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8例的体会

秦前刚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辨证论治, 外敷疗法, 注射疗法
摘要:200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男66例,女52例;年龄15~72岁,平均45岁;发病原因:手术16例,外伤28例,产后10例。病程5~36d,平均11d。住院时间短3d,长59d,平均28d。伴有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者9例,原因不明者45例。部位:左下肢56例,右下肢47例,双下肢5例;临床分型:周围型11例,中央型79例,混合型18例。发病时间5~36d,平均值11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38例,血沉增快37例,纤维蛋白原增高56例,血脂增高65例。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年女性尿失禁尿流动力学102例分析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尿失禁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102例尿失禁的中年女性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分析比较尿失禁组(包括SUI组、UUI组、SUI/UUI组)与正常对照组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压力流率及尿道压力的差异。结果:SUI组大尿流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较正常对照组,SUI组及SUI/UUI组Valsalva漏尿点压力具有明显差异(P<0.05);大尿流率时,SUI组逼尿肌压、大尿道压及大尿道闭合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有助于中年女性尿失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黄卫文;陈大可;李林锦;鲍文朔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消化道液体灌注测压技术

    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症状无特异性,缺乏有效的诊疗手段。消化道灌注测压可反映消化道动力性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情况,准确反映消化道腔内基础压力及其压力变化的频率、幅度、动力指数等,对胃肠运动功能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价值。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道动力监测的临床及基础试验中,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及胃肠外科术后消化道运动功能的评价有很大帮助作用。

    作者:李楠;尤胜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药配合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精索静脉曲张是指精索内蔓状静脉丛的异常伸长、扩张和迂曲,多见于青少年,发病率约占男性人群的10%~15%[1],以左侧发病为多,是引起男性不育症的病因之一。我们从1998年5月-2012年12月采用腹腔镜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100例,术后口服中药祛瘀通经汤[2]1~3月,取得一定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洪弟;李永禄;尹文利;马远新;魏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疏肝利胆中药对胆总管结石ENBD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肝利胆中药对胆总管结石ENBD术后胆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选取入选条件的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中药组各20例,于手术中、术后第5 d、第10 d分别以酶比色法、重氮试剂法、免疫比浊法测定胆汁中TBA、TBIL、UCB,TC、Ca2+、IgA、IgG浓度。结果:术后5 d中药组TBA(1076.5±117.3)umol/L、TBIL(660.7±74.6)μmol/L、胆汁引流量(598±106)mL分别高于对照组(893.3±108.4)μmol/L、(532±160.2)μmol/L、(421±86)mL,(P<0.05)。术后10 d中药组TBA(1242.3±136.5)μmol/L、TBIL(57.78±6.15)μmol/L、胆汁引流量(542±96)mL也分别高于对照组(950.4±142.4)μmol/L、(504±132.4)μmol/L、(437±76)mL,(P<0.05);但UCB(57.78±6.15)mmol/L、TC(1.25±1.04)mmol/L、Ca2+(0.82±0.15)mmol/L、IgG(0.599±0.32) mmol/L分别低于对照组(143.42±13.12) mmol/L、(1.73±1.07) mmol/L、(1.72±0.68) mmol/L、(0.991±0.688)mmol/L,(P<0.05)。结论:疏肝利胆中药可以促进肝脏分泌正常胆汁,增加胆汁排出量,快速减少术后胆汁中细菌,去除胆汁成石性因素。

    作者:沙盈盈;冯寿全;梁超;王雄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切开挂线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2例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缪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封闭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肛周瘙痒症60例

    肛门部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局限性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1],原发性瘙痒症病因不明,症状顽固,不易治愈,约占全部瘙痒症的45%[2]。我们于2006年1月-2011年1月,对60例患者采用长效麻醉剂肛周封闭联合中药内服外洗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锡峰;陈金明;陈吉林;赵炳堂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氯芬酸钠利多卡因用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术后镇痛30例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使用非甾体镇痛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1],抑制前列腺素介导的化学或机械感受器增敏,从而产生持续镇痛作用。2011年5月-2012年1月我们通过观察使用新型非甾制剂双氯芬酸钠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对PPH术后疼痛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杨志伟;吴达丰;鲁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尿酸盐结晶在手足部位的沉积规律

    目的:了解尿酸盐结晶在人体手足的沉积部位,探索其分布规律。方法:128例痛风患者均在双源CT(DECT)上行手足部位的尿酸盐结晶扫描,利用痛风识别软件处理,记录绿色尿酸盐结晶沉积部位并统计分析。结果:尿酸盐结晶在手足沉积部位依次为跖趾关节、腕骨韧带、跖趾骨肌腱、掌指关节、胫腓骨肌腱、指浅屈肌腱、踝关节、跗关节、腕关节。结论:尿酸盐结晶在痛风患者手足多部位均有沉积,除关节外,周围组织也存在大量尿酸盐结晶沉积现象。

    作者:张榜;崔炎;吴建萍;刘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药贴脐结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

    目的:观察中药贴脐配合125I粒子植入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贴脐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生存质量积分、KPS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贴脐配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可扶正补虚,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楠;吴毅伟;王长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189例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原则。方法:观察经病理证实的189例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根治率、术后并发症和疗效。本组择期手术114例(60.3%),急诊手术75例;125例为根治性切除术,52例姑息性切除术,12例单纯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结果:肿瘤切除率93.7%,根治率66.1%,死亡8例(4.2%);获随访183例(96.8%),1年生存率90.5%,2年生存率76.7%。结论: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尽可能一期根治性切除原发肿瘤,解除梗阻,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陆耀;冯国光;吕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复发22例

    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相比传统手术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指征把握不严、检查不完善、操作不规范,易导致术后复发。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激光治疗353例(395条肢体),术后复发22例(24条肢体),现分析如下。

    作者:沈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应用“护场”理论治疗乳腺癌溃疡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7岁。2012年6月因左乳癌3年、破溃半年就诊。患者于2009年自扪及左乳房结节,B超检查考虑乳癌可能性大,大小约2 cm×2 cm。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坚持于外院口服中药治疗。2013年1月活检,病理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Ⅱ级,ER、PR及Her-2均(-)。由于既往行冠脉搭桥术,心功能不全,心脏情况不佳,不具备手术及放化疗适应证,考虑内分泌及靶向治疗获益不大,患者要求继续予中药治疗。2013年3月乳癌肿物增大至3 cm ×4 cm,乳腺胸廓处皮肤出现破溃,破溃处渗液,周边红肿。外院予康复新液外洗后外敷云南白药,未见愈合,且面积迅速增大,基底深凹。查体:左乳头凹陷,左乳上限可见一椭圆形包块,大小约6 cm×7 cm。肿物高处皮肤破溃,基底深凹,呈菜花样,可见脓苔、坏死肉芽、腐肉,伤口极易出血,腐肉难化难脱。渗出量大,滋水淋漓,渗液清稀,伴血腥液渗出。肿块周围质硬,边界不清,周围皮色不变,伴有恶臭(见图1)。予反复换药,抗生素治疗未见缓解。局部辨证属于“阴证”范畴,缺乏“护场”保护,容易内陷及走黄,缠绵难愈。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溃疡灶,将中药药液(花蕊石打粉、30 g、急性子30 g、蓖麻子30 g、干蟾10g、麝香1g、穿山甲6g、皂角刺15g、乳香10g、没药10 g,14剂,酒、姜汁调匀)加热至37°C,用无菌纱布浸泡湿敷。纱布变凉更换,重复2次,覆盖凡士林油纱2层。溃疡周围予中药(天花粉15 g、姜黄15g、白芷10g、赤芍15g、冰片6g、硫磺5g)打粉醋调外敷,早期每天换药4次,1周后改为每天换药2次。嘱患者注意加强营养。1周后溃疡渗液变清,渗出通畅,局部无明显疼痛,已无臭味,未见溃疡面扩张及加深。2周后溃疡中央出现新生肉芽组织,与基底结合紧密,溃疡边界清晰,大小约5 cm ×5 cm,无明显渗血,少量渗液,色澄清。仍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继续外用中药外敷,湿敷方中穿山甲加量至12 g,以加强透托之力;加用生黄芪30 g,以托毒外出。3个月后随访,溃疡面积缩小至3 cm ×3.5 cm,溃疡变浅,面色粉红,有新生组织,边界清晰,无明显渗液渗血,无异味(见图2);精神状况好转,乏力减轻,食欲好转,体重较治疗前上升4 kg。参照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溃疡面缩小75%,属于显效(溃疡面缩小>50%,超过1个月未再增大,渗出、恶臭减少)。

    作者:何佩珊;刘传波;张可睿;李泉旺;邢姝琴;胡凯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p-mTOR、p-p70S6K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p-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OR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mTOR、p-p70S6K在不同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关系。结果:p-mTOR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3.3%)高于正常黏膜(17.5%),p-mTOR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mTOR表达阳性率(70.5%)高于单发组(31.4%),复发组(70.5%)高于未复发组(31.4%,P<0.01);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阳性率(25.9%)高于正常膀胱黏膜(7.5%,P<0.05),p-p70S6K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p70S6K表达阳性率(45.9%)高于单发组(17.1%),复发组(30.3%)高于未复发组(17.4%,P<0.01);肿瘤分级、分期、数目及p-mTOR表达分别是膀胱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mTOR/p-mTOR/p-p70S6K通路的激活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mTOR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后因子。

    作者:陈业刚;杨拓;刘鹏;王建民;孙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41例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的疗效。方法:对41例手外伤急性期未手术和手术后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采用祛腐散、生肌散、生肌膏结合抗生素、消肿及坏死骨咬除的方法治疗。结果:41例愈合时间9~68 d,平均29 d。结论:年龄、就诊时间、是否有骨外露以及是否行骨咬除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与愈合时间成正相关。

    作者:赵喆;马宝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不同中医证型炎症指标比较

    目的:观察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湿热下注证患者炎症指标与血瘀证炎症指标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0例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湿热下注证和30例血瘀证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散射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生物酶法测定检测脂蛋白(α)(LP(α))水平。结果:湿热下注证Hs-CRP高于血瘀证患者(P<0.01),IL-1、TNF、LP(α)与血瘀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湿热下注证的微观辨证参考。

    作者:许永楷;赵波;陈柏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Boxer骨折3种外固定方法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3种不同外固定方法治疗Boxer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37例Boxer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问号”形状铝板外固定(A组85例)、掌侧石膏托外固定(B组28例)、掌骨夹板外固定(C组24例)治疗,记录复位前、后平片成角,愈合后成角, MCP屈伸活动度,抓握力及上肢功能丢失评分等相关数据。结果:3组均获随访1~4个月(平均3.1个月),头干角复位后及愈合后A组平均数值接近于正常头干角,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问号”形铝板外固定治疗Boxer骨折,在维持复位后头干角方面优于石膏托及掌骨夹板,复位固定可靠,功能及外形愈合良好。

    作者:方敏;李海波;万春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医辨证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8例的体会

    200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男66例,女52例;年龄15~72岁,平均45岁;发病原因:手术16例,外伤28例,产后10例。病程5~36d,平均11d。住院时间短3d,长59d,平均28d。伴有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者9例,原因不明者45例。部位:左下肢56例,右下肢47例,双下肢5例;临床分型:周围型11例,中央型79例,混合型18例。发病时间5~36d,平均值11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38例,血沉增快37例,纤维蛋白原增高56例,血脂增高65例。

    作者:秦前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前列消颗粒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30例

    目的:观察前列消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其对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前列消颗粒,对照组30例口服舍尼通片,共30 d,观察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NIH-CPSI)、尿流率、盆底肌肌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明显降低,平均尿流率、大尿流率、盆底肌肌电图比值参数均明显提高,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消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其松弛与缓解后尿道平滑肌及盆底肌痉挛可能是疗效机制之一。

    作者:李松涛;安立文;金敬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保留皮桥开窗引流术治疗马蹄型肛周脓肿52例

    马蹄型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病情较重、感染范围较大的一种类型,传统手术采用单纯性切开旷置术,对肛门功能损伤较大,术后愈合时间较长,容易复发,且易发生肛门畸形、肛门移位等后遗症。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保留皮桥开窗引流术[1]治疗5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伯岩;侯松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超声定位切除乳腺触诊不确定结节25例

    对于乳腺超声提示的可疑癌性小结节,往往临床触诊难以确定,手术过程中就需要超声进行引导定位。2011年2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体表定位技术,准确切除临床触诊不确定病变32个,筛检出早期乳腺癌2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士云;王丽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