苏后48 h达峰值,复苏后72 h均降低;自复苏后6 h开始,CPR模型组和四逆汤治疗组血清IL-6(ng/L:61.79±1.31、62.49±1.42比21.48±0.79)、TNF-α(ng/L:48.32±1.98、25.32±1.96比18.34±2.45)水平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四逆汤治疗组IL-6于复苏后12 h起(ng/L:70.41±2.21比88.32±1.59)、TNF-α于复苏后6 h起(ng/L:25.32±1.96比48.32±1.98)明显低于CPR模型组(均P<0.05),持续到复苏后72 h,两组IL-6、TNF-α在结束时均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均P<0.05).复苏结束后,CPR模型组脑组织caspase-3含量和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caspase-3含量(A值,×103):2.59±0.26比1.57±0.06,caspase-3蛋白(灰度值):0.80±0.08比0.43±0.04,细胞凋亡率:(2.01±0.08)%比(0.26±0.02)%,均P<0.05〕,四逆汤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CPR模型组〔caspase-3含量(A值,×103):1.89±0.08比2.59±0.26,caspase-3蛋白表达(灰度值):0.57±0.02比0.80±0.08,细胞凋亡率:(1.03±0.05)%比(2.01±0.08)%,均P<0.05〕.结论 四逆汤对大鼠复苏后综合征的脑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及减少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作者:王秀娟;钟晓芃;丁钋;张诗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人工肝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总结以及护理体会

    目的 观察人工肝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疗效以及护理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4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77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组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人工肝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内科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前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显著〔ALT(U/L):341±42比455±37,AST(U/L):120±35比197±37,TBil(μmol/L):185.4±20.6比302.6±30.6,DBil(μmol/L):42.6±10.8比87.5±11.6,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2.3%(48/77)比40.6%(28/69),P<0.05〕.结论 在保肝、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配合人工肝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安全、有效,密切观察与精心护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有效率.

    作者:邓莉;寇国先;曹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柴石退热颗粒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疗效及机制

    目的 观察柴石退热颗粒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抗炎机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治的乙脑患者121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60例)和中药治疗组(6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对症支持及综合治疗,中药治疗组在给予对症支持及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柴石退热颗粒8 g、每日4次,两组均连续用药15 d.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0)水平,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中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5.8±1.2比7.5±1.7)、昏迷时间(d:5.5±1.3比6.8±1.6)、抽搐缓解时间(d:5.2±1.4比6.5±1.5)、住院时间(d:22.6±1.9比25.2±1.8)均明显缩短(均P<0.05).两组治疗后TNF-α、IL-1β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中药治疗组的变化较常规治疗组更显著〔TNF-α(μg/L):11.4±3.6比14.6±3.5,IL-1β(μg/L):22.3±6.2比26.2±5.6,IL-10(μg/L):225.2±19.2比186.2±21.5,均P<0.05〕.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8.4%(60/61)比90.0%(54/60),P<0.05〕,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1.64%(1/16)比13.3%(8/60),P<0.05〕.结论 柴石退热颗粒能有效治疗乙脑,其作用机制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作者:刘志勇;孟毅;常学辉;关东升;薛军堂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论针刺水沟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可能性

    以心搏骤停(CA)后全脑缺血为研究对象,从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针灸角度分析水沟穴改善神经功能预后的原理,强调针刺干预的环节、作用机制、优化刺激参数等基础;以及临床研究的注意事项,明确针刺水沟穴改善CA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方向.

    作者:刘相圻;曾瑞峰;丁邦晗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