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护理干预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陆海清

关键词:护理干预, 胃食管反流,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98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护理干预组(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对照组)各49例.比较经治疗与相应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结果 干预组患者胃灼热、反酸、疼痛与上腹饱胀等临床症状与发作频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经护理后患者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干预组各项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2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患者,对其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患儿用药前后氧合、肺功能指标、呼吸参数变化以及常见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用药后氧合和肺功能指标及呼吸参数变化得到明显改善,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炎、动脉导管未闭、脑出血以及肺出血等.结论 肺表面物质能够快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早产儿肺功能与肺泡充气程度,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凌云志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临床采血注意事项分析

    临床工作中的血液检验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工作,血液检验的结果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治疗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正确采集血液标本有助于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结合多年的临床采血经验,就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和临床采血的注意事项浅述自己的体会.

    作者:胡锦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精密过滤输液器对减少痰热清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将136例采用静脉留置针静脉输入痰热清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6例,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对照组70例,使用普通输液器进行静脉输液.结果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40.0%,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3.6%,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明显减少痰热清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率.

    作者:陈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重型破伤风1例护理体会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是由细菌外毒素引发的以局部和全身性肌强直、痉挛和抽搐为特征的一种毒血症.重型破伤风临床少见,结合文献就所遇到的1例的护理体会进行阐述.

    作者:柴国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奥拉西坦联合长春西汀对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奥拉西坦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90例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各组均给予相同的基础药物治疗外,A组予奥拉西坦每次800mg,每日2次口服;B组予长春西汀20~30mg加入500ml液体内缓慢滴注;C组予奥拉西坦联合长春西汀,用法同A组和B组;三组疗程均为12w.治疗前后分别做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检测,评价其疗效,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三组认知功能在治疗前差别无显著性(P>0.05),治疗12周后均较治疗前有提高(P<0.05),其中C组改善更显著(P<0.01),与另两组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奥拉西坦联合长春西汀治疗脑梗死患者恢复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庄武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硬外辅助丙泊酚-氯胺酮麻醉在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 丙泊酚-氯胺酮麻醉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K组(丙泊酚-氯胺酮组)、F组(丙泊酚-芬太尼组).两组确定硬膜外麻醉平面不超过T6,且麻醉效果确切.于气腹前分别静脉泵入各组设定的麻醉药维持麻醉,在气腹解除后停止麻醉药泵入.术中严密观察:平均动脉(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HPO2)的变化情况.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清醒时间、用药总量、不良反应、燥动,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 K组用药量明显少于F组,且具有起效快、苏醒时间短,病人无燥动和不良反应少,且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等优点.组间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硬膜外辅助丙泊酚-氯胺酮麻醉较之辅助丙泊酚-芬太尼麻醉更适合于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的麻醉方法.

    作者:伍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62例慢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西结合组与西医组各31例,中西结合组给予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通窍方熏吸治疗,西医组给予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中西结合组31例经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通窍方熏吸治疗,显效22例(70.97%),有效8例(25.81%),无效1例(3.23%),总有效率96.77%;西医组经单纯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显效11例(35.48%),有效16例(51.61%),无效4例(12.90%),总有效率87.10%.中西结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西医组单纯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等离子联合通窍方熏吸综合中西医治疗优势,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池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慢性盆腔炎患者114例纳入研究,分为对照组53例与治疗组61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抗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4.91%,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91.80%,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在症状、体征方面痊愈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配合西医抗炎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更好,治愈率高.

    作者:王俊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择期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8例(Ⅰ组)、神经刺激组30例(Ⅱ组)、传统方法组30例(Ⅲ组),局麻药品均使用2%盐酸普鲁卡因30ml.分析臂丛神经麻醉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结果 超声引导组麻醉完成用时少、神经刺激组稍长.传统组用时多;而阻滞起效时间超声引导组短,传统组起效时间长,三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超声引导组、神经刺激组、传统方法组麻醉效果比较优等率分别是:100.00% 、90.00%、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比神经刺激器及传统方法的阻滞,起效时间短,更安全有效.

    作者:李在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调查与评价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0例白内障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白内障患者围术期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及用药时间和给药时机、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所有患者都在围术期全身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用药包括应用注射头孢唑林钠23例,占23%;五水头孢唑林钠27例,占27%;头孢呋辛钠30例,占30%;克林霉素磷酸酯20例,占20%.白内障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在药物的选择及用药指征等方面正确把握,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此外不合理的用药方式主要表现在:患者术前的给药时间不当及术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过长等方面,对此应加强抗菌药物干预,强化医师对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刘文龙;贾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龙胆泻肝汤联合西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体会

    真菌性角膜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角膜感染性疾病,在基层诊断及治疗较困难,易生他症,病情一旦发生,来势凶险,发展迅速.本病单纯地采用西药治疗疗效不佳,西药配合中药汤剂龙胆泻肝汤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地缩短病程,抢救患者视力,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

    作者:阮海晶;刘小猫;贾洪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骨部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50例踝部骨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15~35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其中优40例,占80%;良6例,占0.12%;可3例,占6%;差1例,占2.0%.优良率为92.0%.

    作者:龙正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探讨患者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临床应用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入住我院的100例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患者进行观察,分析其血清电解质危机值,并建立完整的血清电解质危机值的数据表格.结果 治疗后,100例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的患者中死亡8例,其中60岁以上5例,50~60岁2例,50岁以下2例,男女死亡比率是1.0∶1.5.结论 血清电解质检验危急值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诊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卢建国;钟健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改良包皮环切术43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改良包皮环切术的临床优点.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0年5月进行包皮环切手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进行改良包皮环切手术,对照组进行传统包皮环切手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生出血、血肿、水肿的情况以及术后发生感染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40例,显效3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有效30例,显效13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69.77%.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9.15±3.3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量6.02±1.06ml;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8.45±2.5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量14.01±2.85ml;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包皮环切术手术时间较传统包皮环切手术时间长,但术后整形效果较好.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比较,改良包皮环切术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发生出血、血肿、水肿的情况较少,无术后发生感染的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明胜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联合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治疗胆囊息肉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抽取72例患有胆囊息肉的患者,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微创组各36例.采用临床常规开放手术方式对常规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联合对微创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微创组患者胆囊息肉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出血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术后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结论 应用腹腔镜与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对胆囊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任斌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通心络与心血管药物联合应用的安全性分析

    选取接受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调查其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长期心血管药物服用者,并给予通心络胶囊常规口服治疗,观察所有患者用药后的生化反应与不良反应.结果12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服用通心络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轻微消化道反应4例、轻度过敏反应1例、牙龈出血2例、血生化出现轻度改变3例.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联合使用心血管药物与通心络安全性高,可以临床推广.

    作者:徐翠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肺炎性假瘤影像学特征及误诊分析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 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患者的影像征象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性假瘤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病变多位于肺外周带、病灶下方散在结节征、平直征、桃尖征、蜂房样低密度影、病灶周围炎症、邻近胸膜增厚粘连、病灶高度均匀或周边强化是其常见征象.其与肺部结核球等良性病变在影像学上有较多相似,尤其易误诊为肺癌.结论 全面分析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特征对提高本病的正确诊断,减少误诊有较大的临床治疗指导意义.

    作者:蒋炜;徐覃莎;陶鑫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对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探讨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对输卵管妊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输卵管妊娠患者98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研究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单纯使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中总有效46例,占93.88%;对照组中总有效39例,占79.59%.研究组的治疗时间为7.6±1.5d,对照组为9.3±2.2d.研究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对照组12例.两组各结果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输卵管妊娠的患者使用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能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大范围使用.

    作者:李艳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应用抗痨药物联合外科综合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2年1月30例脊柱结核患者术前均行正规“四联”抗结核药物治疗,分为三组各10例,手术分别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 综合治疗12~18个月,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27例治愈,3例有效,治愈率90%.6例不全截瘫患者中有2例治愈;3例肌力恢复不全,并遗留腰痛;1例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有效的抗痨治疗是脊柱结核治疗的基础和关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并有效开展内固定术,对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作者:马方全 刊期: 2013年第03期

  • 隐性梅毒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分析

    42例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分别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和梅毒特异性IgM抗体蛋白免疫印迹实验(TP-IgM-WR).42例初诊隐性梅毒患者血清中,36例TP-IgM-WB阳性.正规驱毒治疗后3、6个月复查:TRUST阴转率分别为7.14%、26.19%; TP-IgM-WB阴转率分别为33.33%、59.52%.在随访中,TP-IgM-WB阴转率均高于TRUST.抗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是梅毒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可初步推断隐性梅毒患者的病程并判断其传染性,有助于隐性梅毒患者的血清学随访.

    作者:周姝;黄必然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