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治疗

王维良;梁建明;曾繁余

关键词:腹部手术, 早期肠梗阻, 治疗
摘要: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选择不当,常可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我院1991-2001年共治疗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13~65岁,平均37岁.胃大部分切除术后2例,胃癌根治术后1例,阑尾切除术后12例,脾切除术后2例,直肠癌miles术后4例,嵌顿疝术后1例,胆石症术后3例,肠粘连松解术后3例.肠梗阻发生在术后3~15 d,均有明显腹胀.恶心、呕吐2例,腹痛4例,低热12例,腹部可见肠型4例,肠鸣音亢进或可闻气过水音6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2例,腹部X线检查均有肠腔扩大及液平面.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

    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的方法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荫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生存质量的研究及其在外科领域的应用

    随着疾病谱、医学模式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变,在医学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各种专门机构纷纷成立,并出版了专门的生存质量杂志,各种生存质量量表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评价.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研究组认为,生存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生存状况的体验.

    作者:王昭辉;陈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多发性空肠间质瘤1例报告

    患者女性,70岁.间歇性黑便近2年,反复左下腹隐痛20 d,于2003年5月12日入院.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黄疸史.既往因贫血、乏力多次住院治疗.骨髓穿刺示缺铁性贫血.经口服铁剂及反复多次小量输血,贫血未见改善.曾行纤维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见病灶.

    作者:汪礼坤;于庆生;陈子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肿瘤抑制基因P53研究进展

    抑癌基因P53与人类肿瘤发生的关系十分密切,是细胞癌基因中研究为广泛的基因之一,并被science杂志评为1993年度明星分子[1].约50%的肿瘤可检测出P53基因突变,是所检测到的常见的基因改变[2].经多年的研究,对P53基因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功能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P53与多种基因之间存在相互调节的作用[3].对P53的作用机制研究无论对肿瘤的诊断或是基因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1 功能及作用特点P53是一种抑癌基因,野生型的P53蛋白在细胞内的含量低,半衰期短,故免疫组化法很难检测到,而突变的P53蛋白在细胞内的含量高,半衰期长,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到.野生型的P53蛋白位于人类第17号染色体短臂上,可通过使DNA受损细胞发生凋亡而阻止肿瘤的发生,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对细胞的增殖有一个正调控作用.突变型P53蛋白,则对细胞的增殖有一个负调控作用,反而引起细胞的恶性增生及癌变[4].P53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变化是人类恶性肿瘤中常见的分子改变,随着结构生物学的序列→空间结构→功能中心法则的推出,国外开始在肿瘤中着眼于P53蛋白三维空间结构改变的研究[5].

    作者:张娜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黄芪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SD大鼠行胆总管结扎后分别用3 mL黄芪注射液或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测定血浆内皮素(ET-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和总胆汁酸(TBA)浓度,并对肝脏行光镜下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血浆ET-1、血清MDA浓度在梗阻10 d即升高,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进一步升高,SOD在梗阻10 d即下降,同时伴有血清AST、DB和TBA的升高和肝脏病理形态学的进行性改变.黄芪治疗组ET-1及MD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显著高于对照组,并能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结论:大鼠梗阻性黄疸时,血浆ET-1水平升高及氧自由基损害可能是肝损伤的原因,黄芪通过降低ET-1水平、抗氧化作用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起保护作用.

    作者:鲍鹰;冯文明;费卯云;陈秋强;杨琦;戴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疏血通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下肢骨科手术后由于手术创伤、肢体制动和血液学异常改变,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血液流变学异常为血栓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于2003年4月-2004年1月对23例患者手术后应用疏血通注射液,观察药物对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徐展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黄和肝素治疗重症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7例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危重,进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达43%[1].2002年我们应用大黄和肝素治疗7例重症胰腺炎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余雪涛;方伟强;林玫瑞;谢泽锋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蛋黄油在烧伤残余肉芽创面的应用

    烧伤残余肉芽创面,一般采用凡士林油纱换药.我科自1998年至今使用蛋黄油纱替代凡士林油纱换药,取得良好效果,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中男40例,女8例;年龄18~70岁,平均42岁.烧伤面积20%~97%,平均53%.均为深度烧伤.烧伤残余创面的面积在1%~5%.部位:四肢,躯干,会阴部,头面颈部.

    作者:曹建功;刘光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抗炎灵汤剂对MODS大鼠 iNOS、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炎灵汤剂对MODS大鼠结肠IL-6、TNF-α和iNOS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两组:MODS模型组和中药抗炎灵防治组,分别观测单位时间排便的粪点数、血清NO的变化,取远端结肠平滑肌分别行病理学、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查.结果:防治组与模型组相比排便点数明显增加;而防治组血清NO含量、结肠平滑肌炎性反应、IL-6、TNF-α和iNOS以及IL-6 mRNA、TNF-α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抗炎灵汤剂可改善MODS大鼠结肠平滑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ODS大鼠结肠iNOS、IL-6和TNF-α的生成,促进结肠运动.

    作者:陈哲宇;齐清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CD15和CD15s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的关系

    目的:研究CD15和CD15s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状况及其与肿瘤发生、分化、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催化信号放大法(CSA)检测90例大肠癌、51例转移淋巴结和30例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CD15和CD15s的表达状况,并对其中53例患者进行随访.结果:CD15和CD15s阳性物质在远离癌组织的正常大肠粘膜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和16.7%,而在大肠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0.0%和94.4%,转移淋巴结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68.7%和96.1%.结论:癌细胞膜Lewis糖抗原的唾液酸化及异常糖基的形成,可能与肿瘤转移行为有关.CD15s可以作为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的肿瘤相关抗原,对评估患者预后较CD15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卢育奇;刘景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预防

    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IO)在腹部手术后发生率为40%以上,并且90%~100%发生肠粘连[1].AIO至今仍是临床上尚未解决的外科难题,总死亡率为8%~13%[2].近年来对预防术后腹腔粘连的研究较多,现就有关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许振国;吕艳锋;李玉玲;蒲斌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21例应用体会

    我院2002年8月-2003年4月,用美国外科生产的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VALTRAC,以下简称肠吻合环),完成一种新型的肠吻合术式,用于临床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5~85岁,平均64.7岁.其中小肠肿瘤1例,升结肠癌6例,肝曲结肠癌3例,乙结肠癌11例.行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乙结肠切除术11例.1例行端侧吻合,其余均为端端吻合.平均住院15.6 d.

    作者:干安建;张海平;张学莉;胡世杰;丁医峰;侯一民;袁琼琼;周旭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141例临床分析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骤,病变进展迅速,严重者危及生命.我院血管外科1993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下肢急性动脉栓塞14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41例中男82例,女59例.年龄41~79岁,平均69.2岁.病因见表1.病程3 h~13 d,平均3.9 d.动脉栓塞部位及并发症见表2.

    作者:黄梅;李俊海;于国涛;何菊;张秀军;张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大承气汤的应用

    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我们将大承气汤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32例,女48例;年龄18~72岁,平均53岁.病程5 d~10年,平均180 d.胆囊结石59例,胆囊息肉18例,萎缩性胆囊炎3例.对照组男27例,女53例;年龄23~69岁,平均57岁.病程7 d~8年,平均210 d.胆囊结石57例,胆囊息肉21例,萎缩性胆囊炎2例.

    作者:张金芳;王金江;翟风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大承气汤和活血清胰汤对重型急性胰腺炎大鼠早期炎症过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SA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检测大承气汤(DT)、活血清胰汤(HQ)对SAP模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分泌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和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α分子表达水平的作用.结果:各治疗组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AP模型组(P<0.05);各治疗组CD3均恢复正常.结论:DT、HQ能抑制SAP早期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多形核粒细胞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而对组织器官起保护作用.

    作者:韩恩昆;吴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铣瘘术与低切高挂术治疗高位肛瘘的比较

    高位肛瘘是一种较为难治的疾病,笔者自2001年10月-2003年6月,分别用铣瘘术及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金祥;左志贵;杨德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经皮激光腰间盘减压术的临床应用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是1986年Ascher-choy首先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新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已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我院自2001年11月起应用PLD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7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

    作者:王剑英;刘云蛟;江天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

    胆瘘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总结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瘘发生的原因与防治,现就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48~96岁,平均70.3岁.11例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1例为胆总管下端癌.3例T管周围瘘发生于术后4~5 d,临床上有胆汁性腹膜炎表现,同时T管胆汁引出量减少且引流管周围有胆汁渗出.T管造影:造影剂进入腹腔.5例于术后16~18 d拔除T管,拔管前试闭管2 d,病人无发热、黄疸、腹痛等不适,且T管造影无异常(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顺利,胆管内无残余结石).拔管后20 min~3 h,病人出现右上腹疼痛,迅速弥漫至全腹.另4例经试闭管及T管造影无异常,于术后4~5周拔管,拔管后2~3 d出现腹痛,疼痛局限于右上腹,伴发热、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肌紧张,肝区叩击痛.于窦道置尿管后引出大量胆汁.

    作者:张宝宗;郑会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不良的原因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髋部损伤导致主要疾患之一,由于其骨折类型较多以及局部的解剖特点,治疗方法亦多种多样.因转子间骨折多为高龄发病,长期卧床会导致其他系统的合并症出现,并可危及生命.为降低死亡率,使患者早日离床活动,早期经手术治疗及功能恢复成为目前的主流.就手术方面,目前方法比较多,包括钉板技术、外固定支架及髓内固定系统.笔者2000-2003年采用DHS治疗57例,效果比较满意,也有部分病例出现内固定松动、髋内翻、骨折畸形愈合等情况,现就体会阐述如下.

    作者:刘鹏;朱玉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润湿止痛胶在肛肠病术后的应用

    自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利宁润湿止痛胶作为肛肠病术后创面换药止痛,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刘海燕;郭树田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协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