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部分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项余华;曹志得;李有辉

关键词:部分肝脏切除术,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 出血量, 肾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部分肝脏切除术中出血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例择期行部分肝脏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中心静脉压控制在0~5 cmH2O,干部分肝脏切除后恢复正常;对照组中心静脉压维持在6~12 cmH2O.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病人肾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可减少部分肝脏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通里攻下法对急性重症胰腺炎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急腹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十分复杂,常伴有肠麻痹等胃肠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肠道细群移位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终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作者:张盛林;卫明明;齐清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手术联合抗生素珠链置入治疗慢性骨髓炎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抗生素珠链置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慢性骨髓炎患者行病灶清除,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用万古霉素或达力新,与骨水泥混合制成的抗生素珠链置入.结果:40例愈合,5例复发,再次置入后治愈.5例无效.结论:病灶彻底清除、联合抗生素骨水泥置入治疗慢性骨髓炎疗效确切.

    作者:卞泗善;苏庆红;孔鹏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MitoKATP通道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心肌的保护机制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ris,SAP)是一种病情凶险、并发症多的急腹症,常并发胰外脏器损害,包括心血管失代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胰性脑病,甚至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

    作者:田影;尤胜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部分肝脏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部分肝脏切除术中出血量和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0例择期行部分肝脏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肝实质完全离断过程中中心静脉压控制在0~5 cmH2O,干部分肝脏切除后恢复正常;对照组中心静脉压维持在6~12 cmH2O.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病人肾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可减少部分肝脏切除术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且对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项余华;曹志得;李有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

    目的:探讨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方法:9例会阴部急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给予抗休克、抗感染、创面挂线引流、大剂量活血化瘀药物、控制血糖、中药换药及对症支持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创面愈合时间为23~72 d,平均45 d.会阴部无组织缺损,瘢痕少,会阴局部无功能障碍.结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且可以避免会阴部组织缺损,减少瘢痕形成,对于保全患者会阴部组织的完整性及患者的性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左志贵;宋华羽;徐昶;李激;倪士昌;周振华;陈绍棋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U形管引流在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U形管引流对晚期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7例无法手术切除的晚期肝门胆管癌行U形管置入引流术.结果:17例患者术后总胆红素逐渐下降,术后第7 d总胆红素为(113.4±51.1)mmol/L,较术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白蛋白水平升高明显,ALT、AST、r-GT显著降低.术后随访率76.4%,平均生存期为11.6个月.结论:U形管引流术适用于不能根治切除或姑息性切除的晚期肝门胆管癌,可有效解除黄疸,改善肝功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

    作者:顾元龙;杨军;顾万清;何友钊;钱毅;李建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莪术油和无水乙醇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

    目的:观察莪术油经肝动脉栓塞加无水乙醇瘤体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分为双介入组(莪术油肝动脉栓塞配合经皮无水乙醇注射疗法)、莪术油组、无水乙醇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观察治疗后肿瘤的病灶变化、AFP、肝功能、生存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双介入组在近期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等方面优于莪术油介入组和无水乙醇介入组.结论:莪术油经肝动脉栓塞加无水乙醇瘤体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毕德明;唐芳;刘勇;杨余朋;张军永;冯乃兵;杨维超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的:探讨以大承气颗粒剂为主要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严重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7例并发腹腔间隙综合征的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A组10例采用以大承气颗粒剂为主要方剂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B组7例常规治疗.结果:膀胱内压、平均动脉压、尿量、便量和氧合情况等指标A组优于B组.结论:以大承气颗粒剂为主要方剂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烧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高志刚;刘彤;邢敬龙;刘艳山;邢溢庆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胆囊息肉临床病理分析及手术指征探讨

    目的: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与病理资料,探讨胆囊息肉的手术指征.方法:统计分析行手术治疗的2 054例患者胆囊息肉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非肿瘤性息肉占90.1%,年龄≥60岁、直径≥10 mm的单发息肉、息肉基底宽或无蒂、合并有胆囊结石者,术后病理检查属恶性者占12.3%.结论:大多数胆囊息肉恶变率极低,年龄≥60岁、直径≥10mm的单发息肉、患肉基底宽或无蒂、近期增长明显增快、息肉合并胆囊炎症状较重或胆囊功能丧失等,是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

    作者:黄涛;秦鸣放;赵宏志;蔡旺;杨慧琪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与中医辨证

    目的:通过六经辨证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自然病程演进中的临床特征、脏器功能障碍特点、死亡相关因素以及证候传变规律.方法:对346例患者按照入院时、1、3、5、7、14、28 d共7个时间点分别记录APACHEII评分、各脏器功能状态,死亡相关因素,中医四诊.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中APACHEII评分呈双峰型分布;脏器衰竭多受累器官为呼吸、外周循环、肾和胃肠道.初期中医辨证以少阳阳明合病或阳明腑实证为主,严重者则表现为结胸里实证,进展期多为毒热炽盛,热结腑实,恢复期多见气阴两伤.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自然病程分为初期、进展期和恢复期,肠麻痹持续时间是影响SAP自然病程的重要因素.

    作者:苗彬;崔乃强;赵二鹏;马涛;赵光;王心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慢性胰腺炎糖代谢特征及柴胡疏肝散的干预作用

    目的:观察慢性胰腺炎大鼠糖代谢变化以及中药柴胡疏肝散对其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制备慢性胰腺炎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中药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进行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胰岛素受体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存在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抵抗,肝脏胰岛素受体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中药组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上调(P<0.05).结论:慢性胰腺炎引起糖代谢障碍,柴胡疏肝散可能是通过上调肝脏胰岛素受体表达的机制,改善胰岛素抵抗,进而发挥治疗糖代谢障碍的作用.

    作者:薛承锐;周晓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53、Ki67肿瘤标志物在不同分型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p53、Ki67在不同分型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40例患者按膀胱镜检及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查p53、Ki67在各分型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并与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进行比较.结果:乳头状瘤型、肠腺瘤型腺性膀胱炎有较高的p53、Ki67表达率,并与正常膀胱黏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慢性炎症型、滤泡水肿型则p53、Ki67表达率较低,与正常膀胱黏膜无差异.肠上皮型、前列腺型腺性膀胱炎p53表达率较高,并且与正常膀胱黏膜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肠上皮型、前列腺型腺性膀胱炎Ki67表达率较高,与膀胱正常黏膜组比较,前列腺型组有显著性差异,肠上皮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乳头状瘤型、肠腺瘤型、肠上皮型及前列腺型腺性膀胱炎应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及抗癌药物膀胱灌注,并严密术后随访.对于慢性炎症型、滤泡水肿型及无化生型腺性膀胱炎,在去除慢性刺激因素下进行临床观察即可.

    作者:方海伟;程跃;蒋军辉;沈志久;王国耀;李和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TXA2/PGI2平衡和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循环血栓素/前列环素(TXA2/PGI2)平衡的影响及对肾功能的保护机制.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UTI组和对照组各25例,UTI组在抗休克、手术止血基础上,术中、术后(术中1次、术后8 h1次)给予UTI 1 700 U/kg 10次,对照组给予同等次数的等量生理盐水.结果:术后1 h UTI组TXA2/PGI2比值就明显低干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TXA2/PGI2比值基本一致(P>0.05).两组术后血BUN、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幅度UTI组明显低干对照组(P<0.05),术后恢复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尿NAG、γ-GTP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升高幅度UTI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UTI对失血性休克患者血循环TXA2/PGI2比值失衡有一定的调节作用;UTI通过调节TXA2/PGI2平衡,改善了休克患者肾单位的血流灌注,从而保护了肾脏的滤过功能和肾小管的分泌功能.

    作者:王力民;汤慧;郑亚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心率变异性近似熵分析法与脑电双频谱指数间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时心率变异性分析中近似熵分析法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监测麻醉深度时的相关性.方法:对40例全身麻醉病人测定麻醉前(T1)、诱导插管(T2)、术中(T3)、苏醒(T4)4个时间点各5 min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近似熵(ApEn)变化.结果:HR在T2、T3和T4均较T1值升高(P<0.01~0.05).MAP在T2时较T1值降低(P<0.05),T3、T4较T1值升高(P<0.05),而T4比T3明显升高(P<0.01).BIS值在麻醉后各时点均较T1值下降明显(P<0.01),其中T4也较T1下降(P<0.05),T3与T2时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T4较T3明显升高(P<0.01).近似熵值的T1值均大于其他各时点(P<0.01~0.05),其T4较T3时点升高(P<0.01),T3较T2时点降低(P<0.05).结论:作为心率变异性的非线性分析方法指标的近似熵分析法,能描述围术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但其与BIS并无相关性.

    作者:周芳;申岱;刘家鹏;贾晓宁;李佩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乳管镜治疗乳头溢液126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乳管镜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方法:126例乳头谥液患者中积乳症、乳管扩张并乳管炎者进行乳管药物灌洗,对发现肿瘤者手术治疗.结果:126例乳头溢液患者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伴乳管炎78例,行乳管药物灌洗后乳管溢液均得到根治或明显好转.诊断乳管乳腺癌15例,乳头状瘤33例,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9.2%.结论:乳管镜检查是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了乳腺癌的诊断率,具有直接、安全、有效、准确性较高的特点,术前定位准确,避免了手术的盲目性或过大的切除范围.

    作者:王敦英;周仕萍;闵美林;张卫东;唐张峰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外科治疗进展

    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预后较差的常见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为62万~65万,其发病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数约为60万,为所有恶性肿瘤的第3位.

    作者:李强;郝希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临床特点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发病后72 h内入院、病程中出现了感染并发症且资料完善的6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伴感染患者的总病死率为37.9%,66例共继发88个器官感染,共培养出76(49.7%)G-菌株、17(11.1%)G+菌株,60(39.2%)真菌株.胰腺感染占总感染病例的34.8%(23/66),伴有胰腺或胰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无胰腺感染患者(P<0.05).真菌感染32例,其中单纯真菌感染4例,包括尿道2例,肺部和血液各1例,其余病例均伴有细菌感染.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继发胰腺或胰周感染是为严重的感染并发症;真菌感染有增加的趋势,临床工作中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文礼;赵龙;金涛;张海燕;黄蕾;杨晓楠;薛平;夏庆;刘续宝;程征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脾脏外科进展

    脾脏外科的发展依赖于脾脏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脾脏是人体内大的周围淋巴器官,能够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因子,是机体储血、造血、滤血、毁血的主要器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抗感染、抗肿瘤、内分泌及产生备解素及促吞噬肽等作用.

    作者:许守平;姜洪池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胰十二指肠Burkitt淋巴瘤1例

    患者男,12岁.因中上腹隐痛伴进食后呕吐7 d入院.巩膜黄染,右上腹可及-8 cm×8 cm×7 cm质硬包块,压痛,表面不平,活动度差,浅表淋巴结未触及.

    作者:邱振明;郑永华;卢勇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胆道术后常规拨T管致胆漏17例分析

    目的:探讨胆道术后常规拔除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预防、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的17例患者,分析其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本组17例胆满发生时间在拔除T管后3 min~1.5 h,其中16例采取非手术治疗,1例由于弥漫性腹膜炎而行手术治疗,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4例患者采用的T管材料为橡胶管,13例患者为乳胶管;7例患者T管横臂横截面达原管的1/2以上;6例患者合并有中重度营养不良.结论:胆道术后拔除T管后胆漏的发生与T管材料、T管裁剪、拨T管时机、胆道内压力,病人营养状况有关.治疗首选非手术治疗.

    作者:陈志良;任培土;鲁葆春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