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延才;曾伟;王祖红;刘熹
目的:探讨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抗返流吻合方法及其抗返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按设计要求进行食管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食管胃吻合及胃舌状黏膜瓣的制作和食管胃吻合。结果全组460例手术顺利,术后患者均可平卧。部分病例复查钡餐未见明显返流,术后24 h PH值测定均无返流,复查胃镜仅见吻合口轻微炎症反应,吻合口上方食管黏膜光滑,未发现返流性食管炎改变。结论食管胃舌状黏膜瓣吻合具有良好的抗返流作用,效果良好。
作者:匡裕康;郭昌莹;王东升;黄建;何枝生;朱剑锋;江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洛铂和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治疗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65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顺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2例;B组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共33例。 A组常规水化利尿处理,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培美曲塞给药结束30 min后再给予顺铂滴注,顺铂75 mg/m2滴注超过2 h,21天为1个周期。 B组培美曲塞二钠500 mg/m2,滴注10 min,后静脉滴注洛铂30 mg/m2,21天为1个周期。2组常规预服地塞米松(或相似药物)并接受叶酸和维生素B的补充治疗。每周评价一次不良反应,2个周期后评价近期疗效。结果2组治疗近期客观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05);A、B组骨髓抑制导致白细胞减少率分别为87.50%和81.82%,且白细胞减少均以Ⅰ~Ⅱ度为主。血小板减少A组发生率为71.88%,而B组为84.85%,也是均以Ⅰ~Ⅱ度为主。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为90.63%,B组为72.73%,通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洛铂联合培美曲塞二钠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小且易控。
作者:王俊;王建中;张长春;成家辉;杨勇;罗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采用袖状切除术(观察组)和全肺切除术(对照组)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信息、术后并发症、术后1、3、5年生存率和手术前后炎症因子等差异。结果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后住院时间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都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5年生存率都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的比较中,2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根治性袖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效果明显优于全肺切除术,且在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少。
作者:袁延才;曾伟;王祖红;刘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辅助吗啡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胸腔镜肿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胸腔镜肿瘤手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51例,随机分为吗啡组( M组)、舒芬太尼组( S组)、舒芬太尼辅助吗啡组( MS组),每组17例。 M组:吗啡1.5 mg/kg及托烷司琼2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100 ml;S组:舒芬太尼1.5μg/kg及托烷司琼2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100 ml;MS组:吗啡0.5 mg/kg,舒芬太尼0.75μg/kg及托烷司琼2 mg加注射用生理盐水至100 ml。观察术后3组2、4、8、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组术后镇痛效果均较满意,但MS组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均优于M组和S组,且不良反应少。结论舒芬太尼辅助吗啡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胸腔镜肿瘤术后镇痛,效果好,且不良反应少,是1种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
作者:李伟;董彦海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化疗同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肿瘤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联合使用多西紫杉醇。对照组单纯使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结ss束两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所有患者随访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1年、2年生存率。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治疗中有效率为57.50%,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放射性食道炎、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为2.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77.5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1年死亡率为32.3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年死亡率(70.00%),两组患者1年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2年生存率5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年生存率(30.00%),两组患者2年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相同的死亡原因,局部未控、远处转移、放射性肺损伤并感染等其他原因。两组患者在死亡原因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维适形放疗同步化疗方法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明显,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生存率高,死亡率低。值得在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局部复发患者过程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敏;戈伟;陈明;顾兵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CT征象和MRI在原发骨肉瘤诊断中应用价值,提高原发性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6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原发性骨肉瘤的CT或MRI检查资料。结果骨肉瘤的基本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瘤骨、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 MRI对骨肉瘤的正确诊断率为100.00%,CT的正确诊断率为95.65%。 CT对细骨质破坏、瘤骨的显示敏感;MRI能更清楚地显示跳跃性的肿瘤组织,周围软组织的浸润范围,且能清楚显示瘤周水肿带。CT及MRI对Codman三角的检出率均较低。29例MRI表现T1WI表现以不均匀低信号为主,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 CT、MRI是X线的补充手段,在骨肉瘤的早期诊断、侵袭范围的确定具有明显优势,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的指导意义。
作者:汪文章;徐绍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的诊疗措施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妇科肿瘤围手术期并发血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根据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29例深静脉血栓( DVT)患者给予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后,28例痊愈,1例左侧下肢伴有轻微下肢功能障碍。1例肺栓塞( PTE)患者转入心内科治疗后痊愈。大龄女性、静脉血栓史、合并慢性病、恶性肿瘤、术后服用止血药及雌激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可能危险因素。结论手术前后积极预防,充分评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妇科肿瘤围手术期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改善并发PTE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启建;尹笋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13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其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探究。结果133例老年结肠癌患者中37例(27.8%)出现并发症,其中出血2例,感染25例,栓塞形成10例。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2组患者手术时间、ASA分级、APACHE-Ⅱ评分、肿瘤分化程度及合并症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手术时间≥150 min、ASA分级Ⅲ~Ⅳ级、APACHE-Ⅱ评分≥14分、肿瘤中低分化及合并糖尿病是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上述危险因素提示患者并发症风险极高,对于这一类患者,应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其预后和生存质量。
作者:段照华;彭科;先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创手术短期和长期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6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疗效观察指标,并对胸腔镜组1年生存率的单因素、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43.2±20.1)min,切口长度为(4.3±1.2)cm,术中出血量为(119.7±23.4)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2±3.7)个,术后住院时间为(7.4±3.2)d;常规组手术时间为(139.7±2.3)min,切口长度为(14.9±3.8)cm,术中出血量为(142.3±21.1)ml,清扫淋巴结数为(10.4±2.9)个,术后住院时间为(10.9±5.1)d。胸腔镜组与常规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胸腔镜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7%,86.3%)、(92.1%,58.4%)、(87.8%,36.2%);常规组Ⅰ期、Ⅱ期、Ⅲa期1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8.4%,86.7%)、(92.3%,57.9%)、(88.1%,36.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清扫淋巴结组数均为胸腔镜手术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分期、纵膈淋巴结转移情况、清扫淋巴结个数及清扫淋巴结组数是影响胸腔镜手术疗效的独立因素。结论胸腔镜手术能够取得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且手术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
作者:金炜;徐正浪;丁彦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彭徐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脂联素和肺癌合并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肺癌合并COPD患者90例,分为重症组和稳定组。45例健康者作为健康组。测量3组研究对象的肺功能指标( FEV1/FVC以及FEV1%)以及血清中脂联素的含量,并确定脂联素与COPD患者肺功能、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研究对象组内性别间的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于男性,且组间的男性和女性脂联素含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VC比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预计值比较,3组被研究对象间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COPD患者的血清中脂联素水平与FEV1/FVC (γ男=-0.642,γ女=-0.657)和FEV%预计值(γ男=-0.819,γ女=-0.751)均呈负相关性。在3组被研究对象中,只有健康组患者男性中脂联素含量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性,其他的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肺癌合并COPD患者中血清脂联素与肺功能和性别存在明显的关系,而与患者的年龄分布的关系不明显。
作者:薛攀;华燕艳;崔小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技术对心脏的物理剂量学和生物学的指标,评估心脏的受照风险。方法随机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设计4种常用计划:①改良野中野调强计划FIF(8~10个子野);②四野调强计划4F-IMRT;③五野(增加正对心脏射野)计划5F-IMRT;④包含心脏正对弧双弧VMAT计划。统计每个患者靶区、心脏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区LAD剂量体积参数,用NTCP-RSM模型计算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统计分析VMAT技术的结果与其余技术之间的差异。结果患者心脏Dmean和V25在4种计划下平均值分别是:7.7 Gy,6.9 Gy,9.7 cGy,6.4 Gy;9.1%,7.9%,9.7%,4.9%;LAD的平均剂量分别是29.0 Gy,27.6 Gy,32.8 Gy,26.1 Gy;NTCP的平均值分别为2.7%,1.1%,1.3%,0.86%。靶区CI四套计划平均值为:0.44、0.56、0.61、0.71,HI为0.82、0.78、0.70、0.53,VMAT技术的CI和HI结果与另外3种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与常规调强技术相比,包含心脏正对弧的VMAT计划不会显著影响心脏的并发症概率( NTCP),同时VMAT计划靶区的CI、HI要优于静态IMRT计划,VMAT技术可以在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不明显增加心脏的受照风险。
作者:叶威;龚敏勇;熊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相关文献,选择比较药物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后对疗效、副反应进行Meta分析,计算不同药物对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的影响。结果从1988年-2014年,组①观察组为单一药物,对照组为不采用预防性用药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5项研究入选,共969例患者,观察组509例,对照组460例,分析结果显示药物可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OR=0.2,95%CI为0.09~0.44, P<0.0001);术后引流物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MD 7.61,95%CI为-11.71~26.93,P=0.44)。组②去纤肽与肝素钙对比研究的3篇,纳入患者313例。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19,95%CI为0.01~4.11,P=0.29)。结论预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丹参、去纤肽等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风险,未增加术后引流物量及出血。去纤苷与低分子肝素钙效果相当。
作者:敖梅红;李隆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鼻咽癌调强放疗( IMRT)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鼻咽癌初治患者118例,按2008分期标准,Ⅰ期5例,Ⅱ期29例,Ⅲ期45例,Ⅳ期39例;均予调强放疗,总剂量71.9~74.3Gy,每次2.28~2.34 Gy。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5%、93.2%和88.1%。急性不良反应主要是放射性黏膜炎,Ⅰ~Ⅳ级分别为22.9%、41.5%、30.5%、1.7%。晚期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Ⅰ级31.4%,Ⅱ级7.6%,Ⅲ级3.4%。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虽然肿瘤靶区剂量高,但周围正常组织受量小,故不良反应较轻。
作者:尹宏;何志刚;向舫;李煜;罗英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与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00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患者意愿选择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47)。观察组于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小切口开胸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1年和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1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镇痛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1年、3年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患者恢复快,是临床治疗早期肺癌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大令;王文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颜面部皮肤癌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颜面部皮肤癌患者83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83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77.11%,10年生存率为61.45%。基底细胞癌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6.79%和73.58%,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的60.00%和40.00%(P<0.05)。临床分期为T1期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58%和72.92%,T2期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1.54%和50.00%,T3期的患者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56%和22.22%,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P<0.05)。结论手术对颜面部皮肤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生存期较长。
作者:林洪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评估IL-27基因多态性和血清IL-27p28水平与骨肉瘤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对比研究160例骨肉瘤患者(研究组)和25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 IL-27基因-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7p28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肉瘤患者血清IL-27p28水平显著降低(P<0.01)。Ⅲ~Ⅳ期骨肉瘤患者血清IL-27p28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P<0.05)。同样,转移患者的血清IL-27p28水平低于非转移患者( P<0.05)。 IL-27-964 A/G,2905 T/G,4730 T/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骨肉瘤风险无相关性( P>0.05)。分层分析也未能显示-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与临床分期和骨肉瘤的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IL-27p28低水平可能与骨肉瘤进展有关,但IL-27基因-964 A/G,2905 T/G,和4730 T/C多态性和它们的单倍型不与骨肉瘤的风险相关联。
作者:喻紫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癌( TMC)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200例,进行二维常规超声检查,筛查出甲状腺实性结节150个,直径均≤10 mm,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金标准为病理检查结果,评估常规超声与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结节103个,恶性结节47个;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良性结节99个,恶性结节51个;二维常规超声检查良性结节97个,恶性结节53个;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4%、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灵敏度分别为87.2%、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二维常规超声的特异度分别为90.3%、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 mm的甲状腺癌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马英超;葛洪波;温朝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外科治疗的诊疗特点。结果15例患者手术成功,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6个月复查均未见复发,颈椎稳定性可。结论对于需行手术治疗的侵犯颈椎的头颈部肿块,临床上多以肿块颈外侧入路为主;同时要注意保护椎动脉、神经根和颈髓,术前要充分评估颈椎的稳定性,必要时重建和稳定颈椎,防止神经功能恶化。
作者:孙光炎;华清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华蟾素联合GP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和抗肿瘤机制。方法将接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G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吉西他滨1000 mg/m2, d1、d8;顺铂80~100 mg/m2,d2~3);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华蟾素20 ml/d,d1~10。28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免疫功能,治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时间,1、2年生存率和不良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治疗前后CD4和CD8 T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比例,NK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而CD8 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62.22%)较对照组(40.00%)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蟾素不仅可抑制肿瘤细胞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而且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这一机理可能是其与GP方案连用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优于单纯GP方案的原因之一。因此华蟾素联合GP方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彬 刊期: 2016年第02期