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萍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行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和对免疫因子调控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结肠癌根治术的结肠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传统组(A组)患者传统开腹手术,内镜组(B组)患者在腹腔镜联合结肠镜行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测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含量和血清中IL-2、TNF-α、IL-6以及IL-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 B组患者与A组患者相比较,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需要镇痛治疗的患者以及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明显减少(P<0.05);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外周血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含量发现,A组患者Th1细胞含量下降(P<0.05),Th2细胞含量显著升高(P<0.05),Th1/Th2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B组患者术后Th1的细胞含量与A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Th2的细胞含量与A组患者相比较明显较低(P<0.05),Th1/Th2比值与A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术后1天和术后5天B组患者IL-2和TNF-α的含量显著高于A组患者,IL-6和IL-10的含量显著低于A组患者.结论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行结肠癌根治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手术疗效,降低对患者免疫调节系统的影响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孝祯;高鹏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及EGFR的影响.方法 取子宫肌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术前采用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连续治疗90 d,停药第3天行手术治疗.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切除组织的ER、PR及EGFR水平,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对ER、PR及EGFR水平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ER、PR及EG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R、PR及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药物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术前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机体内ER、PR及EGFR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唐孔珍;李伟英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放疗方法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宫颈癌患者108例,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放疗,观察组给予三维适形调强放疗.2组都治疗观察3个月,记录2组预后情况.结果 放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5%和63.0%,观察组的放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放疗期间观察组的皮肤损伤、胃肠道反应、放射性膀胱炎、血液系统异常等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今,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32 ±4.19)个月和(22.49 ± 3.78)个月,观察组明显长于对照组(t=7.221,P<0.05).结论 相对于常规放疗,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宫颈癌的应用能达到更好的靶区分布和降低危及器官的受照射体积,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作者:莫婧;贺红英;陈冬銮;谭广萍;马艳群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液基细胞学(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对早期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慢性宫颈炎患者714例.TCT采用离心甩片法,HPV-DNA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TCT和HPV-DNA任一检测阳性或二者均阳性者进行阴道镜取活检检查.结果 在HPV感染的各年龄组中,20~30岁组和51~60岁组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36.7%和39.7%,各年龄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74,P=0.039).TCT检测的阳性率为25.8%,HPV-DNA检测的阳性率为29.7%,略高于TCT检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DNA高危型感染者中病理诊断为宫颈癌5例,占6.5%,高于HPV-DNA低危型感染者宫颈癌的发生率(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T联合HPV-DNA分型检测诊断宫颈癌的敏感度高于TCT和HPV-DNA单独检测,特异度高于HPV-DNA单独检测,假阳性率低于HPV-DNA单独检测,假阴性率低于TCT和HPV-DNA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联合HPV-DNA分型检测可以提高诊断宫颈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宫颈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赵君;赵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心电图QT间期及P波电轴等指标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200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将200例患者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心电图检测指标进行自身对比,心电轴钟向转位变化、RV5 +SV1的电压(P=0.201)、SV1的电压(P=0.921)、RV5的电压(P=0.031)、P电轴(P=0.031)、T电轴(P=0.901)、QT间期(P=0.040)、PR间期(P=0.902)、QRS时限(P=0.79)和QRS电轴(P=0.81).经统计分析患者在手术前后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是:V5导联的R波电压、QT间期和P波电轴,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心电图QT的间期、P波电轴和V5导联的R波较手术前有明显差异.
作者:刘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的营养状况和预后.方法 纳入126例行D2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依据术前BMI不同,将BMI<18.5患者纳入低体重组(n=15),BMI18.5~24者为正常体重组(n=58),BMI>24者为超体重组(n=53),比较3组营养指数(PNI)及其与BMI的关系,分析3组预后.结果 3组在PNI和术后5年生存率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BMI变化量与PNI呈显著负相关(γ=-0.92,P=0.001).BMI、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期、TNM分期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单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分期和TNM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BMI可反映胃癌患者D2根治术后营养状况,与患者预后存在一定关系,BMI过高或过低预后效果均较BMI正常患者差.
作者:苗茁;张静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Ⅲ期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中细胞因子,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并评价循环EGF的表达水平与病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结肠癌根治术的83例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83例患者中,EGF、IL-6和CRP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189.4 pg/mL、9.09 pg/mL和1.4 mg/mL.与无病生存率显著相关的因素是术前IL-6水平(P<0.05),而CRP和EGF水平与无病生存率并无显著关系(P>0.05).血清中EGF的表达水平与肿瘤EGFR阳性以及血清IL-6水平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检测结肠癌患者术前血清IL-6水平对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博;张欣;翟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术后放疗患者口腔溃疡疗效.方法 选取80例舌癌术后放疗的患者,按照使用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给予阿莫灵+复合维生素B+冰硼散)38例、观察组(阿莫灵+复合维生素B+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42例.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溃疡0~Ⅳ各级患者例数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经过放疗后干预,两组患者在9天内得到了好转;1~2天时,观察组好转例数占38.10%,对照组占13.16%;3~5天时,观察组好转例数占26.19%,而对照组为15.79%;6~8天时,好转例数观察组与对照组相同;前5天内,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药物干预后,其疗效存在显著差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3%,而对照组为81.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外用凝胶用于舌癌放疗后患者,可以有效降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全知怎;陈盈哲;汪大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中PI3K/AKT通路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脑胶质瘤患者84例,依据病理分级将这些患者分为低恶性组(Ⅰ~Ⅱ级,n=42)和高恶性组(Ⅲ~Ⅳ级,n=42).将这些患者作为脑胶质瘤组,另选取同期采集的20例正常脑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胶质瘤不同病理分级与正常脑组织中PI3K、AKT、PTEN蛋白表达、人脑胶质瘤中PI3K、AKT、PTEN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胶质瘤组PI3K、AKT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TEN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胶质瘤组中高恶性组PI3K、AKT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低恶性组(P<0.05),PTEN阳性率显著低于低恶性组(P<0.05);高恶性组、低恶性组PI3K、AKT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TEN阳性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84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66例PI3K、AKT蛋白共同阳性表达,2例共同阴性表达.人脑胶质瘤中PI3K、AKT与PTEN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PI3K与AKT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人脑胶质瘤中PI3K/AKT通路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提升,与胶质瘤病理分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李连进;佟建洲;孙文栋;张向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手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血清CEA和CA199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手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5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手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58例患者无手术死亡病例,发生胃无力2例、切口感染1例,经治疗均痊愈.患者CEA 水平从术前的(20.4 ±2.1)ng/ml降低至术后的(4.3 ±1.8)ng/ml、患者CA199水平从术前的(63.1 ±28.9)U/ml降低至术后的(23.6 ±11.2)U/ml,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辅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操作难度小,疗效确切,血清肿瘤标记物CEA和CA199降低明显,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胃癌治疗的新术式.
作者:张遂峰;郭帅;典辉;孟宝仓;刘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宫颈癌应用同步放化疗联合胎盘多肽对机体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11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55例,其中观察组给予胎盘多肽联合同步放化疗处理,对照组单独行同步放化疗处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近期(CR+PR)疗效为80.00%(44/55),对照组为81.82%(45/55);观察组的稳定率(CR+PR+SD)为92.73%,对照组为94.55%(52/5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CD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的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髓抑制以及胃肠道不适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盘多肽联合同步放化疗应用于全身治疗宫颈癌,能够显著减少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反应,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张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晚期肺鳞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釆用恩度持续静脉泵入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给药,而观察组患者仅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给药;3周为1个疗程,每2个疗程进行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结果 治疗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33%vs 33.33%,83.33% vs 73.33%,P>0.05).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其中包括恶心呕吐、血液系统毒性和心脏毒性,经统计分析,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和整体健康状况的得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观察组(P<0.05).结论 恩度持续静脉泵入联合吉西他滨与顺铂治疗晚期肺鳞癌时,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且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文灿;鲍瑜;钱江;朱立建;操思源;陶正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适配子微流控芯片对鼻咽癌细胞的富集作用.方法 用生物素亲和素将适配子结合到微流控芯片的反应室内,用微泵将细胞悬液泵入反应室进行细胞捕获,洗脱细胞并计算细胞的捕获效率.结果 适配子微流控芯片能够捕获鼻咽癌细胞,并且鼻咽癌细胞捕获效率达到90%.结论 适配子微流控芯片用于鼻咽癌诊断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者:陈文学;李金高;程为良;万祥辉;齐淑轶;张宇晴;翁秋敏;李俊玉;熊文敏;谢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疗效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放化疗组患者(41例)术前采用SOX方案联合放射治疗,放疗者(39例)术前单纯给予放射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放化疗后的疗效、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P53和MMP-2蛋白及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放化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8.1%,放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59.0%,放化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0.05).术后放化疗组淋巴结阳性率、复发率和1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放疗组(P<0.05).新辅助放化疗前后,放化疗组患者体内P53和MMP-2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较大,放化疗后P53和MMP-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放化疗前,治疗期间两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化疗组恶心呕吐5例,4例骨髓抑制,3例肝功能损伤,3例白细胞数目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6%.放疗组恶心呕吐2例,1例骨髓抑制,1例白细胞数目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结论 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对进展期胃癌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明显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但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应用时需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酌情使用.
作者:关春文;安志强;陈兆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60例,采用卡方检验对相关因素进行研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单因素分析,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关的的影响因素有:血小板、白蛋白、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根治性(P<0.05);无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肿瘤部位、肿瘤大小(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关的6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Child分级、术中出血量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而血小板、手术时间、手术根治性为非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小板含量、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根治性是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其中,血清白蛋白含量、Child分级、术中出血量是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积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结肠癌患者200例,均经过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并确诊.使用随机对照性研究,把所有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108例).治疗组采用西妥昔单抗结合Folffox4的化疗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只用Folffox4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4.3%(50/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7.0%(40/108).2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含肝肾功能的损坏、骨髓的抑制、呕吐、腹泻、过敏、神经毒性和过敏等,但多数都是轻微型,不影响继续治疗.治疗组皮疹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但经皮疹治疗后不影响后续治疗.结论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MCRC,疗效显著,值得在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相关数据库数据分析,探讨胃癌组织耐药基因表达与患者生存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NCBI中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数据进行表达量分析、生存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研究分析表明,ABCB1、LRP、GCS和GST-π基因在胃癌组织中存在明显的高表达(ABCB1,P<0.0001;LRP,P<0.0001;GCS,P=0.0035;GST-π,P<0.0001).②在胃癌组织中ABCB1与LRP及GCS与GST-π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001,γ=0.6666);而ABCB1与GCS的表达呈负相关(P=0.032,γ=-0.02301).③ABCB1与GCS的高表达会导致胃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分析表明,在胃癌中部分相关耐药基因的存在差异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之间存在相关性,而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又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胡国兴;余晓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食管癌的各期治疗和提供治疗后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的研究方法.33例确诊为食管癌,被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2例,对照组11例.试验组静脉滴注西妥昔单抗,对照组静脉滴注顺铂,2组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使用模拟CT和食管钡餐正侧位点片测定2组病灶直径长度,检测鳞状上皮癌相关抗原(SCC)和细胞角化素蛋白片段19(CYFRA21-1)于患者体内的血清浓度.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肿瘤直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缓解率试验组67.3%,高于对照组58.6%.SCC治疗后均值实验组(0.78 ±0.3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0.95 ±0.42)μg/L;CYFPRA21-1治疗后均值实验组(1.78 ±1.02)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2.43 ±1.48)μ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食管癌的各期治疗效果良好,并能提供良好的预后评价指标,在临床值得推广和借鉴.
作者:杨宏;周俊;郝婷婷;刘修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寻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淋巴转移规律与放射治疗临床靶区域勾画设计相关性.方法 将纵膈区域按主要解剖转移途径分区,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在纵膈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分布特点,进一步精确食管鳞状细胞癌在纵膈淋巴结靶区勾画范围.结果 在纳入研究病例中,有纵膈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例上下区纵膈淋巴结占31%.多数与其他区(如Ⅱ区及Ⅳ区)同时出现,纵膈淋巴结Ⅰ区出现占22%.纵膈Ⅱ区出现淋巴结有152例(99%),且可与其他区一同出现或单独出现.纵膈Ⅲ区出现淋巴结约3.9%,且全部合并有Ⅱ区淋巴结转移,多伴有纵隔及纵膈广泛的淋巴结转移.Ⅳ区均合并有Ⅰ区或Ⅱ区淋巴结,出现淋巴结转移占16%.结论 推荐出现纵膈淋巴结转移者行上下区纵膈淋巴结区预防照射;Ⅰ区需包括;重点勾画Ⅱ区纵膈淋巴结区;不推荐在纵膈淋巴结区域预防性勾画时包Ⅲ区,但在Ⅱ区淋巴结肿瘤负荷较大时可个体化适当包;推荐在Ⅰ区或Ⅱ区较大肿瘤负荷时考虑扩展Ⅱ区范围至Ⅳ区.
作者:赵玉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食管癌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食管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胸腹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联合术后经口进食3天的快速康复外科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经左胸径路食管癌根治术联合常规留置胃肠减压管及鼻肠营养管7天的康复治疗模式.患者在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4周、术后12周通过随访的方式定期进行生命质量评估,结合随访结果和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10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均在60岁左右,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术后病理分期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术后拔除胸管时间和经口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以及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时,两组患者只有在躯体功能和综合生命质量维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如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等评分趋近于术前评分结果,但是实验组患者在疲劳、疼痛、吞咽困难等方面的症状明显出现好转,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的食管癌治疗康复模式相比,快速康复外科模式显著地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作者:王国君;史敏科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