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宝臣;高宝柱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对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作用。方法:将60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选用0.75%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50μg混合液,对照组选用0.20%丁卡因加1.50%利多卡因混合液行硬膜外麻醉。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影响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寒战发生率为7%,也明显低于对照组33%。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用于前列腺电切术效果确切,对循环系统干扰小,能降低术中寒战发生率。
作者:黄连花;陈超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肛门部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局限性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1],原发性瘙痒症病因不明,症状顽固,不易治愈,约占全部瘙痒症的45%[2]。我们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对60例患者采用长效麻醉剂肛周封闭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锡峰;陈金明;陈吉林;赵炳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症状无特异性,缺乏有效的诊疗手段。消化道灌注测压可反映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情况,准确反映消化道腔内基础压力及其压力变化的频率、幅度、动力指数等,对胃肠运动功能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价值。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道动力监测的临床及基础试验中,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及胃肠外科术后消化道运动功能的评价有很大帮助作用。
作者:李楠;尤胜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以及操作要点。方法:23例复发患者中,1例行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22例采用微创后入路椎板开窗、椎管探查术治疗,采用Nokana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游离髓核未取净或残留髓核再突出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占44%。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作为再手术的治疗方法,优良率达87%,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VA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只要不出现椎管内广泛粘连或腰椎失稳、滑脱,小切口椎板开窗是理想的再手术术式。
作者:曾宪帆;宋东辉;张蔚然;杨杰;王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相比传统手术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指征把握不严、检查不完善、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术后复发。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激光治疗353例(395条肢体),术后复发22例(24条肢体),现分析如下。
作者:沈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结合打压植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以液氮冷冻法制作犬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将浸泡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松质骨植入到股骨头内,对照组将松质骨植入股骨头内,术后进行X线摄片、标本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股骨头骨密度较术前增高,透光区较小,组织学显示实验组骨空陷窝数和脂肪细胞直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12周,扫描电镜可见再生软骨表面与正常透明软骨极为相似,成骨细胞增殖活跃,骨细胞成圆形,核膜清晰,趋于成熟。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的吸收、修复与重建。
作者:李晓明;郭东辉;石国君;李瑞亮;张洪相;苏长生;沈润斌;王红玉;李运美;袁福禄;韩广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治愈率、复发率和术后疼痛程度、肛门失禁程度。结果:两组治愈率、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口愈合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术后疼痛程度和肛门失禁程度也明显比对照组轻(P<0.05)。结论:置管固定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愈合时间短、痛苦小、并发症少。
作者:赖日东;刘爱红;陈少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0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男66例,女52例;年龄15~72岁,平均45岁;发病原因:手术16例,外伤28例,产后10例。病程5~36d,平均11d。住院时间短3d,长59d,平均28d。伴有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者9例,原因不明者45例。部位:左下肢56例,右下肢47例,双下肢5例;临床分型:周围型11例,中央型79例,混合型18例。发病时间5~36d,平均值11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38例,血沉增快37例,纤维蛋白原增高56例,血脂增高65例。
作者:秦前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腹部手术后促进肠道功能尽早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进食,改善机体营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010年6月-2012年1月,我们对50例胆囊开腹手术患者采用早期穴位贴敷,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益乐;朱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的疗效。方法:对41例手外伤急性期未手术和手术后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采用祛腐散、生肌散、生肌膏结合抗生素、消肿及坏死骨咬除的方法治疗。结果:41例愈合时间9~68 d,平均29 d。结论:年龄、就诊时间、是否有骨外露以及是否行骨咬除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与愈合时间成正相关。
作者:赵喆;马宝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变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923例急性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粘连性肠梗阻始终占据病因第一位,肿瘤性肠梗阻比例明显增加,嵌顿疝比例增加。肠梗阻患者平均年龄增长,手术率、治疗有效率提高,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成功率降低。结论:腹腔粘连是引起肠梗阻的首要原因;复杂性肠梗阻数量增加,肠梗阻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了疗效,改善了预后。
作者:张楠;周振理;徐斌;罗连城;殷铭;李伟;姬志伟;杨强;陈鄢津;王光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移植到大鼠烧伤创面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烧伤皮肤缺损造模组和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移植治疗组,治疗后计算表皮细胞在纤维蛋白膜上佳接种密度,观察移植后的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创面伤口的收缩比例等。结果:在纤维蛋白膜上接种表皮细胞的佳密度为5×104/㎝2,烧伤皮肤缺损造模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平均22.3 d,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移植治疗组为18.1 d,造模组创面收缩率为(70±5)%,移植组为(20±5)%(均P<0.05)。结论: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可用于覆盖大面积烧伤造成的皮肤缺损,预防创面伤口瘢痕化的形成,减轻创面收缩率,加速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速度。
作者:陈子英;王晓晔;崔华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BO)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性反应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2007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使用电针方法治疗40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勇刚;雷澍;江荣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手术、化疗、放疗、生物靶向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胃癌单纯手术的疗效是有限的,晚期病人或术后复发或转移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和放疗。生物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胃癌的治疗要采取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吴长安;赵三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中药对胆总管结石ENBD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选取入选条件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各20例,于手术中、术后第5 d、第10 d分别以酶比色法、重氮试剂法、免疫比浊法测定胆汁中TBA、TBIL、UCB,TC、Ca2+、IgA、IgG浓度。结果:术后5 d中药组TBA(1076.5±117.3)umol/L、TBIL(660.7±74.6)μmol/L、胆汁引流量(598±106)mL分别高于对照组(893.3±108.4)μmol/L、(532±160.2)μmol/L、(421±86)mL,(P<0.05)。术后10 d中药组TBA(1242.3±136.5)μmol/L、TBIL(57.78±6.15)μmol/L、胆汁引流量(542±96)mL也分别高于对照组(950.4±142.4)μmol/L、(504±132.4)μmol/L、(437±76)mL,(P<0.05);但UCB(57.78±6.15)mmol/L、TC(1.25±1.04)mmol/L、Ca2+(0.82±0.15)mmol/L、IgG(0.599±0.32) mmol/L分别低于对照组(143.42±13.12) mmol/L、(1.73±1.07) mmol/L、(1.72±0.68) mmol/L、(0.991±0.688)mmol/L,(P<0.05)。结论:疏肝利胆中药可以促进肝脏分泌正常胆汁,增加胆汁排出量,快速减少术后胆汁中细菌,去除胆汁成石性因素。
作者:沙盈盈;冯寿全;梁超;王雄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系指血液因多种原因的影响,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3千万~6千万人患病,可并发下肢肿胀、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我们于2013年1月-2013年4月,采用瑞通立联合尿激酶治疗下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p-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OR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mTOR、p-p70S6K在不同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关系。结果:p-mTOR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3.3%)高于正常黏膜(17.5%),p-mTOR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mTOR表达阳性率(70.5%)高于单发组(31.4%),复发组(70.5%)高于未复发组(31.4%,P<0.01);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阳性率(25.9%)高于正常膀胱黏膜(7.5%,P<0.05),p-p70S6K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p70S6K表达阳性率(45.9%)高于单发组(17.1%),复发组(30.3%)高于未复发组(17.4%,P<0.01);肿瘤分级、分期、数目及p-mTOR表达分别是膀胱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mTOR/p-mTOR/p-p70S6K通路的激活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mTOR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后因子。
作者:陈业刚;杨拓;刘鹏;王建民;孙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对腹部手术切口的作用。方法:腹部手术患者104例,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分为观察组54例,以湿润烧伤膏外敷切口;对照组50例以70%酒精纱布外敷切口结果:观察组切口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切口愈合良好,平态光滑,对照组有5例切口有隆起的瘢痕。结论:腹部手术切口外敷湿润烧伤膏,切口疼痛轻微,切口愈合快,瘢痕形成少。
作者:秦国华;陆国兵;蔡杰;赵贤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使用非甾体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1],抑制前列腺素介导的化学或机械感受器增敏,从而产生持续镇痛作用。2011年5月-2012年1月我们通过观察使用新型非甾制剂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PPH术后疼痛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杨志伟;吴达丰;鲁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