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的近期疗效

张敏;戈伟;陈明;顾兵

关键词:三维适形放疗, 化疗, 多西紫杉醇, 非小细胞肺癌, 局部复发
摘要: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使用多西紫杉醇。对照组单纯使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结ss束两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治疗中有效率为57.5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射性食道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77.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年死亡率为32.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年死亡率(70.00%),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2年生存率5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年生存率(30.00%),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原因,局部未控、远处转移、放射性肺损伤并感染等其他原因。两组患者在死亡原因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方法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存率高,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过程中推广使用。
实用癌症杂志相关文献
  • 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作者:敖梅红;李隆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作出评价。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5月间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结果观察组3年生存28例,复发3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3.3%、10.0%;对照组3年生存27例、复发4例,3年生存与复发率分别为90.0%与13.3%,2组间3年生存率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平均为(85.72±12.56)min,对照组为(81.29±11.1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平均为(15.32±1.58)枚,对照组为(14.87±1.93)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分别为(321.98±28.62)ml、(4.81±1.52)d,对照组为(534.62±31.82)ml、(8.10±2.14)d,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引流量与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乳房美容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全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多为Ⅰ~Ⅱ,均给予相关对症处理,在化疗停止后自行消失。结论乳腺癌保乳术结合表柔比星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理想,可获得更好的乳房外观效果,同时药物不良反应可耐受,可作为早期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手术方法。

    作者: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实用癌症杂志》2016年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12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电视胸腔镜)60例和对照组(开胸手术)64例,分别给予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2例术中转开胸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胸引管留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临床疗效显著,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彭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患者抑郁对其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86例,按照是否伴有抑郁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并于术后给予常规化疗,观察2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同时观察患者化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转移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CD3+、CD4+以及CD4+/CD8+与NK的变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中晚期常常伴有抑郁情绪,同时抑郁状况与其生存率下降、转移复发率增加以及免疫功能减退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

    作者:蒋海蓉;毛蓓;邓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脂联素与肺癌合并 COPD 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脂联素和肺癌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肺癌合并COPD患者90例,分为重症组和稳定组。4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测量3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 FEV1/FVC以及FEV1%)以及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并确定脂联素与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研究对象组内性别间的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且组间的男性和女性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比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预计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PD患者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与FEV1/FVC (γ男=-0.642,γ女=-0.657)和FEV%预计值(γ男=-0.819,γ女=-0.751)均呈负相关性。在3组被研究对象中,只有健康组患者男性中脂联素含量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其他的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肺癌合并COPD患者中血清脂联素与肺功能和性别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与患者的年龄分布的关系不明显。

    作者:薛攀;华燕艳;崔小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不同术式在大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在大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患者分成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不同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标本长度、淋巴总数等方面的治疗及根治效果;通过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gA、IgM、IgG、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比较不同术式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86.9±79.8)ml、(230.6±68.3)ml;手术排气时间分别为(46.7±9.5)s、(63.9±13.2)s;IgM水平分别为(0.99±0.41)g· L-1、(0.68±0.16)g· L-1;CRP水平分别为(43.95±12.05)mg· L-1、(59.01±10.55)mg· L-1。2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在手术时间、切除肠管长度和清除淋巴数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IgM、CRP机体免疫指标方面,腹腔镜组优于开腹手术组,腹腔镜手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邱堃;王一森;吴元清;蔡笃森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Sharp1在乳腺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且死亡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列,因此乳腺癌的治疗备受关注[1]。分化型胚胎软骨发育基因( Sharp1,the en-hancer of split and hairy related protein-1),又名DEC2(differentia-ted embryo-chondrocyte expressed gene),在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研究显示Sharp1在不同类型乳腺癌的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不同,提示其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乳腺癌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也各不相同。目前全球范围内关于Sharp1与乳腺癌的相关实验研究较少,且多集中在体外细胞和动物实验水平,有报道提示Sharp1的表达情况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具体通过何种方式和分子机制尚待深入研究。因此,检测Sharp1在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阐明其分子作用机制,对今后乳腺癌的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靶点Sharp1也有望成为乳腺癌临床治疗的新的希望。

    作者:陈靓昱;李婧(综述);张清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15例外科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外科治疗的诊疗特点。结果15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6个月复查均未见复发,颈椎稳定性可。结论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临床上多以肿块颈外侧入路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护椎动脉、神经根和颈髓,术前要充分评估颈椎的稳定性,必要时重建和稳定颈椎,防止神经功能恶化。

    作者:孙光炎;华清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对9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分析对比,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9例肾乳头状肾细胞癌组织学形态相似,癌瘤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癌细胞胞质嗜酸性和(或)嗜碱性,并呈乳头状、乳头小梁状或乳头实体状排列,乳头有纤维血管轴心,轴心内易见泡沫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癌细胞CK、EMA、CD10、Vimentin普遍呈阳性。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上皮性肿瘤中相对少见,发生率不足15%,根据其典型的组织学形态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王海艳;吴永芳;张博;许春伟;邵云;李晓兵;刘甲子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弹性成像对直径≤10 mm 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 TMC)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0例,进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筛查出甲状腺实性结节150个,直径均≤10 mm,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评估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结节103个,恶性结节47个;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良性结节99个,恶性结节51个;二维常规超声检查良性结节97个,恶性结节53个;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灵敏度分别为87.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特异度分别为90.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 mm的甲状腺癌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英超;葛洪波;温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培美曲塞二钠联合洛铂或顺铂在晚期肺腺癌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洛铂和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2例;B组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3例。 A组常规水化利尿处理,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培美曲塞给药结束30 min后再给予顺铂滴注,顺铂75 mg/m2滴注超过2 h,21天为1个周期。 B组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后静脉滴注洛铂30 mg/m2,21天为1个周期。2组常规预服地塞米松(或相似药物)并接受叶酸和维生素B的补充治疗。每周评价一次不良反应,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结果2组治疗近期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05);A、B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率分别为87.50%和81.82%,且白细胞减少均以Ⅰ~Ⅱ度为主。血小板减少A组发生率为71.88%,而B组为84.85%,也是均以Ⅰ~Ⅱ度为主。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为90.63%,B组为72.73%,通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且易控。

    作者:王俊;王建中;张长春;成家辉;杨勇;罗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NSCLC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存活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例非小细胞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转移位点、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小板、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这9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NSCLC恶性胸腔积液存活率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形态、乳酸脱氢酶、血清C反应蛋白、顺铂胸腔内灌注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结论血清反应蛋白和顺铂胸腔内灌注为预后独立的影响因子。

    作者:高辉;董小帅;刘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鼻咽癌调强放疗11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 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初治患者118例,按2008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29例,Ⅲ期45例,Ⅳ期39例;均予调强放疗,总剂量71.9~74.3Gy,每次2.28~2.34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93.2%和88.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2.9%、41.5%、30.5%、1.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Ⅰ级31.4%,Ⅱ级7.6%,Ⅲ级3.4%。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虽然肿瘤靶区剂量高,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故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尹宏;何志刚;向舫;李煜;罗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检出与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5例小肾癌手术患者,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肾癌,对比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CT平扫结果示:病灶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15例,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结果示:17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4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2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2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示:25例均显示为肿瘤强化快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是小肾癌皮质期明显强化,而实质期强化则快速的减退,呈现“快进快出”的CT表现,对临床确诊小肾癌具有决定性依据。

    作者:尹雪军;徐才国;牛富业;何东雷;李婷;周王超;陈国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无创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确诊的肺癌晚期并发呼吸衰竭患者80例,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无创通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精神及食欲状况、血气指标、呼吸费力程度、生活自理能力、平喘药物应用等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肺性脑病的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AFACT-L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通气能够有效地治疗肺癌晚期并呼吸衰竭,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立;程旭东;严蕊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颜面部皮肤癌的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颜面部皮肤癌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颜面部皮肤癌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8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77.11%,10年生存率为61.45%。基底细胞癌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79%和73.58%,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的60.00%和40.00%(P<0.05)。临床分期为T1期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58%和72.92%,T2期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和50.00%,T3期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56%和22.22%,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手术对颜面部皮肤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生存期较长。

    作者:林洪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抗返流吻合技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抗返流吻合方法及其抗返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按设计要求进行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食管胃吻合及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食管胃吻合。结果全组460例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均可平卧。部分病例复查钡餐未见明显返流,术后24 h PH值测定均无返流,复查胃镜仅见吻合口轻微炎症反应,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光滑,未发现返流性食管炎改变。结论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具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效果良好。

    作者:匡裕康;郭昌莹;王东升;黄建;何枝生;朱剑锋;江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氨基甾体 Z1对 MEG-01白血病细胞的抑制增殖及诱导分化作用

    目的:观察氨基甾体Z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实验、集落培养实验、MTT实验观察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采用Wright染色、AS-D NAE染色、细胞膜CD41表面标记物检测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8~10-4 mol/L的氨基甾体Z1连续作用后,细胞和集落计数明显减少,处理组MTT值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Wright染色显示处理组细胞有分化表现,AS-D NAE染色A值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组细胞膜上CD41表面标记表达阳性率为76%。结论氨基甾体Z1能显著抑制MEG-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巨核细胞系分化,提示该药或可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新型诱导分化剂。

    作者:周阳;张君;李震;何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实用癌症杂志

实用癌症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肿瘤医院 江西省肿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