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足干预护理临床疗效分析

刘文利

关键词:糖尿病足, 针对性护理, 预防护理
摘要:取210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0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糖尿病症状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出现糖尿病足症状的人数明显少于常规组.应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实施糖尿病足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

    对我院140例乳腺癌患者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乳腺癌患者在围手术期均预防性地应用了抗菌药物,预防抗菌药物用药率达100%,存在对药品的选择使用不合理,包括初次给药时机不当、频繁换药、广谱抗茵药物选用不当、药物联用不合理、用药持续时间过长等问题.我院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治疗中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故应对临床医师的用药行为进行规范,并应对药品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进行加强.

    作者:刘凌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清胱抑素C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变化分析

    目的 对血清胱抑素C(CysC)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中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为第一诊断收住院,后确诊“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病例106例和同期分娩健康新生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血清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水平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溶血组血清胱抑素C检测结果较健康组高(P<0.05),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母婴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患儿开展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对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病情评估和疗效评价等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

    作者:李慎;宿军;马丽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剖宫产患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

    我院收治的剖宫产患者中随机选取50例,年龄21~43岁,针对其手术前后不同的心理状态分别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有效释放,对手术治疗的依从性提高,提升了产妇与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与负性情绪,增强患者的自信心,有助于提升手术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张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癌治疗进展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女性生殖系统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系统的盆腔淋巴结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放化疗为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孕激素对于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高分化EC安全有效,但仍有复发及疾病进展的风险.

    作者:李桂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借鉴和科学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入院治疗的9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后的相关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后,联合用药组47例患者中,总有效41例,总有效率为87.23%;基础治疗组47例患者中,总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65.96%,联合用药组高于基础治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评分显著低于基础治疗组;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基础治疗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血栓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可靠选择.

    作者:李小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将我院2011年5月~2012年10月150例糖尿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分别采取短期集中强化健康教育及以往传统的分次糖尿病健康教育方式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结果试验组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统计学差异.短期集中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优于传统分次健康教育,教育模式值得效仿及推广.

    作者:凌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探究

    中成药,又称中药成方制剂,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中药材作为原料按照规定处方和标准支撑具有一定规格的制剂.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直接用于疾病防治,且具有质量稳定、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剂量易控、副作用较少等特点.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日趋普遍,临床应用方面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问题也逐渐增多.现就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要点作一综述.

    作者:黄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显微外科在急进性高血压病脑出血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在急进性高血压病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病脑出血患者1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70例为试验组,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另7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大骨瓣开颅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3个月后疗效优良率为8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14%;术后72h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显微外科在急进性高血压病脑出血的治疗相比于传统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也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祥雷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入住我院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脑梗死组25例,短暂性脑缺血组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0例.对3组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法(MRA)检测.结果 MR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3%;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70%.DS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91%;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7%;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80%.经比较,MRA与DSA在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方法加以推广.

    作者:赵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二陈汤加味辨证治疗感冒后咳嗽的临床观察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2月来我科门诊就诊的80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二陈汤加味临证加减,1 剂/d;对照组40例,对患者进行口服咳必清、复方甘草片、扑尔敏等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咳必清25mg/次,3次/d;复方甘草片2片/次,3次/d;扑尔敏每次4mg,2次/d;均以7d为1疗程.结果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经过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陈汤加味对感冒后咳嗽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药组.

    作者:林启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头孢曲松钠、甲硝唑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疗效分析

    将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效优于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治疗,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其丽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在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镇静中的作用比较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及咪达唑仑在ALI机械通气镇静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53例ALI机械通气患者分成两组,分别采取咪达唑仑和丙泊酚行镇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肺氧合功能变化.结果 静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MAP、HR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Qs/Qt较对照组降低,OI较对照组升高(P<o.05).结论 丙泊酚对对于改善ALI机械通气患者氧合功能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李浩;周承惇;陶珍;王婴云;黄晨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股骨转子间骨折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之间的骨折,是骨科多发疾病,有20%的老年骨折为髋部骨折,其中近50%为转子间骨折.多数学者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便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转子间骨折的固定方式不断发展.其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外固定支架、空心钉、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经皮微创加压钢板(PCCP)及解剖型锁定钢板(PFP),Gamma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及其近的改进型、联合拉力髓内钉(INTERTAN),髋人工关节置换等方式.本文将以上方法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作者:李文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拟柴胡天麻钩藤饮治疗血管性头痛50例

    回顾性分析经柴胡天麻钩藤饮治疗血管性头痛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患者经柴胡天麻钩藤饮服药4~7个疗程,停药1月后再续服2~3个疗程.治愈36例,显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5%.柴胡天麻钩藤饮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能安全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德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74例早期子宫内膜癌病例,其中腹腔镜组24例,开腹手术组50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中年龄、绝经情况、体重指数、FIGO分期、清扫淋巴结数、术后体温、术后排气时间、留置尿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抗生素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疗效肯定,安全可行,优势在于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使用抗生素时间短.随着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经济发展对医疗卫生投入的增多、器械设备的改进,腹腔镜手术有望替代开腹手术,成为所有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琪;张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仰卧位滴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固尔苏(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内滴注的体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5年8月~2011年10月机械通气42例诊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气管内滴注固尔苏的完整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快速将药物分为三等份,于单一仰卧位注入肺内;对照组为将药物分成为三等份,于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三个体位注入肺内.观察两组患儿氧饱和度下降、用药72h后胸部X线片改善情况和脱管、肺出血、颅内出血(头颅B超和头颅CT证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等并发症及其转归.结果 两组患儿氧饱和度下降、用药72h后胸部X线片明显改善和肺出血、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气胸等并发症及转归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脱管和颅内出血两种并发症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和三体位相比单一仰卧位分次气管内滴注固尔苏治疗NRDS的效果相同且可减少脱管和颅内出血的风险,是临床值得推广的给药体位.

    作者:熊周芳;徐建强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裸花紫珠片治疗咯血42例临床疗效观察

    84例咯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服裸花紫珠分散片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咯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出血量逐步降低,相关症状的改善效果比较显著.对于咯血患者的治疗,应用裸花紫珠片可减少咯血出血量,使相关症状逐步减轻,具有安全可靠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肖国红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正常分娩和剖宫产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分娩和剖宫产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差异.方法 以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我院产科住院的86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产妇分为A组(剖宫产术产妇1和B组(正常分娩产妇),采用自编问卷、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分别于入院时和产后2d对产妇进行测评,比较两组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差异.结果 入院时,两组产妇焦虑抑郁标准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d对产妇再次评估,B组产妇焦虑抑郁标准分明显低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分娩产妇焦虑抑郁情绪明显较低,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剖宫产产妇情绪,教会产妇情绪宣泄方法和肌肉放松训练,同时尽量提倡阴道分娩.

    作者:李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及RAAS的影响观察

    目的 观察研究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6例肾病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干预组)28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干预加黄芪注射液组)28例,然后将两组患儿治疗前1d和治疗后第6、12w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第6、12w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均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着积极的改善作用.

    作者:张益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护理干预对产后出血116例的临床分析

    选取本院妇产科在2010年11月~2012年1月期间收入院的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产后出血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抽样的分配原则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组(A组)和循证护理干预组(B组)两组,各58例,A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进行循证护理,后进行护理评估,并比较其平均产后出血量、住院舒适率等观察指标.结果经评估,B组患者产后2h内平均出血量511.3±24.2ml、24h内平均出血量767.4±54.3ml均低于A组的530.1±32.5ml、896.5±43.2ml,B组患者住院舒适率96.6%,高于A组的86.2%,经比较,循证护理干预组患者评估指标均胜于常规护理干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产后出血患者而言,开展循证护理干预能促进其身心健康,值得在妇产科护理从业人员中广泛推行.

    作者:闫雪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现代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南昌市卫生局

主办:南昌市医学会 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