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肠镜前肠道准备合格率中的应用

徐岩;刘丹;谭刘婷;陈伟芳

关键词:品管圈, 肠镜诊疗, 肠道准备合格率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合格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通过现状调查并运用柏拉图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肠道清洁度的主要原因有:服药后活动,饮食准备,便秘史和饮水量等方面。设立目标、制定整改措施,然后对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肠道合格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肠道准备合格率从活动前的83.3%提高至活动后的9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结肠镜诊疗前肠道准备合格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黑龙江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46例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昏迷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与护理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护理组采取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血糖为(18.21±6.43)mmol/L,观察组为(7.23±3.16)mmol/L,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854,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78%,观察组为8.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00,P<0.05)。结论对森林脑炎合并糖尿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春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冠脉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取在ST段抬高AMI急诊PCI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EMI )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急诊STEMI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 A组进行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冠脉内给药,B组进行血栓抽吸。观察术后两组患者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血浆肌钙蛋白I(cTnI)峰值,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型钠尿肽(BNP),大出血、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A组ST段抬高回落百分比、cTnI值、LVDd、LVEF、脑钠肽( BNP)水平等均显著优于B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两组患者大出血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冠脉给药应用在STEMI急诊PCI,能够有效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改善患者心肌灌注,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吉伟青;张惠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产前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不典型胎盘早剥的产前漏诊原因,以指导临床诊断。方法以2010-01~2014-01间我院收治的180例胎盘早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出现产前漏诊将其划分为漏诊组( n=48)和确诊组( n=132)。对比两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与体征、胎盘早剥面积、总出血量、胎盘附着位置,分析产前漏诊的原因。结果漏诊组存在明确诱因者较确诊组明显更少(P<0.05),且漏诊组诱因以引产及催产为主;漏诊组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为腹痛及阴道出血者占比明显低于确诊组(P<0.05),且漏诊组多表现为胎心监护异常;漏诊组胎盘早剥面积、总出血量均明显低于确诊组( P<0.05);漏诊组胎盘附着于子宫后壁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确诊组( P<0.05)。结论不典型胎盘早剥多因引产及催产导致,临床症状及体征表现不明显,临床确诊需采取多种检测方案、结合病史,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唐翠兰;何进球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品管圈在提高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10人组成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这一活动主题,对我院手术常规标本送检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品管圈方法,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予以实施。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使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由改善前的80%提高至改善后的96%。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我科护士由初的被动工作者转变成管理者、执行者,护士的价值得到极大的体现,手术常规标本正确送检率大大提高,值得推广。

    作者:杜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远期并发症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Orr式Roux-en-Y吻合术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 FJI)对于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Orr组和FJI组,每组各48例。 Orr组消化道重建方式为Orr式Roux-en-Y吻合术,而FJI组为郝氏重建设计的FJI术式,1年及2年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营养状况、术后远期并发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术后1年,除体重变化两组差异不明显外,其他指标FJI组均有优势( P<0.05);术后2年,FJI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及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Orr组(P<0.05)。结论 FJI术式对于提高全胃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况,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均有明显优势,值得推广。

    作者:马文贵;杨振琪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氟比洛芬酯预先给药用于无痛输卵管结扎术后镇痛的观察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芬太尼、丙泊酚和脂肪乳、芬太尼、丙泊酚在无痛输卵管结扎术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级、自愿要求行无痛输卵管结扎术的40例经产妇,按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 A组)和对照组( B组)。 A组采用氟比洛芬酯、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注射麻醉;B组采用脂肪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注射麻醉。分别观察并记录受术者一般资料;术后1h、术后4h、术后8 h的静息时和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情况,进行疼痛强度记录。比较两组情况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A组和B组受术者比较,A组术后镇痛效果静息时和咳嗽时都优于B组,随访满意度高。结论氟比洛芬酯应用于无痛输卵管结扎术后维持镇痛效果好。

    作者:徐俊;倪少纯;陈梓航;陈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感染科治疗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重型肝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血浆置换治疗,研究组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主要生化指标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主要生化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两组各项指标变化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研究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能够有效加强解毒作用,减少血浆的使用量,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性,为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可进一步研究并推广使用。

    作者:张蔼玲;肖爱慈;朱兴华;李永生;杜春荔;丘宝珍;陈璐;李颖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北京市怀柔区2010~2014年水痘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水痘的发病状况与流行趋势,为制定切实有效的水痘防控措施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怀柔区2010~2014年水痘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0~2014年怀柔区共报告水痘病例1447例,其中2010年402例、2011年345例、2012年287例、2013年213例和2014年200例;发病率分别为101.79/10万、92.49/10万、74.17/10万、53.11/10万和48.76/10万。水痘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为冬春季,春末夏初出现小高峰。水痘病例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区。学龄前儿童和中小学生是水痘的高发人群。结论规范学校等集体单位水痘散发病例处理,加强卫生与教育部门的配合对防控水痘突、暴发疫情的尤为重要。提高适龄儿童水痘疫苗覆盖率,加大宣传,推动水痘疫苗第2剂的接种,是防控托幼机构、学校水痘疫情的重要方法。

    作者:闫乐;郭雪;卢丽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指导应激性溃疡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我院6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中,选出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72例,查阅病例填写量表,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脑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格拉斯昏迷评分越低,溃疡的发病率越高,既往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较高,预防性应用溃疡药的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病变部位为脑干、蛛网膜下腔,既往有高血压病史,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这些因素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急性脑出血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女性、脑干、蛛网膜下腔出血、既往高血压、预防性应用阿司匹林。我们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征,制定个体化的应激性溃疡预防方案,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

    作者:祝萍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血栓通注射液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在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血栓通注射液的组成成分、功效、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血栓通注射液可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抑制血栓发生、防止静脉内膜损伤。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够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作者:张健;陈卫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47例早孕期胎儿异常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早孕期11~13+6周超声筛查胎儿异常,探究早孕期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2~2014-02间47例早孕期产前超声筛查出的胎儿异常的临床资料及超声表现。所有胎儿均经中孕期复查及引产后证实。结果47例胎儿异常中,露脑畸形10例,无脑儿3例,全前脑1例,脊柱裂1例,联体双胎1例,颈部水囊瘤12例,NT增厚11例,脐膨出3例,双侧唇腭裂1例,左足内翻1例,右上肢缺如1例,左侧桡骨缺如1例,右房增大1例。结论尽早对胎儿异常进行诊断,可减轻孕妇身体损害,但在临床上仅可以对较为严重、早发的胎儿异常情况进行诊断,所以不能替代中晚期产前超声筛查。

    作者:黄翠平;姜伟;江宁珠;陈瑞云;张海燕;卫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孕前风险评估对出生缺陷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实施育龄妇女孕前风险评估对降低出生缺陷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免费孕前筛查的650例育龄妇女为干预组,进行孕前风险评估;随机抽取650例在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且未进行孕前风险评估的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观察对象优生知识知晓情况、孕期营养指导、叶酸服用及出生缺陷发生情况等。结果干预组对象优生知识知晓率、孕期营养指导率、叶酸服用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4.6‰(3/6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8/6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前风险评估可有效识别出育龄妇女自身存在的危险因素,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率。

    作者:张国荣;张红;肖桂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临床护士抑制排尿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工作时间抑制排尿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保障护士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福州市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注册护士10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以及中文版女性排尿行为量表进行调查,并研究抑制排尿行为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临床护士抑制排尿行为的发生率为81%,工龄、职称、文化程度和不同科室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制排尿行为的发生与工作强度、人员接替及卫生条件有关( P<0.01)。结论护士抑制排尿行为发生率高,与工作强度、人员接替及卫生条件等因素有关,应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护士身心健康。

    作者:曾明珠;徐洁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士长管理干预对提高护理质量及减少护患纠纷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究护士长管理干预对提高护理质量及减少护患纠纷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于2012~2013间在我院住院的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护士长管理干预的方法。干预的方法有:护士站前移、弹性排班、优化护理的服务流程;增强护理的风险管理;完善护理工作的考核;增强护患纠纷的预防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率和护患纠纷发生率。结果对照组100例患者中总满意率为85%,而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达97%,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t=4.0963, P=0.0000)。观察组患者中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24%,而观察组患者中护患纠纷的发生率为4%。对照组患者中护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护士长管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满意率,可以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作者:陆宏霞;梁少凤;谷艳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耳科学基础与临床进展

    本文从耳科学基础研究、耳科学临床研究进展及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许轶;任飞;周慧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山地区大肠息肉流行病学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中山地区大肠息肉流行病学的主要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自2009-01~2014-01间在本院行结肠镜检查者,共计25000例,回顾性分析结肠镜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大肠息肉的检出率、发病年龄、病变部位及病理类型分布情况。结果本组对象中共发现大肠息肉2563例(10.25%),大肠息肉2978枚。其中,术前结肠镜检出2287例,大肠息肉结肠镜检出率为76.80%;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升高,本组对象中炎性息肉较多,比重为49.09%,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年龄<50岁);腺瘤性息肉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年龄>50岁),绒毛状腺瘤更易引起癌变;息肉<1 cm不易发生癌变,但随着息肉增大,癌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结论中山地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年龄为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年龄>50岁及大肠息肉病史者普及结肠镜检查与随访是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刘智尚;彭侠彪;阮巍山;刘倩怡;陈剑翩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 HFOV)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04~2014-05间我院收治的80例NRDS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 CMV)治疗,观察组采用HFO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24 h后呼吸机参数FiO2、MAP、OI值均低于对照组,血气分析中PCO2值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吸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改善患儿通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显著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周慧恩;陈志凤;邸晓华;谢桂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210例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肺癌的病理类型、特点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并研究肺癌病理分型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210例肺癌患者的病理情况等资料。结果210例肺癌患者中鳞癌92例,腺癌56例,小细胞癌29例,肺泡细胞癌16例,大细胞癌9例,其他类型癌症共8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大多以咳嗽、咳痰、胸闷、气喘为主,咯血、胸痛、头疼及无力等为次。210例肺癌患者中男患者共156例,占74.29%,女54例,占25.71%,平均发病年龄(43±4)岁;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容易导致肺癌的发生,本文中吸烟患者占到89.52%。结论肺癌极大地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了解注重肺癌的病理分型、症状及其与不良生活习惯等问题并积极进行预防,对肺癌的确诊及及时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许丽萍;郑海燕;孙翠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护理干预在妇科开放性手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妇科开放性手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在我院妇科接受开放性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增加包括睡眠、疼痛、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护理。结果观察组中发生腹胀、恶心、呕吐、伤口渗血的人数比对照组少,术后排气排便所需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更高。结论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更好的护理效果。

    作者:潘雪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影响及益髓生血颗粒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合并地中海贫血(地贫)对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化疗相关性贫血的影响及益髓生血颗粒的保护作用。方法对38例NHL合并地贫患者与38例NHL未合并地贫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第1疗程CHOP方案时化疗过程中的血红蛋白( Hb)水平并进行比较。对38例NHL合并地贫者在接受第2疗程CHOP化疗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同时应用益髓生血颗粒;对照组单纯接受化疗,观察Hb水平变化。结果合并地贫的NHL患者接受CHOP化疗后平均Hb下降为(8.6±5.2) g/L,与未合并地贫组(5.8±4.4) 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合并地贫的NHL患者在接受第2疗程CHOP方案化疗时,若治疗组Hb平均下降(2.2±2.3)g/L,对照组为平均下降(4.5±4.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8)。结论南方地区NHL合并地贫患者并不少见,在接受化疗时贫血更为严重,化疗时使用益髓生血颗粒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孔祥敬;陈永升;周亚丽;尹晓林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黑龙江医学杂志

黑龙江医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