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哮喘效果对比

胡光玉;童和平;叶永灿

关键词: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 氧驱动雾化吸入, 布地奈德, 丙酸倍氯米松
摘要:目的 对比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6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2%,对照组为9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4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pred)、PEF(%pred)、FEF(25~75)%(%pred)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FEV1(%pred)、PEF(%pred)、FEF(25~75)%(%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哮喘均可取的较好疗效,改善患儿气道通气状态及肺功能.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动态心电图联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伴心力衰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联合超声心动图(UCG)诊断冠心病(CAD)伴心力衰竭(HF)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216例CAD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CG和UCG检查.比较DCG和UCG联合诊断与单一诊断的准确性差异.同时将216例患者分为CAD伴HF组112例和单纯CAD组104例.比较两组患者DCG和UCG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 DCG和UCG联合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DCG及UCG单一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D伴HF组患者HR、LVEDD均高于单纯CAD组,SDNN、SDANN、LVESD、LVEF则均低于单纯CA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G和UCG联合诊断CAD伴HF的准确性高于单一诊断,且DCG和UCG结果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

    作者:夏敏;刘诚霏;唐娟;周斌;杨琳;唐其纯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92例鞍区脑膜瘤不同手术入路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例鞍区脑膜瘤,均接受显微手术切除.其中纵裂入路例为纵裂组,翼点入路例为翼点组,额下入路例为额下组.于手前及术后1周评估患者GCS评分,并记录手术切除效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纵裂组、翼点组及额下组术前GCS评分分别为6.4±0.9分、6.5±1.0分和6.4±1.1分;而术后1周时分别为12.4±1.3分、11.9±1.2分和15.6±1.4分.术前3组GC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术后纵裂组GCS评分优于翼点组和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纵裂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翼点组和额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鞍区脑膜瘤采用不同显微手术入路均可获得较好的切除效果,但纵裂入路在改善神经症状、降低并发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作者:李光;马鸿元;张景龙;陈竹;梁志辉;李勇军;乔占东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比对照组显著更高(P<0.05);观察组脑钠肽(BNP)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3个月再梗死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有效提高近期和远期效果,促进心功能显著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郑鑫;王琦;甘培;程莹莹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保护动机理论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为框架的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巩新宇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血清D-D及炎性因子(hs-CRP、PCT)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分析血清D-D及炎性因子(hs-CRP、PCT)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设为试验组.另选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126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D-D及hs-CRP、PCT水平,分析其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D-D及hs-CRP、PCT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D-D及hs-CRP、PCT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D-D及炎性因子(hs-CRP、PCT)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呈正相关.

    作者:杨宵曼;常银江;王建伟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探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究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对肿瘤内科患者护理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 我院于2016年1月起在肿瘤内科实施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的护理模式,将2016年全年的60例肿瘤内科患者作为观察组,将2015年全年的60例肿瘤内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CQO-LI-74)比较两组患者的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与情绪功能等生活质量指标;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在护理第1周、第2周、第4周的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在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与情绪功能4项指标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第1周的SD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第2周、第4周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肿瘤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应用床位分管护理站前移模式,可明显提高临床护理水平,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将其作为科学的护理模式予以推广.

    作者:杨诚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6例(106个结节),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中,甲状腺恶性结节实质性、结节低回声、欠清晰边界及结节微钙化等发生率较良性结节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准确度(97.17%)、灵敏度(93.75%)、特异度(98.65%)均较单项检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结节弹性评分分别为(1.62±0.74)分、(3.21±0.83)分,良性结节评分较恶性结节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评分分别为(1.59±0.72)分、(1.38±0.70)分,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均较甲状腺癌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腺瘤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均可有效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两种方式联合诊断可提升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刘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哮喘效果对比

    目的 对比布地奈德与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16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分为治疗组9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丙酸倍氯米松治疗,观察组给予布地奈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52%,对照组为9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临床控制率为4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EV1(%pred)、PEF(%pred)、FEF(25~75)%(%pred)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FEV1(%pred)、PEF(%pred)、FEF(25~75)%(%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和丙酸倍氯米松治疗小儿哮喘均可取的较好疗效,改善患儿气道通气状态及肺功能.

    作者:胡光玉;童和平;叶永灿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疗效观察及对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纳洛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伴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对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扩张支气管、祛痰平喘、抗感染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行纳诺酮+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气参数、呼吸力学参数、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两组PH、PaO2、PaO2/FiO2水平均显著上升,PaCO2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PIP、PP、Pm、PE、Ri得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诺酮联合无创正压通气能显著提高动脉血气与呼吸力学参数水平与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谷云凤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超声检测孕囊大小对药物流产的影响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孕囊大小对药物流产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经腹部超声检测的孕妇220例,根据孕囊平均直径(D)分成甲、乙、丙三组,孕囊直径分别介于0.5~1.0cm、1.1~1.5cm、1.6~2.5cm.遵医嘱服用米索前列醇和米非司酮.观察和对比三组的流产情况.结果 三组药物完全流产率分别为69.74%、91.25%、67.19%,乙组完全流产率明显高于甲、丙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丙组完全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服米索前列醇前、6h内排出孕囊率分别为6.25%、20.00%,显著高于甲组的0.00%、6.58%与丙组的0.00%、10.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丙组服米索前列醇前、6h内排出孕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流产效果与孕囊大小密切相关,其中超声检测测量直径为1.0~1.5cm的孕囊更容易排出,完全流产率可高达90%以上.

    作者:张碧兰;罗萍;张铭金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初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及安全性对比

    目的 对比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对初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初治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氨磺必利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降低,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性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在改善初治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临床治疗效果上作用差异不明显,且安全性相当,但氨磺必利可促进患者阴性症状的改善.

    作者:姚玲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形态分析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的病理形态.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均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光镜观察,并对21例病例进行随访,观察EIN临床病理形态.结果40份标本中35份为局灶性,5份为小范围弥漫分布.EIN病变区域与周围非病变区域对照明显,腺体分布区域与间质分布区域比>1:1,腺体均有异常增生拥挤,且为不规则型.腺体之间间质部分已有纤维化趋势,腺体结构部分呈复杂化.结构拥挤区域腺体上皮细胞排列紊乱,无极性,细胞呈复层,间有出芽与搭桥,大小不一,多为非典型性,核膜有不规则增大,核变圆形或梭形,核浆比值大,呈空泡状,染色质变粗且呈粗粒状分布,有明显核仁,胞浆嗜酸性变,显著区别于周围非EIN区域.细胞分泌现象大部分消失,细胞纤毛消失,EIN区域多为1~15cm线性长度.结论 根据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相关诊断标准,分析子宫内膜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能够提高诊断可重复性,也更利于病理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使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标准化得以实现.

    作者:刘璐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右美托咪定麻醉前滴鼻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麻醉前滴鼻在小儿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86例手术患儿,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麻醉前滴鼻,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前滴鼻,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镇静效果、疼痛程度、术后躁动发生率及术后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RR、HR、SpO2水平在不同时间点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amsay评分较对照组高,CHEOP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躁动发生率及术后呼吸道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临床麻醉中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前滴鼻可有效维持患儿生命体征稳定,提升镇静及镇痛效果,降低术后躁动及呼吸道不良事件发生率.

    作者:同鑫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间苯三酚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肠套叠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间苯三酚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肠套叠患儿360例.按用药不同分为间苯三酚组、山莨菪碱组和地塞米松组各120例.三组患儿均给予空气灌肠复位治疗.治疗前,间苯三酚组使用间苯三酚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山莨菪碱组采用山莨菪碱注射液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地塞米松组使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对比三组患儿平均复位数据、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间苯三酚组患儿平均复位时间为7.5±3.6min,明显短于山莨菪碱组的11.3±3.2min与地塞米松组的14.7±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苯三酚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与山莨菪碱组的16.67%和地塞米松组的1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苯三酚组复发率为2.50%,明显少于山莨菪碱的10.8%和地塞米松组的2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间苯三酚联合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小儿肠套叠,能够减少复位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预防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姚志广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APAC HEⅡ评分在危重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分析APACHEⅡ评分在评估危重患者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危重患者56例患者资料做回顾分析,依据28d生存率分为死亡组(27例)和生存组(29例),患者各阶段均接受APACHEⅡ评分评估其病情状况,计算并预估疾病死亡危险度,评价分辨度和校准度,预估APACHEⅡ预测效力,分析APACHEⅡ评分变化差异.结果 比较APACHEⅡ1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APACHEⅡ2评分、死亡危险度、APACHEⅡ变化率均低于死亡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中共27例死亡,其中死亡率高的APACHEⅡ评分阶段为>30分(100%),其次为21~30分(77.78%)、11~20分(38.46%),提示APACHEⅡ评分与危重患者死亡率有正性关系.结论 临床可用APACHEⅡ评分预估危重患者病情状况,A-PACHEⅡ评分与危重患者死亡率有正性关系,其分辨度、校准度均较高,临床可将其纳入到首选评估方式中进行选择.

    作者:劳传毅;林云宾;叶日康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急诊腹痛患者分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分析

    目的 对急诊腹痛患者分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讨论分析.方法 选取2017年2月~8月到我院因腹痛急诊就诊的分诊误诊患者2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出误诊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预防方法.结果 患者自身因素导致出现误诊几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因素(P<0.05).结论 急诊科具有突发性、多变性、复杂性等特点,应不断的提高分诊护士的整体素质,对就诊的腹痛患者进行追踪,对其临床症状、分诊误诊等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方法,提高分诊准确率.

    作者:范文锋;黄韶荣;罗维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研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HSP)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监测两组腹痛缓解时间、血便消失时间、皮疹开始消退及完全消退时间,并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显著高于对照组(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皮疹、血便症状均好转,观察组腹痛缓解时间、血便消失时间、皮疹开始消退时间及完全消退均显著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复发率(9.5%)显著低于对照组(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重症腹型过敏性紫癜可迅速缓解症状,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林国模;潘晓芬;李尖;刘玉玲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大量输血治疗后血清电解质指数、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研究大量输血治疗后血清电解质指数、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6月大量输血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治疗前后血清电解质指数变化、凝血四项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治疗后血清K+、TCa、TCO2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Cl-、Na+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IB水平低于治疗前,PT、TT、APTT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极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低钾、凝血功能紊乱等症状,临床应时刻监测患者血清K+、TCa、TCO2水平,避免或减少电解质紊乱,并根据患者凝血四项指标水平及时进行冷沉淀、补充血浆,改善凝血功能.

    作者:李明明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疗效研究

    目的 研究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70例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行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疼痛评分、转移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治疗后软组织、内脏转移个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吉西他滨联合卡培他滨可有效缓解复发转移乳腺癌病情,减少转移个数,减轻患者疼痛,值得借鉴.

    作者:张明芳 刊期: 2018年第17期

  • 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况及生理应激的影响分析

    目的 分析研讨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剖宫产产妇心理状况及生理应激的影响.方法 随机从2015年8月~2018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剖宫产产妇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依据其护理干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照组接受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产妇心理状况和生理应激状况等.结果 比较SAS、SDS评分,护理前,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肾上腺素、皮质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可将手术室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产妇护理中,可明显降低其生理应激反应,改善产妇心理状况,促进术后泌乳和排气,值得推广.

    作者:方晓红 刊期: 2018年第17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