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陈江敏;朱汉权;张记连
目的:探讨肠功能恢复汤联合肠内营养对腹腔感染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肠外营养(PN)组、肠内营养(EN)组、肠功能恢复汤加EN组,分别在24 h、48 h、3 d、5 d、7 d采集血液检测血清中TNF-α含量.于实验第7 d处死,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occlud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N组大鼠死亡率较其他组高;其余三组肠转运功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N组小肠黏膜萎缩明显,电镜肠功能恢复汤加EN组肠粘膜比其他组好.各组血清TNF-α含量术后均较对照组升高,48 h达峰值.结论:肠功能恢复汤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减轻腹腔感染后肠黏膜损伤,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细菌移位率.
作者:王春荣;姜宁;王沙;程永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索煨脓生肌疗法再生修复足跟部伴有跟腱、跟骨、脂肪垫等组织损伤的机制与质量.方法:38例患者均采用煨脓生肌疗法,局部外敷煨脓生肌膏,全身应用抗生素,记录治疗过程和愈合质量.结果:38例全部治愈,皮肤表面光滑平整,感觉正常,34例外形与功能正常,4例行走和负重功能基本正常.结论:煨脓生肌疗法方法简便,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治疗足跟部组织损伤能够大限度地维护足跟的外形与功能.
作者:高步营;王本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患者男,47岁.因腹壁肿块3年于2007年5月就诊.肿块逐渐增大,于1年前增大约5 cm×5 cm×5 cm.曾行手术切除,术后3个月复发,增大迅速,脐右侧偏上可见一约8 cm×7 cm的肿块及一长约4 cm的手术疤痕,质硬,表面光滑,底部活动度尚可,四周活动度差,无压痛.
作者:李明远;陈江敏;朱汉权;张记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医学科技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认为世界已进入传感器时代,日本将传感器技术列为十大技术之首[1],我国也将传感器技术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作者:徐卫国;王志彬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对人膀胱肿瘤T24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含不同浓度去甲斑蝥素的RMPI-1640与T24细胞一起培养,分别在12 h、24 h、36 h、48 h、60 h收集细胞进行MTT实验,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并筛选佳药物浓度;用佳浓度的药物与细胞共同培养,免疫印迹法检测作用不同时间后bcl-2和Bax表达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8、-9活性变化.结果:去甲斑蝥素在体外对T24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佳浓度为60 μmol/L;去甲斑蝥素(60 μmol/L)与T24共同培养,随着作用时间延长Bax表达逐渐增强,bcl-2表达逐渐减弱;并且Caspase-3、-8、-9的活性均增加.结论:去甲斑蝥素在体外对T24细胞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其激活Caspase-3、-8、-9活性,增强Bax和减弱bcl-2表达而诱导凋亡有关.
作者:沈海山;刘利维;韩瑞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腹腔镜技术逐渐在临床应用,但由于腹腔镜手术缺少三维视觉、手的触觉不敏感等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复杂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手助腹腔镜外科(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微创手术方式,需要切一长6~7 cm的手助切口,在保持气腹状态下,允许外科医生将一只手进入腹腔配合腹腔镜器械完成较复杂的手术操作[1-2].
作者:赵宏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创伤膏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常规换药,创面涂抹创伤膏;对照组常规换药.比较两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缩小率、症状体征、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以及组织学观察的差异.结果:用药4周后,总体疗效、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缩小率和抑菌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膏能够提高创面修复质量,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阎伟;刘西斗;阎茹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比较Shouldice和Lichtenstein斜疝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两位高年资医师完成的Shouldice术和Lichtenstein术的资料,对两类手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及术后复发上的差异无显著性;Shouldice术手术费用低,术后异物感小;Lichtenstein术在手术时间和牵拉感方面有优越性.结论:两类手术各有特点,疝修补术应按个体化处理.
作者:石瑜;陈欣;王巍松;严光亮;田斌;夏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创面修复是外科领域中的重要问题.理想的创面修复是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减少瘢痕的形成,因此,寻找有效调控和干预方法,是目前创面修复追求的目标.
作者:肖秀丽;王振宜;唐汉钧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2例中行肿瘤摘除术18例,胰体尾联合脾切除术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肿瘤切除并胃大部切除术2例,Whipple术3例,捆绑式胰体空肠吻合术1例.结果:B超、CT、MRI、DSA诊断胰岛细胞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2.5%、75%、80%、87.5%.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恶性率显著高于功能性胰岛细胞瘤(P<0.01).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治疗方案主要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定位和恶性度.对良性者宜行单纯肿瘤切除或胰腺部分切除,对恶性肿瘤应以扩大范围的根治性肿瘤切除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翁汉钦;何小玲;刘彤;李富新;朱理玮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防治放射性黏膜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病人在放疗期间应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照组常规处理.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放射治疗,但对照组中5例病人因黏膜反应严重,放疗过程中被迫中断1~2周;放射性黏膜损伤反应程度、黏膜损伤的出现时间以及患者生活质量(卡氏评分)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能减低鼻咽癌放射性黏膜反应临床症状,推迟其出现的时间,提高鼻咽癌放疗完成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石闻光;侯炜;周雍明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43例采用闭合或开放法置入穿刺鞘,使用粘连区分离技术,显露胆囊全貌及Calot三角,常规切除胆囊.结果:39例在腹腔镜下治疗成功,4例中转开腹.1例术后胆瘘.结论:对于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囊结石患者,只要腹腔镜手术医师具有熟练操作技术,良好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经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作者:李红;肖新波;邓巍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我们于2005年6月-2007年3月应用芪丹生肌方内服,并配合换药,治疗感染性溃疡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树元;张林;路继刚;王锋;蔡晓红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GF)在大鼠炎性疼痛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制备前列腺炎性疼痛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塞来昔布胶囊组,小金丸高、中、低剂量组.连续药物干预4周后,HE染色法观察炎性改变情况,免疫组化法并结合图形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前列腺组织NGF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NGF呈强表达;小金丸高、中剂量组及塞来昔布胶囊组较模型组NGF表达明显降低(P<0.01);小金丸高剂量组NGF表达较塞来昔布胶囊组无显著差异(P>0.05),较中、低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小金丸可抑制前列腺炎性疼痛大鼠前列腺组织NGF的表达,并可能通过此抑制作用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作者:曲晓伟;张培海;尹静;张蜀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机体凝血系统改变有关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9例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前24h、术后24 h和72 h分别进行血小板计数(PLC)、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测定.结果:有8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其术前24 h与术后24 h和72 h的PLC、APTT和FIB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比较,术前APTT和FIB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24 h、72 h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PIE)、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动态监测对骨科大手术后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徐生根;毛强;毛兆光;俞光荣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通腑除胀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通腑除胀汤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30例,治愈28例,平均治愈时间为10.1 d.对照组20例,治愈10例,平均治愈时间为20.5 d.结论:采用胃肠减压、稳定内环境、营养支持、给予生长抑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能改善症状,加用通腑除胀汤则可进一步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毛登峰;范宏宇;郭建虎;聂兴玉;董怀生;赵海滨;李会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术后化疗的骨髓抑制毒性反应与贞芪扶正颗粒的解毒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法,回顾性调查接受FOLFOX或FOLFIRI联合化疗的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血白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数量,154例分为FOLFOX、FOLFOX+贞芪扶正颗粒、FOLFIRI、FOLFIRI+贞芪扶正颗粒和对照等5组,化疗均为1疗程/月,共6疗程.第1次化疗后1月开始监测各组的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与血小板数量,1次/月,至化疗结束后3个月,共9次.结果:比较对照组,FOLFOX和FOLFIRI组的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量和平均体积均明显下降,并随化疗次数增加而下降,化疗结束后3月恢复至正常.加贞芪扶正颗粒的两组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数量和平均体积下降幅度则明显小于无贞芪扶正颗粒组.结论:结直肠癌术后常见的FOLFOX或FOLFIRI方案联合化疗均可导致三系骨髓抑制,随化疗次数增加而加重.贞芪扶正颗粒有不同程度的解毒保护作用.
作者:黄常新;陈灵芝;赵建刚;杨关根;王宇军;左振魁 刊期: 2008年第05期
2005年10月-2007年9月,我院微创外科中心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uRSL)、输尿管镜下D-J管内置、微通道经皮肾碎石取石术(mPCNL)及一期经皮肾穿刺造瘘、二期输尿管镜下碎石取石术、术后配合体外冲击波碎石(KSWL)等微创方法治疗13例上尿路结石并肾功能衰竭,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康清;樊华林;匡春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凶险,合并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对其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在重症监护、内镜技术、药物等方面取得的进展,使SAP的治疗效果有了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通过非手术治疗得到痊愈.
作者:魏云志;丁守成;刘旭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疗效.方法:41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23例和观察组18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结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观察组单纯采用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小便恢复正常,但针刺组平均治疗时间(2.1±0.4)周明显短于观察组(4.8±0.7)周.结论:针刺结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可明显缩短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治疗时间,促进其康复.
作者:叶和松;周小庆;张巧玲;周东;李朋;蓝伟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