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林力;黄泽黎;梁少波;苏建淳
目的:探讨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外科治疗的诊疗特点。结果15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6个月复查均未见复发,颈椎稳定性可。结论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临床上多以肿块颈外侧入路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护椎动脉、神经根和颈髓,术前要充分评估颈椎的稳定性,必要时重建和稳定颈椎,防止神经功能恶化。
作者:孙光炎;华清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华蟾素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抗肿瘤机制。方法将接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G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 d1、d8;顺铂80~100 mg/m2,d2~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华蟾素20 ml/d,d1~10。28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免疫功能,治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1、2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CD4和CD8 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而CD8 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62.22%)较对照组(40.0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不仅可抑制肿瘤细胞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这一机理可能是其与GP方案连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优于单纯GP方案的原因之一。因此华蟾素联合G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对1例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肿瘤易复发,镜下肿瘤呈实性生长,局部有黏液样变性。肿瘤细胞由椭圆、梭型和上皮细胞样细胞组成,间质夹杂不等量的炎细胞。有些肿瘤细胞形态怪异,表现为体大胞质丰富,可见核分裂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Vimentin,CD68表达阳性,符合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诊断。结论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临床少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提高对黏液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的认识,避免误诊。
作者:崔淼;许春伟;吴永芳;张博;邵云;满秋红;王怀涛;王海艳;李晓兵;白海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12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电视胸腔镜)60例和对照组(开胸手术)64例,分别给予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2例术中转开胸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胸引管留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临床疗效显著,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EGF-D)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及60例正常组织中 MMP-2、MMP-9及VEGF-D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0例乳腺癌组织中,MMP-2、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7%、56.67%,VEGF-D阳性表达率为61.67%。 MMP-2、MMP-9及VEGF-D阳性表达率Ⅲ~Ⅳ期者显著高于Ⅰ~Ⅱ期者;低分化者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MMP-2与VEGF-D表达,MMP-9与VEGF-D表达均呈正相关性。结论低分化、Ⅲ~Ⅳ期乳腺癌患者高表达MMP-2、MMP-9与VEGF-D,MMPs与VEGF-D表达呈正相关性,可通过阻断VEGF-D及MMPs活性控制、治疗乳腺癌。
作者:张阿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 TMC)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0例,进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筛查出甲状腺实性结节150个,直径均≤10 mm,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评估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结节103个,恶性结节47个;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良性结节99个,恶性结节51个;二维常规超声检查良性结节97个,恶性结节53个;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灵敏度分别为87.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特异度分别为90.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 mm的甲状腺癌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英超;葛洪波;温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表达对恶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泰道胶囊)同期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经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的33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根据P53表达情况分成高表达组(17例)和低表达组(16例)。结果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生活状态( KPS)评分及肿瘤切除情况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突变型P53低表达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36),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突变型P53表达情况可能会影响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同期放化疗的预后。
作者: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林力;黄泽黎;梁少波;苏建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微小RNA-34a(microRNA-34a,miR-34a)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中的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设计合成并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miR-34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稳定转染HCT116细胞。通过Realtime PCR验证转染后miR-34a的表达变化。 MTT法检测转染前后HCT116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Transwell法检测转染前后HCT116细胞侵袭能力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miR-34a转染HCT116细胞后其表达量增加到(7.32±1.34)倍,而HCT116细胞增殖能力也受到显著抑制,下降到(0.49±0.10);Bcl-2蛋白受到miR-34a表达的抑制,而BAX的表达则受到miR-34a表达的增强;HCT116细胞侵袭能力在miR-34a过表达后显著增强,相应的MMP-2和MMP-9表达也出现显著增强。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iR-34a的过表达能够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及侵袭转移,与调控Bcl-2/BAX和MMP-2和-9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庄彪;闵志均;王廷峰;张鹏;倪熊;瞿惠龙;丁育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SOX( sry-related high-mobility-group box)基因家族均含有1个编码79个氨基酸的保守序列,包括A~J共10个不同的亚组,其编码的蛋白即SOX蛋白,属于高迁移率超家族的DNA结合蛋白,其在性别分化、神经系统发育、骨组织发育、晶状体发育、血细胞生成等多种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年有关SOX基因与肿瘤关系的研究有大量报道,综述如下。
作者:李舟蕾(综述);任艳鑫;李晓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13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探究。结果133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中37例(27.8%)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2例,感染25例,栓塞形成10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2组患者手术时间、ASA分级、APACHE-Ⅱ评分、肿瘤分化程度及合并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150 min、ASA分级Ⅲ~Ⅳ级、APACHE-Ⅱ评分≥14分、肿瘤中低分化及合并糖尿病是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述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并发症风险极高,对于这一类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其预后和生存质量。
作者:段照华;彭科;先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自体植皮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乳腺癌治疗提供一些思路。方法随机将4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组在改良根治术的同时行自体腹部皮肤移植,对所有皮瓣坏死的患者行二次植皮,观察植皮在乳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有8例,占对照组40%,而治疗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仅有2例,占治疗组1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手术时间长短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皮瓣坏死后二次植皮对患者的影响,发现对照组明显二次植皮例数多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5~8年的随访观察,评价植皮对患者的影响,两组在肿瘤复发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同时行自体植皮手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费用以及远期临床效果都较好,且不会增加患者的肿瘤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兵雄;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结果观察组3年生存28例,复发3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3.3%、10.0%;对照组3年生存27例、复发4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0.0%与13.3%,2组间3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85.72±12.56)min,对照组为(81.29±11.1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平均为(15.32±1.58)枚,对照组为(14.87±1.9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98±28.62)ml、(4.81±1.52)d,对照组为(534.62±31.82)ml、(8.10±2.14)d,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乳房美容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均给予相关对症处理,在化疗停止后自行消失。结论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理想,可获得更好的乳房外观效果,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氨基甾体Z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实验、集落培养实验、MTT实验观察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采用Wright染色、AS-D NAE染色、细胞膜CD41表面标记物检测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8~10-4 mol/L的氨基甾体Z1连续作用后,细胞和集落计数明显减少,处理组MTT值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Wright染色显示处理组细胞有分化表现,AS-D NAE染色A值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组细胞膜上CD41表面标记表达阳性率为76%。结论氨基甾体Z1能显著抑制MEG-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巨核细胞系分化,提示该药或可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新型诱导分化剂。
作者:周阳;张君;李震;何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在大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标本长度、淋巴总数等方面的治疗及根治效果;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A、IgM、IgG、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比较不同术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86.9±79.8)ml、(230.6±68.3)ml;手术排气时间分别为(46.7±9.5)s、(63.9±13.2)s;IgM水平分别为(0.99±0.41)g· L-1、(0.68±0.16)g· L-1;CRP水平分别为(43.95±12.05)mg· L-1、(59.01±10.55)mg· L-1。2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和清除淋巴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IgM、CRP机体免疫指标方面,腹腔镜组优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邱堃;王一森;吴元清;蔡笃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IL-27基因多态性和血清IL-27p28水平与骨肉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比研究160例骨肉瘤患者(研究组)和25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 IL-27基因-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7p28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肉瘤患者血清IL-27p28水平显著降低(P<0.01)。Ⅲ~Ⅳ期骨肉瘤患者血清IL-27p28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同样,转移患者的血清IL-27p28水平低于非转移患者( P<0.05)。 IL-27-964 A/G,2905 T/G,4730 T/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骨肉瘤风险无相关性( P>0.05)。分层分析也未能显示-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与临床分期和骨肉瘤的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27p28低水平可能与骨肉瘤进展有关,但IL-27基因-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和它们的单倍型不与骨肉瘤的风险相关联。
作者:喻紫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方法6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采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值都呈现为高位状况,术后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低氧血症、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1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能促进胆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勇刚;李德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RENAL评分系统和局限性肾脏肿瘤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肾脏肿瘤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由3位观察者采用RENAL评分系统分别对患者进行总分和各项评分,利用统计学分析不同观察者之间评价的一致性,根据总分将得分分为低、中、高3组,并根据相关评分分析总分以及各项评分与术式选择的相关性。结果3位观察者的总分的一致率为96.9%, RENAL 评分系统当中的5个评价指标一致率低的是 L (91.3%),高的是R(96.4%)。病例总数的分布为低分组31例,中分组102例,高分组65例。在PN组的患者中低分组、中分组以及高分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7.10%,50.98%,16.92%,呈明显的依次递减的趋势;在RN组的患者中低分组、中分组以及高分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2.90%,49.02%,83.0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RN和PN的平均分分别为9.41分、7.41分,利用秩和检验分析总分的平均分与患者采取的术式,两者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术式的选择存在直接关系的是年龄、R、N、L(P<0.05),R、N、L单项的得分越高以及患者的年龄越大,患者更倾向于采用RN术式治疗,反之,会倾向于采用PN术式治疗。结论本研究采用的RENAL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评分的高低与术式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术式的选择影响较大的单项因素为患者的年龄、R、N、L4个项目。
作者:刘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洛铂和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2例;B组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3例。 A组常规水化利尿处理,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培美曲塞给药结束30 min后再给予顺铂滴注,顺铂75 mg/m2滴注超过2 h,21天为1个周期。 B组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后静脉滴注洛铂30 mg/m2,21天为1个周期。2组常规预服地塞米松(或相似药物)并接受叶酸和维生素B的补充治疗。每周评价一次不良反应,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结果2组治疗近期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05);A、B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率分别为87.50%和81.82%,且白细胞减少均以Ⅰ~Ⅱ度为主。血小板减少A组发生率为71.88%,而B组为84.85%,也是均以Ⅰ~Ⅱ度为主。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为90.63%,B组为72.73%,通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且易控。
作者:王俊;王建中;张长春;成家辉;杨勇;罗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作者:汪文章;徐绍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干扰RNA沉默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DU145细胞白介素8基因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耐药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的小干扰RNA沉默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DU145细胞IL-8基因,应用流式仪检测AL-DH阳性细胞比例的变化。采用悬浮细胞成球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观察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和体外成瘤能力的变化。Annexin V-PE/7-AAD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blot法分析Akt蛋白的变化。结果 DU145细胞IL-8基因的沉默能降低肿瘤干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肿瘤干细胞悬浮细胞成球率和克隆形成率。多西他赛能显著抑制IL-8基因沉默DU145细胞的活性。 Western-blot显示Akt的磷酸化被显著抑制。结论 IL-8基因的沉默能显著抑制激素非依赖前列腺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体外成瘤能力,增加该群细胞对多西他赛的化疗敏感性,同时显著抑制了Akt的磷酸化,这可能是IL-8基因沉默抑制该群细胞干细胞特性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孙梦奎;张纪恒;崔韵;金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