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李奎

关键词:舌癌, 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 皮瓣修复术, 薄型股前外侧皮瓣, 前臂桡侧游离皮瓣, 小腿内侧游离皮瓣
摘要:目的 探讨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90例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根据修复方法的不同分为薄型股前外侧皮瓣、前臂桡侧游离皮瓣、小腿内侧游离皮瓣各30例.皮瓣切取平均面积为(1.2×1.5)cm2~(1.8×2.5)cm2,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有效率及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满意度.结果 3种手术方式有效率间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满意度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9).结论 对舌癌术后软组织缺损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不同部位的游离皮瓣修复均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其中薄型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57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有行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史.对照组患者进行佳支持治疗,观察组在佳支持治疗基础上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进行治疗.评价疗效、生存期及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 观察组患者CEA、CYFRA21-1、VEGF、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主要毒副作用为高血压、骨髓抑制、乏力、手足综合征、蛋白尿等反应.结论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轻,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荐.

    作者:傅敬忠;徐冠军;李金高;储节胜;刘文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肿瘤基底部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对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肿瘤基底部麻醉并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应用于预防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中闭孔神经反射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选择行TURBT术的84例膀胱肿瘤患者,根据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案,而观察组42例患者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联合肿瘤基底部局部麻醉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总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血流动力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4.2 ±9.4)min,术中出血量为(58.9 ±12.6)ml,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为(62.2 ±7.3)min,术中出血量为(60.4 ±14.2)ml,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为(5.7 ±1.3)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为(2.7 ±0.8)d,观察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为(5.9 ±1.1)d,术后膀胱冲洗时间(2.8 ±0.6)d,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2/4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则仅为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0时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3时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明显较对照组更平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分别为恶心呕吐、心动过速以及低血压,观察组、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7.14%、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TURBT的膀胱肿瘤患者,采用肿瘤基底部局麻联合硬膜外神经阻滞方案相比于单纯的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够更好的控制术后闭孔神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白香花;张生茂;段伟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10例经临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包括病灶的分布、形态、色调及边缘等,并探讨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以病灶分布在胃窦部位较为常见,占37.14%(P<0.05);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表面不规则(87.62%)及边界清晰(91.9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胃癌以平坦型(0~Ⅱ)病变较为多见,占89.05%;以分化型癌为主,占90.00%.分化型癌在白光内镜下色调多为发红;未分化型癌中色调发白、红白相间的病灶数较多,边界清晰及边缘部有浸润的病灶明显较少(P<0.05).结论 早期胃癌多发于胃窦部位,且以平坦型(0~Ⅱ)病变较为常见,在白光内镜下观察边缘清晰及表面不规则的病灶有助于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且对预判肿瘤病理类型有积极参考作用.

    作者:李彦;刘会永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单操作孔胸腔镜技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SP-VATS治疗NSC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50)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VAMT行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治疗组采用SP-VATS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等手术基本情况指标、VAS评分、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时间及止痛药物使用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98.00%,明显优于对照组(93.75%)(Z=-2.267,P=0.023).治疗组SF-36评分由治疗前(55.10 ±10.54)分显著提高至(66.71 ±11.16)分(P<0.01),而且明显高于对照组评分(58.31 ±6.84)分(P<0.01).其中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而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则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第5、7天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P-VATS与VAMT治疗NSCLC均可以有效进行肺切除,完全清扫淋巴结,但SP-VATS在此基础上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值得推广.

    作者:孔庆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肺GGO改变特征为主的早期肺癌微创精准治疗的疗效

    目的 探讨肺GGO改变特征为主的早期肺癌患者微创精准治疗的疗效、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筛选早期肺癌毛玻璃(GGO)样变患者,共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取CT引导下Hook-wire术前定位胸腔镜微创切除术(VATS),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开胸肺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差异、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常规随访情况差异.结果 VATS切除术成功率100%,CT引导Hook-wire明确定位率为为100%,平均用时(9.87 ±7.41)min.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胸管留置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9.5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术后1 d、1 w VAS评分观察组患者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3年随访,观察组患者远期生存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开胸肺癌根治术远期疗效呈一致性.结论 采取CT引导下Hook-wire术前定位胸腔镜微创切除术具有临床可操作性、较高的安全性与近期疗效,微创精准治疗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带来的疼痛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跻京;罗清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甲状腺癌术后停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血脂水平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目的 检测甲状腺癌术后停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血脂、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分析其影响.方法 选取经病理确诊接受手术切除后行131I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停用左旋甲状腺素片,于替代治疗时、停药后2周、停药后4周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载脂蛋白A(A poA)、载脂蛋白B(ApoB)、载脂蛋白E(ApoE)水平,放射免疫法分析检测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水平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在进行停用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2周、4周后,其血清TC、TG、HDL、LDL、ApoA、ApoB、ApoE水平均高于接受替代治疗过程时,且停用替代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TC、TG、HDL、LDL、ApoA、ApoB、ApoE水平高于停用替代治疗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FT3、FT4、TSH水平较接受替代治疗过程中降低,且停用替代治疗4周后患者血清FT3、FT4、TSH水平低于停用替代治疗2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H水平与血清TC、TG、HDL、LDL、ApoA、ApoB、ApoE水平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停用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血脂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与脂蛋白的代谢明显异常有关.

    作者:刘璟;向鹏月;罗心凯;金燕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EC→T序贯疗法与TEC方案用于乳腺癌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EC→T序贯疗法与TEC方案对乳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TEC化疗方案,治疗组给予EC→T序贯化疗方案.疗程结束后,对比2组的疗效,评价2组的不良反应,统计2组患者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治疗组3年、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贫血、恶心/呕吐、周围神经毒性、心律失常和肝损伤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WBC和ANC计数的低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WBC降低至2.0×109/L~4.0×109/L的持续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ANC降低至2.0× 109/L~4.0×109/L的持续时间同样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EC→T序贯疗法用于乳腺癌化疗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对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较小.

    作者:秦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肛管引流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行肛管引流对术后患者胃肠及肛门功能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取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9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给予肛管引流,而对照组患者不采用肛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液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便不净发生率和便频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排液时间、排便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两个月便不净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便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实行肛管引流促进患者肠胃蠕动,降低腹胀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肛门附近的血液循环,加快肛门恢复速度.

    作者:张胜威;邓业巍;王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52例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6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口服150 mg/(m2· d)替莫唑胺治疗,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对2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状态.结果 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15%(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卡氏评分及生活质量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均未见治疗性死亡患者,主要临床不良反应表现为中轻度白细胞计数减少、放射性脑水肿、恶心呕吐、发热、骨髓抑制及贫血等症状(P>0.05).实验组患者1年随访生存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复发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P<0.05).结论 替莫唑胺联合放射治疗是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真;崔海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原发性肺癌患者60例,随机分成电视胸腔镜组(n=40)及开胸组(n=20),电视胸腔镜组患者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开胸组患者采用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开胸组相比,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天数较短,手术出血量较少,术后VAS评分较低(P<0.001).电视胸腔镜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0.0%,低于开胸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48,P=0.006).淋巴结清扫数目、肺癌病理分型在两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原发性肺癌具有开胸手术相同的效果,并具有术后并发症少、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

    作者:姚永正;曹小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三维适形放疗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与分析三维适形放疗对胃癌患者的疗效果.方法 选取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6例,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53例.对照组术后采用XELOX化疗方案,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三维适形放疗方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两种治疗方法对周围组织的影响、随访生存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0%);试验组白细胞下降率(5.67%)、中性粒细胞上升率(7.55%)、淀粉胰酶异常率(1.89%)、转氨酶升高率(3.77%)、放射性脊髓病发生率(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下降率(35.85%)、中性粒细胞上升率(33.96%)、淀粉胰酶异常率(28.30%)、转氨酶升高率(30.19%)、放射性脊髓病发生率(26.42%)];随访1年,试验组生存率(94.34%)、复发率(3.77%)明显优于对照组[生存率(67.92%)、复发率(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可有效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率,预后效果较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曹芳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高龄晚期结肠癌患者术后化疗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高龄晚期结肠癌患者术后化疗相关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术后化疗的结肠癌患者55例,计算患者生存率,并应用COX回归分析预后因素.结果 55例患者术后化疗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45/55)和7.27%(4/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ECOG评分、淋巴结转移个数以及病变位置与晚期结肠癌患者术后化疗预后相关(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术后化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高龄晚期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化疗预后影响因素较多,ECOG评分和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辛志泳;陈超爽;许鹏;李江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靶腔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目的 分析七氟烷吸入麻醉与靶腔输注丙泊酚对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以98例行消化道肿瘤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照组行七氟烷吸入麻醉,观察组行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的手术及麻醉恢复情况、美国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 h,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6 h POCD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及术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P>0.05).结论 与七氟烷吸入麻醉相比,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的麻醉苏醒质量更高,对术后认知功能影响更小,但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差异不大.

    作者:李鹤云;曹金凤;王永祥;杨改宁;高怀新;薛荣亮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胰腺癌患者血清中S100A8与S100A9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胰腺癌患者血清S100A8与S100A9的水平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胰腺癌患者90例,同期纳入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研究者血清中S100A8和S100A9的水平.分析胰腺癌患者血清S100A8和S100A9水平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所有患者疗后随访6个月,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血清中S100A8和S100A9水平.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中S100A8和S100A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胰腺癌患者血清中S100A8和S100A9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无显著相关(P>0.05),与其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呈明显相关(P<0.01).6个月随访结果:27例死亡,18例存活,其中死亡组患者入院时血清S100A8和S100A9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中S100A8和S100A9水平明显提高,且与其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对临床评估胰腺癌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刘翔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异甘草酸镁对改善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损伤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对改善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接受肝癌射频消融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术后异甘草酸镁治疗)49例,对照组(术后甘草酸二胺治疗)49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 d,2组患者AST、ALT水平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实验组AST和ALT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 d TBIL水平变化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实验组患者TBI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肝细胞合成储备功能差异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 d和7 d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实验组显效率38.8%、无效率2.0%,总有效率89.8%,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对改善肝癌射频消融术后肝功能具有改善作用,治疗总有效率高,临床价值肯定.

    作者:李连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发病因素分析及其预后

    目的 探讨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观察组),并选择80例35岁及以上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照组,分析与比较2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经研究分析发现,2组患者避孕药使用史、初次性交≤20岁、HPV感染史、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年内复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分期(B=0.927)、浸润深度(B=1.873)、淋巴结转移(B=1.254),P<0.05.结论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分期晚且恶性程度高,影响因素较多,且预后较差,因此加强早期筛查及诊治十分关键.

    作者:胡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EB病毒微小RNA在鼻咽癌患者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 研究探讨EB病毒微小RNA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情况,以便于找到诊断和防治鼻咽癌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选取45例鼻咽癌患者和37例鼻咽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借助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以miR-U6作为内参物,对上述疾病病灶中的EB病毒miRNAs(包括EBV-miR-BART4*和EBV-miR-BART18-3P)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经统计分析可知,EB病毒的两种miRNAs在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数值分别是(28.43 ±3.16)和(26.73 ±3.08),而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数值分别是(40.51 ±4.82)和(41.66 ±3.46),可见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鼻咽炎组织,两者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 EB病毒微小RNAs可通过较显著的表达水平导致鼻咽癌的发病和病灶转移,因此可将其作为鼻咽癌诊断防治中潜在的生物分子标志物.

    作者:李剑飞;蔡茂德;钟亮;曾湖;韦华军;杨长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MA)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60例肝血管瘤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微波消融术组和开腹肝切除组,每组患者30例,评价对比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后微波消融术组ALT低于开腹肝切除组,AST高于开腹肝切除组,且两种术后均降低趋向正常范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微波消融术组缓解率为80.00%,高于开腹肝切除组的70.00%,但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消融术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肝切除组(P<0.05);微波消融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半年后微波消融术组复发率为3.30%,开腹肝切除组复发率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创伤小,复发率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师晓娟;刘学梅;高洁;王胜利;訾永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脱落细胞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水平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脱落细胞学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检测对胃癌患者腹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160例浆膜腔积液患者,根据良性和恶性表现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0例.分析统计患者的白介素、CA125、白介素6和白介素12水平.结果 脱落细胞学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检测,对胃癌患者腹腔积液的诊断敏感性为98.2%,特异性为99.1%,准确性97.2%,明显优于其他诊断方法(P<0.05).结论 脱落细胞学联合Th17细胞、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白介素12检测对胃癌患者腹腔积液的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潇;吕燕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与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 探讨髂内动脉灌注化疗与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8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42)和对照组(n=141).对照组给予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给予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1年生存率及复发转移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73.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10%)(Z=-4.649,P=0.000).两组介入治疗后,观察组发热及腹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8.352,P=0.000;χ2=30.789,P=0.000).观察组1年生存率(96.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7%)(χ2=4.638,P=0.031);局部复发率(14.08%)低于对照组(24.82%)(χ2=5.082,P=0.024);远处转移率未见统计学差异(χ2=0.678,P=0.410).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35.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53%)(Z=-2.671, P=0.008).结论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晚期宫颈癌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显著,患者1年生存率升高,局部复发率降低,生活质量得以改善,但发热、腹痛等栓塞综合征较为常见.临床中,我们在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时,还应综合考虑患者临床分期,综合确定治疗方案.

    作者:吴利荣;韩阳;谭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