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磊珂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及超声诊断为乳腺良性病变的153例患者进行B超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在乳腺微创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153例患者中共切除352处病灶,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腺良性疾病,术后1~6月B超检查,均未发现残留乳腺病灶.结论:用B超引导下麦默通旋切系统对乳腺良性疾病具有操作简易、定位准确、安全,病灶可进行微创完整切除,并能获明确病理组织学诊断又符合美学观点等优点.
作者:陈积贤;徐平;黄毅;梁美珍;林肖;贺新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部分肝脏切除术中出血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例择期行部分肝脏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中心静脉压控制在0~5 cmH2O,干部分肝脏切除后恢复正常;对照组中心静脉压维持在6~12 cmH2O.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病人肾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可减少部分肝脏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项余华;曹志得;李有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常规拔除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预防、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的17例患者,分析其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7例胆满发生时间在拔除T管后3 min~1.5 h,其中16例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由于弥漫性腹膜炎而行手术治疗,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4例患者采用的T管材料为橡胶管,13例患者为乳胶管;7例患者T管横臂横截面达原管的1/2以上;6例患者合并有中重度营养不良.结论:胆道术后拔除T管后胆漏的发生与T管材料、T管裁剪、拨T管时机、胆道内压力,病人营养状况有关.治疗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陈志良;任培土;鲁葆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患者男,12岁.因中上腹隐痛伴进食后呕吐7 d入院.巩膜黄染,右上腹可及-8 cm×8 cm×7 cm质硬包块,压痛,表面不平,活动度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作者:邱振明;郑永华;卢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管镜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方法:126例乳头谥液患者中积乳症、乳管扩张并乳管炎者进行乳管药物灌洗,对发现肿瘤者手术治疗.结果:126例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伴乳管炎78例,行乳管药物灌洗后乳管溢液均得到根治或明显好转.诊断乳管乳腺癌15例,乳头状瘤33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9.2%.结论:乳管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率,具有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的特点,术前定位准确,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或过大的切除范围.
作者:王敦英;周仕萍;闵美林;张卫东;唐张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经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5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法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外固定,旋后-内收型固定于外旋-外翻-背伸位,垂直压缩固定于中立位,其他均固定于内旋-内翻-背伸位,固定时间42~56 d,平均48 d.结果:随访6~12月,82例功能正常无不适感;66例行走时踝部不适,小腿酸胀感;5例行走时踝部疼痛;3例手法复位失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论:完好的复位、跟后石膏托夹板固定,较单纯石膏或单纯夹板等外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可靠.可使大多数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恢复踝关节的正常功能.
作者:赵洪洲;王志彬;王洪金;刘宝昆;刘丽民;库华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预后较差的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为62万~65万,其发病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数约为60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
作者:李强;郝希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2009年我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收治的病历资料完整的5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病例,总结早期器官功能损害的病变规律及防治经验.方法:所有SAP病人均在我院SICU接受多学科协作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患者入科后即给予相关监测,按其MODS标准诊断程序,记录入科后不同的时间段(1、3、7、10和14 d)里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统计SAP早期各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本组58例中,胃肠道普遍受累(100%),消化道外累及器官损害发生率从高到低顺序为:肺、心、代谢、肾、循环、肝、凝血、脑.严重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34.48%),休克13例(22.41%),肝功损害11例(18.97%),消化道出血10例(17.24%),肾衰竭6例(15.51%),凝血功能异常6例(10.34%),胰腺脑病5例(8.62%),发生时间无明显差异,全组病例14 d内死亡8例,病死率13.79%,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和休克.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MODS器官损害的特征为肺、心、代谢、肾、循环常受累,其中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衰竭和休克,中西医结合防治SAP所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疗效显著.
作者:傅强;崔乃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脾脏外科的发展依赖于脾脏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脏是人体内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及产生备解素及促吞噬肽等作用.
作者:许守平;姜洪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时心率变异性分析中近似熵分析法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监测麻醉深度时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全身麻醉病人测定麻醉前(T1)、诱导插管(T2)、术中(T3)、苏醒(T4)4个时间点各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近似熵(ApEn)变化.结果:HR在T2、T3和T4均较T1值升高(P<0.01~0.05).MAP在T2时较T1值降低(P<0.05),T3、T4较T1值升高(P<0.05),而T4比T3明显升高(P<0.01).BIS值在麻醉后各时点均较T1值下降明显(P<0.01),其中T4也较T1下降(P<0.05),T3与T2时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T4较T3明显升高(P<0.01).近似熵值的T1值均大于其他各时点(P<0.01~0.05),其T4较T3时点升高(P<0.01),T3较T2时点降低(P<0.05).结论:作为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指标的近似熵分析法,能描述围术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但其与BIS并无相关性.
作者:周芳;申岱;刘家鹏;贾晓宁;李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臂神经丛阻滞联合镇静镇痛术用于自残性断指再植手术的效果.方法:34例行断指再植手术的患者全部选用腋路臂神经丛阻滞,并留置导管,手术开始前静脉推注芬太尼0.1 mg、咪达唑仑2 mg.术后保留神经阻滞穿刺针外套管48 h,每6~8 h往留置导管注入0.2%罗派卡因8 mL,静脉推注芬太尼0.05 mg、咪达唑仑2 mg,连用3 d.观察术中术后各时段血压、SpO2、心率及呼吸变化,以及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麻醉效果满意,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各个时段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与麻醉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SpO2与麻醉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术后各时段患者血压、心率、SpO2、呼吸频率与术中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镇痛效果良好,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臂神经丛阻滞联合镇静镇痛术用于自残性断指再植手术效果满意.
作者:郑翔;胡先保;徐招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复发的防治策略.方法:对98例二次手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后复发者多为首次手术单纯结节切除和腺叶部分切除者.再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9.2%,其中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7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2例(暂时性1例,永久性1例).结论:正确选择术式可降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术后复发率,尽管再次手术困难大,并发症多,但只要掌握必要的手术技巧,术中精细操作,可减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殷述刚;刘毓键;朱理玮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评价U形管引流对晚期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肝门胆管癌行U形管置入引流术.结果:17例患者术后总胆红素逐渐下降,术后第7 d总胆红素为(113.4±51.1)mmol/L,较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蛋白水平升高明显,ALT、AST、r-GT显著降低.术后随访率76.4%,平均生存期为11.6个月.结论:U形管引流术适用于不能根治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晚期肝门胆管癌,可有效解除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作者:顾元龙;杨军;顾万清;何友钊;钱毅;李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十分复杂,常伴有肠麻痹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肠道细群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终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张盛林;卫明明;齐清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血浆与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联合应用对体外培养的MSCs增殖和诱导成骨的影响.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从兔髂骨骨髓中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取第3代MSCs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加入含10%血清DMEM培养基,钙化诱导组利用含有钙化诱导剂0.1 μmol/L的地塞米松、50 mg/L的维生素C、10 mmol/Lβ-甘油磷酸钠的DMEM培养基,联合诱导组加入含有1%PRP及钙化诱导剂的DMEM培养基,诱导培养8 d.结果:MSCs传至第3代细胞多呈长梭多角形.诱导培养5 d后,空白对照组碱性磷酸酶染色弱阳性,钙化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联合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染色为强阳性.诱导培养21 d,两诱导组钙结节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MTT法显示诱导培养第2~5 d联合诱导组细胞增殖明显高于钙化诱导组(P<0.05).碱性磷酸酶定量测定显示,联合诱导组于第3 d、5 d和7 d,OD值均高于钙化诱导组(P<0.05).结论: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联合应用于MSCs的成骨诱导,优于单纯钙化诱导方法,且诱导的成骨细胞具有更好的增殖及成骨活性.
作者:马信龙;孙晓雷;马剑雄;王志钢;张华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莪术油经肝动脉栓塞加无水乙醇瘤体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分为双介入组(莪术油肝动脉栓塞配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疗法)、莪术油组、无水乙醇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肿瘤的病灶变化、AFP、肝功能、生存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双介入组在近期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等方面优于莪术油介入组和无水乙醇介入组.结论:莪术油经肝动脉栓塞加无水乙醇瘤体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毕德明;唐芳;刘勇;杨余朋;张军永;冯乃兵;杨维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是目前已知的与组织纤维化形成关系为密切的细胞因子,它通过胞浆中的中介分子Smads将刺激信号传递至细胞核,发挥生物学作用.
作者:张淑坤;崔乃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方法:9例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给予抗休克、抗感染、创面挂线引流、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物、控制血糖、中药换药及对症支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创面愈合时间为23~72 d,平均45 d.会阴部无组织缺损,瘢痕少,会阴局部无功能障碍.结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以避免会阴部组织缺损,减少瘢痕形成,对于保全患者会阴部组织的完整性及患者的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左志贵;宋华羽;徐昶;李激;倪士昌;周振华;陈绍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其并发症与后遗症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劳动能力,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
作者:侯玉芬;郝清智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总结乳腺癌术中皮肤缺如和术后皮肤坏死的植皮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全厚或中厚自体皮移植、缝线打包加压固定法用于手术中皮肤缺如17例,中厚、刃厚皮片邮票状植皮用于手术后皮肤坏死6例.结果:乳腺癌术中即刻全厚及中厚自体皮移植全部成活,术后坏死组织切除及肉芽创面移植中厚或刃厚自体皮95%成活.结论:乳腺癌术中、术后皮肤缺如或坏死,采用全厚、中厚、刃厚自体皮肤移植加缝线打包法,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吴兴荣;杨顺江;徐朝辉;许盈;周乐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