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俊
目的:观察前列消颗粒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及其对尿道括约肌和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口服前列消颗粒,对照组30例口服舍尼通片,共30 d,观察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症状评分(NIH-CPSI)、尿流率、盆底肌肌电图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NIH-CPSI评分明显降低,平均尿流率、大尿流率、盆底肌肌电图比值参数均明显提高,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消颗粒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症状,其松弛与缓解后尿道平滑肌及盆底肌痉挛可能是疗效机制之一。
作者:李松涛;安立文;金敬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蛋白(p-mTOR)、核糖体蛋白S6激酶(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mTOR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p-mTOR、p-p70S6K在不同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膀胱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的关系。结果:p-mTOR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率(43.3%)高于正常黏膜(17.5%),p-mTOR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mTOR表达阳性率(70.5%)高于单发组(31.4%),复发组(70.5%)高于未复发组(31.4%,P<0.01);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阳性率(25.9%)高于正常膀胱黏膜(7.5%,P<0.05),p-p70S6K表达阳性率随着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相应增加,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p-p70S6K表达阳性率(45.9%)高于单发组(17.1%),复发组(30.3%)高于未复发组(17.4%,P<0.01);肿瘤分级、分期、数目及p-mTOR表达分别是膀胱肿瘤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mTOR/p-mTOR/p-p70S6K通路的激活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mTOR可以作为预测膀胱尿路上皮癌复发的预后因子。
作者:陈业刚;杨拓;刘鹏;王建民;孙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肌酸磷酸激酶(CK)在肠梗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27例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手术发现肠坏死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2例,观察组2(行手术治疗发现无肠坏死者)15例,分别在入院时、术后第1 d、术后第3 d采静脉血,检测血标本中IFABP及CK的含量;正常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采静脉血1次。结果:两观察组入院时血清IFABP及CK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后第1 d,两观察组IFABP水平均降至正常,CK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术后第3 d,两观察组IFABP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而CK水平较前明显降低。结论:IFABP及CK是诊断肠缺血、肠坏死的敏感指标,且IFABP对肠梗阻术后的预后有指导意义。
作者:闫万里;胡凯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系指血液因多种原因的影响,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在发展中国家每年有3千万~6千万人患病,可并发下肢肿胀、继发性静脉曲张、皮炎、色素沉着、淤滞性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我们于2013年1月-2013年4月,采用瑞通立联合尿激酶治疗下2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金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马蹄型肛周脓肿是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病情较重、感染范围较大的一种类型,传统手术采用单纯性切开旷置术,对肛门功能损伤较大,术后愈合时间较长,容易复发,且易发生肛门畸形、肛门移位等后遗症。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保留皮桥开窗引流术[1]治疗5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伯岩;侯松涛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贴脐配合125I粒子植入对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8例前列腺癌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中药贴脐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生存质量积分、KPS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贴脐配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可扶正补虚,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减轻放疗的毒副作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吴楠;吴毅伟;王长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的病因学变迁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5923例急性肠梗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果:粘连性肠梗阻始终占据病因第一位,肿瘤性肠梗阻比例明显增加,嵌顿疝比例增加。肠梗阻患者平均年龄增长,手术率、治疗有效率提高,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成功率降低。结论:腹腔粘连是引起肠梗阻的首要原因;复杂性肠梗阻数量增加,肠梗阻诊断、治疗方法不断改进,提高了疗效,改善了预后。
作者:张楠;周振理;徐斌;罗连城;殷铭;李伟;姬志伟;杨强;陈鄢津;王光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主管切开挂线、支管对口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缪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臁疮(下肢慢性静脉性溃疡),以其疾病的缠绵、病程的长久、治疗的困难、愈合的不良而成为下肢慢性溃疡中的疑难杂症,张庚扬教授总结归纳的瘀、湿、虚内治三步疗法和综合外治法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选取验案1例,阐述张庚扬教授治疗臁疮的治疗经验,为臁疮的治疗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综合方法。
作者:矫浩然;李云平;王刚;张光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结合打压植骨治疗犬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以液氮冷冻法制作犬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将浸泡过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松质骨植入到股骨头内,对照组将松质骨植入股骨头内,术后进行X线摄片、标本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结果:实验组股骨头骨密度较术前增高,透光区较小,组织学显示实验组骨空陷窝数和脂肪细胞直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12周,扫描电镜可见再生软骨表面与正常透明软骨极为相似,成骨细胞增殖活跃,骨细胞成圆形,核膜清晰,趋于成熟。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改善股骨头血供,促进坏死骨的吸收、修复与重建。
作者:李晓明;郭东辉;石国君;李瑞亮;张洪相;苏长生;沈润斌;王红玉;李运美;袁福禄;韩广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对腹部手术切口的作用。方法:腹部手术患者104例,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分为观察组54例,以湿润烧伤膏外敷切口;对照组50例以70%酒精纱布外敷切口结果:观察组切口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3个月观察组切口愈合良好,平态光滑,对照组有5例切口有隆起的瘢痕。结论:腹部手术切口外敷湿润烧伤膏,切口疼痛轻微,切口愈合快,瘢痕形成少。
作者:秦国华;陆国兵;蔡杰;赵贤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移植到大鼠烧伤创面治疗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健康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烧伤皮肤缺损造模组和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移植治疗组,治疗后计算表皮细胞在纤维蛋白膜上佳接种密度,观察移植后的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创面伤口的收缩比例等。结果:在纤维蛋白膜上接种表皮细胞的佳密度为5×104/㎝2,烧伤皮肤缺损造模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平均22.3 d,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移植治疗组为18.1 d,造模组创面收缩率为(70±5)%,移植组为(20±5)%(均P<0.05)。结论:自体表皮细胞-纤维蛋白膜可用于覆盖大面积烧伤造成的皮肤缺损,预防创面伤口瘢痕化的形成,减轻创面收缩率,加速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速度。
作者:陈子英;王晓晔;崔华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的原因、再手术的适应证、术式选择以及操作要点。方法:23例复发患者中,1例行椎板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及融合手术治疗,22例采用微创后入路椎板开窗、椎管探查术治疗,采用Nokana标准评估疗效。结果:游离髓核未取净或残留髓核再突出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占44%。后路小切口椎板开窗术作为再手术的治疗方法,优良率达87%,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前、后VAS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只要不出现椎管内广泛粘连或腰椎失稳、滑脱,小切口椎板开窗是理想的再手术术式。
作者:曾宪帆;宋东辉;张蔚然;杨杰;王威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原则。方法:观察经病理证实的189例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切除率、根治率、术后并发症和疗效。本组择期手术114例(60.3%),急诊手术75例;125例为根治性切除术,52例姑息性切除术,12例单纯永久性结肠造口术。结果:肿瘤切除率93.7%,根治率66.1%,死亡8例(4.2%);获随访183例(96.8%),1年生存率90.5%,2年生存率76.7%。结论:老年梗阻性结直肠癌应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尽可能一期根治性切除原发肿瘤,解除梗阻,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作者:陆耀;冯国光;吕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2002年4月-2013年3月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08例,男66例,女52例;年龄15~72岁,平均45岁;发病原因:手术16例,外伤28例,产后10例。病程5~36d,平均11d。住院时间短3d,长59d,平均28d。伴有静脉曲张、血栓性浅静脉炎者9例,原因不明者45例。部位:左下肢56例,右下肢47例,双下肢5例;临床分型:周围型11例,中央型79例,混合型18例。发病时间5~36d,平均值11d。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38例,血沉增快37例,纤维蛋白原增高56例,血脂增高65例。
作者:秦前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行静脉麻醉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麻醉效果及术中知晓情况。方法:择期行LC患者240例,随机分均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丙泊酚组(P组)。D组给以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麻醉诱导和维持,P组则以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和维持。记录麻醉诱导、插管及腹腔充气的心血管反应;记录术中用药、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并调查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D组患者的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未见血压明显变化,腹腔充气血压升高(P<0.01),拔管后血压降低(P<0.01);P组患者麻醉诱导后血压降低(P<0.01)。D组麻醉和手术过程心率降低(P<0.01)而P组心率保持不变。P组清醒拔管时间均少于D组(P<0.05)。D组阿托品和乌拉地尔的使用较多(P<0.01),麻黄碱使用较少(P<0.05)。D组术后即时镇痛(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少于P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选择方法之一,术中注意右美托咪啶诱导给药速度、加强心率监护和管理,且无术中知晓发生。
作者:吴纯西;李玉红;张寒冰;郭静;杜建龙;刘俊;何海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手外伤的疗效。方法:对41例手外伤急性期未手术和手术后出现坏死、感染的患者采用祛腐散、生肌散、生肌膏结合抗生素、消肿及坏死骨咬除的方法治疗。结果:41例愈合时间9~68 d,平均29 d。结论:年龄、就诊时间、是否有骨外露以及是否行骨咬除对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与愈合时间成正相关。
作者:赵喆;马宝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手术、化疗、放疗、生物靶向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胃癌单纯手术的疗效是有限的,晚期病人或术后复发或转移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化疗和放疗。生物靶向治疗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的新方向。胃癌的治疗要采取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模式。
作者:吴长安;赵三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急性胰腺炎早的病变起源于胰腺腺泡细胞。腺泡细胞内酶原颗粒过早地被激活、腺泡细胞坏死并启动固有免疫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对转归至关重要。关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有许多学说,其中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学说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该学说的提出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宗春辉;刘洪斌;吴尚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in-flammatory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IBO)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性反应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2007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使用电针方法治疗40例,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勇刚;雷澍;江荣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