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艳;赵烨钧;肖旺频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1岁。因间歇性肉眼血尿6个月而求治我院。患者6年前因排尿困难入外院检查,当时查PSA 36 ng/mL,肛诊发现前列腺质地变硬,行前列腺经直肠穿刺活检证实为前列腺癌。当时做了全面体检,除有高血压外,身体无其它异常。由于患者年龄偏高,因此行内分泌治疗,应用诺雷得3.6 mg,1次/月皮下注射;康士德50 mg,1次/d口服。以后每月检查一次PSA,发现PSA逐渐下降,2年后患者PSA稳定在4 ng/mL以下,患者未再继续应用内分泌治疗。以后经常复查PSA,一直未发现升高。6个月前,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在外院经B超检查发现膀胱左侧壁肿块,行膀胱镜检查并取活检示膀胱神经内分泌癌。因患者年龄偏大行保守治疗,后留置尿管出院。后因再次出血堵塞尿管,入我院进行治疗,给予膀胱冲洗,应用抗炎、止血药物,患者膀胱出血不能停止,只能采用持续冲洗。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B超示膀胱占位性病变;膀胱镜检查:右侧壁可见肿物隆起,范围5 cm×4 cm,基底宽广无蒂,表面不光滑且布满血管,有散在小溃疡及出血点;膀胱CT扫描:膀胱右侧壁有一5 cm×4 cm新生物,突向腔内,浸润肌层,盆腔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化验血常规及PSA:红细胞3.0×109/L,血红蛋白97 g/L,PSA1.6 ng/mL;其余检查未见异常。由于患者出血不能停止,只能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探查见肿瘤位于右侧壁及顶部,距输尿管口约1.5 cm,大小约6 cm×5 cm,向腔内隆起,表面粗糙,有散在小溃疡及出血点,侵犯肌层及周围脂肪,局部膀胱僵硬。患者高龄合并高血压、贫血,不能耐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施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输尿管再植术。探查盆腔,骼血管旁有3个肿大淋巴结,切除送活检。病理检查,肉眼观:送检为膀胱及肿物8 cm×6.5 cm×5 cm。黏膜面椭圆形稍隆起肿物,切面见淡黄灰白色鱼肉状肿物5 cm ×3.5 cm×3 cm,肿物界限不清。免疫组化结果:突触素(sy)阳性,嗜铬素A (CgA)阳性,白细胞共同抗原(LcA)阴性,波形蛋白(Vim)阴性。病理诊断:膀胱神经内分泌癌,侵及肌层外脂肪组织,送检淋巴结见癌转移(1/3),送检输尿管断端阴性。
作者:王卫东;孙洪福;高兆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DVT患者66例,按病程分为1~3 d组、4~7 d组、8~15 d组和16~30 d组,观察Th1/Th2相关因子TNF-α、IFN-γ、IL-4、IL-10水平。结果:DVT患者TNF-α、IFN-γ、IL-4、IL-10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3 d组、4~7 d组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升高,8~15 d组和16~30 d组IFN-γ/IL-4比值较对照组降低。结论:DVT中存在Th1/Th2的分化失衡,Th1/Th2细胞因子可以作为临床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的指标。
作者:程志新;张玉冬;张玥;王彬;侯玉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tacrolimus ,FK506)在体外对肝癌肿瘤株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株HepG2.2.15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epG2和HepG2.2.15,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CyclinA。结果:FK506可以显著抑制HepG2和HepG2.2.15细胞增殖,其抑制增殖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FK506诱导细胞产生G0/G1期阻滞,这种抑制作用有浓度依赖性;FK506对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的影响呈浓度负相关性,FK506浓度越高,周期蛋白CyclinA表达越少。结论:FK506可以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乙肝相关肝癌细胞HepG2.2.15的增殖,这种作用可能与诱导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王建;沈中阳;郑卫萍;刘涛;宋红丽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首选内镜下切除,但经内镜切除大的无蒂结直肠息肉比较困难,且容易发生结肠穿孔和出血。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诊治消化道扁平病灶的一项新技术,自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对52例结肠广基息肉行肠镜下EMR,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肖小珠;侯一民;朱未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2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点,分析治疗方法。结果:十二指肠间质瘤多见于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常见症状是消化道出血,11例手术,术后随访8~36月,9例健在,2例术后24个月死于肿瘤复发合并肝转移。1例未手术长期口服伊马替尼存活至今。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主要临床表现是消化道出血,诊断依赖于多种影像学方法的结合,佳治疗方案是外科手术辅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作者:吴长安;赵三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脾虚证结肠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5-羟色胺受体1F(5-HTR1F)的表达差异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中医辨证符合脾虚证的结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组,以18例同期湿热证结肠癌患者为对照组,SP免疫组化检测两组病例结肠癌组织和相邻结肠黏膜组织5-HTR1F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74.4%,其相邻的结肠黏膜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24.3%,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脾虚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87.5%,湿热证患者肿瘤组织中5-HTR1F的阳性表达率为55.6%,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在不同TNM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5-HTR1F的表达可能与结肠癌发生发展相关,并可作为结肠癌脾虚证的预测指标。
作者:周细秋;舒祥兵;张静喆;郭修田;许阳贤;陆金根;季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运用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行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和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数及死亡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57 min,平均出血量235 mL,平均清扫纵隔淋巴结每例12.7枚,平均3.4 d拔除胸腔引流管,平均胸腔总引流量560 mL,术后平均住院11.6 d。术后并发颈部吻合口漏、快速房颤及肺部感染各2例。术后随访6~24个月,骨转移及肝转移各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前倾左侧卧位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傅雪颜;王浩;吴佩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5年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诊治情况。方法:调阅原始病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病例,调查患者诊治及随访情况。结果:共调查消化系统恶性肿瘤4022例,收治排位依次为:胆管癌、结肠癌、胰腺癌、胃癌、肝癌、胆囊癌、壶腹癌、小肠癌、直肠癌、腹膜癌。402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手术治疗1146例(28.49%),非手术治疗2876例(71.51%)。5年随访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平均生存率是20.80%,结肠癌生存率高为54.87%。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消化道肿瘤的手术切除率高、生存期也长。
作者:黄永珍;黄海超;李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结构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制作中度SCI模型,参照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分为模型组、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正常组;2周后取SCI大鼠脊髓组织HE染色制片,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组出现脊髓组织出血、组织疏松、水肿,细胞胞浆外渗、变性,呈空泡状,神经元细胞核游离、固缩等严重损伤现象;补阳还五汤组和金纳多组上述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以空泡变性减轻,神经细胞形态恢复,细胞核分布排列趋于完整尤为明显,与模型组比较改善明显;脊髓组织修复趋势补阳还五汤组>金纳多组>模型组。Tarlov评分比较,在0~3周内,补阳还五汤组与金纳多组评分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结果:造模后3 d,模型组大鼠评分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补阳还五汤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与模型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有效改善SCI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的组织结构损伤,营养神经元细胞,促进神经纤维的修复。
作者:张继平;王志彬;林爱华;李蜀光;凤妮;姚晖 刊期: 2014年第03期
造口旁疝是乙状结肠造口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常见的开放手术治疗有原位单纯疝修补术、造口重建及网片修补术。我院自2011年11月-2013年2月对7例造口旁疝进行了腹腔镜修补手术[1-2],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成文;李斌辉;潘利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中药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将75例(共103个关节)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药透组在膝关节局部采用舒筋止痛液经离子导入法治疗,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连续治疗4周。4周后进行总体疗效、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MRI评价。结果:药透组显效14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9例。结论:中药舒筋止痛液配合离子导入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冯俊奇;孙超;张永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肛肠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我们采用肛泰栓联合肛泰软膏治疗肛肠病术后患者,促进术后快速康复,现总结如下。
作者:傅金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先天性或继发性的原因致使血甘油三酯(TG)增高是高脂血症性胰腺炎(HLP)的主要致病因素。TG分解的游离脂肪酸诱发胰腺微循环障碍及对胰腺导管和腺泡的直接损伤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发病特点以显著的血TG值升高,代谢紊乱和多脏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急性重型胰腺炎。早期降血脂是该病治疗的核心,血液滤过和血浆置换效果显著,是目前常用治疗方法。预防主要在于坚持合理饮食以及特殊人群的血脂控制,避免TG的增高。
作者:孙向宇;秦鸣放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能够提高艾地苯醌生物利用度,并延长其体内循环时间的纳米脂质载体系统,运用透析袋扩散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的艾地苯醌载药方式(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LC)、纳米乳(NE)及其水凝胶)在不同的环境(PH1.2、PH6.8、PH7.4)以及不同的摇床转速等变量情况下的体外释放特性,得以模拟在胃液、肠液和体液环境下,脂质纳米载体、水凝胶的缓释和控释性能。结果:艾地苯醌不同载药方式体外释放特性不同,NE剂型的释放速度较快24 h时约有22%的药物被释放;NLC剂型体外释放速率次之,在24 h时约有17%的药物被释放;自由药物体外释放速率慢,在24 h时只有5%的药物被释放。水凝胶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另外,在一定范围内,摇床转速越高,药物的缓释效果更明显。结论:艾地苯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体外释放研究方法简单、快速,可以用于用以控制制剂质量,评价制剂工艺。
作者:康庆伟;阎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紫杉类和蒽环类药物联合与单纯蒽环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5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术后行紫杉联合蒽环类辅助化疗228例,蒽环类辅助化疗357例,分析其复发、转移和生存情况。结果:紫杉联合蒽环类组与蒽环类组患者复发率、转移率与死亡率分别为7.9%与13.2%、21.9%与35.9%、18.0%与28.6%(P<0.05),与蒽环类方案相比,紫杉联合蒽环类方案延长了临床II、III期、非特殊型浸润性癌、淋巴结阳性患者的总生存期,提高了总生存率。结论:紫杉类与蒽环类药物联合辅助化疗,对于具有晚临床分期、非特殊型浸润性癌及淋巴结阳性特征的三阴性乳腺癌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作者:肖宝强;刘晶晶;史振东;张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慷舒灵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16例。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法上应用慷舒灵外敷治疗,对照组则应用凡士林纱条外敷。结果:治疗组34例,治愈20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1%,住院18 d;对照组16例,治愈3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69%,住院30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缩短了疗程。结论:慷舒灵外敷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有较好疗效。
作者:郭瑞亚;贾振;李令根;赵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循环的影响。方法:择期120例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麻醉诱导结束后予右美托咪啶微量泵泵入至手术结束前15 min,对照组(C组)同期泵入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全麻苏醒恢复期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拔管前5 min(T1)、拔管时(T2)和拔管后5 min(T3)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及躁动评分(RS)。结果:D组躁动发生明显低于C组(P<0.05),围拔管期C组各时点的血压、心率等均显著高于D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能够减少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的躁动,在不影响苏醒的情况下更加有利于围拔管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作者:李春艳;赵烨钧;肖旺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全麻术中的咪达唑仑复合不同剂量丙泊酚对高血压患者应激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全麻下行择期上腹部手术并存高血压患者60例,根据丙泊酚维持用量随机分为3组,A组3 mg·kg-1·h-1,B组5 mg·kg-1·h-1,C组7 mg·kg-1·h-1;记录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后5min(T2)、切皮后2 min(T3)、手术探查(T4)及清醒拔管后(T5)各时点的HR、BP、CSI、CORT。结果:T2、T3、T4时A组比B组、C组HR快(P<0.05),T2、T3、T4、T5时A组比B组、C组SBP、DBP数值高(P<0.05),T2、T3、T4时A组比B组、C组CSI数值高(P<0.05),B组、C组CORT值在T2时刻降低(P<0.05),T3、T4、T5时A组比B组、C组高(P<0.05)。结论: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以5 mg·kg-1·h-1泵入维持麻醉时,高血压全麻患者各指标变化相对比较平稳。
作者:张义华;王玲玲;刘颖;孔禺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2岁。因剧烈呕吐后突发上腹痛10余小时入院。发病前1周严重呃逆发作,伴上腹胀满感。入院前10余小时出现剧烈呕吐,呕吐后出现上腹痛,伴轻微右胸痛。33年前行阑尾切除术,有术后肠粘连、不全肠梗阻、间断呃逆病史,经常出现返流症状。1个月前行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入院后给予胃肠减压、抗感染、抑酸、补液。第2d右胸痛明显加重,并出现憋气、心悸症状。查体:T 39.5℃,呼吸急促,膝胸卧位。右胸隆起,皮下捻发感,右肺呼吸音消失。CT示右侧张力性气胸、胸腔积液、纵隔及皮下气肿。胸穿抽出黄绿色浑浊液体。诊断为自发性食管破裂,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1300 mL黄绿色浑浊液体并有大量气体排出。急症行右开胸探查手术,见胸腔内大量脓苔及胃内容物,食管下段有一个长约2.5 cm纵行全层裂口,行胸腔及纵隔清理,食管裂口缝合修补,应用邻近带蒂胸膜瓣包埋加固,在纵隔及胸腔分别置入引流管。术后第4d再次出现频繁呃逆,胸腔及纵隔引流由清亮转为脓性浑浊液体,考虑为再发食管破裂。于术后第6d行内镜引导下三腔喂养管置入术,见原食管破裂修补处有一直径约0.5 cm裂口,被覆较多脓苔。营养管末端置入空肠起始部以远20 cm,注入造影剂,发现近端空肠淤张、造影剂通过缓慢。置管后试行肠内营养治疗2 d,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症状,并可见营养液由胸腔引流管引出。中止肠内营养,继续静脉营养治疗。考虑患者合并频繁呃逆、返流及腹胀等症状,不利于裂口的愈合,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遵循降逆和胃治则,加用中药及针刺疗法控制呃逆发作、改善胃肠道功能。中药基础方:刀豆15 g,丁香3 g,陈皮10 g,石斛20 g,旋复花10 g,赭石30 g,半夏10 g,白芍15 g,甘草6 g,竹茹10 g,黄连10 g,降香10 g,砂仁15 g,太子参10 g,茯苓20 g,白术10 g,焦三仙30 g。1剂/d,水煎服,分2次经营养管注入。针刺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梁门、足三里、内关、公孙;配穴:攒竹、翳风、天枢、关元;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次/d。术后20 d,呃逆、返流等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0 d,呃逆、腹痛、腹胀等症状完全缓解,经空肠营养管注入肠内营养液,并应用生理盐水行持续胸腔冲洗。术后50 d,经X光检查确认食管裂口愈合,恢复经口进食,脓胸痊愈并拔除引流管。
作者:王冬滨;李志刚;张仲卫;黄景陶;张永民;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镇痛、镇静基础上,心理和针刺治疗腹部外科术后焦虑的作用。方法:124例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在术后完全清醒2 h后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62例)给予镇痛、镇静治疗,心理组(62例)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并针刺双侧神门、内关、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位。结果:两组术后48 h、72 h VAS及SAS评分,心理组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心理及针刺可有效治疗腹部手术后焦虑。
作者:穆群;高美燕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