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甲状腺球蛋白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关系分析

武鸿文;赵力威;段云;梅艳

关键词:甲状腺球蛋白, 分化型甲状腺癌, 转移灶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关联性。方法选取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12例,根据患者在第三次131 I治疗时是否出现转移及转移灶的不同将其分为无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组、肺部转移组、骨转移组、颈部转移组及其它转移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水平。结果淋巴结转移组、肺部转移组、骨转移组、颈部转移组及其它转移组患者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水平要高于无转移组( P<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甲状腺球蛋白水平与转移灶大小和数目呈明显正相关性,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2.317,P<0.05;R=3.018,P<0.05)。结论甲状腺球蛋白在判断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是否出现转移灶及转移灶大小和数目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彭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β-榄香烯对人食管癌细胞 EC9706增殖、凋亡及 caspase-3的影响

    目的:研究β-榄香烯对人食管癌细胞EC9706增殖、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β-榄香烯(0、10、20、30、40、50μg/ml)处理细胞24 h,CCK-8测定细胞增殖活力。以50μg/mlβ-榄香烯处理细胞0、6、12、24 h,CCK-8测定细胞增殖活力。以不加β-榄香烯组作为对照组,选取50μg/mlβ-榄香烯处理细胞24 h,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测定caspase-3活性。结果随着β-榄香烯浓度的增加,人食管癌细胞增殖活力逐渐下降,呈浓度依赖性(P<0.05)。以50μg/mlβ-榄香烯处理细胞0、6、12、24 h,随着时间的增加,细胞增殖活力下降,呈现时间依赖性(P<0.05)。相比对照组,50μg/ml β-榄香烯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0.05),caspase-3活性明显增加(P<0.05)。结论β-榄香烯可抑制食管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且其诱导凋亡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促进caspase-3活化有关。

    作者:任凌燕;徐磊;赵青;罗皓;赵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CT征象和 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作者:汪文章;徐绍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舒芬太尼辅助吗啡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胸腔镜肿瘤术后镇痛的效果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辅助吗啡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胸腔镜肿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胸腔镜肿瘤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1例,随机分为吗啡组( M组)、舒芬太尼组( S组)、舒芬太尼辅助吗啡组( MS组),每组17例。 M组:吗啡1.5 mg/kg及托烷司琼2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100 ml;S组:舒芬太尼1.5μg/kg及托烷司琼2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100 ml;MS组:吗啡0.5 mg/kg,舒芬太尼0.75μg/kg及托烷司琼2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100 ml。观察术后3组2、4、8、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术后镇痛效果均较满意,但MS组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均优于M组和S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舒芬太尼辅助吗啡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胸腔镜肿瘤术后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是1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李伟;董彦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骨外成釉细胞瘤样变异型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讨骨外成釉细胞瘤样变异型尤文肉瘤( AES)/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头皮下的AES/PNET进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大体观察肿物边界尚清,无包膜,切面灰红色、质软。镜下:肿瘤细胞被多少不等、宽窄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呈大小不等的巢状、条索状、小叶状、腺样、等结构排列。其中肿瘤细胞巢呈上皮样生长方式是其具特征的形态学表现,部分细胞巢的外周细胞核呈明显栅栏状排列。瘤细胞形态多样,体积小、核深染、胞质少的“暗细胞”,与周围体积大、染色质空泡状、胞质相对丰富的“亮细胞”混杂相间,并可见梭形细胞样或鳞状上皮样瘤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FLI1、CKpan、低分子量CK弥漫阳性,Vimentin、Villin、高分子量CK、CD56、EMA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5%;特殊染色PAS(+)/D-PAS(-),证实胞质内含丰富的糖原。分子遗传学:EWS-FLI1融合基因断裂。结论 AES是1种罕见的尤文肉瘤( Ewing's Sarcoma,ES)/PNET变异亚型,需与多种小圆细胞肿瘤进行鉴别,预后很差。

    作者:张惠斌;余英豪;叶显宗;武一曼;曲利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无创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确诊的肺癌晚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通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及食欲状况、血气指标、呼吸费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平喘药物应用等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肺性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FACT-L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通气能够有效地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立;程旭东;严蕊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NSCLC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转移位点、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这9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恶性胸腔积液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血清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

    作者:高辉;董小帅;刘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突变型 P53表达对恶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同期放化疗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表达对恶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泰道胶囊)同期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经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的33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根据P53表达情况分成高表达组(17例)和低表达组(16例)。结果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生活状态( KPS)评分及肿瘤切除情况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突变型P53低表达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36),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突变型P53表达情况可能会影响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同期放化疗的预后。

    作者: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林力;黄泽黎;梁少波;苏建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

    目的:分析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13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探究。结果133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中37例(27.8%)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2例,感染25例,栓塞形成10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2组患者手术时间、ASA分级、APACHE-Ⅱ评分、肿瘤分化程度及合并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150 min、ASA分级Ⅲ~Ⅳ级、APACHE-Ⅱ评分≥14分、肿瘤中低分化及合并糖尿病是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述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并发症风险极高,对于这一类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其预后和生存质量。

    作者:段照华;彭科;先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抑郁对其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86例,按照是否伴有抑郁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并于术后给予常规化疗,观察2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同时观察患者化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转移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CD3+、CD4+以及CD4+/CD8+与NK的变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中晚期常常伴有抑郁情绪,同时抑郁状况与其生存率下降、转移复发率增加以及免疫功能减退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

    作者:蒋海蓉;毛蓓;邓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洛铂或顺铂联合5-Fu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洛铂或顺铂联合5-Fu同步放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60例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36例,洛铂30 mg/m2静脉滴注2 h,d1,5-Fu 500 mg/m2,静脉推注d1~d5,21 d为1周期,共4周期;对照组24例,顺铂30 mg/m2静脉滴注d1~3,5-Fu 500 mg/m2,静脉推注d1~d5,21 d为1周期,共4周期。同时2组均采用后程加速超分割三维适形放疗:首先运用常规分割照射1.8 Gy/d,5次/周,共23次,DT 41.4 Gy,接着进行加速超分割照射1.5 Gy,每日2次,9日共27 Gy,全程6~7周,照射DT 68.4 Gy。结果全部患者均完成治疗,洛铂组和顺铂组近期有效率各自为86.1%与66.7%,洛铂同步放化疗组和顺铂同步放化疗组的1年与2年生存率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为83.3%,61.1%和66.7%、41.6%。不良反应方面,洛铂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66.7%)高于顺铂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毒性、神经毒性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洛铂组未出现Ⅲ~Ⅵ度胃肠道反应(0例,0%),远远低于顺铂组(5例,20.8%),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洛铂联合5-Fu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是安全有效的,且不良反应轻微,可以将其进行临床方面的深入推广,但仍需扩大病例数深入评价。

    作者:刘芳;杜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IL-27基因多态性和血清 IL-27 p28水平与骨肉瘤风险相关性分析

    目的:评估IL-27基因多态性和血清IL-27p28水平与骨肉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比研究160例骨肉瘤患者(研究组)和25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 IL-27基因-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7p28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肉瘤患者血清IL-27p28水平显著降低(P<0.01)。Ⅲ~Ⅳ期骨肉瘤患者血清IL-27p28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同样,转移患者的血清IL-27p28水平低于非转移患者( P<0.05)。 IL-27-964 A/G,2905 T/G,4730 T/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骨肉瘤风险无相关性( P>0.05)。分层分析也未能显示-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与临床分期和骨肉瘤的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27p28低水平可能与骨肉瘤进展有关,但IL-27基因-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和它们的单倍型不与骨肉瘤的风险相关联。

    作者:喻紫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创手术短期和长期效果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创手术短期和长期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疗效观察指标,并对胸腔镜组1年生存率的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43.2±20.1)min,切口长度为(4.3±1.2)cm,术中出血量为(119.7±23.4)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2±3.7)个,术后住院时间为(7.4±3.2)d;常规组手术时间为(139.7±2.3)min,切口长度为(14.9±3.8)cm,术中出血量为(142.3±21.1)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4±2.9)个,术后住院时间为(10.9±5.1)d。胸腔镜组与常规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胸腔镜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6.3%)、(92.1%,58.4%)、(87.8%,36.2%);常规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4%,86.7%)、(92.3%,57.9%)、(88.1%,36.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清扫淋巴结组数均为胸腔镜手术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及清扫淋巴结组数是影响胸腔镜手术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胸腔镜手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且手术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金炜;徐正浪;丁彦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11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 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初治患者118例,按2008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29例,Ⅲ期45例,Ⅳ期39例;均予调强放疗,总剂量71.9~74.3Gy,每次2.28~2.34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93.2%和88.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2.9%、41.5%、30.5%、1.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Ⅰ级31.4%,Ⅱ级7.6%,Ⅲ级3.4%。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虽然肿瘤靶区剂量高,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故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尹宏;何志刚;向舫;李煜;罗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基因沉默白介素8对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干细胞的生物特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沉默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DU145细胞白介素8基因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的小干扰RNA沉默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DU145细胞IL-8基因,应用流式仪检测AL-DH阳性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悬浮细胞成球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观察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体外成瘤能力的变化。Annexin V-PE/7-AAD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blot法分析Akt蛋白的变化。结果 DU145细胞IL-8基因的沉默能降低肿瘤干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肿瘤干细胞悬浮细胞成球率和克隆形成率。多西他赛能显著抑制IL-8基因沉默DU145细胞的活性。 Western-blot显示Akt的磷酸化被显著抑制。结论 IL-8基因的沉默能显著抑制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体外成瘤能力,增加该群细胞对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同时显著抑制了Akt的磷酸化,这可能是IL-8基因沉默抑制该群细胞干细胞特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孙梦奎;张纪恒;崔韵;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状况的影响。方法将单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新辅助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新辅助放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距齿状线距离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异常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行辅助放化疗和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是大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能达到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提高保肛成功率的目的,虽然对术后患者排便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文伟;童仕伦;郑勇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方法6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采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值都呈现为高位状况,术后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低氧血症、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1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能促进胆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勇刚;李德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改良根除术联合自体植皮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自体植皮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乳腺癌治疗提供一些思路。方法随机将4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组在改良根治术的同时行自体腹部皮肤移植,对所有皮瓣坏死的患者行二次植皮,观察植皮在乳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有8例,占对照组40%,而治疗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仅有2例,占治疗组1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手术时间长短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皮瓣坏死后二次植皮对患者的影响,发现对照组明显二次植皮例数多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5~8年的随访观察,评价植皮对患者的影响,两组在肿瘤复发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同时行自体植皮手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费用以及远期临床效果都较好,且不会增加患者的肿瘤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兵雄;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 VMAT技术对心脏受照剂量风险评估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技术对心脏的物理剂量学和生物学的指标,评估心脏的受照风险。方法随机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设计4种常用计划:①改良野中野调强计划FIF(8~10个子野);②四野调强计划4F-IMRT;③五野(增加正对心脏射野)计划5F-IMRT;④包含心脏正对弧双弧VMAT计划。统计每个患者靶区、心脏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LAD剂量体积参数,用NTCP-RSM模型计算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统计分析VMAT技术的结果与其余技术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心脏Dmean和V25在4种计划下平均值分别是:7.7 Gy,6.9 Gy,9.7 cGy,6.4 Gy;9.1%,7.9%,9.7%,4.9%;LAD的平均剂量分别是29.0 Gy,27.6 Gy,32.8 Gy,26.1 Gy;NTCP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3%,0.86%。靶区CI四套计划平均值为:0.44、0.56、0.61、0.71,HI为0.82、0.78、0.70、0.53,VMAT技术的CI和HI结果与另外3种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常规调强技术相比,包含心脏正对弧的VMAT计划不会显著影响心脏的并发症概率( NTCP),同时VMAT计划靶区的CI、HI要优于静态IMRT计划,VMAT技术可以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不明显增加心脏的受照风险。

    作者:叶威;龚敏勇;熊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20例肺癌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结果肺癌手术患者中抗菌药使用率为36.36%。药物使用频率前4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品种比例分别为28.05%、45.12%。结论肺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欠合理,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差距,有待改善,合理用药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陈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