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程旭东;严蕊娜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使用多西紫杉醇。对照组单纯使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结ss束两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治疗中有效率为57.5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射性食道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77.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年死亡率为32.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年死亡率(70.00%),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2年生存率5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年生存率(30.00%),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原因,局部未控、远处转移、放射性肺损伤并感染等其他原因。两组患者在死亡原因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方法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存率高,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过程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敏;戈伟;陈明;顾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华蟾素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抗肿瘤机制。方法将接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G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 d1、d8;顺铂80~100 mg/m2,d2~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华蟾素20 ml/d,d1~10。28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免疫功能,治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1、2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CD4和CD8 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而CD8 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62.22%)较对照组(40.0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不仅可抑制肿瘤细胞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这一机理可能是其与GP方案连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优于单纯GP方案的原因之一。因此华蟾素联合G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表达对恶性脑胶质瘤替莫唑胺(泰道胶囊)同期放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经手术、放疗和替莫唑胺联合治疗的33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根据P53表达情况分成高表达组(17例)和低表达组(16例)。结果患者性别、年龄、Karnofsky生活状态( KPS)评分及肿瘤切除情况在两组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异,突变型P53低表达组患者的肿瘤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36),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7)。结论突变型P53表达情况可能会影响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替莫唑胺同期放化疗的预后。
作者:刘桂超;胡学锋;黄国森;林力;黄泽黎;梁少波;苏建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患者手术方式不同将124例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电视胸腔镜)60例和对照组(开胸手术)64例,分别给予电视胸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结果观察组60例患者2例术中转开胸手术,其余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胸引管留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病理类型及病理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周围型肺癌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引流管拔除时间早,临床疗效显著,但手术时间较长、住院费用较高。
作者:王争君;朱琳燕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作者:汪文章;徐绍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 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初治患者118例,按2008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29例,Ⅲ期45例,Ⅳ期39例;均予调强放疗,总剂量71.9~74.3Gy,每次2.28~2.34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93.2%和88.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2.9%、41.5%、30.5%、1.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Ⅰ级31.4%,Ⅱ级7.6%,Ⅲ级3.4%。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虽然肿瘤靶区剂量高,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故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尹宏;何志刚;向舫;李煜;罗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20例肺癌患者抗菌药使用情况。结果肺癌手术患者中抗菌药使用率为36.36%。药物使用频率前4位分别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品种比例分别为28.05%、45.12%。结论肺癌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欠合理,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差距,有待改善,合理用药需要进一步加强。
作者:陈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氨基甾体Z1对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方法采用液体培养实验、集落培养实验、MTT实验观察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采用Wright染色、AS-D NAE染色、细胞膜CD41表面标记物检测氨基甾体Z1对MEG-01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结果10-8~10-4 mol/L的氨基甾体Z1连续作用后,细胞和集落计数明显减少,处理组MTT值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Wright染色显示处理组细胞有分化表现,AS-D NAE染色A值升高(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处理组细胞膜上CD41表面标记表达阳性率为76%。结论氨基甾体Z1能显著抑制MEG-01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向巨核细胞系分化,提示该药或可成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一种新型诱导分化剂。
作者:周阳;张君;李震;何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袖状切除术(观察组)和全肺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手术前后炎症因子等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5年生存率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的比较中,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明显优于全肺切除术,且在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少。
作者:袁延才;曾伟;王祖红;刘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的效果。方法60例胆管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切除治疗,治疗组采用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结果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值都呈现为高位状况,术后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术后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术后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胆漏、低氧血症、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16.7%,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腹胆道旁路手术治疗胆管癌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能促进胆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远期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任勇刚;李德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状况的影响。方法将单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新辅助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新辅助放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距齿状线距离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异常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行辅助放化疗和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是大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能达到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提高保肛成功率的目的,虽然对术后患者排便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文伟;童仕伦;郑勇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脂联素和肺癌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肺癌合并COPD患者90例,分为重症组和稳定组。4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测量3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 FEV1/FVC以及FEV1%)以及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并确定脂联素与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研究对象组内性别间的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且组间的男性和女性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比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预计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PD患者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与FEV1/FVC (γ男=-0.642,γ女=-0.657)和FEV%预计值(γ男=-0.819,γ女=-0.751)均呈负相关性。在3组被研究对象中,只有健康组患者男性中脂联素含量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其他的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肺癌合并COPD患者中血清脂联素与肺功能和性别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与患者的年龄分布的关系不明显。
作者:薛攀;华燕艳;崔小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创手术短期和长期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疗效观察指标,并对胸腔镜组1年生存率的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43.2±20.1)min,切口长度为(4.3±1.2)cm,术中出血量为(119.7±23.4)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2±3.7)个,术后住院时间为(7.4±3.2)d;常规组手术时间为(139.7±2.3)min,切口长度为(14.9±3.8)cm,术中出血量为(142.3±21.1)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4±2.9)个,术后住院时间为(10.9±5.1)d。胸腔镜组与常规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胸腔镜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6.3%)、(92.1%,58.4%)、(87.8%,36.2%);常规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4%,86.7%)、(92.3%,57.9%)、(88.1%,36.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清扫淋巴结组数均为胸腔镜手术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及清扫淋巴结组数是影响胸腔镜手术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胸腔镜手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且手术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金炜;徐正浪;丁彦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分析肾嫌色细胞癌的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51例肾脏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肿瘤大小1.5~18 cm,平均6.1 cm,影像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与相似肾肿瘤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其中5例予以肾部分切除,其余46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后经随访3个月到4年,3例广泛转移,7例失访,其余41例均未见局部肿瘤复发、转移。结论肾脏嫌色细胞癌术前影像学检查具有较大程度的意义,能与大多数相似肾脏肿瘤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作者:何劼芊;宋永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与CT对原发性脑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原发性的脑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50例颅内发生转移的瘤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和CT检查,比较患者的病灶分布、肿瘤囊变及坏死和水肿情况、信号特点及尖突症情况。结果患者病灶多分在深部的脑组织,呈区域性分布,瘤周围以中度水肿为主,较少出现囊变及坏死,T2W1主要为等或者低信号,尖突多呈阳性。结论 MRI和CT检查能够提高原发性淋巴瘤患者诊断率,有助于其早期诊断。
作者:滕翀;么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胃癌腹膜转移相关基因MYH-9与胃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50例组织标本取自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及同一患者的腹膜转移组织标本。组织固定在10%的缓冲甲醛溶液用于病理诊断,冷冻于液氮中备于免疫印迹分析、细胞培养、siRNA转染、细胞粘附实验。结果 MYH-9在所有的鳞状细胞癌组织(100%)和8个邻近正常组织中表达(26.7%,P=0.000)。癌组织中MYH-9高表达水平与腹膜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差和较晚的肿瘤分期显著相关。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期、胃癌病灶是否切除、腹膜转移的存在、MYH9高表达(基于免疫组化染色)与患者总生存率显著相关(P=0.008、P=0.001、P=0.006和P=0.007)。进一步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与MYH-9高表达是与总生存期相关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MYH-9的过度表达可能与较高的癌细胞迁移性相关。
作者:朱捷;丁皓;王校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25例小肾癌手术患者,患者术后经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小肾癌,对比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结果 CT平扫结果示:病灶等密度9例,略低密度15例,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增强扫描结果示:17例强化程度高于或相当于正常肾皮质,4例强化低于肾皮质但高于肾髓质,2例强化程度等于肾髓质,2例囊实性病例囊壁明显强化。肾实质期扫描示:25例均显示为肿瘤强化快速减退,肾盂期扫描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肾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尤其是小肾癌皮质期明显强化,而实质期强化则快速的减退,呈现“快进快出”的CT表现,对临床确诊小肾癌具有决定性依据。
作者:尹雪军;徐才国;牛富业;何东雷;李婷;周王超;陈国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抑郁状态对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老年患者86例,按照是否伴有抑郁分为观察组32例及对照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并于术后给予常规化疗,观察2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及复发转移率,同时观察患者化疗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均低于对照组、转移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化疗前后CD3+、CD4+以及CD4+/CD8+与NK的变化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的改变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中晚期常常伴有抑郁情绪,同时抑郁状况与其生存率下降、转移复发率增加以及免疫功能减退具有一定相关性。在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及免疫功能。
作者:蒋海蓉;毛蓓;邓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于结肠癌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将178例早期结肠癌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9例。采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切除手术,对照组给予全身静脉麻醉,治疗组给予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结果治疗组苏醒后即刻疼痛评分为(1.60±0.78)分,而对照组为(2.98±0.89)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2组术毕(T2)与术后3 d(T3)的血清CD4+值都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30 min(T1)(P<0.05),不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D8+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的肺炎、腹胀、腹泻、腹膜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较少(P<0.05),所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静脉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在结肠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保护细胞免疫功能,发挥更好的镇痛作用,能减少术后免疫损伤,安全性佳,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卓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