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国;吕艳锋;李玉玲;蒲斌
目的:研究胆汁酸代谢异常与胆囊结石形成的关系.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技术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的方法,观察肝脏分泌机制与胆囊结石患者胆汁酸的成分变化及亲水一疏水平衡之间的关系.结果:胆囊结石患者的结合鹅脱氧胆酸和结合胆酸的比例均较非结石组明显降低(P<0.05),而结合脱氧胆酸的比例明显上升(P<0.01).胆囊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胆汁酸极性指数值均较非结石患者显著上升.结论:胆囊结石患者肝细胞胆汁酸分泌处于病理状态,胆汁中结合鹅脱氧胆酸和结合CA比例下降而结合脱氧胆酸比例上升很可能为肝脏分泌胆汁机制受损所致,而胆汁中亲水一疏水平衡被打破是肝脏分泌机制紊乱的一个重要表现.
作者:苗彬;赵二鹏;崔乃强;李忠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一种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近年来我们采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的方法治疗,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荫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前,化疗已成为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常用方法,但其对消化道及外周血白细胞的不良刺激已被公认,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尤其肠道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更为明显.我们经过临床观察,自拟歧黄消瘤饮配合化疗治疗大肠肿瘤49例,并与单纯应用化疗的30例作对照.报告如下.
作者:高振祥;李振爽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我们将大承气汤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男32例,女48例;年龄18~72岁,平均53岁.病程5 d~10年,平均180 d.胆囊结石59例,胆囊息肉18例,萎缩性胆囊炎3例.对照组男27例,女53例;年龄23~69岁,平均57岁.病程7 d~8年,平均210 d.胆囊结石57例,胆囊息肉21例,萎缩性胆囊炎2例.
作者:张金芳;王金江;翟风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为了降低膀胱癌手术后复发率,提高5年乃至10年生存率,我们于1996-2002年,在膀胱癌手术后加入中医中药治疗,结果术后复发率、5年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均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磊;周智恒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梗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或方法选择不当,常可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我院1991-2001年共治疗2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8例,女10例;年龄13~65岁,平均37岁.胃大部分切除术后2例,胃癌根治术后1例,阑尾切除术后12例,脾切除术后2例,直肠癌miles术后4例,嵌顿疝术后1例,胆石症术后3例,肠粘连松解术后3例.肠梗阻发生在术后3~15 d,均有明显腹胀.恶心、呕吐2例,腹痛4例,低热12例,腹部可见肠型4例,肠鸣音亢进或可闻气过水音6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22例,腹部X线检查均有肠腔扩大及液平面.
作者:王维良;梁建明;曾繁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胆瘘是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总结胆总管探查术后胆瘘发生的原因与防治,现就我院1998年9月-2003年4月诊治的1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例中男4例,女8例;年龄48~96岁,平均70.3岁.11例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1例为胆总管下端癌.3例T管周围瘘发生于术后4~5 d,临床上有胆汁性腹膜炎表现,同时T管胆汁引出量减少且引流管周围有胆汁渗出.T管造影:造影剂进入腹腔.5例于术后16~18 d拔除T管,拔管前试闭管2 d,病人无发热、黄疸、腹痛等不适,且T管造影无异常(造影剂进入十二指肠顺利,胆管内无残余结石).拔管后20 min~3 h,病人出现右上腹疼痛,迅速弥漫至全腹.另4例经试闭管及T管造影无异常,于术后4~5周拔管,拔管后2~3 d出现腹痛,疼痛局限于右上腹,伴发热、右上腹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肌紧张,肝区叩击痛.于窦道置尿管后引出大量胆汁.
作者:张宝宗;郑会海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继发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SP)是继发于腹内脏器疾病、腹部创伤或手术等引起的腹膜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很多急腹症的共同表现形式,是腹腔重症感染性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疗技术迅速发展,外科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更有大量高效抗生素的不断问世,但严重弥漫性腹膜炎的病死率仍徘徊在20%~40%[1].传统的外科手术和抗生素治疗已难以进一步改善SP的治疗现状.因此,国内外众多学者对SP进行了深入研究,寻找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作者重点讨论非手术治疗方法的进展.
作者:尚晓滨;吴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SAP)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检测大承气汤(DT)、活血清胰汤(HQ)对SAP模型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MN)分泌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和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α分子表达水平的作用.结果:各治疗组细胞因子及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AP模型组(P<0.05);各治疗组CD3均恢复正常.结论:DT、HQ能抑制SAP早期外周血多形核粒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多形核粒细胞粘附和穿越血管内皮细胞而对组织器官起保护作用.
作者:韩恩昆;吴咸中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例1,男性,71岁.1999年3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耳道流脓.CT检查:左外耳道癌.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左外耳道鳞癌.术后放疗1周期.2002年11月局部复发,左耳后肿块伴左侧颞枕叶转移.左耳后肿块3 cm×3 cm,疼痛难忍,流脓.先予动脉化疗,经左颈外动脉灌注化疗药物(MTX 50 mg、MMC 10 mg、DDP 80 mg)2次,1月肿块未缩小.
作者:袁国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开胸手术行健侧单肺通气,所出现的肺内分流和低氧血症,倍受人们关注.我院在开胸手术中采用健侧肺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IPPV),患侧肺采用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孙德宪;顾恩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2002年8月-2003年4月,用美国外科生产的生物可分解肠吻合环(VALTRAC,以下简称肠吻合环),完成一种新型的肠吻合术式,用于临床2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21例中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35~85岁,平均64.7岁.其中小肠肿瘤1例,升结肠癌6例,肝曲结肠癌3例,乙结肠癌11例.行小肠肠段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乙结肠切除术11例.1例行端侧吻合,其余均为端端吻合.平均住院15.6 d.
作者:干安建;张海平;张学莉;胡世杰;丁医峰;侯一民;袁琼琼;周旭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及胫后动脉内踝上皮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上述方法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共23例.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皮瓣远端1~2 cm皮肤坏死,皮瓣面积大20 cm×10 cm,小8 cm×4 cm,随访6个月~3年,效果满意.结论:应用这两种皮瓣手术简便,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轻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作者:胡小晓;徐志文;黄维运 刊期: 2004年第04期
下肢急性动脉栓塞起病急骤,病变进展迅速,严重者危及生命.我院血管外科1993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下肢急性动脉栓塞14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41例中男82例,女59例.年龄41~79岁,平均69.2岁.病因见表1.病程3 h~13 d,平均3.9 d.动脉栓塞部位及并发症见表2.
作者:黄梅;李俊海;于国涛;何菊;张秀军;张晶 刊期: 2004年第04期
近几年小切口胆囊切除术(MC)已被较多患者接受,并在非专科性医院逐渐推广.我院自2001年6月至2003年9月间共施行MC 46例,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吴长安;赵三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胆道术后不同时期T管窦道的结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病人.术中测量胆道压力及术后测量胆道压力和T管窦道的牢固性;检查拔T管后胆瘘的位置;对术后行纤维胆道镜检查者,测量T管窦道的长度和宽度,取部分窦道壁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再次手术者,术中形成窦道,术后对窦道壁进行病理检查.结果:T管窦道的长度为(6.3±4.1) cm,宽度为(0.74±0.09) cm,厚度及牢固性术后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并受一些因素影响,窦道与胆总管和腹壁连接处较薄弱.结论:T管窦道有其本身的结构特点,了解T管窦道的结构特点对术后胆汁漏的防治以及选择时期经T管窦道行胆道内的各种检查和治疗有意义.
作者:董米连;施维锦 刊期: 200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芒硝外敷配合清胰汤内服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实验大鼠中的疗效及其发生作用的机理.方法:应用逆行胰胆管穿刺注射牛磺胆酸钠造成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通过芒硝外敷及清胰汤内服,观察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血清淀粉酶(amylase,AMY)的变化及芒硝外敷前后自身重量差值的变化和胰腺的病理变化.结果:治疗前后各组在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淀粉酶及芒硝外敷前后的自身重量差值变化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胰腺的病理损害在治疗后有明显的减轻.结论:芒硝外敷具有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释放,抑制炎症介质级联反应、保护胰腺细胞等作用;芒硝外敷和清胰汤内服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
作者:祝涛;薛志祥;龚航军;葛茂军;李财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具有极高潜在死亡危险的急腹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本病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近年来尽管在发病机理研究、诊断、病情评估、重要脏器功能维护和手术方式、手术时机选择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其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1],其主要原因是胰腺继发感染[2].SAP发生感染的几率高达40%以上,是威胁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3].如何降低SAP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及如何有效控制发生的感染一直备受关注.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收治的196例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探讨胰腺炎继发感染在SAP预后估计中的特点以及影响感染的高危因素.
作者:赵二鹏;崔乃强;苗彬;刘长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我院1994-2002年共收治肛周脓肿687例,分别行脓肿一次切开术和切开挂线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袁学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洁康舒洗剂是我院自行研制的纯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肛管直肠疾病.为观察该药治疗急性期外痔的效果,从2002年开始,进行临床研究,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50例外痔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1]分成两组.第1组(A组)76例中男37例,女39例;年龄(39.25±14.05)岁.混合痔嵌顿17例,血栓外痔22例,炎性外痔37例.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型33例,气滞血瘀型16例,湿热夹瘀型27例.第2组(B组)74例中男47例,女27例;年龄(37.59±12.96)岁.混合痔嵌顿12例,血栓外痔25例,炎性外痔37例.中医辨证湿热下注型35例,气滞血瘀型19例,湿热夹瘀型20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作者:胡捷;刘腊娥;朱红军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