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宝成;潘从清;曾淑范
尽管人类胎儿生长的激素作用机制还不清楚,但研究表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s)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的水平与胎儿的身长和体重呈正相关,而IGFBP-1的水平与胎儿的身长和体重呈负相关.
作者:姜丽红;刘戈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与野生型(Ala-54/ Ala-54)相比,2型糖尿病(T2DM)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2基因苏氨酸(Thr)取代丙氨酸(Ala)密码子54多态性与空腹及餐后甘油三酯(TG)水平增加及异常脂血症有关.为评估该多态性是否与1型糖尿病(T1DM)有关(该患者通常无代谢综合征表现),研究者筛查了181例血糖控制与T2DM患者相似的T1DM患者.野生型、杂合子(Ala -54/Thr-54)与纯合子(Thr-54/ Thr-54)间总、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非HDL-胆固醇无差别.脂负荷后,血浆、乳糜微粒中TG及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曲线下面积在野生型组与纯合子组中相似.表明与T2DM不同,T1DM与FABP 2基因密码子54多态性引起高TG血症及异常脂血症无关.因两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相似,故其他因素如年龄和(或)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伴有 FABP2基因密码子54 多态性的T2DM患者异常脂血症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日益增加的儿童肥胖病可能部分源于体力活动的减少,青春期前(6~9岁)加强体重控制成为防止成人或青春期肥胖病的关键时期.研究人员研究了体力活动对澳大利亚儿童的影响,共有106名儿童参加研究,平均8岁.测量儿童的总能量消耗(TEE),10 d 后发现这组儿童的评分显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学龄儿童水平(男孩降低13%,女孩降低9%).研究发现,女孩的脂肪含量高于男孩,而非脂肪含量却相反.体力活动水平明显影响男孩的体重、体重指数、脂肪重量及体脂百分比,而不影响女孩的这些指标.因此,体力活动减少是男孩肥胖病增加的原因.而女孩的肥胖可能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如能量和脂肪消耗等.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巴尔的摩研究人员调查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2(PPAR-2)Pro12Ala基因变异对70名绝经后妇女(体重指数25~40 kg/m2)体成分、代谢及体重增加大小的影响.她们均接受低热能饮食治疗6个月.结果饮食治疗使Pro纯合子患者体重下降约8%±1%,而Ala变异者为7%±1%;另外,前者脂肪氧化没有明显变化而后者却降低19%±9%,虽然两组受试者葡萄糖面积相似,而Ala变异者的胰岛素面积却较Pro纯合子下降明显.随访中,两组均有体重增加,而Ala变异者增加更明显为(5.4±0.9)kg,Pro纯合子为(2.8±0.4)kg.研究人员还发现,PPAR-2基因型是预测体重增加的好指标,其次是脂肪氧化.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时,由于慢性高血糖症、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使肾脏局部的血管紧张素Ⅱ(AgⅡ)活性往往增高.活性增高的AgⅡ通过直接或间接诱导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刺激肾脏局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表达,促进肾小管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合成增多、降解减少.这些病理过程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硬化中起重要作用.阻断或拮抗AgⅡ、TGF-β的活性及下游途径有助于防止、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郑芬萍;李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利用富含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的西方饮食,纽约的研究者研究了限制饮食中的AGEs对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链脲佐菌素使8周龄的apoE-/-雄性小鼠发生糖尿病.随机分配至给予常规啮齿类食物(RD)组及已知食物热量与营养成分但AGEs含量降低10倍(LD)组.2个月时,根据主动脉根部损伤面积,发现LD组与RD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显著减少,这与LD组血清AGE 水平显著降低有关.相反,血浆脂质在二组间无差别.对RD组动物进行组织染色发现损伤部位内皮细胞(EC)与泡沫细胞内有AGE聚集,而LD 组EC内AGE染色较少.AGE染色与动脉粥样硬化损伤共存,与AGE受体-1(AGE-R1)、AGE-R2密度相一致,提示AGEs、AGE-R1、AGE-R2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调节有功能上的联系.降低饮食中AGE的摄入可预防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进展性的微血管病变,而E-选择素介导的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闭塞、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的重要原因.粘附、聚集于毛细血管内的白细胞释放自由基、酶及血管活性物质,增加血管通透性,破坏毛细血管结构;同时白细胞释放的血管生长物质及SE-选择素自身又都可刺激新生血管形成.E-选择素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牛小燕;朱本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阐述了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的信号机制,在受体和受体后水平胰岛素信号转导缺陷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提示,IR很可能是在一些遗传性缺陷的基础上,加上环境应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复杂表型.还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转导和效应系统并不存在分子缺陷,只是一些关键的信号分子功能处于正常低水平,导致信号转导能力减弱.
作者:杨义生;许曼音;陈家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研究人员对8名具有胰岛素抵抗的腹型肥胖男性的血管舒缩功能进行了研究,调查了他们前臂血管对刺激剂的反应性,并以8名消瘦者为对照.同时还检测了受试者的游离脂肪酸(FFA)及葡萄糖代谢的调节情况和身体组成情况.结果,腹型肥胖者内皮依耐性血管舒张(EDVD)明显减弱,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收缩性(AIVC)明显增强,而且基础及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处理功能明显受抑而棕榈酸盐转换显著增强.EDVD及AIVC与胰岛素抵抗明显相关(分别为r=0.65及r=0.75,P<0.05),内皮非依赖性血管舒张与血管的反应性、棕榈酸盐转换及身体组成均无关.因此腹型肥胖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减弱及AngⅡ介导的血管收缩增强与葡萄糖代谢相关,而与身体组成及FFA代谢无关.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瘦素抑制或促进胰岛素(INS)分泌,又可刺激瘦素产生.体内与体外试验均证实瘦素可通过增加脂肪酸氧化和减少其酯化来减少胰岛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通过使一氧化氮水平降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下降,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等抗凋亡因素的表达增加以实现其阻止脂性凋亡及脂毒性的作用.并且瘦素可通过上调节胰岛细胞内节俭基因——解偶联蛋白-2 mRNA表达以达到其下丘脑途径外的产热作用,从而调节体内的能量代谢.
作者:强桂芬;崔景秋;冯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以前的观点认为,在1型糖尿病(T1DM)发病的前3~5 a内不会发生视网膜病变,因此,可在诊断后3~5 a开始视网膜检查.本研究观察病程小于5 a的T1DM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进展情况. 方法和结果 在2 771名参加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的志愿者中,病程小于5 a的T1DM患者共计1 613名,从DCCT数据协作中心获得他们的基本情况(病程、视网膜病变情况、视网膜检查方法、糖化血红蛋白Alc等).眼底彩色照相结果显示,716(44.4%)人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其中6人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在1 613名患者中,有234(14.5%)人在进入DCCT研究时就有视网膜微血管瘤合并渗出及轻至中度出血,482人(29%)仅有视网膜微血管瘤;897名无视网膜病变证据的患者中,有713人属于DCCT初级预防组,然而眼底荧光造影显示,这713人中有158人(22.2%)有轻度的视网膜病变.因此,结合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共有874人(54.1%)在进入DCCT研究时就患有视网膜病变.对855名(713名无视网膜病变证据)病程小于5 a的T1DM患者进行随访观察4~9 a,眼底彩色照相显示,713名无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有341人在病程小于5 a时发生视网膜病变,其中30人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渗出和轻至中度出血,另外,眼底荧光造影还发现了26人在病程4~5 a时发生视网膜病变.因此,在1 613名病程小于5 a的患者中总计有1 083人(67.1%)在病程5 a内发生了视网膜病变.在5~9 a的随访中,555名无视网膜病变证据者中有2人(0.4%)视网膜病变进展至需要激光治疗的阶段,而142名有视网膜病变者中有9人(6.3%)需用激光治疗.另外,随访中还发现,眼底荧光造影发现异常而眼底照相无异常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速度更快,且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效果不佳.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届ADA学术年会于2001年6月22~26日在美国费城举行,大会关于糖尿病肾病(DN)基础及临床研究报道多,现就DN研究进展简述如下:1 病因学及发病机制DN病程进展不仅与代谢控制不良、长期高血糖以及数十种易感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而且机体氧化应激和羰基应激损伤也参与了DN发病过程,尤其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增厚密切相关.加拿大Paul等对110例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结果发现,系膜细胞增殖速度与血清氧化应激产物3-脱氧葡萄糖(3-DG)和甲基乙二醛(MG)衍生物D-乳酸显著相关,还随MG和脂质氧化产物8-IP水平升高而加快,尽管8-IP、红细胞内谷胱甘肽(GSH)、MG和D-乳酸与血糖控制无明显相关性,但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与3-DG同样和系膜细胞增殖呈正相关.因此,认为氧化应激和羰基应激反应损伤等因素可能是DN的促发因素,而应激反应可介导或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从而加速DN的进程.
作者:南海荣;董砚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糖皮质激素(GC)对骨代谢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骨软化、骨质疏松和骨折等是GC性骨病的常见形式.GC在促进骨吸收的同时,主要抑制成骨细胞的功能,影响骨重建.GC所致的骨质疏松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而且,早期诊断和治疗尚可使病情逆转.目前,包括VitD和Ca2+、骨吸收抑制剂、骨代谢促进因子及GC受体调节剂在内的多种治疗策略对这一疾病有着积极的防治意义.
作者:段宇;刘超;蒋须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持续5 d每晚睡眠时间不足4 h,则个体的糖耐量明显降低.因此芝加哥研究人员调查了削短睡眠时间的健康个体的葡萄糖代谢情况.研究包括27名非肥胖健康成人(23~42岁),13名为长期短时间睡眠者(S组,平均睡眠时间<6.5 h),14名睡眠正常者(N组,平均>7.5 h).各自持续8晚睡眠后过夜空腹,接受静脉葡萄糖耐量实验(IVGTT).结果,受试者平均睡眠时间分别为S组(316±48)min及N组(477±18)min(P<0.01).两组在困倦感及葡萄糖曲线上无差异,然而短睡眠者在1、2期反应时相中胰岛素分泌均明显增多,超过正常睡眠者50%,因此前者的胰岛素敏感性较后者降低约40%.因此睡眠不足可导致健康非肥胖年轻人胰岛素敏感性明显降低,从而增加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危险.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期研究发现,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通过分泌各种激素及细胞因子参与能量代谢及肥胖相关疾病发生的内分泌器官.瘦素是一种饱食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能量平衡,另外还能够影响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脂肪组织的性激素及糖皮质激素代谢决定了体脂分布,参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其它一些由脂肪组织产生的蛋白质,如前炎症细胞因子、补体、纤溶凝血成分也介导了与肥胖有关的心血管及代谢病的发生.
作者:周红文;刘超;陈家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病患者,说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其机理可能与干扰素治疗、脂肪代谢异常以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治疗上可能更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
作者:程艳冬;孙子林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丹麦的研究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对胰升糖素样肽(GLP)-1、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刺激后胰岛素与C肽第一、二时相的分泌反应.8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6例对照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4 d进行4种不同的实验.在高血糖钳夹试验中,分别给予1 pmol GLP-1、4 pmol GIP、16 pmol GIP或不给予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第一时相(0~20 min)的胰岛素与C肽曲线下面积在输入GLP-1及低剂量GIP后正常且几乎没有差别,仅输入葡萄糖后有所降低.而第二时相(20~120 min)胰岛素与C肽的反应在输入低剂量GIP之后均较输入GLP-1有明显降低,仅输入葡萄糖时却明显升高.二者对高剂量、低剂量GIP的反应相似.高血糖钳夹试验中血浆葡萄糖浓度在进行试验的4 d内无差别.健康对照组在输入GIP后胰岛素、C肽第一、二时相的分泌反应均正常.因此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保留对GLP-1反应的第一、二时相,而对GIP 反应的第二时相有缺陷,这可能造成2型糖尿病的发病.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日本的研究者曾报道过转录因子ICER通过竞争性抑制其他的转录激活因子直接与胰岛素基因相结合,有效地抑制胰岛素基因转录.同时,在糖尿病状态下,胰岛内ICER同分异构体的表达增强.因此,他们培育了ICER转基因鼠,发现该鼠可表现严重的高血糖,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mRNA的表达与血清胰岛素浓度非常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ICER转基因鼠胰岛内胰岛素含量是对照组的1/23,不能对葡萄糖刺激产生反应.因此,ICER 可强有力地抑制体内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引起严重的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增加转录抑制因子可能是其胰岛素mRNA降低的原因.因此,提出该ICER转基因鼠是一种新型的糖尿病动物模型.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美国的研究人员利用脉冲波速评价了2 488名老人(平均74岁)的主动脉僵硬程度,速度越高则动脉越硬.脉冲波速与受试者体重、腹围、腹部皮下脂肪、腹部内脏脂肪、大腿脂肪面积及总脂明显相关,这些结果与年龄、血压无关.其中脉冲波速与腹部内脏脂肪相关更明显.另外,高的脉冲波速与受试者糖尿病病史、高血糖、高胰岛素及高血红蛋白A1c(HbA1c)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示脉冲波速与受试者年龄、收缩压、心率、腹部内脏脂肪、吸烟、HbA1c及高血压病史独立相关.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机体代谢紊乱引起氧化应激,导致反应性羰基化合物(RCO)大量增生,引起羰基应激.羰基应激促进体内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和脂氧化终末产物(ALEs)的大量生成和蓄积.RCO可直接对细胞产生病理影响,也可通过促进AGEs或ALEs的蓄积而引起一系列病理损害.故采用抗氧化剂、羰基抑制剂和血液净化治疗可抑制AGEs和ALEs的生成,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作者:郑凝;曾淑范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