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炎;华清泉
目的:探讨MRI与CT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的脑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50例颅内发生转移的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和CT检查,比较患者的病灶分布、肿瘤囊变及坏死和水肿情况、信号特点及尖突症情况。结果患者病灶多分在深部的脑组织,呈区域性分布,瘤周围以中度水肿为主,较少出现囊变及坏死,T2W1主要为等或者低信号,尖突多呈阳性。结论 MRI和CT检查能够提高原发性淋巴瘤患者诊断率,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作者:滕翀;么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自体植皮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临床乳腺癌治疗提供一些思路。方法随机将40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组在改良根治术的同时行自体腹部皮肤移植,对所有皮瓣坏死的患者行二次植皮,观察植皮在乳腺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结果对照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有8例,占对照组40%,而治疗组患者发生皮瓣坏死的仅有2例,占治疗组10%,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治疗组在手术时间长短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住院时间治疗组明显短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皮瓣坏死后二次植皮对患者的影响,发现对照组明显二次植皮例数多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进行5~8年的随访观察,评价植皮对患者的影响,两组在肿瘤复发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等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后同时行自体植皮手术,对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费用以及远期临床效果都较好,且不会增加患者的肿瘤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兵雄;孙圣荣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启建;尹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EGF-D)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60例乳腺癌组织及60例正常组织中 MMP-2、MMP-9及VEGF-D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60例乳腺癌组织中,MMP-2、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67%、56.67%,VEGF-D阳性表达率为61.67%。 MMP-2、MMP-9及VEGF-D阳性表达率Ⅲ~Ⅳ期者显著高于Ⅰ~Ⅱ期者;低分化者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者;有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MMP-2与VEGF-D表达,MMP-9与VEGF-D表达均呈正相关性。结论低分化、Ⅲ~Ⅳ期乳腺癌患者高表达MMP-2、MMP-9与VEGF-D,MMPs与VEGF-D表达呈正相关性,可通过阻断VEGF-D及MMPs活性控制、治疗乳腺癌。
作者:张阿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5例小肾癌手术患者,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肾癌,对比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CT平扫结果示:病灶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15例,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结果示:17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4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2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2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示:25例均显示为肿瘤强化快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是小肾癌皮质期明显强化,而实质期强化则快速的减退,呈现“快进快出”的CT表现,对临床确诊小肾癌具有决定性依据。
作者:尹雪军;徐才国;牛富业;何东雷;李婷;周王超;陈国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洛铂和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2例;B组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3例。 A组常规水化利尿处理,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培美曲塞给药结束30 min后再给予顺铂滴注,顺铂75 mg/m2滴注超过2 h,21天为1个周期。 B组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后静脉滴注洛铂30 mg/m2,21天为1个周期。2组常规预服地塞米松(或相似药物)并接受叶酸和维生素B的补充治疗。每周评价一次不良反应,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结果2组治疗近期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05);A、B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率分别为87.50%和81.82%,且白细胞减少均以Ⅰ~Ⅱ度为主。血小板减少A组发生率为71.88%,而B组为84.85%,也是均以Ⅰ~Ⅱ度为主。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为90.63%,B组为72.73%,通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且易控。
作者:王俊;王建中;张长春;成家辉;杨勇;罗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氨基甾体Z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实验、集落培养实验、MTT实验观察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采用Wright染色、AS-D NAE染色、细胞膜CD41表面标记物检测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8~10-4 mol/L的氨基甾体Z1连续作用后,细胞和集落计数明显减少,处理组MTT值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Wright染色显示处理组细胞有分化表现,AS-D NAE染色A值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组细胞膜上CD41表面标记表达阳性率为76%。结论氨基甾体Z1能显著抑制MEG-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巨核细胞系分化,提示该药或可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新型诱导分化剂。
作者:周阳;张君;李震;何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疼痛患者心理痛苦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8例肺癌疼痛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为4个部分:①入院肺癌疼痛患者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②入院肺癌疼痛患者的疼痛情况问卷;③关于肺癌疼痛患者焦虑抑郁量表调查。通过这些调查问卷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疼痛状态、不良反应,并分析影响患者心理痛苦的因素以及对患者结局的影响。结果在接受治疗的98例肺癌疼痛患者的重程度疼痛中以中度疼痛患者多,轻程度疼痛则以轻度疼痛为主,而平均程度疼痛和当前程度疼痛都以中度疼痛患者多。通过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吸烟状况和临床的病理分期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有关(P<0.05),而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则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无关(P>0.05)。结论肺癌疼痛患者的心理痛苦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吸烟状况和临床的病理分期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患者在治疗后的康复,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税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创手术短期和长期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疗效观察指标,并对胸腔镜组1年生存率的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43.2±20.1)min,切口长度为(4.3±1.2)cm,术中出血量为(119.7±23.4)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2±3.7)个,术后住院时间为(7.4±3.2)d;常规组手术时间为(139.7±2.3)min,切口长度为(14.9±3.8)cm,术中出血量为(142.3±21.1)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4±2.9)个,术后住院时间为(10.9±5.1)d。胸腔镜组与常规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胸腔镜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6.3%)、(92.1%,58.4%)、(87.8%,36.2%);常规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4%,86.7%)、(92.3%,57.9%)、(88.1%,36.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清扫淋巴结组数均为胸腔镜手术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及清扫淋巴结组数是影响胸腔镜手术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胸腔镜手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且手术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金炜;徐正浪;丁彦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转移位点、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这9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恶性胸腔积液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血清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
作者:高辉;董小帅;刘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作者:敖梅红;李隆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12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电视胸腔镜)60例和对照组(开胸手术)64例,分别给予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2例术中转开胸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胸引管留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临床疗效显著,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 TMC)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0例,进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筛查出甲状腺实性结节150个,直径均≤10 mm,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评估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结节103个,恶性结节47个;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良性结节99个,恶性结节51个;二维常规超声检查良性结节97个,恶性结节53个;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灵敏度分别为87.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特异度分别为90.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 mm的甲状腺癌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英超;葛洪波;温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使用多西紫杉醇。对照组单纯使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结ss束两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治疗中有效率为57.5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射性食道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77.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年死亡率为32.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年死亡率(70.00%),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2年生存率5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年生存率(30.00%),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原因,局部未控、远处转移、放射性肺损伤并感染等其他原因。两组患者在死亡原因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方法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存率高,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过程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敏;戈伟;陈明;顾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骨外成釉细胞瘤样变异型尤文肉瘤( AES)/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头皮下的AES/PNET进行HE、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遗传学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大体观察肿物边界尚清,无包膜,切面灰红色、质软。镜下:肿瘤细胞被多少不等、宽窄不一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呈大小不等的巢状、条索状、小叶状、腺样、等结构排列。其中肿瘤细胞巢呈上皮样生长方式是其具特征的形态学表现,部分细胞巢的外周细胞核呈明显栅栏状排列。瘤细胞形态多样,体积小、核深染、胞质少的“暗细胞”,与周围体积大、染色质空泡状、胞质相对丰富的“亮细胞”混杂相间,并可见梭形细胞样或鳞状上皮样瘤细胞。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FLI1、CKpan、低分子量CK弥漫阳性,Vimentin、Villin、高分子量CK、CD56、EMA局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85%;特殊染色PAS(+)/D-PAS(-),证实胞质内含丰富的糖原。分子遗传学:EWS-FLI1融合基因断裂。结论 AES是1种罕见的尤文肉瘤( Ewing's Sarcoma,ES)/PNET变异亚型,需与多种小圆细胞肿瘤进行鉴别,预后很差。
作者:张惠斌;余英豪;叶显宗;武一曼;曲利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确诊的肺癌晚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通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及食欲状况、血气指标、呼吸费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平喘药物应用等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肺性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FACT-L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通气能够有效地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立;程旭东;严蕊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结果观察组3年生存28例,复发3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3.3%、10.0%;对照组3年生存27例、复发4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0.0%与13.3%,2组间3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85.72±12.56)min,对照组为(81.29±11.1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平均为(15.32±1.58)枚,对照组为(14.87±1.9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98±28.62)ml、(4.81±1.52)d,对照组为(534.62±31.82)ml、(8.10±2.14)d,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乳房美容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均给予相关对症处理,在化疗停止后自行消失。结论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理想,可获得更好的乳房外观效果,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RENAL评分系统和局限性肾脏肿瘤患者外科治疗方案选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肾脏肿瘤患者198例的临床资料,由3位观察者采用RENAL评分系统分别对患者进行总分和各项评分,利用统计学分析不同观察者之间评价的一致性,根据总分将得分分为低、中、高3组,并根据相关评分分析总分以及各项评分与术式选择的相关性。结果3位观察者的总分的一致率为96.9%, RENAL 评分系统当中的5个评价指标一致率低的是 L (91.3%),高的是R(96.4%)。病例总数的分布为低分组31例,中分组102例,高分组65例。在PN组的患者中低分组、中分组以及高分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7.10%,50.98%,16.92%,呈明显的依次递减的趋势;在RN组的患者中低分组、中分组以及高分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12.90%,49.02%,83.08%,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RN和PN的平均分分别为9.41分、7.41分,利用秩和检验分析总分的平均分与患者采取的术式,两者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与术式的选择存在直接关系的是年龄、R、N、L(P<0.05),R、N、L单项的得分越高以及患者的年龄越大,患者更倾向于采用RN术式治疗,反之,会倾向于采用PN术式治疗。结论本研究采用的RENAL评分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评分的高低与术式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关系,对于术式的选择影响较大的单项因素为患者的年龄、R、N、L4个项目。
作者:刘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为育龄期女性,25岁,因怀孕期间偶然发现左侧乳房无痛性肿块而住院诊治。组织学显示,肿瘤由形态多样的原始细胞组成,弥漫浸润,其间夹杂幼稚嗜酸性粒细胞。瘤细胞中等大小,胞质粉染颗粒状,胞核偏位,呈圆形或折叠核、肾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纤细透亮、核仁不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瘤细胞阳性表达MPO、CD34、CD117、CD15、CD99、CD56、TIA1和S100;部分表达LCA、CD45RO和PAX-5;Ki67增殖指数40%~60%;余抗体阴性。结论发生于乳腺的粒细胞肉瘤罕见,预后差。组织学上需与乳腺浸润性小叶癌、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其他小细胞性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作者:王志敢;朱德茂;周华山;张娜;龙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微小RNA-34a(microRNA-34a,miR-34a)在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中的过表达对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设计合成并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miR-34a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法稳定转染HCT116细胞。通过Realtime PCR验证转染后miR-34a的表达变化。 MTT法检测转染前后HCT116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Transwell法检测转染前后HCT116细胞侵袭能力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miR-34a转染HCT116细胞后其表达量增加到(7.32±1.34)倍,而HCT116细胞增殖能力也受到显著抑制,下降到(0.49±0.10);Bcl-2蛋白受到miR-34a表达的抑制,而BAX的表达则受到miR-34a表达的增强;HCT116细胞侵袭能力在miR-34a过表达后显著增强,相应的MMP-2和MMP-9表达也出现显著增强。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iR-34a的过表达能够抑制人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及侵袭转移,与调控Bcl-2/BAX和MMP-2和-9蛋白的表达密切相关。
作者:庄彪;闵志均;王廷峰;张鹏;倪熊;瞿惠龙;丁育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